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里有三个“道”和三个“名”,容易把人绕糊涂。其中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其中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的意义基本相同,我们之后再讨论。
先说第二个“道”和“名”,这两个字表示的是“言说”的意思。“道”就是用语言去谈论,“名”就是用语言去命名。
人类的语言,都是从经验来的。比如汉字最早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件具体的东西或事情。
所以,用语言可以表达的,一般是具体的、经验的东西。人很难用语言表达抽象的、脱离了经验的东西。比如“抽象”这个词,虽然很抽象,但是抽指抽取、抽离,象指形象,都是来自于经验的。
所以,能够言说的,都是与经验有关的,那些完全脱离了经验的,是不能够言说,只能靠意会的。
再说第一个和第三个“道”字。“道”有两种意思:
第一,指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本体。道生成了万物,《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有各种不同的属性,比如有大有小、有红有黑、有硬有软。既然道是万物的本体,那它就不能有具体的属性。如果道是大的,它就不能是小的东西的本体,如果道是红的,它就不能是黑的东西的本体。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他试图用水的性质去解释万物的生成。他的这种尝试显然是失败的,因为水是具体的、经验性的东西,怎么能是世界的本原呢?他的这种学说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老子认为万物的本体“道”超越了一切经验,是绝对抽象的东西,所以老子的思想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有人在学习研究。
既然“道”超越了一切经验,那它就是不可言说的,因为所有言说都是经验的。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本体),并非真正的、恒常不变的道(本体),恒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
第二,道也指万物的最根本的规律。
自古以来人们发现了很多规律,大部分规律都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是人类总结经验的产物。
然而,从经验中发现的规律必然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牛顿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人们以为已经穷尽了宇宙的最基本的规律,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尽头。甚至有人说,只要知道了宇宙某一时刻的全部状态,就可以推算出宇宙所有时刻的状态。
结果后来物理学家又提出了相对论和量子论,证明牛顿力学只是在低速宏观世界才是近似正确的,在微观世界或者高速状态下,牛顿力学就不准确了。
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又可以解释为,可以言说的规律,并非宇宙的根本规律。世界最根本的规律是无法言说的,所谓“大道至简”,道简洁到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地步。
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因为宇宙的根本之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只有上士才能真正领悟。
最后说第一个和第三个“名”。名既可以指事物的名称,又可以指事物本身。
这句话是说,人们可以命名的事物,都是经验事物,不是恒久存在的事物,它们的名称也不是恒久存在的事物。只有人们无法命名的事物,才是恒常存在的。
那么人不能命名的事物是什么?显然是宇宙的本体,这是超越了一切经验的事物,因此不能用出自于经验的语言来给它命名。
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勉强给万物的本体取名字,叫做“道”,叫做“大”。这只是一种比喻,帮助人去理解道。道是万物的本体,生成宇宙万物,所以说道大,并不是说道的形体是大的。因为道既不大,也不小,没有形状,不能用大或小来表述。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改为“常”。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不是单纯玩弄字词,也不是非要绕个圈表达“大道不可言传”。首十二字主要任务是先点明“语言的边界”。科学学术论文,开篇往往描述研究方法神马的。道德经也是精细如斯,开篇先内省地直击玄学著述的方法论:语言。
理解”语言的边界”不需什么语言学知识。语言是工具,工具就有应用范围。拿筷子喝汤,拿大炮打蚊子,都不是聪明人干的事儿。不幸的是,语言这种工具对于人类认知如此重要,以致于人类往往以为这种工具适用于一切。这境况类似”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当年科学不能解释打雷下雨的时候,也没人冲着老天爷喊“打雷下雨不科学!”现在恨不得连抠抠鼻孔都有人来告诉你“你这么干不科学。”
语言的边界还表现在,语言的失真。同一个词语,在说者和听者之间存在失真的可能。比如说跟推上说苹果,第一反应是 Apple Inc.,跟村儿里说,可能就是一水果。所以语言存在歧义的空间。
语言的边界也就是人类认知的边界。语言是人类思考的起点、过程和终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框架。当你无法用语言表达一个事物,就无法对其进行任何思考。乔姆斯基大神说,语言并不单是描述现实,语言即现实。所以,我们发明了工具,工具又造就了我们。自然推论,对语言的审查就是对思想的限制。如果思考权是天赋人权,对语言的审查就是最严重的反人类罪。试图控制别人思想的无不从限制别人的词汇量入手。1984里面真理部天天改字典,防火墙定期更新关键词。
用语言表述“道”,就是内化“道”到人类认知域。可语言又是一套符号系统,对于”道”这种抽象概念,不对应物理存在,只能用语言解释,失真度就大了。道就是一筐,神马都能装。每个人脑子里琢磨的不是一东西。是谓“道本无名,强名曰道”。
虽然语言有诸多限制,但是“道可道”,依然可以用语言表述。但行诸字词的只是道的语言表达,而非道本体(恒道)。换句话技术宅能听懂的话说呢,你看见浏览器显示的网页是“可道之道”,用不同版本浏览器打开效果可能还不一样,但”恒道”其实是 HTML 代码。
当然老子也没想把这玩意儿写成语言学的开山之作,要不后来乔姆斯基可能就混不进MIT了。总之就是开篇提醒,用语言来表述的道和真正的“恒道”是表达和内容的关系,不是一回事儿,先记清楚了再往后说。有时候忍不住赞叹思想大家就是脑子清楚啊,这厮要活着还能轮到挪威人去发明CSS?
好多人把”道可道非恒道”简单理解成“道不能用语言表达”。按这个理解,道德经也不用写五千字了,直接就四个字“道不可道”。不过还是恭喜您,您的理解已经达到余秋雨大师的水平了。
“可道”“恒道”有别,是名实之别,体用之别,性相之别。起篇点题,明法正望。导论精绝者,不过此十二字。
这句话里有三个“道”和三个“名”,容易把人绕糊涂。其中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其中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的意义基本相同,我们之后再讨论。
先说第二个“道”和“名”,这两个字表示的是“言说”的意思。“道”就是用语言去谈论,“名”就是用语言去命名。
人类的语言,都是从经验来的。比如汉字最早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件具体的东西或事情。
所以,用语言可以表达的,一般是具体的、经验的东西。人很难用语言表达抽象的、脱离了经验的东西。比如“抽象”这个词,虽然很抽象,但是抽指抽取、抽离,象指形象,都是来自于经验的。
所以,能够言说的,都是与经验有关的,那些完全脱离了经验的,是不能够言说,只能靠意会的。
再说第一个和第三个“道”字。“道”有两种意思:
第一,指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本体。道生成了万物,《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有各种不同的属性,比如有大有小、有红有黑、有硬有软。既然道是万物的本体,那它就不能有具体的属性。如果道是大的,它就不能是小的东西的本体,如果道是红的,它就不能是黑的东西的本体。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他试图用水的性质去解释万物的生成。他的这种尝试显然是失败的,因为水是具体的、经验性的东西,怎么能是世界的本原呢?他的这种学说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老子认为万物的本体“道”超越了一切经验,是绝对抽象的东西,所以老子的思想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有人在学习研究。
既然“道”超越了一切经验,那它就是不可言说的,因为所有言说都是经验的。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本体),并非真正的、恒常不变的道(本体),恒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
第二,道也指万物的最根本的规律。
自古以来人们发现了很多规律,大部分规律都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是人类总结经验的产物。
然而,从经验中发现的规律必然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牛顿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人们以为已经穷尽了宇宙的最基本的规律,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尽头。甚至有人说,只要知道了宇宙某一时刻的全部状态,就可以推算出宇宙所有时刻的状态。
结果后来物理学家又提出了相对论和量子论,证明牛顿力学只是在低速宏观世界才是近似正确的,在微观世界或者高速状态下,牛顿力学就不准确了。
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又可以解释为,可以言说的规律,并非宇宙的根本规律。世界最根本的规律是无法言说的,所谓“大道至简”,道简洁到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地步。
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因为宇宙的根本之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只有上士才能真正领悟。
最后说第一个和第三个“名”。名既可以指事物的名称,又可以指事物本身。
这句话是说,人们可以命名的事物,都是经验事物,不是恒久存在的事物,它们的名称也不是恒久存在的事物。只有人们无法命名的事物,才是恒常存在的。
那么人不能命名的事物是什么?显然是宇宙的本体,这是超越了一切经验的事物,因此不能用出自于经验的语言来给它命名。
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勉强给万物的本体取名字,叫做“道”,叫做“大”。这只是一种比喻,帮助人去理解道。道是万物的本体,生成宇宙万物,所以说道大,并不是说道的形体是大的。因为道既不大,也不小,没有形状,不能用大或小来表述。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
这两句在汉代原文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后避讳更恒为常。
简单理解就是:
人受制于自身,把天看作天,把宇宙看作宇宙这种行为。同鱼儿看海面,蚂蚁看大地,没有本质的区别。注定是片面的盲人摸象。
既然认知就已经如此局限,所以,那些建立在认知之上的所有人们以为的永恒可行的方法,都不可避免的无法长久实行。人们所有的理解、命名和定义,都只是片面暂时的描述。
详细解释如下:
何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先于天地,催生了宇宙空间的力量独立不改,老子把这种神秘而又独立不改的力量勉强命名为“道”。道是一种叫法,代指宇宙空间的本源与法则。
道何为?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道德经》第十四章
人,身处宇宙空间法则之内,冥冥之中遵从着法则,只能盲人摸象,故而无法明察法则之全貌。
所以,素书和庄子对道总结概括如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素书》原始章第一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可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道既遍及于一切时空之内,同时也存在于时空之外。
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时间、空间,也只不过是大道生成的一部分产物。
人受制于自身,把天看作天,把宇宙看作宇宙这种行为。同鱼儿看海面,蚂蚁看大地,没有本质的区别。注定是片面的盲人摸象。
由于无法超脱大道,所以无法看清大道,所以世上处处都是南辕北辙,分道扬镳。
延伸:
不管是自然大道、宇宙大道或是人间大道,一旦我们自认为讲明白了,其实就偏离它了。
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语言恰恰是一种限制。因此,只要我们把大道付之语言表示,就是对大道的一种剥夺,一种侵蚀,一种或多或少的切割。
后半句“名可名,非恒名”,更进一步点明了以概念、名号去定义,是缘木求鱼。
语言和定义都是支离破碎的,只是帮助我们理解的工具,我们也就不必执迷逻辑辩论与思维的陷阱。为了工具争论不休,注定背离大道,迷失初心。
该做的是: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经》第四章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说符》
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认知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
我认为这句话的理解是道是可以被描述的,但是这个被描述出来的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经》的这个开篇主旨还是说明一个“变”的概念,和《易经》是一脉相承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理解和描述的道,它在我们当时的认知范围是正确的,但是离开的这个范围,对这个道的理解和描述就要做改变和修正了。我们的认知有限,所以我们往往是看到了事物的一面,而从中所认识的”道“就具有局限性,所以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恒)道“。老子所著《道德经》是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何谓”道“,所以那些解释为”可以被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的本意应该是”道可以认知,但不是一成不变“,而不是”道不可知,一说就非道“。这里有个例子可以说明下:牛顿力学一直是传统物理学的根基和真理,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就是他们的”道“,可是进入20世纪,在研究微观世界的时候,牛顿力学就不能解释各种物理现象了,所以后来发展出了量子力学。这说明任何一个原理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过界了那就不一定正确了,这也是老子所阐明的”非恒道“”变易“思想。那么用这个来解释楼主的疑问就很简单了,”凳子,你可以称呼它为凳子(当限定它的作用是用来坐的时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有些情况下,你也可以称它为梯子(当你把它用来垫脚),或者床(你用来躺)。它的名称是随着它所作用的目的而变化的。
道”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就像一个人坐在车子上行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急不躁,自然轻松。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辶(chuo),乍行乍止也”。又说“道,所行道也,从辶,从首”。以此,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思想指挥行动,只要思想正确,行动就象坐在车子上行走一样,轻松快捷。
当然,“道”还有更多的解释,在《汉语大字典》里,对“道”的解释,共计有四十五种,可见“道”这个字,在中国人的词汇里,含义深远,韵味无穷。
我们常说的一些词语,比如: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君臣之道、夫妻之道等等一切,这些由单纯意识形态转化为原则性的词语,无形中就成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业标准、及生存法则;在这里,“道”,就是各行各业的游戏规则及生存的方式方法,就连强盗也不甘落后,也“盗亦有道”。所以,“道”在这人世间,如同绳网,贯穿于各种人类活动之中,人们无时无刻的不在使用它,也永远离不开它。
只是以上这些“道”,是常道,是人间道,是可以用语言说的道;其中,多数的“道”,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少数人服务的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道;是让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道;是为剥削压迫提供理论依据的道;是封建统治者愚弄人民的道;是“人道”。它不是我们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所提倡的“道”!
老子的道是什么?老子的道是:天道!
天道是以宇宙法则为依据,以自然守则为根本,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的处世为人,是安身立命、治国修身的最佳方法,可以说是:天下最大的道!
天道大公!贵虚厌盈,损有余而补不足,以求万物和谐,重在阴阳平衡;天道无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利而不害。
老子尊崇的理想社会,是为而不争的道德社会;老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人民自由、公正、富裕、友爱、天下大同的圣君之治。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天道与人道,行事相反,视同水火;因为,天道重无为、贵谦让,而人道的主流思想,是崇尚智巧、追逐功利;所以,天道与人道,就像两个对立、矛盾的阶级,在世事变迁中,此起彼伏,阴阳消长,总难达到统一。
此首篇,老子开章明义,明确的指出他的道,不同于常道,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非常道”!
因为,老子的道,始生于“无”,化生为“有”,运化生发于“有无之间”,最终又回到“无”,如此生生不息,循环无己;所以,老子的道,其精髓,在于有无之间!有无转换,而分阴阳动静,化生天地万物,这种自然变化之机,就是“道”!
它玄奥微妙,如同宇宙万有的锁钥,能打开阴阳流转的众妙之门,从而洞释自然造化,得窥天道奥秘。
老子的道,从探索宇宙起源开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是无可名状;因为原始道气,在宇宙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微妙玄虚,湛然清寂,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的形态,所以没法说,也说不清,因而无法命名!
为了便于称呼,可以勉强的称它为“道”!只是一个“道”又怎么能概括幽显莫测的自然造化呢?可以根据不同的表述,冠以不同的名字。
既然有了名字,就已经落入后天,因为大道的本体,先天无极,无形无相,是天地含苞、父母未生之时的状态,混混沌沌,虚静空明,所以无法命名!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
直至宇宙动变之时,机动生发,无中生有,生发天地万物,无形的道气化生出有形的物质,如同母亲生育子女,不造作,不执泥,是自然而然的现象,此时的道,有名!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万物,万物各具形态,秉性各有所异,为了便于区分,可以各有名字,但已经不是大道的根本,而是大道延续的枝节了。
所以,有无之间,皆有其玄奥至妙之处,无形之气是道的根本,常无而恒久不易,有形之物是道的化身,常有则生灭无常;因此,无和有都是大道的表现形式,虽有根枝之分,其实都很玄妙!
区别在于:一个是无形之气,一个是有形之物,两者不但生灭循环,而且同生共存,并非无形之气化生有形之物后,无形之气就消失了,或者有形之物灭亡后,就转化为无形之气了,这种肤浅的生灭循环观点,是把老子的“道”简单化了!
从“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可以发现,无和有都保持常态,是同生共存的,只是一个运化,一个生发而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更说明无和有是同根同源,不能分开,而且都很玄妙幽深。
在这里,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大道运行于有无之间,无和有相生相灭,同根同源,同生共存,不能分开。这样,大道运行就有两种模式,四条轨迹,以至有无之间,阴阳、顺逆、交叉、互换;这就是:天道左转,行气右旋;地道右转,行气左旋;这种独特的双轮涡旋太极,正是:宇宙星体运行的反作用力模式,推动宇宙万化生发的自然模式,以成两重天地,四个阴阳,而分先天与后天也。
这样,道气不断弥漫,万物生灭循环,互相交融,互为补充,生育天地,涵养万物,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因此大道玄之又玄,是万物生发运化的众妙之门,是万物必然遵循的宇宙法则。
所以,老子的道,就是宇宙万化生发的有无之道!它至真无妄,永恒不改变其常态,因此,可以称它为:真常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之所以玄妙,在于他是高等智慧的产物,它能够带入任何场景,只要你对这个世界有认知。
道指的万物之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说出来的,也是可以用的,但是呢,它不是一成不变道理。
举个例子:现在有很多人研究成功人士的性格、经历等,比如马云,靠创建阿里巴巴淘宝成功了,会有很多人学着马云做购物网站,但是结果呢,没有出现第二个淘宝,成功的要么是京东,要么是拼多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成功的道路是有的,到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
名指的表现出来的样子,外观是可以表达的,但是呢,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样子。
就好像照片,只能表达二维世界,角度不同样子不同,人们为了全面了解,需要细致观察,构成三维数据,才够准确。可是这个世界仅有三个维度吗,随着时间的变化,外观还会变化。不要认为这就是真理了,如果从更高的纬度看呢,一切又不一样了。所以你看到的是真的,但又不是真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老子又说了,名可名非常名。外观是可以表达的,但它也是一直变化的。
想成功的人,建议扔掉西方成功学和鸡汤吧,来看看道德经,领悟世界的本质,你就不再迷茫了。
想不再被外观所欺骗,也来读读道德经吧,领悟世界的本质,让你不再执着于外形。
鹅叔认为,道在于易,易就是易,易也是不易,不易也是易。
很多人问鹅叔,怎么理解道德经,其实这个和悟性很大关系,初学者,可以看注释版本的,短短几千字,背完了,多诵读,最后理解成自己的东西即可。
道且阻长,行则将至!
马王堆版的《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解释成:使万物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原动力(即天之道),人类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可以模仿和应用它,但人类对它进行模仿和应用的行为和方法,都是人之道,而非永恒不变的天之道。后面的都是人之道。。。等等解释不够给力。应该说成:但人类对它进行模仿和应用的行为和方法,出于主观性的局限而不能融合客观真相而必然存在差异,所以不是永恒不变的天之道。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人类对于客观现象阶段性的认知结果,这个认知活动的过程是永不停步的。它会随着客观现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认知结果。(他们研究的结果比这个更复杂。)个人认为这个解释比较坑爹。略解:人类对于客观现象(道)的认知,可以得出相似的认知结果,但不会是永恒且真确的认知真相。
名:动名词,指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对事物的描述、解释、定义、及命名,是人们对事物阶段性的认知结果。另外,佛法中也有两个名词:名与色。名解释成为一切精神上的现象(包括认知过程、结果与有意无意的思维、梦、禅定状态的精神活动等),色则统指一切物质现象。
——上文是以前看了一个关于马王堆老子的视频后有感而写的。在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中,是道可道非恒道。上面的解释总觉得太过于“规范”,不像自己说的。
大道这个东西,可以观察得到、讲得出来的,只是这样一来便落在“二”(相对)的范畴内了,就不再是常恒不变形而上的大道了啊。世间的每件事物都可以为人们所认知,但这个认识的过程与结果不是恒常不变的啊。
道:是个什么东西呢?“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这个东西,老子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就从随身的那本“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一个字来,算作这个东西的名字——道。
可道:字典里的这个“道”字,本来的意思是“一个圣人为我们这些愚人们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个东西就是那个“圣人”吗?即便是“圣人”,圣人真的无所不知吗?会不会出现“挂万漏一”呢?
恒道:恒,为满月,没有一点盈亏,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正好。那个叫“道”的东西,本来是“恒”的状态。你让一个圣人去完完全全地解读他,能够做到吗?让人们透透彻彻地去明白他,能够实现吗?
名:以某一“字”来定义某一事物。“名”的本意是好的,用某一个“字”或某几个或某些个“字”来定义和概括某一事物,让所有人都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东西。但是能够实现吗?“道”是一种“恒”的状态,而“名”也是一种“恒”的初衷。这两个东西从本质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恒”的状态,不多也不少,正正好!
无、有:天地,空间也,就像一个鸡蛋窠篓;万物,内涵也,就像鸡蛋窠篓里面的鸡蛋清和鸡蛋黄。天地有始、万物有母,我们该如何“名”这两种情况呢?再从那本“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两个字吧,一个就叫他“无”,一个就叫他“有”。鸡蛋窠篓就是那“无”,“当其无,有器之用”嘛,天地不就是个容器嘛,用“无”来定义他,看来是恰如其分的了。鸡蛋清就是阳,鸡蛋黄就是阴,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看来用“有”来定义万物之母,也是恰当的了。真的吗?
恒无:我这个“无”,可是“恒”的呦?
恒有:我这个“有”,也是“恒”的呦?很完美,很正点,还不足以“名”他们吗?
欲:一厢情愿,单方面的觉得自己有欠缺,想要其他事物来弥补。单方面的叫欲;双方都有欲,互相弥补,就叫和。
眇:木匠单吊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看得更细微。小偷往屋里看,都是捅破窗户纸,通过那个洞儿,单吊线往屋里看的,这样看得最清楚。来比喻了解和观察事物的内部结构或者内在本质。
噭:没目的地发出声音,或者即便有目的地发出声音,别人也不知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或者不知道你啥意思或啥目的,这种陌生的叫声,就是“噭”,散而无应;叫,是有目的地发出声音,别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条狗还是一头驴,就知道是饿了还是发情了。叫,发而有应。最初,一种东西发出声音,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从哪里发出来的,走近一看,原来是这么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呢?不知道,那就起个名字吧,从“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一字——“驴”,就叫他驴了。进一步加深理解,这头驴发出这种声音,是要干什么呀?哦,原来是想媳妇儿了。OK!后来你就成了研究驴的专家了,别人不懂啊,你懂,你就是圣人。
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古人不但想把那些有形的东西给个名儿,无形的东西,也想给个名儿。但这个活儿,是一般人能够干得了的吗?古代能够给一个事物“命名”、“名实”、“正名”、“形名”的人,那都可了不得,都是圣人!历史记载第一个有这种大学问的人,叫做黄帝。他曾“正名百物”(《礼记·祭法》)。《西游记》里的如来佛祖,为啥人家当佛祖,你不行呀?人家不但能“普阅周天之事”还能“遍识周天之物”。可见这“遍识周天之物”比那“普阅周天之事”的本事不知要高出多少万倍,是吧?
但不管是黄帝,还是如来佛祖,也都是作为旁观者去了解这“道”的一部分——“有”并没有把驴大卸八块,了解驴的内脏结构,细胞组成,气脉流转。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事物的内在——“无”的属性,“当其无”嘛!内部结构空间,就叫做“无”。那么,驴心脏叫什么?“无中指有”嘛!心脏也是个空间呀?“有中之无”嘛!心脏里面有血液,怎么说?“无中之有”嘛!你能难得住我?血液的细胞像个圆球儿?“有中之无”嘛!血液细胞里面还有细胞核?“无中之有”嘛……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有和无这两个“名”,虽然字儿不一样,但都是为了表述同一种事物——道。都是为了详细表述同一事物“道”的不同层面的意义。
谓:报也,详细地陈述。“称其名、谓其实”嘛,只说出名字,不具体陈述,叫称。称病,就是只说有病,不说啥病。谓,就得详细告知了。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玄,本意是黑丝线打成的绳结,是大疙瘩套着小疙瘩,小疙瘩里面还有更小的疙瘩,一层有一层。最早用于“结绳记事”,不同的扣结,表示不同的事儿。自己系的绳结疙瘩只有自己知道怎么去打开,“解铃还须系铃人”嘛,但别人不知道呀,这就是所谓的“玄妙”或“奥妙”了。“心有千千结”嘛,形容心里面藏着各种事儿,你不亮出来,谁知道你在想啥?《关尹子》曰:惟置物者知之。
你要表示这个“无”,你打一个这样的绳疙瘩;要表示这个“有”,再打一个那样的绳疙瘩。你要是单独打疙瘩,这还好区分,如果你先打一个“道”的疙瘩,里面再分别打“无”的疙瘩和“有”的疙瘩,这就复杂难解了,这就叫“玄之又玄”。
门:见我《道德经》第六章的解读。门,古人把堵住山洞的石头或树杈叫做门,表示填充或封闭的意思。你要想“眇”清楚所有事物的内部结构,怎么办?必须认清从外向里每一个疙瘩“门”。就像人体解剖学,从毛发到皮肤到内脏到细胞,都清楚了。但是气脉是个什么东西?还不知道,这扇门——还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