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2300000043

第43章 挚友许寿裳:鲁迅印象记(4)

他对我解释道:那时我确无写处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同时他又写给我看许多首旧作。这诗中“刀丛”二字,他后来写给我的是作“刀边”。

鲁迅说:同是青年而不可以一概论,志行薄弱者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别国的硬汉为什么比中国多?是因为别国的淫刑不及中国的缘故。中国也有好青年,至死不屈者常常有之,但皆秘不发表。其不能熬刑至死者,就非卖友不可,非贩人命以自肥不可。所以坚卓者壮烈而先亡,游移者偷生而堕落。

鲁迅是大仁,他最能够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尤其能够感到暗暗的死者的惨苦。他说:“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他又说我每当朋友或学生的死,倘不知时日,不知地点,不知死法,总比知道的更悲哀和不安!由此推想那一边,在暗室中毕命于几个屠夫的手里,也一定比当众而死的更寂寞。我先前读但丁的《神曲》,到《地狱》篇,就惊异于这作者设想的残酷,但到现在,阅历加多,才知道还是仁厚的了: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他说话时的神情,悲惘沉痛,至今还使我不能忘记。

上海生活(1932—1936)

1931年9月18日,万恶的日本军陷沈阳,攻下吉林,又破黑龙江,关东三省皆陷。翌年一月,又以海军陆战队窥上海,二十八日夕敌突犯闹北,我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所部迎击,神圣的抗战遂起。我挂念鲁迅的寓所正是在火线中,乔峰的也是如此,无法通讯,不知其如何脱离虎口,不得已电讯陈子英,子英即登报寻觅,于是鲁迅知道了,立刻给我一信如下:

季市兄:

因昨闻子英登报招寻,访之,始知兄曾电询下落。此次事变,殊出意料之外,以致突陷火线中,血刃塞涂,飞丸入室,真有命在旦夕之概。

于2月6日,始得内山君设法,携妇孺走入英租界,书物虽一无取携,而大小幸无恙,可以告慰也。现暂寓其支店中,亦非久计,但尚未定迁至何处,倘赐信,可由“四马路杏花楼下,北新书局转”耳。

此颂曼福

弟树顿首

乔峰亦无恙,并闻。

2月22日

我又挂念他虽已逃出了,或许寓屋被毁,书物荡然,又挂念他此后的行踪,所以接连通讯,兹摘录其来信数通如下:

季市兄:

顷得2月26日来信,谨悉种种。旧寓至今日止,闻共中四弹,

但未贯通,故书物倶无恙,且亦未遭劫掠。以此之故,遂暂蜷伏于书店楼上,冀不久可以复返,盖重营新寓,为事甚烦,屋少费巨,

殊非目下之力所能堪任。倘旧寓终成灰烬,则拟挈眷北上,不复居沪上矣。

被裁之事,先巳得教部通知,蔡先生如是为之设法,实深感激。惟数年以来,绝无成绩,所辑书籍,迄未印行,近方图目印《嵇康集》,清本略就,而又突陷兵火之内,存佚盖不可知。教部付之汹汰之列,固非不当,受命之日,没齿无怨。现北新书局尚能付少许版税,足以维持,希释念为幸。

今所恳望者,惟舍弟乔峰在商务印书馆作馆员十年,虽无赫赫之勋,而治事甚勤,始终如一,商务馆被燹后,与一切人员,倶被停职,素无储积,生活为难,商务馆虽云人员全部解约,但现在当必尚有蝉联,而将来且必仍有续聘,可否乞兄转蕲蔡先生代为设法,

俾有一栖身之处,即他处他事,亦甚愿服务也。

钦文之事,在一星期前,闻虽眷属亦不准接见,而死者之姊,

且控其谋财害命,殊可笑,但近来不闻新消息,恐尚未获自由耳。

匆复,即颂

曼福

弟树启上3月2日

乔峰、广平附笔致候。

信中所云被裁之事,即指特约著作员的薪水。

季市兄:

快函己奉到。诸事至感。在漂流中,海婴忽生疹子,因于前曰急迁至大江南饭店,冀稍得温暖,现视其经过颇良好,希释念。昨去一视旧寓,除震破五六块玫璃及有一二弹孔外,殊无所损失,水电瓦斯,亦已修复,故拟于二十左右,回去居住。但一过四川路桥,诸店无一开张者,入北四川路,则市廛家屋,或为火焚,或为炮毁,颇荒漠,行人亦复寥寥。如此情形,一时必难恢复,则是否适于居住,殊属问题,我虽不惮荒凉,但若购买食物,须奔波数里,则亦居大不易耳。总之,姑且一试,倘不可耐,当另作计较,或北归,或在英法租界另觅居屋,时局略定,租金亦想可较廉也。乔峰寓为炸弹毁去一半,但未遭劫掠,故所失不多,幸人早避去,否则,死矣。

此上,即颂曼福

树启上3月15日

季市兄:

近来租界附近已渐平静,电车亦倶开通,故我巳于前日仍回旧寓,门墙虽有弹孔,而内容无损。但鼠窃则已于不知何时惠临,取去妇孺衣被及厨下什物二十余事,可值七十元,属于我个人者,则仅取洋伞一柄。一切书籍,岿然倶存,且似未尝略一翻动,此固甚可喜,然亦足见文章之不值钱矣。要之,与闸北诸家较,我寓几可以算作并无损失耳。今路上虽巳见中国行人,而迁去者众,故市廛未开,商贩不至,状颇荒凉,得食物亦颇费事。本拟往北京一行,句留一二月,怯于旅费之巨,故且作罢。暂在旧寓试住,倘不大便,

当再图迁徙也。在流徙之际,海婴忽染疹子,因居旅馆一星期,贪其有汽炉耳。而炉中并无汽,屋冷如前寓而费钱却多。但海婴则居然如居暖室,瘆状甚良好,至18日而全愈,颇顽健。始知备汽炉而不烧,盖亦大有益于卫生也。钦文似尚不能保释,闻近又发见被害者之日记若干册,法官当一一细读,此一细读,正不知何时读完,

其累钦文甚矣。回寓后不复能常往北新,而北新亦不见得有人来,转信殊多延误,此后赐示,似不如由内山书店转也。

此上,即颂

曼福

迅启上3月21夜

此后,关于寓屋及闸北被毁的情状尚有数信见告,兹从略。

1933年,“民权保障同盟会”成立,举蔡先生孙夫人为正副会长,鲁迅和杨杏佛、林语堂等为执行委员,六月,杏佛被刺,时盛传鲁迅亦将不免之说。他对我说,实在应该去送检的。我想了一想,答道:“那么我们同去。”是日大雨,鲁迅送殓回去,成诗一首: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这首诗才气纵横,富于新意,无异龚自珍。是日语堂没有到,鲁迅事后对我说:“语堂太小心了。”记得鲁迅刚由广州回上海不久,语堂在《中国评论周报》发表一文“Lusin”当然深致赞扬,尤其对于他在广州讲演魏晋风度,称其善于应变。有一天,我和鲁迅谈及,鲁迅笑着说:“语堂我有点讨厌,总是尖头把戏的。”后来,语堂谈小品文而至于无聊时,鲁迅曾写信去忠告,劝其翻译英文名著,语堂不能接受,竟答说这些事等到老时再说。鲁迅写信给我说:“语堂为提倡语录体,在此几成众矢之的,然此公亦诚太浅陋也。”

是年四月,鲁迅迁居北四川路大陆新村九号,来信说“……光线较旧寓为佳,此次过沪,望见访,并乞以新址转函铭之为荷”他住在这里一直住到死,这是后人应该永远纪念的地方。

近年来,鲁迅因受禁锢,文章没有地方可以发表,虽则屡易笔名,而仍被检査者抽去,或大遭删削,鲁迅说:“别国的检查不过是删去,这里却是给作者改文章,那些人物,原是做不成作家,这才改行做官的,现在他却来改文章了,你想被改者冤枉不冤枉。即使在删削的时候,也是删而又删,有时竟像讲昏话,使人看不懂。”

鲁迅有时也感到寂寞,对我详述独战的悲哀,一切人的靠不住,我默然寄以同情,但我看他的自信力很强,肯硬着头皮苦干。我便鼓励着说:“这是无足怪的,你的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巳经成为两间余一卒,挺戟独冲锋了。”相与一笑。

和我的交谊

我和鲁迅生平有三十五年的交谊,彼此关怀,无异昆弟,例如他为我谋中山大学教书事,备极周到,已述于前第二十章。他的著译编印的书,出版后大抵都有惠赠给我,并且大抵有题字,弥足珍贵。例如《凯绥?河勒惠支版画集》的题字,日译《支那小说史》的题字,亦巳述及,赠与稠叠,永留纪念。1909年我和沈夫人结婚,鲁迅赠以《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他知道我爱诵乡先生李慈铭的文章,即以厂肆所搜得的曾之撰刻《越缦堂骈体文集》四册给我。我读了,才知世传《孽海花》一书的作者曾朴,就是曾之撰的儿子,其序文明言令儿子朴受业为弟子。因之偶和鲁迅谈及,他即采入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云“……使撰者诚如所传,则改称李纯客者,实其李慈铭字莼客,亲炙者久,描写当能近实,而形容时复过度,

亦失自然”足见鲁迅著书,取材和引例都费斟酌,具深心的。

吾越乡风,儿子上学,必定替他挑选一位品学兼优的做开蒙先生,给他认方块字,

把笔写字,并在教本面上替他写姓名,希望他能够得到这位老师品学的熏陶和传授。

1914年,我的长儿世瑛年五岁,我便替他买了《文字蒙求》,敦请鲁迅做开蒙先生。鲁迅只给他认识二个方块字:一个是“天”字,

一个是“人”字,和在书面上写了“许世瑛”三个字。我们想一想,这天人两个字的含义实在广大樹艮,举凡一切现象(自然和人文),一切道德(天道和人道)都包括无遗了。后来,世瑛考入国立清华大学——本来打算读化学系,因为眼太近视,只得改读中国文学系,请教鲁迅应该看些什么书,他便开示了一张书单,现在抄录如下:

以上所列书目,虽仅寥寥几部,实在是初学文学者所必需翻阅之书,他的说解也简明扼要。

1918年初夏,内子沈夫人由北京初到南昌,不及半月便病故。鲁迅远来函唁(可惜我在南昌收到的书函均已散失了),大意是说惊闻嫂夫人之丧,世兄们失掉慈母,固然是不幸,但也不尽然。我向来的意见,是以为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幼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因为他们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他真想得深刻,不是普通吊唁的套语。

1919年春初,伯兄铭伯先生应友人之邀,出席夜宴,忽患左体不遂症,次晨即命舍侄世璿走访鲁迅,商量延医之事。那时我在南昌,后据璿侄转述:鲁迅先生想了一想,便说这个病不容易完全治愈的。德医狄普耳太忙,法医某不很知悉,还是请意大利的儒拉来诊罢。伯兄因为和鲁迅平素气味相投,过从亦密,所以病中对于凡来存问的戚友,必先述鲁迅之言,德医如何如何,法医如何如何,还是意大利医生儒拉罢。其后亦曾遍觅良医,但是果然无效,计病二十九个月而殁,鲁迅闻讣即来吊。

1934年年冬,三女世场在嘉兴患扁桃腺炎,我远在北平,不及照顾,只好倩内子陶伯勤往访鲁迅烦他介绍医师。他为人谋,最忠实不惮烦,阅下面的几封信便可了然:

第一封

季市兄:

23日嫂夫人携世场来,并得惠函,即同赴篠崎医院诊察,而医云扁桃腺确略大,但不到割去之程度,只要敷药约一周间即可。因即回乡,约一周后再来,寓沪求治,如此情形,实不如能割之直捷爽快,因现在则虽治好,而咽喉之弱可知,必须永远摄卫;且身体之弱,亦与扁桃腺无关,当别行诊察医治也。后来细想,前之所以往篠崎医院者,只因其有专科,今既不割,而但敷药,内科又须另求一医诊视,所费颇多,实不如另觅一兼医咽喉及内科者之便当也。

弟亦识此种医生,俟嫂夫人来沪时,当进此说,想兄必亦以为是耳。

又世场看书一久,辄眼酸,闻中国医曾云患沙眼,弟以问篠崎医院,

托其诊视,则云不然,后当再请另一医一视。或者因近视而不带镜,久看遂疲劳,亦未可知也。舍下如常,可释远念。匆布,即请道安。

弟飞顿首10月27日

第二封

季市兄:

惠函早收到。大约我写得太模胡,或者是兄看错了,我说的是扁桃腺既无须割,沙眼又没有,那么就不必分看专门医,以省经费,只要看一个内科医就够了。

今天嫂夫人携世场来,我便仍行我的主张,换了一个医生,他是六十多岁的老手,姓须藤,经验丰富,且与我极熟,决不敲竹杠的。经诊断之后,他说关键全在消化系,与扁桃腺无关,而眼内亦无沙眼,只因近视而不戴镜,所以容易疲劳。眼巳经两个医生看过,皆云非沙眼,然则先前之诊断,不大可怪耶。

从月初起,天天发热,不能久坐,盖疲劳之故,四五天以前,

巳渐愈矣。上海多琐事,亦殊非好住处也。

专此布达,并请

道安

弟飞顿首11月27日

第三封

季市兄:

顷奉到12月5日惠函,备悉种种。世场来就医时,正值弟自亦隔曰必赴医院,同道而去,于时间及体力,并无特别耗损,务希勿以为意。至于诊金及药费,则因与医生甚熟,例不即付,每月之末,即开账来取,届时自当将世场及陶女士之账目检出寄奉耳。

弟因感冒,害及肠胃,又不能悠游,遂至颓惫多日,幸近已向愈,胃口亦渐开,不日当可复原,希勿念为幸。

专此布复,并颂

曼福

弟飞顿首12月9日

1935年7月,长女世琯和汤兆恒在上海新亚酒家结婚。我因为国难期间,不敢发柬,但是戚友来者已不少,鲁迅一向不肯出门酬应,独对于我是例外,那天下午偕景宋挈海婴惠然来贺,并且到得很早。郑介石君来翻阅来宾签名簿,见“周树人”三个字,便析然问我:周先生也来了吗?我遂导引上屋顶花园,他们相见,非常高兴,因为已经阔别好几年了。近来我读《鲁迅书简》(1946年出版),才知道他为我费去许多宝贵的光阴。“……月初因为见了几回一个老朋友,又出席于他女儿的结婚,把译作搁起来了,后来须赶译,所以弄得没有工夫。”觉得他的光临是非常折幸,但是耽误了他的译作又是抱歉万分!

日常生活

鲁迅出学校以后,从事战斗的新文艺工作,亘三十年。这三十年间始终维持着最朴素的学生和战士的生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节衣缩食以购图书,以助穷苦青年的学费。景宋说得好:“‘囚首垢面而谈诗书’,这是古人的一句成语,拿来转赠给鲁迅先生,是很恰当的。我推测他的所以‘囚首垢面’,不是故意惊世骇俗,老实说,还是浮奢之风,不期引起他的不重皮相,不以外貌评衡一般事态,对人如此,对自己也一样。”又说:“说到废纸做信封,我更忆起他日常生活之一的惜物。他则正惟其如此,日积月累地,随时随地可省则省,留有用的金钱,做些于人于社会有益的事。不然,不管他如何大心助人,以区区收入,再不处处俭省,怎能做到他当时所愿做的呢。”

同类推荐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人、一个政治家、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口才最好的反对纳粹德国的演说家,温斯顿·S.丘吉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这本自传中,丘吉尔回忆了他的童年、他的学校、他在南非的“布尔战争”中担任战地记者以及他的初涉政坛——成为议员。《丘吉尔传:我的青春》不仅仅让读者对这个伟大人物有了一个了解,而且正如丘吉尔自己所写的一样,是“一个逝去的时代的缩影。”
  • 生当做人杰的爱国词人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的爱国词人李清照

    本书介绍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内容包括:书香门第育才女、李家有女初长成、初见情怀自难忘、琴瑟相谐恩爱深、新旧党争风波起等。
  • 荷兰王后马克西玛传

    荷兰王后马克西玛传

    荷兰对你来说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对普通中国读者而言,对荷兰的印象似乎只有……郁金香和风车,可能还有永远拿不到冠军的足球。其实,荷兰有自己的王室,和曝光率颇高的英国王室相比毫不逊色。2013年4月,威廉—亚历山大国王从他母亲贝娅特丽克丝那里继承王位,荷兰有了一位来自阿根廷的王后:马克西玛?索雷吉耶塔。本书聚焦于马克西玛王后,讲述了她和威廉—亚历山大的故事。你将能读到她令人印象深刻的职业生涯,1999年她和高个金发王储的邂逅和之后两人的秘密恋情。通过本书,你将对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和他卓越的王室祖先有所了解,还将了解到荷兰君主政体、荷兰王宫、荷兰国王日,以及欧洲其他王室情侣的情况。
  • 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在本书中,作者倾情讲述了南家三代人百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包含从未披露的家庭生活细节,以及旁人无法得知的家族事迹。
  • 发明魔术师:爱迪生(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发明魔术师:爱迪生(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热门推荐
  • 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我已走过一生

    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我已走过一生

    不过是这样那样的过去,如果能改变,又真的能改变吗?
  •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听南怀瑾讲《庄子》

    听南怀瑾讲《庄子》

    本书以生动流畅、引人入胜的语言,讲述了《庄子》一书中的智慧,是作者精心研读南怀瑾大师《庄子讲记》后的个人感悟之作。全书分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七篇。
  • 异域之黑白境界

    异域之黑白境界

    末世浩劫,骤然降临地球,面对压倒性的力量,人类一败涂地,在危难之际,隐匿千年的世家子弟尽数现身……过了二十几年平淡生活的路鸣,在世界遭逢巨变之后,屡次陷入生死危机,已经抛弃世家宿命的他,已经错过黄金修炼时期的他,该如何从一名毫无修为之人成长为护世神兵……
  • 虚拟世界修真猎杀者

    虚拟世界修真猎杀者

    常言道:修真证道,飞升成仙这个谎话已经骗了修真者千万年,竟然没人拆穿过。人们口中流传的那些神话,故事啊也是假的,骗了凡人千万年。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有一群叫作天裁师的种群,编织这些谎言愚昧众生。那…他们有没有怀疑过,自己也是被欺骗的呢?你们有没有怀疑过,这个生活的世界,又是不是谎言呢?
  • 我将科幻成神

    我将科幻成神

    毁灭与崩溃过后,我从埋葬辉煌的墟骸中走出,来到这最后的孤境,回首往事,却变成了一片空白。我过往五年的记忆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名字。可,伏小依是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空间之破界传

    重生空间之破界传

    前世冷茗卿错把仇人当亲人,含冤死在小人手里,重活一世,不仅获得混沌空间,更是修炼一身本事。这一世誓要将小人狠踩脚下,追求修仙大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重生归来且看冷茗卿如何打破常规,凭借一介凡人登顶修炼巅峰。
  • 发奋在大明

    发奋在大明

    大明永乐初年,华夏国脉甫定。泱泱大国的子民终于可以安生乐业了。然而,深林虎啸,阔海倭来,一片绮丽的大明风云下,裹挟着看不见的刀光剑影。那刚劲威猛的鹤拳,那飒飒有声的棍法,那流传久远的白瓷,还有那官至朝堂的高位……陆文龙怎样闯荡出一条无悔的光明大道?!
  • 领导素质的培养(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领导素质的培养(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在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并日趋融入主流教育。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科大这几所京西毗邻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们,策划并执笔编撰了《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青年素质教育读物。书中融会了他们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心得和工作经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这一称谓的崭新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