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2500000025

第25章 节假光阴诗卷里

当代诗人陈与义有两句诗:“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千古脍炙人口。据说,当时就曾受到南渡后偏安一隅的宋高宗的激赏,以至作者被拔擢为参知政事。

此事深为清代文人张佩纶所诟病,他在《涧于日记》里写道:即此,足“以见其用人之轻。此何时,而以诗拔人耶!”批评得十分剀切。

不过,平心而论,这两句诗,景而带情,洵为上品。因为喜爱它,我把“客子”二字易为“节假”,用来描述我的读书生活。

这里的“节假”属于泛指,既包括节假日、星期天,也包括课余、工余时间。每逢节假,一些青年朋友挈妇(夫)将雏,到两父母家欢聚,以尽人子之情,叙天伦之乐;如果风日晴和,有些朋友则与亲友-道,赶赴名园胜地,共尽游观之兴;或者趁雨天雪夜,聚三五朋侪,垒方城,跳伴舞,畅一日之欢。

我以为,节假期间无论省亲、访友、游玩、聚餐,都是正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纯属个人自由,无须他人置喙。

当然,这里有一个摆放在何等位置,支配出几许时间去安排它的问题。业余时间如何利用,绝非细事。爱因斯坦甚至说,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可以造就人,也能够毁灭人。

古人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风雨者时之余)之时读书。毛泽东生前经常告诫身旁的青年:要让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而且,他是身体力行的。可见,“节假光阴诗卷里”,以此作为人生一大乐趣的也大有人在。

十年动乱中,“读书无用论”颇为盛行,一度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近年来,“厌学”之风又有滋长,社会上讲究实惠的人增多了。用俄国十九世纪民粹派的说法一双皮靴顶一个莎士比亚”。走笔至此,我记起了清代诗人朱彝尊针对重饮食轻读书的时尚而写的一首诗:

槛边花外尽重湖,到处杯觞兴不孤。

安得家家寻画手,溪堂遍写读书图!

马克思说:“我最喜欢做蛀书虫!”这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从六岁开始接触书籍先是“三、百、千”启蒙而后读四书五经、诗古文辞,到了“志于学”的年龄,在中学第一次走进了图书馆,一整天伏在里面不出来,从此,与书卷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老师里没有叶圣陶、朱自清那样的名家但是,他们自有其髙明之处,就是从来不肯用繁杂的作业把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全部占满,而是有意无意地纵容、放任我们阅读课外书籍。我的父母也从不因为我在节假日埋头读书、不理家务而横加申斥。这大大地培植了我读书的兴趣,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像王羲之爱字、刘伶好酒、谢灵运酷嗜山水那样,与生命相始终,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

但兴趣与自觉性还不是一码事。我的切身体会是,读书自觉性的形成,首先来自迫切的需要。我并不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之类的“神”话,但我相信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相信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曾下过很大功夫埋头钻研马克思和黑格尔的着作,每读一次,都被其中强大的思想魅力所吸引,都有新的收获。

我也曾相信苏东坡所说的:“学如富贵在博收,仰取俯拾无遗筹。”因此,举凡左史庄骚、汉魏文章、唐宋诗词、明清杂俎,以及西方近现代的一些代表性学术着作都综罗博览。后来懂得,书犹三江五湖,汇而成海浩无际涯,而个体生命却是很短暂的,“任凭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所以,必须有所选择。

古诗中说: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只有不多时,还有一半睡着了。

特别是人过中年,时间仿佛过得更快,“岁月疾如下坂轮”光阴自当以分秒计,正所谓时间常恨少,苦战连昏晓。”无论节假日、早午晚一切工余之暇,我都攫取过来用于学习。即使每天凌晨几十分钟的散步,也是一边走路一边构思、凝想;甚至晚间睡前洗脚,双足插在水盆中,两手也要捧着书卷浏览友人戏称之为“立体交叉工。

1988年8月,东北三省宣传部长雅集长春市,东道主举办舞会,盛情邀请客人出场。我因疏于舞艺,再三推辞,大家终不放过最后只好即兴口占七律一首,才算“蒙混过关”,但诗中所述都属实情:

晚雨迎凉送暑天,未谙歌舞愧华筵。

非关左旧轻时尚,为恋诗书断雅缘。

盛会岂堪人寂寞,良朋空羡影翩跹。

吟诗且作他年约,重聚春城再比肩。

确确实实,是“为恋诗书”断了一切“雅缘”。

1990年9月,我还写过六首七绝:《读书纪感》。

其一曰:绮章妙语费寻思,天海诗情任骋驰。

绿浪红尘浑不觉,书丛埋首日斜时。

其三曰:伏尽炎消夜气清,百虫声里梦难成。

书城弗下心如沸,鏖战频年未解兵。

其四曰:学海深探为得珠,清宵苦读一灯孤。

书中果有颜如玉,戏问山妻妒也无?

其五曰如饮醇醪信不诬,朝朝埋首勉如初。

情怀老大无稍减,沧海场尘或忘书。

都是心路历程和苦读生涯的真实写照。

也许有人要问:这样埋头苦读,摒绝了各种娱乐活动,为什么不感到枯寂呢?

道理简单得很,凡事着迷、成癖以后,就到了“非此不乐”的程度,不仅没有厌倦情绪,有时甚至甘愿为此作出牺牲。柳永词中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这种境界。

看过《聊斋志异·娇娜》的,当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娇娜给孔生割除胸间痈疽,“紫血流溢,沾染床席,生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

读书固然是苦差使,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林语堂有个很幽默的说法:读书要能产生浓厚兴趣,必须在书境中找到情人,“一旦找到文学上的情人,必胸中感情万分痛快,而灵魂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说得很神秘,我至今尚无这样的体验,说明还不到火候。但书卷的吸引力是极大的,确是事实。

据笔记小说记载,明人屠本峻平生好读书,至老尚手不释卷。

有人问他:“老矣,何必自讨苦吃?”他的答复是:“我于书,饥以为食,渴以为饮,欠伸以当枕席,愁寂以当鼓吹,未尝苦也。”虽然没有说“生活中当情人”,但迷恋之情并无稍异。

孔夫子当年读《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也是一种痴情迷恋吗!所不同的是生活中的恋人贵在用情专一具有排他性,而书境中的恋人则多多益善,而且,这种恋情可以与众分享,绝不会招致麻烦,产生嫉妒。

我以为,林语堂说的在书境中寻找“情人”,也可以作为读书当求会心,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来理解。陶渊明就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在读过一些古籍之后,曾写了这样一首诗: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他觉得读了《穆天子传》和《山海经》仿佛神游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和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俯仰之间即可穷究宇宙的奥秘,真是欢快之极。

叩其所以然,或许是由于这两部书中所记述的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我们种族的原始意象,积淀了我们祖先无数次的欢乐与愁苦,饱含着人类命运和远古生涯的残迹与奥秘。其中的黄帝、夸父、精卫、西王母、三青鸟、三危山等,都作为一座座路标,引导人们返回辽远的精神家园和熟悉却又陌生的人类童年,因而,令人产生一种快感。

古人有“书卷多情似故人”,“亡书久似失良朋”的说法,都是以书喻友,说明读书犹如会友。朋友中有畏友、浄友,也有昵友、腻友。书籍何尝不是如此。

陆游赞赏王深甫的作品,说:“此书朝夕观之,使人若居严师畏友之间,不敢萌一毫不善意。”同样,书中也有直面人生、直言规过、不留情面的浄友和“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亲热狎玩的昵友、腻友。

每当面对高大的书橱,我总觉得:那些已经熟读过多次的书籍颇似积年稔熟的老朋友,属于深交、挚友。古人诗句旧书读似客中归”,说的正是那种老友重逢、联床话旧的亲切之感。有些书只是略加翻检,粗粗浏览一过,比之于朋友,好似初交乍见,不过点头之识。还有很多书罗列案边却未尝展读,这就像闻名未曾见面的友人,素昧平生,觌面不识。对它们冷落地挤在书架中,未得“周郎一顾”,我往往感到由衷的歉疚。

还可以说,读书是交友的延伸。交友受共时性限制,必须是同时代人才有交往的可能,而从书卷中则可以广交异代与异地的朋友,能够神游域外,上下千年,不受时空限制。也是陶渊明说的: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

这位老先生慨叹他出生在夏、商、周三代之后,虽然向往黄帝与虞舜的德政,却因“萧条异代不同时”,无缘得见;只有借助披览古代典籍,才能知晓千载以上的往事。

就是说,经由书卷这个门径,可以进入更深更广的领域,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确如盲姑娘海伦·凯勒所言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的生活海洋。”高尔基也说过:“似乎每一本书都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见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列宁早在我出世十多年前就去世了。进一步说,即使我提早出生三十年,与列宁生活在同一时代大概也无缘见到他。但是,书籍却给了我熟悉、接触这位伟大人物的机会。我读过许多描写列宁的书籍,其中尤以高尔基的回忆录《列宁》留给我的印象为最深刻。高尔基与列宁有着深厚的友谊,他倾注了全部的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为我们再现了这位伟大的人物。列宁夫人看过回忆录后,赞许说:“整个列宁是栩栩如生的”,“写得好极了”。我们在高尔基的笔下,不仅看到了列宁的特异的丰姿,而且了解了他的精神世界,仿佛活生生的列宁就站在我们面前。

最令人难忘的是列宁的一段话。高尔基回忆说:一次,列宁用一种特别轻巧、温柔的手势抚摸着孩子,说:“这些孩子将来一定会比我们生活得好些;我们生活中遭遇过的很多东西,他们是不会经历了。”沉思一会儿,他接着说:“可是,我毕竟不羡慕他们,我们这一代已经完成了一粧在历史上有惊人意义的事业。”前一时期,我曾回味过列宁这些感人肺腑的话。列宁当年抚摸过的孩子,如今也都进入了耄耋之年,他们可还记得这些掷地有声的时代强音吗?

数千年来,我国无数文人、骚客、旅行家,凭着他们对山水自然的特殊的感受力,丰富的审美情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写下了汗牛充栋的诗歌、散文,为祖国的山川胜迹塑造出画一般精美、梦一样空灵的形象。一篇在手,可以心游象外,悠然神往,把心理境界、生活情趣和艺术创造的第二自然作为三个同心圆联叠一起,不啻身临其境,而又能免却鞍马劳顿,解除风尘之苦。

我曾在一年秋天游览了杭州西湖,有幸看到了“三秋桂子”,却无缘观赏“十里荷花”;而且,由于来去匆匆,许多名胜都失之交臂,深感怅惘。回来后,翻出明人袁宏道、史鉴、张岱等人的西湖游记,未出斗室,而极四时之娱,揽八方之胜,算是补上了这种缺憾。

当然,我这样说,绝没有以读书代替实践的意思。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们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到社会实践中去读无字之书。单就旅游来说,卧游、神游、梦游、醉游,无论怎样空灵浪漫,富有诗意,也都代替不了实地考察,亲身经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身临其境,也需要从容玩味,细心涵咏。如果像《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那样漫游西湖,只是吃熟牛肉,喝大碗茶,瞧贵妇人进香,看阔人家请客,于湖光山色全无会心,所得也就微乎其微了。

同类推荐
  • 2015民生散文选本

    2015民生散文选本

    古耜主编的这本《2015民生散文选本》精选了2015年发表在全国主要期刊、报纸等媒体上的各类优秀散文,作者多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这些文章寓意深刻,文字优美清新,或温婉圆润,娓娓道来,或老辣独到,鞭辟入里,无论议论或叙事,写人或咏物,无不在表达真挚情感的同时,也让我们倾听到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足音,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切的民生情怀。
  • 白居易集

    白居易集

    《读张籍古乐府》约作于元和九年(814)前后。张籍(768?~830?)字文昌,祖籍吴郡(郡治江苏苏州),后徙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五年进士,授太常寺太祝,历官秘书郎、国子博士,后升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官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因家境困苦、官职低微,了解下层疾苦,故其诗多写当时社会现实。长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诗集》传世。同“元白”、李绅、王建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反映民生疾苦,白居易对其乐府诗评价很高。多相互赠和之作。“乐府”本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职掌搜集整理民间及文人诗歌,配以乐谱,供朝廷祭祀或宴会唱奏。
  • 青岛往事

    青岛往事

    本书通过一个个传奇人物生命中最鲜活的记忆,牵引出青岛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百余年的沧桑蜕变,有城市精神的坚守,异国文明的侵袭;百余位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搅动时局的政客,风雪闲情的文人;百余座城市记忆地标,有胶州湾的海浪,栈桥的黄昏,八大关的红瓦绿树……透过记忆的网,旧照片捕捉历史曾经的表情,是平静,是喜悦,抑或是沉重……
  • 伦敦杂记

    伦敦杂记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朱自清散文9篇,分别有《三家书店》、《文人宅》、《博物院》、《公园》、《加尔东尼市场》、《吃的》、《乞丐》、《圣诞》、《房东太太》,这9篇文章描述了其在伦敦的生活。
  • 乔治·奥威尔信件集

    乔治·奥威尔信件集

    这本书信集提供了诸多不加修饰的细节,还原奥威尔的感情世界和心路历程,让你窥见这个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的作家的写作动机的最隐秘处,埋藏着怎样的秘密。
热门推荐
  • 爱妃,送你锦绣河山可好

    爱妃,送你锦绣河山可好

    穿越到第一皇商之家,苏珞只想做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米虫。偏偏族中兄弟姐妹多,是非就多。更郁闷的是,爬到树上不过就是躲个清静,却从此招惹上最惹不起的夜王。夜王何许人也?据说虽不是皇子,却比皇子还要得到当今圣上的宠爱。又据说,其实夜王是圣上和义弟妇苟且生下的私生子,所以荣宠有加。但在她看,夜王表面一副孤高自傲,目下无尘,内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真小人。明明不想娶她长姐,却把脏水往她身上泼,害得她“众叛亲离”,一不小心就如坐针毡,躺绣花针。
  • 三袁记

    三袁记

    这两年,老大袁有文一直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多挣钱,他干了两份保安的工作。第二份工作,是老二袁有武帮他找的,其实就在老二的单位,市政工程队。当初袁有武跟他打招呼的时候,还有点不大好意思;袁有文知道二子忸怩的原因,论水平,论能力,二子和他都没法比,可如今,他要去二子单位干临时工了,不说别的,就是面子上好像也讲不过去。但袁有文不在乎。袁有文说,我在外面干了这么多年,已经练出来了,我现在,是真的不在乎。
  • 快穿之娴七攻略

    快穿之娴七攻略

    娴七是位职业快穿任务者,她做任务果断有效率,不料却突发变故,总有人在干扰她的进度……“嘤嘤嘤师父我好害怕!”某男瑟缩进娴七怀里,娴七:“嗯保护你。”……“七七给我讲故事!”某只团子撒娇,娴七:“讲。”……“宝宝你不爱我了?”某男一脸控诉。娴七下眼皮直跳,“我没有。”“你就是有!”“我没有……”某男瘪嘴,眼睛水汪汪,“你都不解释了!”娴七:妈的小妖精真能作。……他一手直接把人抱紧,“我舍不得你走,留下陪我。”娴七:“不可以的我要做任务。”“那我就黑化,把世道搞乱,把命运之子弄死!”娴七:“……其实也可以……”系统:???!你们要干嘛!……本文不以主人公为主视角,更多是叙述页面剧情。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多谢支持。
  • 百年跨越:韩培信踏遍大江南北的脚印

    百年跨越:韩培信踏遍大江南北的脚印

    在经过大量的采访、阅读有关韩培信在任期间的文件、资料,广泛听取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家人、乡亲、朋友,本着尊重历史、信守真实的原则,以真实可贵的史料和率真流畅的文笔,以及大量的历史图片,竭力如实再现韩培信童年的苦难,少年的追求和成长,青年义无返顾的投生革命,以及解放后走上地、省级领导干部岗位的精彩故事,努力还原一个从孤儿到省委书记,传奇人物的每个历史阶段的真实画面,同时展现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无情穿越得了个客服系统

    无情穿越得了个客服系统

    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厄页无情不禁感慨道:“故事的开头,还得从那一天被那个日了狗的客服系统强制穿越带到了秦始皇陵里cos秦始皇开始说起……”
  • 运河天地之大明第一北漂

    运河天地之大明第一北漂

    “狼行天下吃肉,狗行天下吃屎!我们北京的老爷们儿,甭管到哪儿,必须倒下是一座碑,站着是一面旗!活,就要活出一个人样来!”北京青年任义穿越到明朝永乐初年,成了大将柳升府中一名最底层家丁武六七,从此开始了他平步青云成为大明第一北漂的欢乐传奇。五湖四海皆朋友,三教九流有亲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萌宝来袭:替嫁鲜妻,硬上弓

    萌宝来袭:替嫁鲜妻,硬上弓

    妹妹抢我男朋友?滚吧,用过的破鞋男你随意~继母怕我要家产?六年回归,是为让你向家破产!把我从化妆业推下神坛的徒弟,宣称我是个手残渣渣?不好意思,我不光不手残了,我还要再登巅峰把你踩在脚下!可是,怎么多了个宝宝出来?“妈妈,这是亲子鉴定,你看一看。”“我不记得我有生过。”齐总裁:带娃被妻子抛弃,怎么追?“总裁你能不能靠边站?”“不能,此生只想拥你入怀。”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