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9800000025

第25章 饮食·器用(1)

古人所吃的蔬菜

远古人吃的蔬菜大都从自然界直接采集。人们学会种植之后,其主要蔬类产品仍是早先采集的主要品种。我们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周朝时经常食用的蔬菜有葵、韭、瓜、荇菜、葑、菲、蘩、荼、荠、茆、蕨、薇、瓠等,这些蔬菜,有些沿用到今天,如韭、菲(萝卜)之类,有一些已逐渐退出蔬菜园地。

先秦时代,韭是美味蔬菜,《诗经·豳风·七月》有云“献羔祭韭”,是说祭祀时献上羊羔和韭菜。可见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与之同等,有葑和菲。《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葑指蔓菁,菲指萝卜,这几种蔬菜都原产于我国。《吕氏春秋·本味篇》说“菜之美者”有“具区之菁”、“云梦之芹”,芹指水芹,旱芹是后来才从外国传进来的。此外,美味蔬菜中还有笋和蒲菜,《诗经·大雅·韩奕》有云:“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蔌,蔬菜的总称。

葵也是美味蔬菜,古人把它列为五菜之首。《诗经·豳风·七月》中有“烹葵及菽”的章句;《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春秋时有人从菜地里“拔其葵”,可知先秦时葵已经被广泛种植。葵即菜葵,一直到唐朝时仍为蔬菜中的上品,后来逐渐弃食。蕨菜和荇菜也都是如此。

汉代的蔬菜品种渐为增多,西汉《氾胜之书》所载有瓜、瓠、芋等,东汉《四民月令》记载农家常用的蔬菜包括韭、葱、蒜、姜在内,多达二十余种。值得夸耀的是,汉代人不但在田园里广种蔬菜,还学会了冬季在温室内培植蔬菜。《盐铁论·散不足篇》所说美食有“冬葵温韭”,即指温室蔬菜。此外,像水生植物的茎叶,豆类植物的叶苗,都被人们当作蔬菜来食用。

秦汉之际,人们对蔬菜的食用价值有了深刻了解,医书中开始阐述蔬菜的食疗滋补作用。自汉武帝通西域之后,中外文化交往逐步扩大,外域的蔬菜品种陆续传入我国,像大蒜、黄瓜、菠菜等蔬菜,都是汉晋之间引入我国并广为种植。外域品种的传入,大大丰富了古代蔬食的内容。

唐朝人喜爱的蔬菜有葵、韭、茄子、葱、竹笋、莴苣、芹菜、蕨菜等,品类多达几十种。

宋代,人们格外讲究蔬菜的烹饪。由于城市饮食业的高度发达,酒肆食店为了把蔬类美食推向市场,翻新花样去制作菜肴,使蔬类肴馔更上一层楼。《武林旧事》卷六专门记载了蔬类菜肴的若干名目,有姜油多、薤花茄儿、辣瓜儿、倭菜、藕鲊、冬瓜鲊、笋鲊、茭白鲊、皮酱、糟琼枝、莼菜笋、糟黄芽、糟瓜齑、淡盐齑、鲊菜、醋姜、脂麻辣菜、拦生菜、诸般糟淹、盐芥等,已是洋洋大观。

元明时期,蔬菜的品种与名称已与现代差不多,除白菜、萝卜、芫荽、莴苣、黄瓜、冬瓜、茄子、葱、韭、蒜、芹菜、蒜苔、菠菜等常用蔬菜外,苦瓜、芥菜、香椿等都加入到蔬食行列。同时,外域传来的蔬菜也逐渐上市,如胡萝卜、回回葱(即洋葱)之类。

为了增加蔬食的品种,人们学会了生豆芽以及在温室中培育韭黄。这个时期,人们食用蔬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新鲜蔬菜烹调成各种各样的菜肴,二是对蔬菜进行加工处理,使之能够长期保藏。鲜菜烹调讲究火候和调味,煮、炒、煎、拌,手法俱全。蔬类的加工处理已远远超过前代的“菹”法,除腌制之外,又通行晒制干菜、蒜制蔬菜、糟制蔬菜、油制蔬菜、醋制蔬菜和香料酱蔬菜等方式。蔬类的烹调方法以及加工处理方法大都趋于完善,现代人的蔬食烹任在许多方面均吸收了元明时期的精华。

南人食米,北人食面

“南人食米,北人食面”,这是汉族主食的两大食俗类型,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南北不同地区、不同主食的加工、制作以及食用,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主食风俗。

最早的原始人是靠采良野果、野草而生活的。只有当人类驯化了野生稻谷,有了原始的粮食栽培,古代的食俗才进入了丰富的阶段。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表明,黍、稷早在殷周时已成为北方汉人的主食,这说明南方汉人吃稻米的起源是十分古老的。我国北方产粟、南方产稻,都分别可以说是世界产栗、稻发源地之一。

南方吃米也因地区不同,形成各种饭食、粥食以及米制糕团等等不同食俗。以米饭来说,也有吃黄米饭、蒸谷米饭等不同习俗。

浙江湖州人有喜食黄米饭的风俗。他们将白米用枯桑叶、米糠、浮萍掺和一起,在锅里边煮边搅拌,搅匀后用稻草裹扎做成囤心。然后灌满白米,上铺麻布,再堆放一层燥砻糠,以吸收米中潮气。待潮气全部吸干,米色就变黄,即成黄米。用来煮饭,松脆不粘,洁香爽口,夏天烧粥更佳,适合老年人和病人胃口。此外黄米还有经久不变质,不易虫蛀的优点。

上海人一向喜食蒸谷米,就是把稻谷用蒸笼蒸熟后再晒干,经砻、舂后食用,故也称熟米。这种米胀性好,易保藏。

在烧煮米饭方法上,也因地区、习惯不同,形成捞饭、蒸饭、煮饭等不同风俗。捞饭,是先将米和水煮,待米粒化,即捞起再蒸,等饭好,米汤也形成薄粥。浙东山区喜食捞饭。蒸饭,即米和水放饭盒内蒸成。煮饭,一般家庭都喜用这种方法,将米和水煮干,焖成干饭。

南方的粥食也是传统主食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药粥的记载,说明我国祖先不仅食粥,而且用药粥来防病治病。清代黄云鹤著的《粥谱》一书中,记载了二百多种粥谱。

此外,南方汉族民间还用各种米粉制成风味小吃,著名的有嘉兴粽子、宁波汤团、南宁米粉、云南过桥米线等等。

北人吃面,主要吃馒头、饺子等面食。根据制作技巧的不同,形成三种不同风味的面食:一种是皮面、水面,面团柔软,光滑有劲,主要用于作面条、饺子皮;一种是发面,也称酵面,宜作花卷、开花馍、荷叶卷包子等熟食;一种是酥面,包以各式细纱、鲜肉馅子,制作月饼、糕点一类食品。

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如:

北京的焦圈、蜜麻花,豌豆黄、艾窝窝、炒肝爆肚;天津的嗄巴菜、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贴饽饽熬小鱼、棒槌果子、桂发祥大麻花、五香驴肉;太原的栲栳、刀削面、揪片等。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乾州锅盔,兰州的拉面、油锅盔;新疆的烤羊肉、烤馕、抓饭;山东的煎饼;河南的枣锅盔、白糖焦饼、鸡蛋布袋、血茶、鸡丝卷;等等。

古人一日吃几餐

一日三餐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的约定俗成的就餐制,在我国,一日三餐源于汉,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墨子·杂守》说士卒每日两餐,食量分5等,当时筑墙的劳动者早饭半斗(秦1斗约合今2升)粮,晚饭1/3斗;站岗和其他事者,早、晚各1/3斗。第1顿称朝食或餐,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2顿称飧或辅食,在申时(下午4时左右)进餐。古人对进餐时间很讲究,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

汉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一日三餐或四餐。《白虎通义》载;“平旦食,少阳之始也;画食,太阳之始也;哺食,少阴之始也;莫食,太阴之始也。”并且,三餐有了早、中、晚的分称。早饭,汉称寒具,指起床洗漱后所用之小食,至唐,改称点心;午饭,古称中饭或过中;晚饭称晚餐。

五谷·五牲·五味·六畜·八珍

【五谷】

上古粮食作物的统称,按照一般说法,五谷是稷、黍、麦、菽(豆)、麻。但古代说法不一:(1)《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2)《孟子,脖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3)《楚辞·大招》:“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4)《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王冰注,以为是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此外,还有“六谷”之说,即指稻、稷、黍、麦、菽、麻。六谷比五谷多了一种稻,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

【五牲】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流传较广的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麏、糜、鹿、狼、兔;还有一种指麏、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

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目前比较被认可的是:鸮炙、猩唇、熊掌、酥酪、麆吭、野驼蹄、天鹅炙、猴头。

炙·脍·醢·脯

【炙】

炙(zhi),即是烤肉。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上边是肉,下边用火烤,是会意字。炙烤的是鲜肉,类似现在的烤羊肉串。如果烤干肉(脯)则叫燔。炙的吃法来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生活中的野餐,把肉烤熟后用刀割着吃。炙的作法有多种,《释名》中列有脯炙、釜炙、胳炙、貊炙、脍炙等。

【脍】

《诗经·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就是切细的鱼、肉。诗中所说的脍鲤,就是将鲤鱼切成很薄的片或很细的丝,大概类似于今天的日本名菜生鱼片。古人是喜欢将鱼、肉切成细丝或薄片的。《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物草》所记载的南孝廉,更是精于此道:“进士段顿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毅薄丝缕,轻可吹起。”真是惊人的刀工!人们常因孔子“脍不厌精”而骂孔于是讲究享受的没落贵族,其实从饮食卫生和烹调艺术说,将鱼、内细切是一种极好的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

【醢】

就是酱。古人是很爱用酱的方法来调制食品的。据《周礼》等古籍记载,供天子食用的酱有六十种,供天子宾客食用的酱五十种。这么多种类的酱是由不同的原料制成的,大抵是由牲肉、水产、蔬莱制成。制醢的过程很复杂,先将新鲜的牲肉、水产切成薄片,晒干后再切成细丝,拌之以粱麴及盐,装进小口瓮中,浸以美酒,并密封,经过一百天方可食用。由其作法引申,古代对人施以剁碎身体的酷刑也叫醢。

【脯】

脯是肉干,动物的内脏也可以做脯。据说其作法是“以十月作沸汤燖(烫去杂质)羊胃,以末椒姜坋(fen,沫,抹)之,暴使燥是也。”作肉脯大概也如此。

脯又叫做脩。古代以十根脩为一束,所以常说束脩。《论语·述而》中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后米束脩又成为教师酬金的专名词。

脯有时也被称为一种酷刑,并常与醢连称。

【羹】

羹在古籍中出现的最多,又是社会各阶层普遍食用的主要佐餐食品,故重点介绍一下。上文说的炙、醢、脍、脯等都是肉制品,是贵族的食物,平民百姓是很难享用的。穷人吃的菜除野菜外,就是羹,用现在话说就是“汤”。现在菜肴中羹比汤稍微稠一些,羹就是比较浓比较稠带芡的汤。

羹可以由多种原料制成,用肉做成的叫肉羹,用菜做成的叫菜羹。羹是上下普遍食用的食物。《说文》中说:“羹,和五味也。”作羹要调五味。先秦其它肉食,如炮、烤、炙、烹等做熟的肉都是白肉,烹饪时不加佐料,吃时再蘸酱或盐。而制羹时是煮肉汁,主要是汁,所以制作时要加佐料。在加调料时要用类似现在汤匙的器皿,往羹里加调料的动作就叫调羹,即给羹调味之义,久之,便称使用的工具为“调羹”。古人吃羹是先调好五味后上席,但为照顾口味不同,案边仍备盐与椒,好象今天餐桌上放酱油、醋一样。

羹在人们生活中有极重要的位置,它要求有较高的烹调技术,因而作一手好羹也是家庭主妇的职责。古代一般妇女出嫁后,脱掉嫁妆就要为公婆作一次羹汤,如古诗《新嫁娘》中说:“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隋唐后随着烹任技术的进步,羹在菜肴中的地位逐步下降,但仍一直为人们食用。

筷子的掌故

据文献记载,周秦时候吃饭,还普遍喜欢直接用手抓。《礼记·曲礼》记载了聚餐时抓饭不得乱抟或把粘在手上的饭再拨放回去。汉代用“箸”的故事虽不少,但《史记·索隐》说“箸”是壶尊之类。

特别使人纳闷的是:在许多出土的明器上,杯、盘、碗、碟以至于钩、叉等微物都屡见不鲜,唯独未发现有筷子的形迹。解放后,云南大理洱海附近发现了一座铜棺墓,墓中有铜制的牛马、矛剑、锄镰以及筷子等共九十多种,初步的鉴定认为大约是西汉前后的遗物。如果这个鉴定不错,对于“箸”就是筷以及用筷在汉代已较普遍,就可以不再存疑了。

那么,为什么“箸”到后来就被称作了“筷”呢?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认为,吴俗舟人讳说“住”,“箸”、“住”同音,所以便叫箸为“快儿”。《推篷窹语》则说:世人常讳恶字而呼之为美字,“箸”音讳“滞”,故反其意而称为“快子”。呼“快”既久,再考虑到箸多用竹制,后来就索性在“快”上加个竹头,就成了“筷”这个新字了。

五味调和

调味,是烹调的一种重要技艺,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关于调味的作用,据烹饪界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矫除原料异味;无味者赋味;确定肴馔口味;增加食品香味;赋予菜肴色泽;可以杀菌消毒。

调味的方法也变化多样,主要有基本调味、定型调味和辅助调味三种,以定型调味方法运用最多。所谓定型调味,指原料加热过程中的调味,是为了确定菜肴的口味。基本调味在加热前进行,属预加工处理的调味。辅助调味则在加热后进行,或在进食时调味。

人们将肴馔的味型分为基本型和复合型两类。基本型大约可分为9种,即咸、甜、酸、辣、苦、鲜、香、麻、淡。复合型难以胜计,大体可归纳为50种左右:

咸味型:咸香味、咸酸味、咸辣味、咸甜味、酱香味、腐乳味、怪味。

甜味型:甜香味、荔枝味、甜咸味。

酸味型:酸辣味、酸甜味、姜醋味、茄汁味。

辣味型:胡辣味、香辣味、芥末味、鱼香味、蒜泥味、家常味。

苦味型:咸苦味、苦香味。

香味型:葱香味、酒香味、糟香味、蒜香味、椒香味、五香味、十香味、麻酱味、花香味、清香味、果香味、奶香味、烟香味、糊香味、腊香味、孜然味、陈皮味、咖喱味、姜汁味、芝麻味、冷香味、臭香味。

鲜味型:咸鲜味、蚝油味、蟹黄味、鲜香味。

麻味型:咸麻味、麻辣味。

淡味型:淡香味、本味。

这么说来,所谓“五味调和”中的五味,是一种概略的指称。我们所享用的菜肴,一般都是具备两种以上滋味的复合味型,而且是多变的味型。《黄帝内经》云:“五味之美,不可胜极”;《文子》则说:“五味之美,不可胜尝也”,说的都是五味调和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总之,调味得恰到好处与否,除了调料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等物质条件以外,关键在于厨师的调配,这对调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调料时间(烹前调、烹中调、烹后调),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做到一丝不苟,才能使菜肴美食达到预定要求的风味。

八大菜系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1.四川菜系,简称川菜。

特色: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

代表菜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樟茶鸭子等。

2.广东菜系,简称粤菜。

特色: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它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组成。

代表菜品: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鸡等。

3.山东菜系,简称鲁菜。

特色: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

代表菜品: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爆羊肉、葱扒海参、锅塌豆腐、红烧海螺、炸蛎黄等。

4.江苏菜系,简称苏菜。由淮阳菜、苏州菜、南京菜等组成。

特色: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

代表菜品:烤方、淮扬狮子头、叫花鸡、火烧马鞍桥、松鼠桂鱼、盐水鸭等。

5.浙江菜系,简称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

特色:讲究刀工、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富有乡土气息。

同类推荐
  •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全书通篇以日本社会生活中的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为切入点,讨论了日本人对美的体会,对生死之道的领悟,作者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精神底色的探究,为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颖的视角,让读者感受了日本文化那种“具体入微”的美丽,尝试了那种“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忍恋终极”的落花之美。日本人的内心是紧张的,但情感却是极其认真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做事都讲究“道”,在各自传统的文化道场里,固守日本其本身的社会文明,其修身养性就是通过认真的仪式讲述人生的真谛,又将日常茶饭事升华为“道”,将人生的体验全在“道”上。
  • 高皇歌:畲族长篇叙事歌谣(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高皇歌:畲族长篇叙事歌谣(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王歌》,它是以追述和歌颂畲族祖先业绩为主的历史长歌,是畲族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首先叙述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生存的生产、生活条件,接着记述了龙麒平番建功、被招为驸马的故事。上古高辛帝时,番王犯境,龙麒自愿领旨,奋勇征番,斩杀番王,胜利归来。高辛帝封龙麒为王,并将三公主许配给他。公主婚后生下三男一女。高辛帝赐其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一女因许配给钟志深,即姓钟。盘、蓝、雷、钟自成为族——即现今的畲族。歌中对族内婚、传师学师习俗等,作了详细的叙述。它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庄子一日一讲

    庄子一日一讲

    本书充分吸收和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生死、智慧、养生、有用与无用”的思想,尤其是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平实而深刻的阐述。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了解和理解庄子思想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和参考读物。
  •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之作《论语》到勾勒生物和人类的历史轨迹的《世界史纲》;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者《国富论》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名著《法哲学原理》,本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著作,是研读中西文化经典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 中华茶道(第三册)

    中华茶道(第三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热门推荐
  • 最后的辉煌:中古时代:明

    最后的辉煌:中古时代:明

    明代在我国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在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都不断涌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新秀,与此同时,封建制腐化也在不断加深。明代270多年间,民族纠纷是存在的,但没有大的纠纷,总的来说,民族关系是相对安定的。民族地区封建化的扩大和汉族作为全国民族关系中的主流进一步得到明确。明代是社会先进力量要求更快发展,而旧的社会势力不断加紧压迫和剥削的时期,因而明代的社会矛盾是尖锐的,也是复杂的。“死”的拖住“活”的,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
  • 后宫倾城妃

    后宫倾城妃

    简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乃后宫生存之道;后宫之中那群如花的女子,或许有显赫的家世、绝美的容颜,灵巧的聪慧;却为了争夺那荣华富贵,争夺一个或许不爱自己的人,使出浑身解数,只为得到那渺渺虚名;虽笑靥如花,却暗藏汹涌,无论争斗的多么凄惨,她们都坚信真爱;她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在后宫之中她也奢侈那美好的爱,到最后却伤痕累累,落的孤寂一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女boss坑仙路

    女boss坑仙路

    一觉睡了六百年,再睁开眼,异能研究所资深女boss肖果果觉得,这个世界疯了。精神病友满天飞,各色妖兽满地跑,还不犯法!某男:“媳妇,那些是修士。”肖果果:“虽然你长的帅,也不要逮谁都碰瓷。”一个女boss走上了修仙路,自此一步一个坑,坑坑不落空。我们的口号是,挖坑,我们是专业的!
  • 珠海传

    珠海传

    二十四个故事、十二位珠海面孔……作者以行走的方式和不失考据的小说笔法,将碎片化的城市与人物巧妙地连缀在一起,勾勒出珠海的城市肌理与人文脉络,以哲学的思辨探寻珠海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 凤凰花盛开

    凤凰花盛开

    特种部队美女军官方子清,因为恋人程晖在执行秘密任务时离奇失踪而深受打击。为了照顾程晖的母亲和对程晖的执着爱恋,退伍回到程晖的家乡,用她的爱,用她的智慧,用她的热情,不断努力,完成了程晖建设家乡的愿望。
  • 百老汇的枪声

    百老汇的枪声

    剧院本是展现演员精湛演技的舞台,却成为杀人凶手发泄仇恨的刑场。年轻的百老汇剧作家艾德巴特因为一场发生在剧院的谋杀案,与黑白两道通吃的硬汉侦探雷纳德相识,他的人生也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爱情、阴谋、欺骗、背叛的戏码每一日都在上演。
  • 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人物:杜山里,四十二岁,自由摄影师;可人,二十五岁,自由广告人;杜妻,四十岁,美容院老板;杜鹃红,十九岁,大学生何连胜,四十九岁,馆员;时间九十年代后期。
  • 倾世

    倾世

    这是一篇特工穿越,女主宅斗宫斗,斗智斗勇,男主傲娇暗黑属性,和女主强强相对,然后宠老婆的结局。亮点是强强,虐渣爽文和高宠甜文。
  • 追求财富的赢家(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追求财富的赢家(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并日趋融入主流教育。书中融会了他们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心得和工作经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这一称谓的崭新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本系列图书自1999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历经四次修订改版而持续受到欢迎。十年后的这次全新修订,历时一年有余,对各个分册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增加和删改,使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泼,以期成为当代青年素质教育领域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