登陆注册
1999700000007

第7章 每天读点生活哲学(1)

“人生”和“生活”永远不可分。如果说“人生”处于哲学家的玄思中,那么,生活则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这话说得有点不确切,确切的说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人生必然要通过生活表现出来,它毫无例外地落在了生活里面。

但哲学家想告诉你,真正的哲学不在他手中,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哲学必然来自生活,最终还要反馈于生活。哲学和生活的关系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生活不懂哲学,那是因为“日用而不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鱼儿对它终生生活于其中的水又知道多少呢?”哲学家讲生活,就是让哲学在宏大的理论建构和玄思冥想中抽身而出,让哲学的智慧殿堂里充满生活的气息。你没有看到吗?苏格拉底和孔子穿梭在大街小巷,与人们交谈,在对话过程中向人们展示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在那个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老年代,在哲学的源头处,哲学本来就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存在的意义紧密相连。

禅茶一味——平常心是道

名闻天下的赵州禅师的名言就是三个字:“吃茶去。”

有一个和尚来参拜赵州和尚,赵州和尚问他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二次来,那个和尚说是第一次来,赵州和尚告诉他:“吃茶去!”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和尚来参拜他,赵州和尚同样问他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二次来,他说是第二次来,赵州和尚同样告诉他:“吃茶去!”当时在他身边的寺院的负责的和尚就问赵州:“第一次来的你叫他吃茶去,我们可以理解,怎么第二次来的也叫他吃茶去呢?”赵州和尚就叫着这个和尚的名字,说:“你也吃茶去!”

赵州连续三个“吃茶去”,阐述的正是禅宗的至上哲理——平常心是道。这则法语在禅林相当有名。禅宗认为佛在心内,不必外求,不用苦心修行、读许多佛经,只要静心省悟,即可顿悟成佛。曾在赣县龚公山结庵居住20年的马祖就有“平常心是道”的说法,指出人人都有成佛之根器——自我心性,只要心性借助外在的机缘敞亮开来,就可以立即成佛。佛家把这称为“见性成佛”。你只要看到自己的真性情,也就成佛了。所以,佛不在别处,就在你心中,何必到浩如烟海的佛经中去寻找?

赵州是马祖的徒孙,深知“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三称“吃茶去”,正是巧借机缘,指点迷津,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不论来没来过、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的境界,一旦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相去甚远了。

吃茶去,平常心,平等对待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融会而为静心、平等、惜缘之道。“平常心是道”,在战国是武将的必要修行。《碧岩录》里讲“须是大死一番,却始得活”就是印证。如何直面残酷的战事和淋漓的鲜血,是古代“士”的课题,也是现代刀光剑影中成长起来的军队将领需要认真研习的功课。《平家物语》中的名句:“邸园精舍之钟声,有诸行无常余韵。”说的正是生死轮回都是常事,平常待之,将生死放在眼底,反而可有活路。日本战国期间,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都是一代名将,但上杉谦信之所以不会像武田信玄那样神经质,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看破生死的平常之心,从而能平常地看待一切。在中国,因失却平常心而无力再战的是白起,最终坑杀40万赵军于长平。在英国,此类悲剧则发生在克伦威尔身上。

人能有平常心,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立定自我,也就能自然随缘地应世。因此,从容是一个人的福气,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从容的人当然就能自在,处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乱。从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紧张。通常,我们都是因为得失心太重,才产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防卫,才有了种种心机和抗争。

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生活本来就紧张。工作讲效率会紧张,市场竞争当然紧张,彼此讲利害更容易紧张。紧张是现代人的共同现象,也是现代生活的特质,所以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病”。如果我们不在生活中加些调节剂,生活之弦就有可能被紧张的气氛所绷断。所以说,紧张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污染,它所带来的危害,无可胜计。

《红楼梦》中妙玉有自己的品茶之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喝茶的过程大抵如此:茶入杯中,刚开始的时候,叶未泡开,色味皆重;既而,色味柔和,清香自然;待到三杯水过,黄叶尽展,水味已现。一如人生旅途,第一杯如陌生的朋友初识,容易感动,也容易在波光艳影中迷惑;第二杯如相知相望的故人,平和自然,清香如故;第三杯如携手一生的老夫妻,已过三遍,茶的平淡水味已现。这时候,你不妨一并到掉,去饮一杯干净的水。这正印证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老话。如果泡茶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茶叶初泡时叶瓣微展,纷纷挤于水面,争奇斗艳,稍过一会,茶叶便会逐一悠悠地落入杯底。一如一个个逐渐成长的生命,由原来的争强好胜、锋芒毕露而逐渐变得成熟稳重、踏实虚心。生命的蜕变就在这一刻完成。原来,人生的玄机竟然就藏于一杯清茶之中。

修养一颗平常心,看似容易,但却又是最难的事情。正如《尚书》中所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则难安,微则难明。人活一生,其实都是在这“危”与“微”的途中行走,如何在这“危”与“微”的途中,减少坠毁入危途的机会?如何使“危者安,微者著”?这正是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人有不同,人的根基、遭际、历练与见识等,也有不等。于是,不同的人闻道后,反应也就不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说,上等贤士闻了道,就勤勉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士闻了道,将信将疑;下等人士闻了道,就哈哈大笑。所以,看似平常的平常心,尤其是在不平常时期面对异常人与异常事的平常心,是最不平常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维克彭曾经回忆,他小的时候非常爱紧张,有一次登台参加竖琴比赛,竟然紧张得连手也痉挛起来,演奏起来十分呆板。大约在9岁那一年,他跟几个小朋友一起在公园里玩,认识了一位老人,他是马戏团的退休小丑,他们经常跟这位老人逗着玩。

有一天,维克彭因紧张失足摔倒,手腕扭伤,双膝不住地流血。老人把他扶起来,说:“人生在世第一件学习的就是,摔倒不受伤。从椅子上栽跟头,做事栽跟头都不在乎!你不是别的,只要是一只旧袜子,就不在乎摔倒了。旧袜子不会受伤,也不会断,这就是全部诀窍。现在我们来假装旧袜子吧!不要硬撞。注意!你周身都是软绵绵的,别让肌肉硬僵僵的。”

于是,老人把他举起,往下一扔,他果然没有受伤。维克彭说,他从此得到教训:每遇到急事就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把自己当做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身体如此,精神也如此。

维克彭运用这种“软绵绵的旧袜子”的方法,克服许多困难,取得了许多成就。他说每当他写作接不下去时,就把自己当做一只旧袜子,于是困难就迎刃而解。每当他遇到失败、危险、痛苦时,就用旧袜子的功效,一切自然顺心。

抱着从容之心去看待人生,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得失心就不会太重。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以从容之心去面对,同时把自己当做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到左右逢源,才能够细细地品味出“吃茶去”三个字中的滋味。

生无所息——追求比占有更重要

在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狮身人面的怪兽,名叫斯芬克斯。它有一个谜语,询问每一个过路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据说,这便是当时天下最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如果你回答不出,就会被它吃掉。它因此吃掉了很多人,直到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给出谜底为止。

俄狄浦斯的谜底是“人”。他解释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一个娇嫩的婴儿,用四肢爬行;到了中午,也就是人的青壮年时期,他用两只脚走路;到了晚年,他是那样年迈无力,以至于他不得不借助拐杖的扶持,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其实就是人的谜、人的生命之谜。

无论人是刚刚出生的婴儿,还是身强力壮的青年,还是进入垂暮之年的老人,他都要行走,尽管行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行动本身却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对孔子说:“我太累了,想休息一下。”孔子说,生命的本质就在于运动,生活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探索和追求,何谈休息呢?

人自从生命胚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生无所息。从那时起,胚胎的发育生长一刻都不能停止,如果生有所息,就会胎死腹中。因此,当一个新生命在尚未降生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吮吸这一基本的生存技能。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只小角马正在悠闲地吃草,不远处,一只非洲雄狮正匍匐在草丛里,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这只角马……这只生活在危机四伏的非洲草原上的小角马,是为了繁衍生息;而这只虎视眈眈的非洲雄狮,也是为了生生不息而练就的捕食技巧。

愚公移山,靠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毅力,搬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使后人步上了坦途;西汉时期的家贫少年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刻苦读书;战国时期纵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从小下决心刻苦学习,每当深夜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在大腿上刺一下,疼痛使他有了精神可以继续学习;汉代儒学大师孙敬元从小也十分好学,即使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也不肯休息,为了不在过分劳累时睡着,他用绳子将头发系在屋梁上,当一打盹低头,绳子就会扯痛头皮,人便会清醒,这样他就可以接着再读书了。

爱迪生生无所息,献身科学,淡泊名利。他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着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但是爱迪生一生致力于科学发明,为世界带来了光明。爱迪生常常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他在80岁时,仍然保持着发明家旺盛的精力,紧张地进行着发明创造活动。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时24分,爱迪生带着宽慰的微笑,闭目辞世,享年84岁。临终时他坦然地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一生都奉献给了哲学,临终时候的遗言是:“告诉世人,我这一生过得很幸福。”

这些都是生无所息的最好见证。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苦与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康德也说:“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1824年1月27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75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1945年4月,爱因斯坦以荣誉退职教授的名义退休了。在他退休前的几个月,他同斯特恩教授进行过一次诚挚的谈话。爱因斯坦说,他正在苦心推敲相对论的某些变化,他的退休绝不会中断这项工作。

对此,施特恩发表评论说:“退休并不意味着爱因斯坦已经放弃了今后的一切科学活动,一个公务人员可以退休,一个有才智的人却不能退休。”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要比到达目的地好。毕加索在60岁学习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的确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爱因斯坦在逝世前不久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杨朱泣途——选择的权利在自己手中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布利丹的驴子”。故事说一位名叫布利丹的哲学家养了一头驴。这头驴和别的驴不同,它喜欢思考,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比如说,有一次,主人在它面前放了两堆体积、色泽都一样的干草,给它做午餐。这下可把它给难住了,因为这两堆干草没有任何差别,它没法选择先吃哪一堆,后吃哪一堆,最后,这头驴子面对两堆草料,竟然活活饿死了。当然,它也因此而名垂哲学史。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杨朱泣途”的故事。“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后句所指的便是杨朱的一个传说。杨朱某次外出,遇上一条岔路,或许是一时不能决定走哪条路,或许是联想起人生的歧路,竟然哭了起来。

布利丹的驴子之所以饿死,就因为它太理性了,总是想在比较出两堆草的优劣以后再采取行动,以致活活地饿死。杨朱之所以大哭,是因为走到了十字路口,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道路。王先谦先生这样解读杨朱泣途的故事:“喻人一念得失,可知毕生,不必果至千里而觉其差也。”歧路之所以让杨朱哭泣,那是因为它的纵横交错,使行者无从选择,因为选择不当,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选择的焦虑昭示的是人意志的自由。杨朱哭歧路,反映出对选择的困惑、对自由的焦虑,以及不习惯于承担因自我决定而带来的个人责任。承担行为的责任,意指当事人本来可以避免这一行为,如果别无选择或因外在强制所为,责任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当然,“哭歧路”的举动本身也是一种选择,但这是最消极的选择。无论是一个人的行为选择,还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总是在歧路、三岔路口或十字街头痛哭流涕、裹足不前,无论如何都不是明智之举。

因此,人总归还是要作出选择的。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理性得近乎愚蠢的布利丹之驴,更没有这样的人。正如休谟所说,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意志、情感等道德范畴内的东西所左右,而不是理性。在人的行为方面,理性确实是疲软的。所以他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同类推荐
  • 新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新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新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以最新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著作为文本,并在导读与注释中努力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书中精选最有代表意义的篇、章、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思维的本质

    思维的本质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适终生佩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以反省思考为目的,他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考时的不同过程。
  •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学习圣贤之道,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以退为进,大智若愚,谦谨乃载福之器;抱残守缺,善始善终……我们中可以学到如何磨炼含而否露的性情、养成机敏睿的头脑、练就大巧若拙的手腕、获得举重若轻的气度、砥砺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使生命更有意义。这部奇妙的家教范本,融入了儒家先人的经世理念,结合了曾国藩自身的卓然心得,勘破世态人情,指点成败之机,其中蕴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沉智慧,读之可以居家,可以入世,可以修身,可以养性。阅尽家训诀窍,领会曾氏心法,必然增长胸中之丘壑,开启头脑的机锋。
  • 萨特哲思录

    萨特哲思录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存在与虚无、哲学的谈话、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写作以及萨特年谱等五部分内容。
热门推荐
  • 异世名刀碎山河

    异世名刀碎山河

    我本凡人,何来天定。纵是废柴亦可逆天改命,骋异界,纵大陆,碎山河!看我夺天造化傲视天下,执我名刀戮尽天敌......
  • 曾拥有你的夏天

    曾拥有你的夏天

    如果我知道,当年放开手便是这一生都错过了你,那我一定会紧紧的抓住你,永远不会让你离开。
  • 老马退休生活奇遇记

    老马退休生活奇遇记

    一个企业退休人员的遭遇。读者为中老年人群。怀旧、幽默,反映现实百态。
  • 道光帝陵历史之谜

    道光帝陵历史之谜

    道光帝在位三十年,抱残守缺,政绩平平,但在陵墓建设上却“名震千古”。他用十五年的时间修建自己的陵墓,两建一拆,历史独有,一代守成帝王,却在陵墓建设上一再打破先皇留下的遗训;提倡节俭的先锋,却营建出浪费钱财的陵墓……这些反常的行为,又暴露出道光帝哪些不可告人的内心……谜一般的建筑遗址、奇特的规制,为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惊奇和谜团。徐鑫编著的《道光帝陵历史之谜》是道光帝死后一百六十多年来首部研究其陵寝的专著,揭开道光陵神秘面纱解读道光帝真实面孔,你会发现道光帝在位时并非只有鸦片战争,还有……
  • 大亨的逃妻

    大亨的逃妻

    逃婚?没错,新郎和新娘双双逃婚了。那婚礼还要继续吗?当然,这是肯定的。两个家族的族长宣布让第一对伴娘和伴郎临时换成新郎和新娘的衣服,在教堂被抓去结婚了。“不准碰我……”伴郎本是新郎的弟弟,如今却变成了新郎,他看着坐在床上的新娘,嫌恶的叫她拿开她的手。“你是我老公,我碰你是天经地义。”她笑眯眯带着点色色的靠近他,嘿嘿,今天的这场婚礼是她设计的,虽然表面……
  • 专家诊治尿石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专家诊治尿石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正常认知尿石症的预防、治疗、护理:本书尽选常见病、多发病,聘请相关专家编写该病的来龙去脉、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凡病人或家属可能之疑问,悉数详尽解述。此书10余万字,包括数百条目,或以问诊方式,一问一答,十分明确;或分章节段落,一事一叙一目了然。
  • 世界的咸鱼观察者

    世界的咸鱼观察者

    我,心云帝国观察者当年神明上司告诉过我——无论是异域生物,智能机械,基因病毒,寄生文明,破灭世界还是混沌的暗影主宰,你们都归我管!一个被忽悠进组织的少年,终于成为了随时都能摸鱼的老油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穿越的龙人

    穿越的龙人

    龙者,聚天地之气,自然而生,不老不灭。
  • 风雪寒轩

    风雪寒轩

    他,是天界太子冠绝六界的天界第一神君,身负守护六界安危之重任,天界未来的帝君人选。她,区区千年雪莲,得他栽培灌输仙气而化成人形。他如师如父护她,宠她。她屡屡闯祸,他替她收场……为救她,他献上精元保她不灰飞烟灭;再救她,他覆身替她挡受天雷之刑……他仙身受损万妖王冲破封印,他成了六界罪人……他心埋情念只因“尊卑不可相惜”,他爱她至深,却唯独对她少了一句“本殿欢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