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应该为此而计较,每天要提早一点到公司,这表明你十分重视这份工作。不去在乎比别人多做一些,因为凭借这一点,你已经走在别人的前面!
所以,当顾客、同事或老板要求我们提供帮助,做一些分外的事情时,积极地抓住这个机会吧!要知道这不是吃亏的事。你要把自己想象成那件事的责任人,设想自己希望这事怎样处理,然后提供别人需要的帮助。
工作中的事情,不论大小,如煮咖啡、扫地、接待客人等,都要积极主动地认真对待。在小事上主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才能有机会承担更复杂的重任,也能促成自己的成功。
6.对别人多一份关心
要回报这个美好的世界,就要竭力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努力与周围的人快乐相处。这样我们不仅心情会更加愉快,所获的帮助也会更多。
我们做人做事要随时关心别人,协助别人去满足他的需要。希望自己被人人关心注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我们自婴儿时期起就发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需要(如吃奶、除去潮湿的尿布等)都是在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获得满足的。因为“有人注意”就形成了“将获得满足”的符号,于是小孩子只要看见母亲或是听到母亲的声音便停止啼哭,因为他已获得了安全感。每个人都期望别人的关心。当我们知道四周的人对自己十分关心时,就感到安全了。
我们自己渴望别人关心,应当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需要。你愈关心别人,你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将因此增加,自然地他也会转而关心你。
有家餐厅,一群人坐着聊天,适逢餐厅员工下班,有位服务员推自行车时,不小心摔了一下,只见经理快速起身跑了过去,扶起那位服务员关切地问:“摔伤了吗?要不要去医院看看?”服务员回答:“不用。”“你看腿都摔破皮了,去餐厅搽点药,歇歇再走吧。”经理小心地扶着她回到餐厅,然后就去找药,找到药后,又亲手替小姐擦上,还对她说如果不舒服,下午就不用来上班了,工资照发。那位服务员连声说:“不用,不用。”这种做法比发几百元钱奖金更能赢得这位服务员对工作的热爱。
对小事的处理能反映人的素质。公司上班大家相互见面打个招呼,问一声:“身体完全好了没有?要不要再多休息几天?”或者:“家里的事解决了吗?要不要帮忙?”这种简短的问话,能温暖人心。你心里关怀别人,但不说出来,别人又怎能知道?即使有些极端自私的人表面作出一些关切和问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打动人心。
有些人和同事、熟人、朋友许久没见面了,但见了面后,却仍然还像平时一样,这样岂不令人伤心?试想如果你许久没上班,上班后别人见到你没有任何特别的表示,你心里一定会有这种感觉:我这么久没来上班原来他们还不知道,我在他们眼里太不重要了。既然你有这样的感觉,别人也一样。下次你遇见许久没见的朋友时,别忘了用惊讶、亲热的语气表达你的问候:“好久没见你了,干什么去了?”“好久没见了,真有些想你。”
关心别人,意味着被他的兴趣所吸引,为他的高兴而高兴,因他的担忧而担忧。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心感兴趣,他必将赢得真正的友情,必将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毫不犹豫的帮助。
7.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你帮助了别人,对方必定也会觉得有恩于你,从而心存感激,这也等于你在对方那里获得了重视,赢得了价值。
有一位很想成为富翁的青年,到处旅行流浪,辛苦地寻找着成为富翁的方法。几年过去了,他不但没有变成富翁,反而成为贫穷的流浪汉。最后,他想起了寺庙里的观世音菩萨。他知道菩萨无所不能,救苦救难,于是跑到庙里,向观世音菩萨祈愿,请求菩萨教他成为富翁的方法。
观世音菩萨被他的虔诚感动了,就教他说:“要成为富翁很简单,你从这寺庙出去以后,要珍惜你遇到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并且为你遇见的人着想,布施给他。这样,你很快就会成为富翁了。”
青年听了,心想方法真简单,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告辞菩萨,手舞足蹈地走出庙门,一不小心竟被石头绊倒在地上。当他爬起来的时候,发现手里抓了一枝稻草,他正想随手把稻草扔掉,猛然想起了观世音菩萨的话,便小心翼翼地拿着稻草向前走;路上迎面飞来一只蜜蜂,他想起菩萨的话,就把蜜蜂绑在稻草上,继续行走。
突然,他听见了小孩子号啕大哭的声音,走上前去,看见一位衣着华丽的妇人抱着正大哭大闹的小孩子,怎么哄骗也不能停止哭泣。当小孩看见青年手上绑着蜜蜂的稻草,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那人想起菩萨的话,就把稻草送给孩子,孩子高兴得笑起来。妇人非常感激,送给他三个橘子。
他拿着橘子继续走路,走了不久,看见一个卖布商人蹲在地上喘气。他想起菩萨的话,走上前去问道:“你为什么蹲在这里,有什么我可以帮忙吗?”布商说:“我口渴呀!渴得没法赶路了。”
“那么,这些橘子送给你解渴吧!”他把三个橘子全部送给了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来,为了报答,布商送给他一匹上好的绸缎。
青年拿着绸缎往前走,看到一匹马病倒在地上,骑马的人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是好,他就征求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绸缎换那匹病马,马主人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跑到小河边去提一桶水来给那匹马喝,细心地照顾它,没想到才一会儿,马就好起来了。原来马是因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骑着马继续前进,在经过一家大宅院前面时,突然跑出来一个老人拦住他,向他请求:“你这匹马,能不能借我一用?我是这大屋子的主人,现在我有紧急的事要出远门。这样好了,等我回来还马时再重重地答谢你;如果我没有回来,这宅院和土地就送给你好了。你暂时住在这里,等我回来吧!”说完,就匆匆忙忙骑马走了。
青年在那座大宅院住了下来,等老人回来。没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为宅院的主人,过着富裕的生活。
这时他忽然顿悟:“呀!我找了许多成为富翁的方法,原来这么简单!”
生活就像山谷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同样你也会收获别人的真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失去的。
我们要把握住一点,人际交往的核心和灵魂是利他。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别人的利益。那些经常为一己私利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无私的人不容易,因为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功利,需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奉献。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人人都会真诚接纳他,愿意和他交往。所以,要想给人留下好印象,最重要的就是为他人着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对方,并且是真心诚意地给予帮助。
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能够满足我们的自尊。人类天性中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需要,需要通过给他人提供帮助来获得他人的好感,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当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人提供帮助,想到自己的举手之劳能获得他人的感激和接受,内心必定是愉快的。因为这种行为会使对方感觉到自己在受到他人的尊重。
因此,在既让他人十分满意又不会令人觉得麻烦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是获得他人好感的最佳策略。
你帮助了别人,对方必定也会觉得有恩于你,从而心存感激,这也等于你在对方那里获得了重视,赢得了价值。可见,帮助他人,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给他人提供帮助,不仅快乐了对方,也快乐了自己。
8.好与者,必多取
恰到好处地施恩,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得以良好地维系和持续发展。
因为人与人交往,都会有躲不掉的人情债。做事交友,处处离不开人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对人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他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去,但不知拿这些钱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
冯谖奉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看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而大家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到处都是怨声载道。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通知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把这些全烧毁掉,从今以后,你们也不用再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竟是如此体谅百姓的相国,个个都感激万分。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听说后十分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把家中没有的东西买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有着很大的帮助。”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故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热情欢迎,表示坚持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十分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
多数人都有慷慨之心,所幸表达慷慨的方式也很多。为别人的幸运和幸福而庆幸,是一种慷慨;能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容许别人有自己的意见和特色,也是一种慷慨。此外,善解人意,避免鲁莽的言行,耐心倾听别人的诉苦,同情分担别人的悲痛,都是慷慨。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当别人请求自己帮个小忙时,自己通常会十分愿意提供帮助,尤其是当对方的求助恰好是自己的强项时,更是喜出望外。因为,给他人提供帮助能够满足你的自尊。
人类天性中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需要,需要通过给他人提供帮助来获得他人的好感,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当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人提供帮助,想到自己的举手之劳能获得他人的感激和接受,内心必定是愉快的。
9.多做锦上添花的事可得福报
能为别人锦上添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做出成人之美的行为发自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都是不寻常的人,这些人必定有高贵的精神,有高尚的品格,有天使般的心灵。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大智度论》则谓:“随喜者的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
什么是“随喜”?佛说,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称为随喜。我们经常看到人家结婚了,亲朋好友一大堆,大家都很高兴。你只是个路人,看到别人开心,你也替人家开心一下,送个祝福,这就“随喜”了,其实很简单,也很有意义。人家很高兴,主动传染一下,自己很开心,还有功德收获,何乐而不为?
人家行善,你说人家的不是,这伤害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这世间的善心,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作恶!不是别人有企图,而是你的心里有邪念。所以,佛说“随喜”也是有功德的,其实随喜更是一种社会公德。常言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恶。”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别人的扶助。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助人为乐、利人利众的仁义表现。仁者爱人,宽则得众。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感情便没有人性的出发点。苏秦、张仪本是要好同学,苏秦深知张仪的学问在己之上。但苏秦却先成功了,做了六国的宰相,当落魄的张仪前来投靠苏秦时,谁知竟遭到他无数的奚落,愤怒的张仪决计只身赴秦,自找出路。苏秦却暗中派人沿途照料,补给张仪所需,直到张仪高就宰相,才明白苏秦为不埋没他的才干,不使张仪依赖苏秦所想出的办法,目的是成全能者,可谓用心良苦,使张仪感激不尽。
古代有很多成人之美的义举。《水浒》里的武松,不平于蒋门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侠仗义,挺身而出“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西厢记》里的红娘,同情和促成张生与莺莺的爱恋,事发被拷,仍仗义执言,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电影《升官记》里的徐九经,秉公断案,不媚权贵,终使倩娘嫁得意中人。尽管丢了乌纱帽,但他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在成全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的名节,受到人们的敬重。
成人之美的事,在当今的社会到处都有。当自己的幸福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时,他们都自愿地放弃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他们的高尚精神所在。主动支援一时经济拮据的友人,使其免除后顾之忧,尽力帮助友人掌握知识,使其早日榜上有名等等,总而言之,凡是好事情、好愿望,你伸出热情之手,予以大力帮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说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为,都是得人心、受欢迎的。
助人为乐,济人危难,这种成人之美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扶正压邪,放手和坏人坏事作坚决的斗争。
有些怕惹是非的人,偏偏被是非惹上了,正所谓“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在这种时候,恐怕他最想见到的,不是像他自己一样遇着“是非”绕道走的人,而是盼望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士快快到来,以解救他的危难。所以,我们必须批判那些对人漠不关心、见危不助、见难不帮、见义不为、见暴不除、见死不救的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行为,因为这和我们民族成人之美、助人为乐、救人危难的优良传统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