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永兴皇帝时期,并州王家除了太子太傅王守仁大人外,还有一个出名的人物:王守正,被世人称赞“上古遗风”。
王守正是王守仁的族弟,也是王守仁大人的同门师弟,两人都师从淮阳名士陈怀闵。
陈怀闵先生,字伯之,一生育人无数,但真正有师徒之名的只有三人。
三名弟子都闻名天下,大弟子王守仁,字伯远,作为现任大魏皇帝的老师,在大魏政坛地位举足轻重。
二弟子尹伯,字叔远,一个大魏人,成为天下皆知的南平国权臣,掌握军政大权,逼得南平王不得不找外援,想方设法保住传国圣物。
关门弟子王守正,字仲远,永兴元年三元及第,被先帝钦点的状元郎。
正值北疆大举进犯魏国之时,王守正弃笔从戎,上表请辞了朝廷詹事府的官职,跑到崇义侯方仁账下当了一个不入流的主薄,受到天下人的称赞。
后来,崇义侯率军大败北疆军队,并亲手斩杀犬戎小王,逼得北疆新王不得不与大魏议和。一时间,崇义侯的权柄和荣誉都达到了顶峰,作为方账下的文官,王守正向其谏言,急流勇退。可惜,崇义侯刚愎自用,不听劝阻。
王守正当机立断,辞去军中主薄,周围的同仁都暗暗笑他傻,正是加官进爵之时,不说积极活动,大拍侯爷马屁,竟然有人还请辞。崇义侯方仁收到辞表后,很生气,称之“不识好歹,不知所谓”,未加挽留,直接准了。
王守正与族兄王守仁秘密通信,信中提到,崇义侯不愿退隐,和皇帝之间必成如水火不容之势,自己作为朝廷的官员,又曾在崇义侯账下听命过,不宜再入朝堂,以免介入皇帝和崇义侯之间的争斗,稍不慎必然祸及家人,实在应该辞官回乡。兄长作为太子太傅,已经入局,退无可退,请小心从中斡旋,保护太子,太子稳定了,兄长亦可进退自如。
太子作为永兴帝和崇义侯之间博弈的重要棋子,几次都陷于危难之中,多亏了王守正在后为其兄王守仁出谋划策,太子才能稳固地位,最终得到先帝的认可,顺利继位。
王守正辞官后,直接回了并州茂县老家,开了家书院。永兴皇帝几次征辟启用,都被他推辞了。他上书皇帝陛下,称自己要继承先师陈伯之的遗志,教化百姓,为朝廷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永兴皇帝收到表书后,非常感动,称其“大公、无私”,亲自为书院题字“守正书院”。
“守正书院”名声大噪,成为大魏知名的书院,报名者络绎不绝。王守正担任了守正书院的山长十年,便传给弟子。孑然一身,花费数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大魏的山川河流,写下了宝贵的《魏朝地理志》,再次受到千万人的推崇。
王守正的年纪和王守仁大人相差较大,王大人一直当其做儿子看待,王守正与兄长的儿子王棕、王允还有女婿张镇都有书信的来往。
王守正曾经对兄长戏言道,王老大太老实,做官不行,不知变通。王老二太滑头了,纨绔气太重,撑不起事。只有女婿可堪大任,是个做官的材料。
张大人知道小师叔兼小叔,这些年寄情于山水,但是平生的抱负一直没有忘记,多次邀请他来京城居住,一来可作为谋士为他或舅兄出谋划策,二来方便自己和妻子照顾他老人家。
王氏是老来女,和两个兄长的年纪相差颇大,自然她和张大人的年纪都比王守正小很多,称其为老人家也合乎情理。
王守正一直推说,时间不合适,自己挺忙的。自从听张大人了抱怨说,他家三姑娘小小年纪不好管教,再加上隔壁龙凤胎后,淘的更上一层楼,而且小淘气竟然还被威远侯收徒了,威远侯周战,他是知道的,算是勋贵中少有的文武全才,以一人之力重新将周家发扬光大,可不是两家关系好就能通融的人,小不点竟然能让周战收做关门弟子,要知道周家可是源远流长的家传武功,周战打破家族常规都愿意收徒的人,得有多特别呢?老人家起了兴趣,干脆毛遂自荐,愿意来京城做张府的夫子,看看传说中张三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