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皇宫
女子着一身淡紫色衣裙,身上绣有小朵的淡粉色栀子花。头发随意的挽了一个松松的髻,斜插一只淡紫色簪花,显得几分随意却不失典雅。略施粉黛,朱唇不点及红。
女子站在一旁,有些羞涩的捏了捏帕子。女子身后还站着一个宫女,手中还端着一个食盒。见门打开了,走上前从宫女手中接过。
女子有些欢喜的说:“阿铭!”
男子看着她,并未说什么,却有些不悦。
女子打开食盒,食盒里有一碟红豆粟子酥,递到男子嘴边说:“来,你尝尝看味道好不好?”
“公主殿下!”那男子后退了一步沉着脸说,“臣何德何能得殿下厚爱。”
说罢甩袖离去,女子独自在殿门外站着。玉指捏着的红豆栗子酥,轻轻的掉在地上。眼角的泪,划过脸颊,打湿了粉黛。
那女子低下头,背影有些落寞。拿着帕子,拭起泪珠。走进内殿,向红木座椅上的人行礼跪拜。
只听那卫国公主声音有些沙哑的问:“孙女见过皇爷爷,不知皇爷爷唤孙女来为何事?”
卫皇此时俨然已是一个慈祥的老人,话语温暖人心。“瑶儿快起来吧,来皇爷爷这儿,让皇爷爷好好瞧瞧。”
叶霞起身提着裙摆,小跑过去。小脸怎么看怎么委屈,小声的说:“皇爷爷。”
卫皇拍了拍身旁的座位,示意她坐下。看着叶霞说:“妆都花了,又是那个洛铭——”
叶霞打断卫皇的话,小声的说:“阿铭他没有欺负我。”
“都哭了,还没欺负你。”卫皇接着说:“你是卫国唯一的公主,知道吗?”
叶霞抬起头说:“皇爷爷,父君不只有明瑶一个女儿!明瑶还有一个姐姐——”
“唉,皇爷爷希望你能够想清楚。”卫皇明显并不在意,她口中的姐姐。
毕竟从当年明瑶被太子身边的侍卫带回卫国起,明瑶就一直说着胡话。卫皇也曾想过,太子可有留下旁的血脉,明瑶的姐姐是否存在。随她一起回宫的只有那人还活着,他却不曾吐露半分。念在那个人还算忠心,便留着他在暗处保护她。
明瑶回来的时候,一路上被人追杀。卫皇也怀疑过明瑶的身份,可自从那天起……他打消了疑虑,也确信她是已故太子的女儿。那年明瑶不过一岁半,谁知她说的姐姐,可是叶家的血脉?可还在人世?况且那时明瑶尚且年幼,卫后怜惜便亲自抚养,对她难免多些疼爱。
“皇爷爷希望,瑶儿可以想清楚。”卫国说,“卫国需要一个能稳定大局的人,皇爷爷年纪也大了,护不了你一辈子。”
叶霞美眸泛着光,哭着说:“皇爷爷不会的,皇爷爷会好好的,皇爷爷定能长命百岁。皇爷爷别这么说,我不许皇爷爷死!呜——呜——”
谁知,泪如雨下,怎么也止不住。
卫皇看着叶霞说:“傻孩子,人,这辈子总是要死的。”
“不行!”叶霞闹脾气嘟着嘴说,“皇爷爷还有皇奶奶,还有明瑶,皇爷爷不可以死。”
若换了旁人,在皇帝面前谈死,早就没命在这哭了。或许是失去了一个儿子,亲情才显得格外珍贵。
东吴国
议政宫,东吴王说:“明朝对天璇国开战,诸位大人可知其中利害?”
武将穆诚说:“回我王。臣以为我东吴在两国之间,待明朝与天璇国两败俱伤,我东吴正好出兵渔翁得利。”
丞相张和说:“回我王。明朝与天璇国开战,虽与我东吴并无直接关系。若明朝一但攻下天璇国,只怕会伤及根基。我东吴夹在两国之间,难免会被波及。臣以为,无论是明朝攻下天璇国,或反之亦然。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继而攻打我东吴,以战养战,我东吴难免会被吞并。”
楚国王宫
楚王怀中一名妖娆的女人,嗲声嗲气的说:“王上,士大夫还在门外候着呢。”
“美人管他做甚?莫不是以为寡人还怕他!”楚王气极,有些阴晴不定,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他吧。
“王上可误会奴家了——”那女子说道还戳了戳楚王的心口,“王上是王,何惧士大夫!只是王上初登大宝,根基尚浅,人言可畏啊!”
“可王上却不分青红皂白,便降怒于奴家——”说道,那美人梨花带雨的哭着,让人着实心疼。这美人也颇有手段,能勾得楚王,也不乱了朝政。既在后宫得宠,也懂得尊卑,对王后尊敬。不敢恃宠而骄,倒让王后对她多了些容忍。
楚王有些动容,握着芊芊玉指,对着那女人说:“美人说得是,美人一心向着寡人,是寡人错怪美人了。”
“奴家知道,王上只是兴致不高。”那美人倒也知进退,走前还不忘提了一嘴,“士大夫贸然进宫,只怕有要事求见王上。奴家便不扰王上,奴家先行告退。”
那美人赤着脚走出殿外,对丞相行礼说:“奴家见过士大夫,王上请士大夫进去呢。”丞相进了内宫,那美人就带着侍女离开了。
楚王一脸威严得说::“董卿此行何事?”
士大夫董元亭对楚王行礼,跪在大殿中央。楚王也不让他起身,他董元亭也就只能跪着。楚王言外之意便是警告他,他能耐再大,也是楚王的臣子。殊不知,这个对楚国忠心不二的人,最后却对他心寒辞官隐居。
董元亭说:“臣为明朝欲与天璇国开战一事……”
他还未说完,楚王一脸不屑的打断说道:“他们打他们的,与我楚国相距甚远,有何瓜葛?士大夫多心了。”
董元亭看着楚王甩袖离去,心急且无奈的说:“王上!”
明显楚王并未在意,董元亭仍不死心的追上谏言献策。可楚王明显不想听,董元亭只能作罢。
谁能想到,明朝对天璇国开战,还只是开始。这一切,仿佛被什么人操控着。而这个人,却被云雾遮挡,添了些神秘。
天……终究要变了。
再看西吴国,自知明朝对天璇国起兵。却不遗余力的,对明朝提供支持。定是明朝许了什么好处,让西吴国如此尽心。反观晋国,纵使天璇国跟晋国有血缘瓜葛,却旁观此次明朝兴兵。只怕诸国都是巴不得打破如今晋、卫、楚、明和天璇如今的僵局。分解的东吴国和西吴国,若不是对楚国和明朝俯首称臣,恐怕早就被几国瓜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