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29000000096

第96章 辽东撤兵

就在庞帅返回山东的途中,关外正上演着一出精彩的撤退大戏。

在天启年十月,经过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之后,孙承宗被阉党成功的拉下了马,而他空出来的位置则被阉党的高第填补。

说起高第,也是个倒霉的主。刚到任辽东经略,连手底下到底有多少能战之兵都还没了解清楚,就要忙着搞撤退实行坚壁清野的行动。因为阉党的身份和袁承焕的抗命不尊并成功击退老奴酋努尔哈赤而背上了昏庸无能和胆小如鼠的骂名。

由于高第不顾袁崇焕的劝阻,执意要撤,搞得“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明史》,袁崇焕传。

在这里,我先自我澄清一下,写这一章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为阉党洗白或者黑袁崇焕,只是简单的借助一些史料给大家科普一下宁远之战前的情况。

有看不惯阉党的人或许会疑惑,难道不是高第下的“尽撤关外”的命令吗?

虽然高第执行了撤退的行动,但是他可没有那个胆子自己下令撤退。

你们要知道一件事,在高第出任辽东经略前两个月,前辽东经略熊廷弼,就因为广宁之败后尽撤关外被杀,而且还被传首九边。虽然有阉党兜底,但是大原则面前,高第真有这么大胆子?不怕自己被传首九边?

是朝廷决议要撤?撤到什么程度?还是高第自己要撤?这都存在着疑问。

这就延伸到这章节的核心内容了。高第真的尽撤关外了吗?袁崇焕真的是抗命独守孤城了吗?

天启五年九月,此时柳河之战已经结束了,经略孙承宗暂时还没下台。兵部的兵科给事中李鲁生上了一个奏折,说:东方之祸害愈甚,望枢辅即出治军,集右屯、锦义之兵于宁远,与抚臣(辽东巡抚,喻安性)从长计议…坚壁清野,深沟固垒,遏贼不得西突。又招号残兵,扶伤吊死掩尸埋胔…庶重镇可守而神京无虞。得旨:柳河败衄(失败),皆繇轻信刘伯镪,亟宜断绝祸本,而期望枢辅(孙承宗)言言提醒,当必振刷一新,该部知之。——《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

这些说的都是啥意思呢?后半段就不说了,很本章节内容没关系。咱们说说前半段,那就是集锦右之兵于宁远,而且后面天启的批示也同意了李鲁生所说的话。

这就有意思了,集右屯、锦州、义州之兵于宁远。啥意思?就是说,朝廷要是撤的了话,撤的也是锦州、右屯、大凌河、义州、松山、杏山这些地方,撤到哪里去呢?不是山海关,是宁远。

与此同时,时任兵部尚书的高第也上了一个奏折,说: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畿,外拒奴虏者,惟榆关(山海关)为扼要。近闻渡河取败,宜速挑选精兵,谨防山海。及查关上原设三部总兵,各有所营地方,分布驻防。不意今春夏间,三部兵马尽驱关外,昨日奴衅已开,目前报仇,都令欲逞,此何等时也,犹不思护内而防外乎……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

高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柳河之战败了,应该谨防山海关。而关上原来设置的三部总兵,也各自有自己的驻地。但是今年夏天,这些人全部都跑到关外去了,这样减弱山海关防务的力量。之有人前去挑衅发动了柳河之战,建奴肯定会来报复。到了这种时候,这些兵马还在外面浪!必须赶快回归驻地防守山海关。

这封奏折全程都在强调把在关外的兵马调回山海关,加强山海关防御,但是并没有出现过要撤宁远的字样。

回头再看李鲁生的奏折,两人都认为建奴肯定要出兵报复了。李鲁生要求集右屯、锦州、义州之兵于宁远,而高第要求加强山海关防御。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把右屯、锦州、义州的兵撤回来,分别派往宁远和山海关,提都没提“尽撤关外”的意思。

再看大明的对手,建奴的史料:(天启五年)八月间,宁远、山海关之军来取河东之耀州城,彼军皆败,或落水而死,或被杀。——《满文老档》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后来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信:我父汗曰:……汉人、诸申,各立为国,以安生业。遂未入山海关而还,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然明乘修葺宁远,不肯罢兵,遂往征宁远。——《满文老档》

两相结合,说明了建奴发动宁远之战的原因,应该是对明朝发动柳河之战的报复。

再看看后世诸人普遍认同的观点,看看《明史》的记载怎么说宁远之战爆发的原因的。

“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明史》,袁崇焕传。

而这记载在《明史》里的内容来源则是茅元仪的《督师纪略》(卷十二):(高第)乃自下檄文龙,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崇焕、元仪力争之,元仪谓,奴三年不来,非天幸也,实以我兵势既张,畏而不敢尔。柳河之役,我损失不过四百人,中朝自欲张大其事耳。而奴实以船城之失过于是,且逼于沈阳,而心怀忧悸。如不撤兵,奴必不敢轻我而来。如撤即奴窥我之怯,其入犯也必矣。

茅元仪的意思,就是建奴怕孙承宗,所以孙承宗守辽期间,他看到明朝“兵势既张”,不敢轻视明朝,不敢来打。现在孙承宗下台了,上来一个叫高第的,据说是个废柴(也不知道据谁说的),高第上来就撤,于是建奴觉着明朝胆怯了,就发动了宁远之战。

这个说法也挺有道理。

再说说李鲁生为什么说撤锦右而不提宁远。因为宁远跟锦州、右屯这些地方不同,宁远和边关的关门一样都是“信地”,所谓的信地是指由朝廷委派文武官员并颁发了印信、堪合等文件,而且明确了官员的管辖范围和责任的地区。这是属于登记在册,有证可查的存在了,所以一旦开战,那是必须要与地方共存亡的。要是擅自撤离信地,可是要担责的。如果守地丢了,守官可是要砍脑袋的。

再看看宁远之战后高第的奏折:臣询问关外地势之险要,城垣之坚瑕。去关七十里有前屯城,系总兵赵率教所修筑,垣墉峻整,四面建空心台,平放火炮,使虏不敢近城下,可称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宁远城,乃袁泰政、满总兵所督修,墙高四丈,周围新整坚固,足壮金汤。内以保障关门,外以捍御强虏,此为第一扼要。由此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自岁前闻奴欲犯右屯,即行该道镇严为提备,腊月二十后道臣袁崇焕来关城面议,甚悉。以时势论,守四面之城易,守数十里之长城难。臣非敢急关门而缓宁远,以宁远之守着预定而不忙,关城之守着新议而未定也;非谓宁远不当援,以发援遽早无益于彼而反有损于此也。——《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作者不要脸的给大家翻译一下,简单的来说,有四点。

一是宁远城城高固坚,向西可以保障关门,向东可以捍御强虏,是第关外最强的扼要,所以高第要留着它在前面挡炮。

二是宁远以东的大小城池,实力有限,冬天留在外面送菜不如撤进宁远加强宁远的防御。

三是袁崇焕在腊月二十日之后来山海关,跟高第见面商讨了很久。具体聊了啥,资料没记载。

四是就事论事来说,宁远城四面城墙城高易守,而连接山海关的数十里长城实在是难以防守。所以不是我高第不想救宁远,而是宁远的守备事宜都早已准备完毕,而长城的守备计划还没定下来。我派兵去援救宁远的话,并没有多少作用(因为宁远那点人已经够了)。而一旦出兵,长城的防御力量就会有所削弱。

为啥高第会表达长城防线会被削弱呢?因为他负责的不仅仅是一座山海关,而是从山海关开始的几十里长的长城,山海关只是长城东边的一个关隘,而往外延伸的长城防线上还有很多关隘需要防守。

既然撤退的命令已下,不管是啥内容,高第肯定不会自己去亲力亲为的忙着组织撤退,因为他的第一要务是组织长城几十里的防御工作。

那是谁负责组织撤退关外的一切事宜呢?你猜?

在说说袁崇焕抗命独守宁远的事。

天启六年正月,老奴酋努尔哈赤即将带兵出征的时候,又有人上折子说辽东防守的事,内容如下:兵部尚书王永光疏言,据高第塘报,奴贼本月十八日过河,请令经略,严谕哨探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如有蓄缩不前,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狥。一面料理关门守具。得旨:奴报紧急,即著总督王之臣同经略高第守关,共议行事,其道镇等官,或出关防御,或调兵固守,俱著相机策应,同心戮力,务保万全。仍飞骑传与毛文龙袭后捣巢,果能灭贼雪耻,朕岂爱通侯之爵以赉劳臣。——《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七。

这个王永光表达的意思,是让宁远必须坚守,否则就斩。而天启的回复是在坚守宁远的前提下,再飞骑传毛文龙,让他则机偷袭建奴后方以策应。

再看看《明史》,袁崇焕传的记载。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说的倒是大义凛然的,但这不应该是他应该做的吗?

不管谁带兵撤退,不管谁带兵坚守孤城,庞帅只知道,老奴酋带兵一但在宁远吃了瘪,肯定是要转移目标找回场子的。

觉华岛准备好了吗?

同类推荐
  • 帝王系统之明末争霸

    帝王系统之明末争霸

    成者王侯败者贼,自古皆然!李自成本一布衣,崛起草泽,效仿汤武,吊民伐罪,战必胜、攻必克,兵威远震!至此中原大地,盗匪平息,百姓丰衣足食。至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百年不敢扬眉吐气!林丹汗说道“大哥,我跟你混”,从此蒙古轻骑为我大顺先锋,纵横欧洲大陆!崇祯说道“李自成,吾大明君王死社稷,不降!”,从此庙里多了一个和尚,孤灯相伴!皇太极说道“吾族英勇,满万不可敌!”,至此盛京三天,血流成河!李自成说道“唉!我只是来打酱油的!”
  • 梦回三国做皇帝

    梦回三国做皇帝

    一代特种兵曹子桓穿越回到三国;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其父。乱世已起,帝王无情,曹子桓该何去何从?历史还会一如既往的发展吗?一卷诗书满腹才华,试问天下谁为王者?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领会穿越奥义之后,曹子桓只想说:三国——我的战争,我自天生不凡,必成千古一帝,且看我平天下,收蛮夷,征四海,战八荒!
  • 欧陆风云史记

    欧陆风云史记

    银河系中的万千生灵就像是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不断争斗,直到一方胜出,获得被更强大存在毁灭的权利。但是小的星火也会发光,一个人,数段历史,吞并征服联统外交军事政治神罗天命革命。他手持罗盘钟,不断斗争,只为找回生灵存在的伟大,哪怕他真的……很弱小。
  • 三国之召唤水浒

    三国之召唤水浒

    水浒:东:梁山一百零八星将。南:四大元帅,八大天王,十二神将。西:一超二猛五虎将北:十三太保。辽国:十一曜大将、二十八星宿将军。宋朝:十大节度使,八方都监,四大奸臣。雷部三十六将,一十八位散仙。诸多英雄好汉!……三国:河北四庭柱一正梁,江东十二虎臣,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虎豹八骑。众多豪杰猛将!……汉末乱世,群雄汇聚,沙场驰骋,称雄争霸,三国水浒,豪杰乱斗,一统天下,众星归位。
  • 中国劳模口述史(第1辑)

    中国劳模口述史(第1辑)

    本书精选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级劳模班17位学员的故事汇集成册,这些学员都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奖励。全书采用口述体记述,由先进人物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有个人成长的经历,有亲情、爱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委屈,甚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的形象。
热门推荐
  • Myth, Ritual, and Religion-1

    Myth, Ritual, and Religion-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反派主角都是我

    反派主角都是我

    这个世界上,只有主角才是最受欢迎的,同样也有最不受欢迎的反派。倘若,当主角跟反派都是同一个人时,这该如何是好?热血无脑+聪明机智?不不不,只有狡诈+理智才是最完美的搭档。
  • 都市超级天帝

    都市超级天帝

    “什么?你从修仙界回来,会修炼?能炼丹?能炼气?在武者中是宗师?在修炼者中是天人?我惹不起你?”林南嘴角上扬,露出一丝不屑,大手一拍。东南省第一人,江南武道宗师,卒!“哦,你从地狱来,其他人的生与死,皆在你一念之间?我惹不起你?”林南轻轻点头,目中满是轻视,弯指一弹。神王的拜把子,卒!“佣兵之王、杀手之王也敢在我面前装逼,前面那个修仙界归来,地狱归来都死了,你这个太没排面了吧?”林南嘴角微微抽搐,一眼瞪过去。某佣兵之王,卒!“抱歉,这世界上没有我惹不起的人!”林南道,突然他目光一转,双眸中满是宠溺的味道。“乖老婆,来来来,吃了这一碗万年灵芝煲的鸡汤,你肚子里的孩子,可是全家的希望啊!”
  • 重生之妖精殿下,请虐渣

    重生之妖精殿下,请虐渣

    江楚潇,本是个有颜有钱,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富四代,奈何眼瞎了,被人欺被人害,最终英年早逝,一代红颜香消玉损。其实,这人就是个妖精,来祸害人的,上一世,父母被害死,哥哥成残疾,竹马老公为她而死。至于这一世嘛,既然重来一次,妖精还是妖精,不过,画风不一样了……不虐π_π
  • 孤冷王爷遇悍妻

    孤冷王爷遇悍妻

    本以为嫁给这么个冷冰块也不错,赐婚一天都不到,这个家伙就跑去青楼勾搭头牌她怒气冲冲的提剑过去苏沐月:百里将离我告诉你,你要是这么喜欢勾搭别的女人,你勾搭一个我杀一个不料百里将离:我的事还轮不到你管!她整个爆发,跑去摄政王府一把火烧了,直接跑路.........
  • 枕边姻谋

    枕边姻谋

    二十五岁的何蔷薇,离开拉萨,去向魔都。那里有人在召唤她。这是一场蓄意的偶遇,他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一见钟情吗?还是……
  • 师兄我真的是高手

    师兄我真的是高手

    打脸很难么?当然不难!对沈大师兄来说,不管你是顶尖家族还是第一宗门,亦或是无敌强者,没有他一巴掌打不到的脸!如果有,那就两巴掌!沈轩:“超过三掌算我输!”
  • 预言师要崛起

    预言师要崛起

    ——哇,你长得真像女的——哇,你不会喜欢我这样可爱的男孩子吧——哇,你别乱来林啸飞内心os:我一句话没说,兄die,你脑子里在想些啥?然后接下去就见一个身影被踹飞,这是林啸飞第一次遇到这么聒噪的人。
  •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作者在满怀激情地赞美汪海以及双星集团所创造的业绩的同时,也没有避开使他们引起争议的一些问题,比如:借用佛教文化的某些说法来加强企业管理,请观音菩萨的佛像为双星信团值班站岗,以及在《鞋道》的最后一章“双星走好”进而提出的供汪海思考的若干忠告,等等,都写得妙趣横生,而又颇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