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62800000001

第1章 历史的追记和拷问(代序)

——读夫生的作品

莫伸

范夫生,笔名劳夫,认识他已经30多年了。

1979年,中国刚走出浩劫不久,文学成为解放思想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我写了几篇小说,在社会上产生出一定影响,赶上了这个历史大转折的文学潮头——当时我成家不久,由于没有住房,租住在宝鸡市上马营铁路郊区一间农民的土屋里。有一天,我内弟领着夫生来农村找我,想让我看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具体写的什么,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但是阅读之后的总体印象却留下了:以他的年纪,写出那样的文章,不简单。

当然,那样一种不简单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阶段,远不能说明一切。人生苦短,人生却也很长,在这既短又长的人生中,每个人的面前都铺满了五花八门的岔路,也因此,每个人都很难完全凭着个人的意志来进行职业选择。夫生将来会怎样?他会不会下定决心搞文学?完全不可预测。70年代末的中国,尽管已经在政治上看到了希望,但经济上仍然普遍贫穷,根本不可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那样说跳槽就跳槽。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现象上是年轻人的飘逸和潇洒,本质上折射的是中国人此前根本不可能想象的自由、生机和活力!

那次见面以后,我很快调往了西安,以后又调出了铁路,忙碌之中,和劳夫见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我只是从内弟口中得知,夫生在铁路上干得不错,担任了站段的领导。一个人的禀赋虽然难以用物质的形态去捕捉,但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顽强地散发出来。凭我的感觉,在同龄人中,他是一个肯学习、肯思考,也就有见识、有能力的人。他能够在生活中稳步上行,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也不令我惊奇。

令我惊奇的是,30多年后与他碰面,还是文章搭的桥。

这时候的夫生已经年过50,不仅有了相当的生活阅历,而且有了相当的文学积累。更重要的是,他写下了相当数量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曰小说,或称纪实,基本上全是他根据自己真实的生活写出来的。这其中,有对父母亲深切的缅怀,也有对孩提时代深情的追忆;有对下乡插队生活的客观讲述,也有对往昔岁月的回望和反思——这些作品我不是一天两天读到的,而是跨年跨月、陆陆续续。一边读,一边感慨,他的文章气势遒劲,笔力雄健,已经远非昔日了!

值得一说的是,阅读夫生作品之际,我恰好同时阅读到其他一些文学作者的作品,相较之下,夫生是我最看好的作者之一。

为什么看好他?

似乎很难归纳和说清。

细细地想,恐怕首先是因为他具有当一名作家所需要的综合素养。

劳夫当过插队知青、当过工人、当过干部,他人生中相当大的一个部分都始终处在实际工作中。切莫小看这实际工作,它是一个人丰硕和成熟的铺垫和助推。我的体会:真正的学问,除过读书,再就需要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摸爬滚打。这样一种摸爬滚打,往小里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本事获得;往大里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知识积累。没有这样一种本事获得和知识积累,写作品就容易浮浅,容易苍白。对一位作家而言,离开了读书绝对不行,但仅仅圈在书斋里同样不行!经常有人问,文学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生活,有人说是语言,有人说是思想,有人说是技巧,应当说都对,也都不对。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整体,是方方面面的综合!规律是: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的综合支撑就越多。恰如一位乒乓球运动员,现象上他只是挥动着胳膊打球,但真正要打好,则需要全身上下所有部位的配合——无论弹跳劲健的程度,还是手眼反应的速度,都必须随着胳膊的锻炼而同时锻炼,也必须随着胳膊能力的提升而同时提升。对文学作者来说,这些连带的提升至关重要。

具体到夫生,他真正在文学上的起步已经很晚,发力已经很迟,但是他一起步一发力,立即与众不同。这就不能不提到他在漫长的岁月中所锤炼和积累出来的综合素养。

以思想为例。

一部作品好看不好看,首先在故事、在生活。但是有了故事和生活,也仍然谈不上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还需要更多。而在这“更多”中,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支!有许多作品,完全可以用来娱乐和消遣,但娱乐和消遣过后,也就可以轻易地让它消失;而另有一些作品,阅读它时你爱不释手,读过之后,仍然放置案头,它似乎有一股源自深处的魅力,吸引着你提笔勾画,诱惑着你不时批注,它让你随时都产生着一种受益匪浅和顿悟的感觉。正是这一切,帮助我们区分出小作品与大作品。截至今天,范夫生创作的都是短篇,也谈不上是大作品,但至少,他写出的许多作品都具有相当分量,是沉甸甸的。

我注意到,夫生突出的优势在于:他既拥有生活,又具有对生活的认知。当我翻看他的作品时,那些悠远的生活场景,凄婉的人物命运;那些或普通平淡,或触目惊心的往事,不断地在你眼前展现,也引起你阵阵的深思。不知不觉中,你身边的轻歌曼舞便逐渐遁远,取而代之的是小人物悲怆的遭际和屈辱的生存。所有这一切,都冲击着你尘封已久的心灵,使你掩卷之余,品咂难止。

这恰恰就是艺术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劳夫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永远是思想之母。

但是除过生活,另一个甚至更重要的来源则在于他的读书。

当我与他接触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和周边的一些文学爱好者比较起来,夫生读的书远比他们多,对一部书的理解也远比他们深刻。

他为什么能够拥有这样大的读书量?

我认为基于两点。

第一,在于他的个人禀赋。

从前我们对人的禀赋基本上是随着需要乱说。需要时,“天才和超天才”都是不可怀疑的,甚至成为一种人人不许触碰的绝对真理。等到风向变了,从前的“真理”又立即变成了人人痛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进而否定人和人之间在能力和智力上的一切差别。发展到极致,人人平等变成了人人平均,这就极大地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也造成了极大的生产破坏力。回过头细想,其实人和人之间从来就存在着区别。有些人天生个头高些,有些人天生个头矮些;有些人天生聪明些,有些人天生迟钝些。真正的唯物主义,首先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而绝不能瘦人提刀把胖人身上的肉割掉,以形成体量上的绝对平等。我感觉,夫生秉质聪明,再加上有良好的家教,二者结合,这使他非常自然地开始了读书,也非常自然地喜爱了读书。

第二,在于他的个人经历。正是夫生的经历,决定了他阅读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改革开放前,夫生的家庭背景是“黑”的。这使他从小备受歧视,也使得他比其他孩子更多地思索问题——我的理解,尝受过苦难的人和没有尝受过苦难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从来都不一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地富摘帽,那些饱尝戴帽之苦的人满眼噙泪,从内心深处掂得出这条政策从此免除了多少人间的不平等。而那些习惯于给别人“戴帽”的人却完全不同,他们牢骚满腹地认为:这是什么政策?阶级斗争还搞不搞了?社会主义还怎么坚持和巩固?似乎只有让一批人沦为世世代代不能翻身的“奴隶”,这样一种体制才属于正常,才是社会主义的标配。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还理直气壮地认为那样一个时代才叫人人平等!

夫生从小饱尝的苦难和屈辱,给他整个人生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烙印,我在阅读他的作品中时时能够感受到。而我个人更欣赏的是:当夫生讲述这些往昔的不公和苦难时,从来没有站在一种发泄的角度,而只是平和地说,理性地写,这就尤其有力量。正是这种平和与理性,使我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感受到一位作者面对历史的真诚,也感受到他书写历史的深沉,还使得我们在回望中华民族走过的来路时,不能不产生一些感慨,不能不发出一声叹息,而更重要的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我认为,正是这些感慨、叹息、警醒、反思,在帮助我们冷静,在推动我们进步。

我还想说,夫生的文章并不是篇篇都好。就总体而言,夫生的文字相当洗练,也相当传神,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使如此,他的文字也仍然时有瑕疵。而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范夫生已经懂得了如何去写,却没有重视如何去删。而恰恰是对文字的有效删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位作者是否成熟最突出的标志。

还想说的是,最初我读到的他的作品,是《俞阿姨》《贾正宗》《唐老师》《陈妈妈》《齐工家的故事》等,这些作品,我统统称之为小说,或者称之为非虚构文学。之所以说非虚构文学,并不指这些作品中没有丝毫艺术连缀和艺术虚构的成分,而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人物无论生活场景、时间节段,还是故事所在、环境氛围,都埋置于一种真实。这些作品,统统都是写小人物,都粘连着地气,紧贴着基层,因而也非常鲜活和真实。捧读这些小说,我非常赞赏,也立即向有关书刊推荐。后来一些作品也真的在各类刊物上得到了发表。遗憾在于,作品发表之际,也正是文坛炒作风盛、赝品流行之时,这使得夫生的作品不得不淹没在当今潮水一般泛滥的各类作品中。目睹此景,我时感困惑,担心着他的作品能否得到应有的承认——可喜的是,作品发表不久,反馈接连涌来。一些读到他的作品的人无论认识不认识,也无论是名家还是普通读者,都在不同的场合中对他大加赞扬。这令我欣慰,也让我感到,任何时候,公正都可能被遮掩和扭曲,但任何时候,公正也总是不可抗拒地存在着的。

劳夫正值中年,还担任着具体的职务和工作,也因此,他的文学道路只是工作之余的一种笔耕。我注意到,他在这条道路上耕耘得不急不缓,十分坦然,却也十分坚韧,十分执着。如果我判断得不错,这条道路于他而言,是由衷喜爱且心仪已久。其实,文学之所以有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所能够形成的对读者的思想和艺术的冲击,也不仅仅在于它对社会和历史所能够起到的鼓励和警醒,还在于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能够让人终生探索的事业。这门事业能够让一个人兴趣盎然和专心致志,也能够让一个人感受到崇高的责任和义务。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只要真正走在文学这条道路上,他便永远不会成为生活的多余者和颓废者。正是这些其他行业所难以替代的特质,使得文学在付出巨大而收获极小的情况下,仍然成为许多人发自内心的一种追求。

劳夫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文学道路,且有越走越快之势。我们有理由对他寄予厚望。与当下许多涌冒出来的“新秀”不同的是:夫生笔下所展示出来的,是对历史入木三分的追记,也是对历史不留情面的拷问。从前,我们总觉得百年历史是一个多么久远又多么浩渺的概念,如今,当我们这一代普遍年近花甲或者年逾花甲,才突然感觉到百年其实太短暂也太有限了。作为一个百年历史中的行路者,我们有责任把亲身尝受的酸甜苦辣,把耳闻目睹的挫折教训,把民族灾难的缘由以及辉煌崛起的契因,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告历史、以警众人、以示未来、以飨读者。我始终认为:人类的进步从来都不抽象不空洞,从来都是由无数人踏实而具体地走起来做起来的!

2017年9月16日星期六初稿

2017年10月31日修改

同类推荐
  • 解密北京大案

    解密北京大案

    一鹤的法制纪实作品名声越来越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他关于某演艺圈名人案件的报导,引起湖北与广东两家大刊编辑的争抢,以致他不得不承诺为放弃的一家另写两篇稿子才算平息。从《名幻杂志》为一鹤同志做责编大概有十个年头了罢。这其间,文坛中太多起承转合,波诡云橘了。而一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由一个青涩的山东汉子,成长为深具洞察力的法坛卫士。人类灵魂工程师,自有其独特的理想与追求。
  •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收录了泰戈尔最具代表性的《飞鸟集》和《新月集》,并精选《故事诗集》《游思集》《吉檀迦利》《园丁集》《采果集》等作品的精华内容。这些诗歌语言清丽,意味隽永,将抒情和哲思完美结合,给人以无尽美感和启迪。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选配了与诗意相契合的精美图片,所配的图片能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译文清新隽永、韵味悠长,完美展现出原作的精神与气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 东方之行

    东方之行

    由赫尔曼·黑塞所著的《东方之行》讲述了赫尔曼·黑塞的心中有一座东方文化的圣殿。其中既陈列着他对于以中国、印度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学、绘画、宗教的独到的见解,也镌刻着他用讽刺故事、童话、寓言所描绘的东方图景。但无论他是在试图厘清佛教、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还是以极具民间传说色彩的方式讲述一位具有“印度式生命轨迹”的国王的故事,都无一例外表达了贯穿其一生创作的主题:个体在积极寻求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力图实现分裂自我的和谐统一。
  • 接兵纪事

    接兵纪事

    上大学和当兵,曾经是人生的两大热门选择,即便是在就业机会多样的今天,当兵依然热度不减。然而,征兵的考官最看重应征者的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如愿以偿穿上军装?应征者过关斩将被确定入伍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甚至事故?面对形形色色的应征者和五花八门的人际关系,接兵的部队干部又怎样应对?——这篇题材新鲜、内容丰富、文笔生动的报告文学,将带你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会和人生领域……都说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的基础在哪儿?在征兵。这就好比育苗先选种,接兵——选种,兵之最初。接兵,是说接新兵。
  • 江西九人诗选

    江西九人诗选

    《江西九人诗选》是由熊国太主编,汇集汪峰、三子、饶祖明、聂迪、林莉、吴素贞、傅菲、圻子、熊国太等九位诗人的代表性诗歌而成的一部现代诗歌集。收录的作品包括:甘蔗、草帽的火焰、荷花、写在宗谱上、二胡、唢呐、梅、蝴蝶·李清照等。
热门推荐
  • 朕的爱妃很轻狂

    朕的爱妃很轻狂

    【本文已完结,请放心阅读】千算万算,雨艺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狗血的穿越了。更加狗血的是竟然误入一个痴傻王爷的洞房,莫名其妙成为他的王妃,生性薄凉冷酷的她百般逃脱,却终究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他,人前是疯癫痴傻的王爷,人后却化身腹黑狡猾的大灰狼,明明宠她宠得无节操,却总是对她百般捉弄。“臭男人,不要以为你是王爷本小姐就不敢杀了你。再敢戏弄我,我给你好看。”某王妃浑身散发慑人的寒气。“爱妃如此冷冰可不好,本王愿意牺牲自己把你捂热,可好?。。。”某王爷嘴角勾起邪魅的笑容。
  • 你走后,四季都变成了夏天

    你走后,四季都变成了夏天

    一个是从小陪在自己身边最相信的人,一个是在最无知的年代最亲爱的人。长大以后,那个陪在自己身边的人却义无反顾的离开,原来她欺骗了自己那么些年,那个好久不见的最亲爱的人却是伤害自己最深的。在背叛与守候之中,在爱我的与我爱的人之中,看女主角米伊如何抉择,是否能够坚守那仅剩的亲情、友情、爱情。
  • 大地·生灵(三)

    大地·生灵(三)

    喜鹊与老鹰、猞猁的恩恩怨怨大千世界中,野生动物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王国。在它们的国度里,王者们高高在上,君临天下,威风八面,自不待言。但这个王国中的小民百姓们,也有它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每一个生命都绚丽多彩,富有智慧和勇气,神秘玄奇,生生不息,万年如斯。喜鹊是中国人的吉祥神鸟。“喜鹊叫,喜事到”。这种说法,有数千年的渊源。青海柳湾出土绘有喜鹊纹饰的陶罐一件,这是件祭祀用的礼器。说明四千年前,先民们已把喜鹊作为神物或图腾;“鹊桥相会”,在这个无比壮美的爱情神话中,喜鹊崇高的形象令人敬佩。
  • 校友

    校友

    我和王老师的认识纯属偶然。当然,这么说也可以理解成是我和王老师的认识是必然的,因为如果真的是偶然,那我们就不会认识。有时候我们喜欢说什么事都是偶然,只不过是不愿意承认或者不愿意相信它们是必然的罢了。因为如果真的世间的一切都已在必然性之中,那我们的生活将必然减少很多乐趣,所以,我不仅习惯于把生活中遇到的灾难看成是偶然的,即使是幸运也看成是偶然的。总之,一切都是偶然。不过,尽管这样,我还是愿意说,我和王老师的认识确实是出于偶然,而非出于我个人的这种信念。我相信,等你知道我们是怎么认识的之后,你一定也会同意我的说法。
  • 我的勇者冲破天阙

    我的勇者冲破天阙

    被强制的为神灵参加百年游戏之战,为神灵争夺资源归属,大决战溃败!神灵盛怒,抹灭了整个地球人类族群。大学生陈秀突然接收到百年大战之后的自己所有记忆信息,原本咸鱼的陈秀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为人类的未来做点什么。Ps:作为新手,作者君自己都觉得开头辣眼睛,哈哈哈哈......建了一个聊天群,不是粉丝群那种哈,就是有想法的或者想给点意见的可以进群聊聊天,群号:705409200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星光灿灿日月悬中

    星光灿灿日月悬中

    《星光灿灿日月悬中》,这本书写的是尧天天帝和天后离珠的故事,他们的前世今生,也能带你领略天、魔、人三界风光。可万魔之魔将要出世,三界大乱,万魔乘机逃出魔界,侵入三界,将要带给三界一场天劫。天帝相当勤勉,日以继夜,处理各界事物,天后也为应对此劫,日日忙碌。天后前身是先知,心灵通透,看事极准,天帝前身是神使,灵力精深,三界至尊,二人珠连壁合,天生一对。看他们如何力挽狂澜,救众生于水火,化解这次天劫!
  • 游戏世界的开挂之旅

    游戏世界的开挂之旅

    一个横死的倒霉蛋,在游戏中装大佬的故事!
  • 霸控生死

    霸控生死

    不生即死,不死即生。地球?异界?那个才是真正的世界?重生!希望!史上最强崇拜系统,任我飞翔。
  • 心跳知道

    心跳知道

    得到容易知道难。小时候生活在老家扶风,常听老辈说,“早知三天事,富贵一千年”。可见知道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又能知道什么呢?别说三天,就是三秒后的事情,我们都没法预知。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场激烈的NBA比赛,是哪两支球队不重要,到了最后的三秒,一方落后另一方两分,但另一方有一个发界外球的机会,球发进来,得球的人是没机会瞄准的,而且也没机会打战术,他只能得球即往篮筐里扔了。在禁区线外,扔进了赢球;在禁区线内,扔进了打加时;扔不进输球。三种结果,最后的结果会怎样呢?惊心动魄啊!没人能知道。所以,知道是最难的一件事。那么拥抱在一起呢?特别是自己的家人,拥抱着感受得到亲人的心跳,我们是一定会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