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停一下,找找灵感,不然写出这些垃圾玩意你们也不喜欢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世界这么大还是喜欢你
我问王先生我做过最让他感动的还很正常的事是什么,他说是在瑟瑟发抖的冬天,我围着围脖在操场等他跑完步回去硬塞给他50块钱的时候。我愣了,“你说的是我吗?那么冷的天我会出宿舍?”“怎么不是你?除了你还有谁那么傻,那么冷的天,就傻傻的站着,动都不动的,我当时也在想,怎么会有这么傻的姑娘呢,还好,这傻姑娘是喜欢我的,那个时候真的特别感动。”“我为啥不等上课在给你?”“那谁知道?”“那还真是傻。”“不然我怎么可能会那么快原谅你呢?”我这个心里美啊,抱着他亲了好几口。“不对啊,王先生,这事我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你丫的不会说的是其他女生吧?可是这么傻的事确实也只有我做的出来啊!”我的高考:南京大学1977、1978级考生口述实录
1977年10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在无数人彷徨的身影中,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中国,一度前途灰暗的青年人看到了希望。1977年12月,全国各省十三届高中毕业生——570万人涌向了高考考场,踏上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征途。1977年的寒冬,考场上却散发着郁郁勃发的生气,数百万考生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未来的轮廓。第二年春天,27.3万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在高校停止招生的十年寒冬后,终于等到了春回大地。1978年9月,新一轮的高考再一次拉开帷幕,前后两届共1000多万的考生,重新燃起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激情。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
回首20世纪,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中苏关系无疑是最重要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双边关系之一。虽然21世纪已进入所谓“后冷战”时期,但当前中俄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冷战”与“后冷战”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无不向历史学家提出这一要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有鉴于此,为了“着重反映近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整体动向”,2009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在上海召开了题为“冷战与中苏关系:外交、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匈牙利、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家的4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30位学者提交了自己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分9个单元进行了主题发言。本文集就是在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