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3500000023

第23章 应试途中的新发现: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我国有一部家教名著《颜氏家训》,其中赫然写道:“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为名利而生,不为名利而行。为国、为民、为事业做大事,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只有目光短浅的人,才因小名小利而沾沾自喜,以追逐名利为生活的主要目的。同样,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宋应星在他的代表作《天工开物》序言中,也意味深长地写道:“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可是,不求功名的宋应星在数百年间却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赢得了后世永久性的推崇。连知识渊博、独步后人的进化论大师达尔文都称宋应星为“东方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恭敬不已。那么,宋应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在我国历史上做了哪些贡献呢?

宋应星,字长庚,生于明代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他才大学博,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江西奉新县人,宋姓在当地是大姓,宋家是一个世代书香人家,曾祖宋景曾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为官清正,曾推行过“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而震撼朝野,对宋氏后代有很大影响。宋族后人代代读书,举人、秀才层出不穷。宋应星的祖父是宋景的第三子宋承庆,早逝,父亲宋国霖很小就成了孤儿,由其母亲顾氏及叔父宋和庆养育。宋应星兄弟姐妹六人,他为老三,与他的兄弟宋应鼎是同一个母亲魏氏所生。宋应星幼时与长兄宋应升同在家塾中就读。他聪明好学,“数岁能韵语”,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深得老师及长辈的喜爱。后来,他与哥哥一起考入当地县学当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个性活泼,对枯燥乏味的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音乐、作诗,常与同窗好友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纵论天下。

课外,他还喜欢学习被当时读书人称为“旁门左道”的各种物件的制作技术。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到一个人家去做客。那人家里摆满了许多大小、形状、颜色、图案都不同的花瓶。宋应星立即对这些陶土制成的花瓶发生了兴趣,不断询问这些花瓶的制作方法。一些朋友却摇头对他说:“这些花瓶的制造方法,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不值得我们读书人学习。”宋应星却想:我们对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这只说明自己的无知,怎么能简单地看作雕虫小技呢?我一定要把他们搞懂。于是,他开始留心做各种技艺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与哥哥宋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他的哥哥名列第六。奉新县只有他们兄弟俩中举,故时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便前往京师(今北京)应试,但第二年春发榜时,却名落孙山。他们兄弟俩特地去江西九江府白鹿洞书院跟名师学习,又参加了四次京师科举考试,但均告失败。

这时,宋应星已45岁,宋应升已54岁,他们宝贵的青壮年时间,就这样消磨在科举上面,从此他们绝了科举之念。虽然宋应星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但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并不是一点意义没有。在这些长途旅行中,他们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充了社会见闻。沿途他们经过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的许多城市和乡村。沿途他们有机会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为后来写作《天工开物》等书做了准备。没有这些经历,他就难于写出这些著作。

宋应星也在几次进京会试途中耳闻目睹了明末社会的现实情况,这些情况不容易在书本中了解到,只有到基层做细致的社会调查,才能真正观察和体验到。在他多次应试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宋应星体会到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际知识,是真正的不足为道。他终于下决心放弃科举,转向实学,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

宋应星弟兄各自成家后就分居了,宋家的地产从此化整为零。几次万里征程,也花费了许多钱财,娶妻生子,家庭支出日渐增多,经济状况已经不如过去,宋应星感到整天在家闲居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他决定在社会上谋求一项公职,再借此施展他研究实学的志愿。

崇祯八年(1635年),宋应星到分宜县任教谕,分宜县在奉新的西南,中间经过上高,不算太远。县学有20名学生,教谕则是个未入流的文职衙门中的下级官员。宋应星在分宜担任教谕的时候,类似于我们现在学校不坐班的教员,授课后的余闲时间较多,同时又能接触到一些图书资料,为他从事写作提供了条件。宋应星在这个职务上一直任教了四年,这四年中,宋应星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根据以前的调查所得,再查找必要的参考文献,从事着极其紧张的著述工作。因为在会试途中,他行程数万里,曾做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作了大量的详细的科学考察,搜集了丰富的资料。这是宋应星一生中的最重要阶段,他的主要著作都在此期间撰写。

后来,宋应星因教学工作优秀,又被推举到福建、安徽等地任小官,此时已值明朝灭亡前夕。不久,李自成农民起义大军攻占京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明朝遗老组织新王朝,委任宋应星为官,他推辞不就,回归故里,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又多次拒绝清王朝的委任,在贫困中度过了晚年,大约死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享年80岁。宋应星的子孙皆能奉其遗训:一不参加科举,二不去做官,三在家乡安心耕读。

由于社会动乱,加上有强烈的反清思想,宋应星的著作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大部分已经散失。现在保留下来的作品只剩《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和《谈天》共五种,而后两种是《卮言十种》中残存下来的。宋应星利用原有的文化知识虚心向工农群众请教,并及时记录下有关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知识,终于写出了不朽的《天工开物》这部宏伟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主要的代表作,此书,由友人涂绍煃资助刊刻的。全书共3卷l8章,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123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卷,又细分作18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等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等。

《天工开物》里包含着许多创新。如我国的采矿行业,自古以来没有专著记述,只有一些零星记录,但在《天工开物》里却有详尽的阐述,对有关矿产的种类、产地、采掘方法、采掘经验,说明十分详细。此外,我国的化学,历史上也没有专书记述,但《天工开物》中对冶铸、锤锻、燔石、五金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此书保存了不少机械工程史料,对后人研究中国机械工程史有着极大的帮助。宋应星的研究方法同近代科学很接近,他记述的“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是亲身仔细观察的记录。他所论述的耕田、水利、纺织等生产工艺都使用准确的数据来表达。除了文字的说明外,《天工开物》还附有百余幅精美的插图,把各种器具的制造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得后人很容易学习和仿制。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说到《天工开物》的重新面世,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自从《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还在明代末年,就有人刻了第二版,准备刊行。然而由于朝代更替,《天工开物》在清代由于政治原因并没有得到发行并在中国消逝。一直到3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他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就到北京的各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也就是说在经过清朝将近300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几乎在中国绝迹,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而且法国的还有全译本,后来他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这本书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

原来早在l7世纪末,《天工开物》就传入日本,并很快被翻刻流传,受到日本各界的重视,成为一本基础读物,并兴起了“开物之学”的风潮。随后,它又被传到朝鲜,被转译成法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和俄文。达尔文读到此书,立即给予高度评价,反复引证说:“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有关于物竞天择原理的明确记述。”(《物种起源》)19世纪30年代,有人把它摘译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译本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如1837年,法国汉学家儒莲把《授时通考》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的书名刊载出去,马上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当年就译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分别在都灵、斯图加特和杜宾根出版,第二年又转译成了英文和俄文。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已有了一定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等而引起了生丝的大量减产。《天工开物》和《授时通考》则为之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他还把中国养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

到20世纪,《天工开物》先后被译成现代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在各国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受到高度评价。法国汉学者儒莲称此书为“技术百科全书”,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其为“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学者李约瑟把宋应星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可见这部书在世界科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应星在明、清两朝是一个无名的“文化英雄”。在当时,他的声名不彰,并非偶然。因为封建思想笼罩了整个社会,把天文、地理、农艺、医药、数算之类的科学技术视为末流小技,得不到官方应有的倡导扶持。而国人又把这些技术“祖传秘方”在家族内部传承,宋应星“不求闻达”,辛勤探索,在没有老师可请教,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商讨的情况下,到各种生产场所参观,向工人仔细请教各种生产的技术。他凭借个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巨著《天工开物》的写作。这是一种多么值得世人钦佩、学习的壮举。宋应星不愧为17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诗人!

同类推荐
  • 飞碟现象未解之谜

    飞碟现象未解之谜

    有一种圆碟状的发光体,它总是不经意地出现在星空中,忽明忽暗在空中飞旋,不停变换着方位和角度。它能在空中旋转,长时间停留,还能发出各种绚丽的光芒——这个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现的神秘的物体,引起人们太多的讨论和猜想,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最大谜题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外星人到达地球的飞行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气象或者天文现象,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它的外形通常是圆盘,而且闪着光飞翔在宇宙中,人们因而称之为“飞碟”;同时因为它来历不明,又被称为“不明飞行物”(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英文简称“UFO”。
  • 人造的暗河(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人造的暗河(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人造的暗河》一书是介绍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知识,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多多掌握保护环境的专业技能的科普读物。本书揭示了人类对环境问题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以及为防治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危害开展的科学研究,还有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技术和政治、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
  • 史前地球:第一代脊椎动物:古生代的海洋世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史前地球:第一代脊椎动物:古生代的海洋世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回顾了古生代这一关键时期中地球环境的变迁,描绘了古生代脊椎动物生命大爆发的背景环境。介绍了五花八门的原始脊椎动物,还探讨了一些古生代鲨鱼的特征。
  • 外星秘密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外星秘密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奥秘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 考古发现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考古发现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无限的谜团。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谜团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奇怪事物和难解之谜,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热门推荐
  • 人间蒸发

    人间蒸发

    (Rawson,1906—1971)克雷顿·罗森堪称不可能犯罪故事的大师,他在舞台表演戏法为职,说得更精确些,罗森是位魔术师,而且后来还写了一系列以梅林尼(Merlini)为主角的小说和短篇故事。梅林尼是魔术家,常被警方找去帮忙解决罕见的命案。该系列首部作品《飞出礼帽之死》(Death froma TopHat,1938)被拍成电影《出售奇迹》(Miracles for Sale,1939),描述一连串涉及魔术的犯罪事件。罗森因为这部小说而展开作家及编辑的第二个职业生涯。罗森和约翰·狄克逊·卡尔很喜欢挑战彼此的创作功力。
  • 从灵开终使为王

    从灵开终使为王

    自从我白绝踏进二次元后,整个二次元都不好了。“新一,变成馨依吧!”“桐人,变成桐子吧!”“哈利,变成哈莉吧!”“士道,变成士织吧!”“无良!”“嗯?要造反了白绝?”“不,不是。我来给大佬递茶。”
  •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谰言长语

    谰言长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剧院情史

    剧院情史

    《剧院情史》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小说主人公马克苏多夫实际上便是布尔加科夫本人,独立剧院即莫斯科艺术剧院,而剧院领导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分明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化身。
  • 重生凤谋天下

    重生凤谋天下

    一朝情缘了,一朝生死忘。在他心中,利益到底是大过情爱。九州之主,天下之主。光芒万丈的身后又是怎样的爱恨离愁。他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矜贵不可亵渎的人,心也还是那样的冷,根本没有人能捂热。她的国破了,她也成了这天下最蠢的女人,和最悲催的新娘。那一日她躺在
  • 毒医小魔女

    毒医小魔女

    21世纪第一组织——冥殇狱在一次意外中意外陨落,冥殇狱的老大意外穿越到异世大陆的一个废物身上。哼,废柴、花瓶?本姑娘就让你们看看什么叫妖孽、鬼才!上有哥哥宠我如命,下有美男为我管教。全能天才,打遍天下无敌手,毒品丹药样样手到擒来。重回巅峰位置,迎来的却是一场巨大的战争。一生枭战天下,心狠手辣,却被他的柔情所深深折服。
  • 说英雄·谁是英雄1:温柔一刀

    说英雄·谁是英雄1:温柔一刀

    《温柔一刀》是温巨侠“说英雄,谁是英雄”故事中的第一部,也是该系列中的经典力作,经过温瑞安闭关十年修订后,又自不同。王小石,他背着一把弯了剑柄的剑,虽然一贫如洗,但身怀绝学,抱负不凡,到京城里去碰碰运气,闯他的江湖,建立他的江山。他能办到吗?《温柔一刀》写的不是英雄,而是平平常常、扎扎实实的人。所谓英雄本色,只是在黑暗来临时,他才自长空里划出精锐灿亮的光芒。只有在死色里,他才激出活意。所以,没有绝境,就没有英雄;没有凡人,英雄也一样不可能存在。温瑞安的笔,不露声色的英雄……
  • 穿越西游:唐僧也妖娆

    穿越西游:唐僧也妖娆

    别人穿越都是公主王妃,自带金手指,还有一大帮可以使唤的丫鬟奴才,可她却好死不死的穿越成了一个尼姑!尼姑也就罢了,竟然还是唐僧,没错,就是那个带着三只人不人妖不妖的家伙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关键她是个女的……不过还好上天眷顾,齐天大圣是只冷酷的帅猴子,连原本像猪妖的八戒二师兄也是个翩翩美男子,只是好色爱吃的毛病还是依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级驸马

    超级驸马

    穿越之后,玩转天下,娶两位公主,让敌国皇后折服,震中华雄风!以一己之力,平白莲教,灭辽国,一统江山!且看萧莫纵横睥睨,成为一位史无前例的超级驸马!PS:新书发布,书名《名士倾国》,希望大家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