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并不只是一种形式的东西,而是人类经过长时间努力所得的结果,是智慧的累积。没有了礼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很困难。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礼仪,公司的工作效率自然就会提升。
最近你都穿什么衣服去上班呢?初入社会时,也许一时无法摆脱学生时代的气息,渐渐地你可能会觉得这种打扮十分土气。
“衣着应以自己的喜好为主,工作时只要注意是否穿戴整齐就可以了。正式的礼服或统一的制服毫无个性可言,当然也无法受到喜爱。而且随着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接触的对象只限于公司的同事,服装就不需要特别注意了……”听了以上的主张,你是否忽视了最重要的事情呢?
在很多公司,最讲究行动一致,自己所属的集团,或与自己同一类的人。通常都必须使之整齐划一。在完全相同的人群中,会觉得有安全感,如果和大家不一样,就会感到不安。例如婚丧喜庆时送礼,金额固然随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但是彼此都会询问一下,最好不要太多,也不要过少。钱并不会随着亲密度或受照顾的程度而加以区分。
在欧美的街道上散步,来往的行人各自穿着不同的服装,以外套的长短来说,有人穿得很长,有人穿得很短,实在无法得知现在流行什么。相对地,日本则一律整齐划一,当开始流行短大衣时,穿着长大衣便觉得可耻。
如果你不想成为企业人,而一直深爱着学生式的装扮,即使已经身为上班族,心情仍然不会脱离学生时代的团体。自己所属团体的装扮完全一样,这是最让人放心不过的。
服装代表着一个人的外在,与内在的人格或教养不无关系。一个人的外表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出他的教养和情趣的程度。内在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表现在外表的也将是这个模式。但是,提升人格或教养绝非简单的事情,世上有不少人都是只注重外表,而无实际的内涵。学校规定要穿制服,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一旦有人主张“首先应从内部开始整顿”,制服的争论就会开始没完没了。从外形加以限制,也许含有本末倒置的意味,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外在的表现整齐划一,同时也会使内部产生紧张的效果。因此,即使你不习惯上班族的外型,自己喜欢的衣服最好还是在假日时才穿,在公司里要穿着适合企业人的服装。
态度与服装是一体的两面。有不少公司对新进人员举办商业礼仪讲习会。当你还是新进人员时,对顾客点头或鞠躬的方法、交换名片的方法、交换电话的方法、讲话的方法等等,这些形式性的礼节多得不可胜数。首先公司会对年轻人施行这种教育,是因为一般年轻人对商业的基本礼仪缺乏认识。缺乏礼仪,在工作上便很难有所进步,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只有对员工施行严格的教育了。
礼貌和态度会完全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因为言语、动作会习惯化与形式化,人们为了保持生活的秩序,都会默默地遵守礼仪规范。在成为上班族之前,整天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的年轻人,在进入企业界之后,就会感到各种规定实在太多。
但是,也不可轻视形式。礼仪是人类经过长时间努力所得的结果。人类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生活,为了维持人际关系,自然产生了一定的生活规范。经过长久的历史之后,人们已经逐渐养成习惯。
礼仪是一种形式性的东西。但是这种形式性是经过智慧的累积,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学习。而且如果没有这种形式性的习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很困难。想要将“我希望和你和平共处,不想和你争吵”这种意念传达给对方,只需要简短的打声招呼,而不用长篇大论地说明。每一个人都能确实遵守形式,公司工作的效率自然就会提升。礼仪规范是人为性地控制人的行动,同时也具有抑制团体生活的有效机能。
这种形式是从幼年时期开始,由父母或所属的社会团体给与教养,很自然地加以学习,属于同一个团体的人遵守相同的形式,相互之间有着情绪上的牵绊。因此不遵守形式的人会变成众矢之的,被认为是怪物。由此可见,人类是养成习惯的动物。
为什么年轻人会认为礼仪只是一种繁琐的形式或规矩呢?其理由有二:其一是这些在价值观上颠倒的年轻人,并没有从父母或社会中学习到完整的教养。没有从小时候开始,这些下意识间学会的行为,到了长大之后自然就很适应了。
另一个原因是,一般说来,社会一旦产生一种形式之后,就不容易瓦解,随着时代的变迁,往往只是徒具形式,而无实质内容。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显示:任何一个人类团体在处理某一状况时,往往会使所选择的方式制度化,并且随着往后的变化产生极大的抗拒力,毫无效益的依例采用。从前有效的文化形式,随着时光的修正,如今只留下残存的姿势而已。反抗规定,崇尚自由,是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不变的心态。
当然啦,没有意义的形式化习惯仍然存在世上,这些只配称为陋习。陋习绝对必须更改,但是划分清楚何者为陋习,何者为好的习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