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46400000007

第7章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经典再现】

【元典】

子曰:“舜其大知[1]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2],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3],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4]。”

【注释】

[1]知(zhì):同“智”,智慧、聪明。

[2]好问而好察迩言:喜欢请教别人,对于那些浅显的话语也善于加以分析。好问,指喜欢向别人请教。迩言,浅近的语言。

[3]两端:此指与中庸相悖的两个极端:过与不及。

[4]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

【译文】

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对那些浅近的话语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不好的言语,就隐瞒下来,不向外人宣露,以免妨碍以后的进言之路。对于那些好的言语,则大加表彰、宣扬,鼓励其以后继续向自己进言。舜执持着过与不及两个极端,仔细权衡得失,选择那适合中庸之道的,来施行于平民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名家感悟】

既能包于大道,又能察于近言,即是“大知”也。

——孔颖达

舜能执持愚、知两端,用其中道于民,使愚、知俱能行之。

——孔颖达

近言而善,易以近人,察而行之也。

——郑玄

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朱熹

【中庸精解】好问善思,就近察言

在我国古代,只有最贤德之人才有资格做一国之君。所以,我们都知道尧、舜、禹以才继位,禅让天下的千古美谈。他们既是国家的领袖人物,也是道德人伦的典范君子,为我们后世炎黄子孙所熟知和敬仰。

根据《论语》记载,尧向舜禅让天下时曾经告诫舜,希望他继承帝位之后能够“好察迩言”“允执其中”。孔子认为,这就是舜能够得民心的大智慧之所在。正是他好问善思、就近察言,才让他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养成了谦虚谨慎的品性,得到了大家的拥戴。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以舜为榜样,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多学习,做到学以致用。正如西方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把你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化作对你人生最有用的东西。

孔子认为,舜是一个有着超凡智慧的大贤者。他为人谦虚谨慎,善于学习,懂得从各种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真理。舜是一个虚怀若谷的君王,清醒地认识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生智慧,对于别人的批评建议总会耐心地听取,然后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了千古敬仰的一代明君。

一代君王尚且如此虚心求教,那么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做呢?我们是不是就更应该秉持中庸之道,尽可能地从他人他事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辉煌。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天下间的智慧和大道是没有穷尽的,宇宙和人生的奥妙是我们有限的生命所难以完全把握的。另外,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是有限的,一个人即使再怎么聪明,天资再怎么高,世间也有他不明白的道理,人生也存在他找不到答案的难题。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神谕称为是“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然而,他对这一称谓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就向各行各业的有智之士求证。最后,他明白了,他之所以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只有他才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不智慧的,所以他才是最智慧的,所以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

所以我们若想离知识的殿堂更进一步,让我们胸中的才识更多一点,我们就要向舜学习,秉持中庸之道,谦虚谨慎,虚心求教,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也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要知道,我们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也一定有比别人差的方面,拿自己的所长比别人的所短,算什么英雄呢?中庸思想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一旦如此,我们就会止步不前,我们渴望求知的那颗心就会尘封起来,任何知识和智慧都会被我们拒之门外。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的,就是要好思善问,永远保持一颗勇于求知、善于学习的心。懂得人生智慧的积累就在于学会如何把别人的经验与心得“偷偷取来”并且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达到“师夷长计以自用”的人生目的。

其实小到一个个体生命,大到社会和国家,中庸之道所蕴含的这种“师夷长计,为我所用”的思想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此,如果我们不甘于无知愚昧,对知识和智慧有所追求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效法我们古代的明君贤帝,把自己的心胸敞开,把自己的架子完全放下,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的心胸,我们才会变得更加有智慧,学识才会更渊博,为人处世才会更加游刃有余,待人接物才会更加从容不迫,我们的人生才会更顺畅、更美满。

【中庸做人】好问善思的伽利略

伽利略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以及发明家。他反对教会的陈规旧俗,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诸多观点。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伽利略出生在意大利西海岸比萨城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据说,其祖上曾经是佛罗伦萨很有名的医生,但到了伽利略父亲凡山杜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凡山杜在离比萨城不远的小镇上开了一间卖毛织品的小铺子,用以维持生计。

伽利略作为家中长子,自小就被寄以厚望。伽利略极为聪颖,从小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心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

最初,伽利略进了佛伦勃罗萨修道院的学校。他希望将来做一名在当时很有身份、地位的传教士,但父亲凡山杜不同意,他希望儿子能够做一名医生,重振祖上荣光。

17岁那年,伽利略按照父亲的意愿,考进了著名的比萨大学,就读医科专业。比萨大学是一所古老的大学,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好学的伽利略好像发现了宝库似的,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学、物理学等自己喜欢的学科。他对医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对自然科学却很感兴趣,经常在课堂上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教授经常因为无法回答伽利略的问题而羞愧万分,所以在教授的眼里,伽利略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坏学生。伽利略却没有因此而影响了追求真理的热情。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话音方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很不喜欢伽利略。因为伽利略常问他一些他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让他难堪。见到伽利略又有疑问,比罗教授满脸的不高兴,责备他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

伽利略却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

比罗教授没法回答,末了,只搬出了理论根据,想要压服他:“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当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被奉为经典,人人信服,其他学说皆被认为是异端。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瞠目结舌地下了台。因为这件事情,伽利略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

当时,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学识渊博,在数学方面的才华令世人瞩目。伽利略对数学非常痴迷,就去拜会玛窦·利奇,并向他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玛窦·利奇对于这个勤学好问的少年极为看重,鼓励他继续钻研物理与数学。

自此以后,伽利略就成了这位宫廷数学家的常客,经常向他请教问题,并从他那里借来各种课本学习。伽利略并不迷信书本中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观察、实验,验证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并逐渐对亚里士多德学说产生了怀疑。千百年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奉为经典,凡违反亚里士多德的学者均被视为“异端邪说”。但伽利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而不固守教条。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降的快慢是不一定的,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例如,一个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这个结论在今天看来明显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在当时却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伽利略经过多次的实验和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个理论产生了怀疑,并且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

这一天,他到了比萨斜塔上面,拿着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拿着铁球,望着塔下。下面围满了前来看热闹的人们,大家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这个年轻人疯了,居然敢质疑伟大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实验开始了,伽利略同时松手,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在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他们实在不敢相信亚里士多德居然也会出错。然而,伽利略的实验却说明一切。

伽利略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自然科学的奥妙,为了验证自己的某些结论,他还发明了许多器具。在1609年,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不是人们一直以为光滑的、会发光的,他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次年,他又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实了亚里士多德宇宙理论的谬误。他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运行,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现象。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这一时期,伽利略著述甚丰,写下了很多震撼世人的自然科学作品,如《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和《试验者》等。

伽利略的研究发现,极大地动摇了罗马教廷以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为核心的宗教神学的权威。罗马教廷对此非常恐慌,害怕伽利略成为第二个布鲁诺,就将他囚禁起来。伽利略晚年一直在监禁中生活,境遇凄凉,但他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始终不变。

伽利略毕生追求科学真理,秉持中庸之道,好问善思,谦虚谨慎,敢于对权威思想提出疑问,并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探究,取得成就后,不骄不躁,面对挫折,也不改志向,他的这种治学、科研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

【中庸政道】齐桓公的用人之鉴

齐桓公,名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他在位期间,举贤任能,用管仲为相,使齐国逐渐富强,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然而,桓公晚年亲近奸佞小人,结果导致内乱,令齐国由盛转衰。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奸人而败国,真可谓千古之鉴。

当初,齐桓公与自己的兄长公子纠争夺王位。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小白。为了除掉小白,让公子纠继位,管仲曾多次设计陷害小白。一次,管仲设下埋伏袭击小白,小白发现情况不妙,调转马头就逃。管仲弯弓搭箭,一箭射中小白胸前带钩。小白咬破舌头装死,蒙混过关。

不久,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对管仲非常痛恨,刚登上王位不久便发兵攻打公子纠的避难地鲁国,杀掉公子纠,并将管仲用囚车装着押回齐国。齐桓公打算杀掉管仲报仇,没想到鲍叔牙却反过来大力推荐管仲。

齐桓公疑惑不解:“管仲曾经害过寡人,您为什么还要让我用他呢?”

鲍叔牙告诉他:“管仲才华卓著,能力十倍于我。主上如果要成就霸业,就非得用管仲不可。”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便毅然摒弃前嫌,拜管仲为相国,让他管理朝政。不久又尊称其为“仲父”,甚至向群臣宣布:“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所有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管仲为相后,帮齐桓公整顿内政,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使齐国国力骤增,对外则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解决诸侯间的纷争,齐国遂成为众诸侯中的领袖。《史记》中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此话不虚。

齐国的霸业与贤相管仲分不开,与齐桓公的豁达用人也分不开。齐桓公唯才是举,重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可谓是千古师表。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又重用奸人误国误民。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探病,询问管仲可为相国的人选。桓公问:“鲍叔牙如何?”

鲍叔牙与管仲是至交好友,管仲能有今日成就,可以说与鲍叔牙是分不开的。齐桓公原本以为管仲会推荐鲍叔牙,没想到管仲却说:“鲍叔牙的为人,微臣非常清楚。他清正廉洁,性格刚正,也有很高的行政能力,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他嫉恶如仇,善恶过于分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让别人做,待人过于苛刻,不适合担任国相。”

齐桓公一怔,问:“那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呢,他们可以吗?”

易牙是齐国有名的厨子。齐桓公有次突发感慨,说这辈子什么肉都吃过了,唯独人肉不知道什么滋味。易牙听后,就把自己的儿子蒸熟了,做了道菜献上,大大感动了桓公。竖刁为了向桓公谄媚,不惜自宫,当了桓公身边的宦官,供桓公驱使。而开方原来是卫国的公子,本来是要继承君位的,他舍弃自己的国家,在齐国服侍桓公15年,父母死了都不回去祭奠。桓公认为他们对自己很忠心,非常信赖。而这三人也利用桓公的宠信,结党营私,蛊惑桓公,排挤朝中忠臣。

管仲对这三人相当反感,见桓公问起,就道:“人世之情,莫过于父子之情,易牙连自己儿子都不爱,哪能当相国呢?人生大义是为了国家,人生小义是为了家庭,开方连自己国家和父母都不爱,哪能当相国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人之至宝,竖刁连自己身体都不爱,又哪能当相国呢?”

齐桓公听了这话,默不作声。管仲于是向他推荐了待人宽厚、很有才干的隰朋,并谆谆告诫齐桓公,易牙、竖刁、开方三人杀子、自宫、背亲,都违背天理人伦,必定包藏祸心,提醒他要远离这三个小人。

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起初尚能听从管仲的遗言,任用隰朋为相。但是,在隰朋死后,齐桓公就渐渐将管仲的遗言抛之脑后了,又将易牙等三个人找回来委以重任。这三人勾结诸位公子,肆无忌惮地插手朝政,甚至干预嗣君的废立。鲍叔牙再三请求齐桓公驱逐这三人,都被齐桓公拒绝了。鲍叔牙十分生气,干脆辞官归隐。

齐桓公晚年,体弱多病,荒怠政事,朝中大权逐渐落入了易牙、开方、竖刁等人之手。在储君的选立上,齐桓公犹豫不决,先是废长立幼,立公子昭为太子。

后来,齐桓公又听信了易牙的谗言,立长公子无诡为太子,但又没有及时地废掉公子昭。这么一来,诸公子都想角逐大位。他们各自拉拢朝臣,形成派系,激烈争斗。长公子无诡勾结掌握实权的易牙、开方、竖刁等人,逐渐占据上风。齐桓公倚重这些奸佞小人,对齐国的危机毫无觉察。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不起,易牙、开方、竖刁等人乘机发动宫廷政变,软禁齐桓公。他们先是堵起了宫门,筑起高墙,阻断外人与内宫的联系,随后又断绝桓公的饮食。桓公又渴又饿,幸得一名叫做晏娥的宫女从洞中爬来侍奉。桓公问她,为什么没有人来送水送饭。晏娥告诉他,易牙、竖刁作乱,封锁宫门已经很久了。桓公至此方才醒悟,然而为时已晚,最终含恨而死。

桓公死后,易牙、竖刁秘而不宣,矫诏大肆诛戮异己,拥公子无诡继位。诸公子不服,互相攻伐,齐国陷入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内乱和动荡之中。

诸公子忙于夺位,齐桓公的尸体却一直无人理会。直到几个月后,尸虫爬到室外,才被人发觉。

至此,齐国君臣才将他收殓入棺。一代霸主,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齐桓公前半生任贤用能,得管仲、鲍叔牙等人辅佐,故能成就大业。晚年,昏聩老迈,听不进忠言,重用奸佞,结果误人误国。

【中庸商道】恒源祥集团的管理策略

提起恒源祥的广告语“恒源祥、羊羊羊”,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家成立于1927年的老字号历尽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非但没有如同一些老字号一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土崩瓦解,反而发展势头更为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绒线制作商之一。谈起恒源祥的成功之道,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表示,重视人才,好问善思,能够极听取员工意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关键。

在恒源祥,公司很注重员工的“个人兴趣”,据介绍,恒源祥在招聘员工和选拔经营管理人员时,总把应聘人员和竞聘者对未来岗位及相关业务的“感兴趣”因素及程度,作为考核、考察的重要一关。

为什么会如此注重“兴趣”呢?他们解释说,恒源祥品牌运作的经营模式,要求员工对自己所选择和从事的工作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而兴趣正是催生和激发创造激情的原动力;又指出:“兴趣是培养员工热爱品牌、忠诚品牌、服务品牌、创新品牌的第一动力。”

在这种理念下,每一个进入恒源祥的人,都必然是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更重要的是有兴趣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大展拳脚,所以就能够尽职尽责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公司也会根据每个员工的学历背景、知识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取向,向员工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在做好员工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为员工指明未来发展途径,为员工量身定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通过选拔和评估发展重点培养对象和干部后备梯队,蓄力于恒源祥的未来。

人才是竞争之本,恒源祥很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恒源祥希望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具备卓越能力和高度能动性的人才。公司经常会有一些业务项目,需要员工与不同部门、经销商、甚至工厂的同事合作完成,因此,恒源祥希望员工有良好的协作能力。恒源祥界定人才的标准是:不论你的学历,不论你的背景,在创新的业务模式下为恒源祥的品牌创造价值。

恒源祥在管理人才方面,经过长期的琢磨,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他们认为,公司的领导者无论多么聪明,总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所以他们乐于向员工请教,从员工那里得到好的建议来解决问题。恒源祥欢迎那些有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更欢迎有独特见解、有独立分析能力的员工。

恒源祥希望员工主动提出问题,自问:我能为公司做什么?我应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哪些建议和方案?员工应该时刻考虑,如何才能把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公司发展结合起来?公司鼓励员工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并提供达到目标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为员工量身订制培训计划、鼓励员工去国外培训、提供发展空间等。

公司就像一只大船,只要有才能,就能在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得到提升;反之,就会被驱逐出船,一无所获。“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创造、创新的欲望,公司就为你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恒源祥的工作氛围也是和谐、融洽的,公司高层主管没有架子,与员工同甘共苦,对员工一视同仁,从不以大欺小,从不以管理者自居。这种轻松的氛围,让恒源祥员工能尽情发表意见。任何员工遇到任何问题或是有任何意见,都可以与公司的管理层直接对话,因为总经理办公室的门始终为员工敞开着。恒源祥总经理还定期同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建立信任关系。

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知识是无穷的,人的智力却是有限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别人的智慧达成目的。在企业经营中,也是如此,再聪明的企业管理者也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应该谦虚地向身边的人请教,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从而获得成功。恒源祥的人才管理之道正体现了这一思想。可见,中庸之道在商道方面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庸精解】隐恶而扬善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何去对待别人的善言和恶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让许多人困惑的问题。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中庸思想教我们要学会“隐恶而扬善”。

我们与别人交流对话时,对方的话语有可能对我们帮助非常大,可能包含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我们和这种人交谈过后,会感觉视野开阔了,甚至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他可能某句话点醒了你,让你苦苦思索了许多日的难题找到了答案,也可能开启了你对某一现象的新看法。只要你善于学习,对你的人生都会有所裨益。另外,当与那些高尚而智慧之人交谈时,他们的话语之间会流露和彰显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你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话语和举止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人格修为。对于这些大智大贤之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的话语呢?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学习,汲取他们的经验智慧来丰富我们的学识。其次,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为这些智慧之士“扬善”。我们获取了知识和智慧,就要懂得与别人分享,让不懂得这种智慧的人也从中受益。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敬,都有一种荣誉感,我们替那些智慧之人“扬善”,他们心里肯定是高兴的,而且他们会更加积极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为,他们也更乐意帮助我们成长和学习。我们在为别人“扬善”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扬善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思想的洗礼、智慧的启迪。

所以,诚如中庸思想中所说的那样对于别人的善言善举,我们一定要毫无保留地替别人宣扬,让这种智慧和思想更为广泛地为世人知晓,这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

然而,当我们与别人交谈时,也许我们所遇到的交流对象不是特别聪慧的智能之士,他们所说的话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启迪意义和采纳价值。而且有时候,他们说话不讲究方式,言语不经过思索,会说出一些极度偏激不礼貌的话,可能会冒犯了我们,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不仅要求我们要学会替别人宣扬其善言善行,还要求我们学会为他人“隐恶”,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它和“扬善”是相互补充的,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应该做到。

当与那些平凡之人,甚至是粗俗无知之人交往时,他们可能出言不逊,对我们有所冒犯,他们的言语对我们来说毫无学习和可取之处,此时,我们不要去揭这些人的短处,这样就是不懂得坚守中庸之道了。我们可以将这些人当做反面的例子来看待,在内心深处告诫自己,当我们与人交往时,千万不要如他们那样无礼,应该记住古代圣贤的言语,对待那些粗鄙之言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此来鞭策自我,完善自我。

如果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庸之道中所说的“隐恶”这一人生哲理,那么可以这样说,“隐恶”的内涵不仅是要学会隐别人对自己之恶,而且要学会隐别人对他人之恶。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听到有人在我们面前说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言碎语,说“这个朋友不够意思,那个女人不正经”之类的话。对待这样的言语,我们也要学会替对方“隐恶”,因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操守,也是一种人格修养,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法则。如果我们把这种“恶言”宣扬出去了,对我们没有好处。口出“恶言”的人肯定再也不相信我们了,而且有可能会记恨于心;那些被“恶言”所伤的人难道会更加相信我们,对我们更好友吗?未必吧。

所以,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学会替别人“隐恶扬善”,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法则。

【中庸做人】楚庄王灭烛绝缨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间,大力改革,发展农桑,整饬军队,几年之后楚国实力大大增强,逐渐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楚庄王遂以虎狼之师,问鼎中原,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威名。楚庄王心胸开阔、知人善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譬如“灭烛绝缨”。

有一次,楚庄王率领楚军打了个胜仗。楚庄王非常高兴,就在宫里大办宴席,招待文武官员并奖赏有功的将士,妃子们也统统出席助兴。宴会上,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君臣兴致很高,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楚庄王仍然没有尽兴,就命人点上蜡烛继续饮酒寻欢,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就在酒兴正浓之际,突然一阵大风吹来,竟然将宫中的蜡烛都吹灭了,宫中顿时漆黑一片,乱成一团。就在此时,楚庄王最为宠爱的妃子许姬感到有人拽住她的衣衫,趁机非礼自己,于是在黑暗中与那人激烈争执起来,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趁黑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气急败坏地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说刚才黑暗中有人对她欲行非礼,她已经拽下了那人的帽缨,要楚庄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为自己出气。

没想到,楚庄王听完后却命令掌灯侍者先不要点灯,而是举起酒杯对众人说:“寡人今日设宴,诸位一定要尽情畅饮。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尽兴饮酒。”文武百官听了这话感到莫名其妙,就纷纷把帽缨取下,抛向空中。楚庄王这才命人重新点上蜡烛,君臣尽欢而散。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回答说:“寡人举办这场宴会,旨在融洽君臣关系。有人酒后失态,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一定要追究责任,加以刑罚,岂不是大煞风景吗?我又怎么能为了显示你的贞节而辱没我的部下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3年后,晋军进攻楚国。楚国交战失利,楚庄王深陷重围,眼见就要成为敌军俘虏。忽然,有一员猛将率领一队人马奋不顾身杀向了晋军,如猛虎入羊群一样,杀得晋军纷纷后退,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救出了楚庄王。晋军见阵势已乱,害怕遭到楚军反击,就急忙命令退兵。

楚庄王死里逃生,惊魂未定,非常诧异,看那员猛将的身形长相,并不熟悉,但他为什么会以死相救呢?楚庄王很疑惑,就召来那人询问:“军中竟然有将军这么勇猛之人,寡人却没能及时发现,实在是不应该。寡人对将军一般,将军却这样奋不顾身为寡人冲锋陷阵,这是为什么呢?”

那人道:“臣实在是罪该万死。当年在大王的筵席中,曾因醉酒失德,冒犯了您的妃子,幸亏陛下宽宏大量,饶了罪臣一命,从那时起罪臣就暗下决心,要等待时机为大王效命,以报不杀之恩,即便为陛下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啊。”原来,他就是3年前调戏许姬被扯掉帽缨之人。那人说完,又折身杀入晋军阵营之中,楚军军威大振,趁势追杀,晋军胆战心惊,溃不成军。经此一战,晋国元气大伤,不敢再与楚国争雄,楚国在通往霸业的道路上又更进一步。

这个故事很有启示意义。试想,楚庄王如果听从宠妃的话,一定要把冒犯宠妃的人搞清楚,治罪惩罚,就不可能会有3年后的感恩拼杀,奋斗疆场,打败晋军的结果。人无完人,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能够对别人的小过失不斤斤计较,隐恶扬善,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友好。古人提倡“君子不计小人过”“不念旧恶”,提倡宽容和容忍。如果一个人心胸宽阔,能够遵循中庸之道,隐恶扬善,宽厚待人,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就能取得成功。

反之,如果做事情不守本分,说话不留余地,揭人隐私,说人短处,往往会遭到别人的厌恶和反感。从中庸做人的角度来说,说话要懂得隐恶扬善,不可伤人之心,更不可伤人颜面,让对方产生怨恨。历史上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得罪了别人,以致陷入僵局,甚至丢掉性命。

为人处世,要注意隐恶扬善,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对于可能会给别人造成伤害之事,要懂避讳,绕道而行。

【中庸政道】汉代名相丙吉

汉代名相丙吉,字光卿,山东曲阜人。自幼学习律令,曾经做过狱吏,后来因为美好的品德和卓越的功勋被提拔到朝中任廷尉右监。宣帝即位后,丙吉任御史大夫、丞相等职。丙吉任职期间,奉行中庸之道,凡事礼让,仁义待人,使得身边的官员戮力同心为朝廷尽心,有力地维护了汉王朝的统治。

丙吉执掌狱司时,发生了“巫蛊之祸”,祸及卫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将太子族人及其党羽诛杀殆尽,共有两三万人受到株连。在狱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是卫太子的孙子,也是汉武帝的曾孙。丙吉在视察牢狱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孩子。他很可怜这个孩子,找人精心地照顾他,并且经常亲自检查喂养情况,不许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孩子生病了,丙吉就自掏腰包找来狱医诊治。孩子病愈后身体虚弱,丙吉又想法子补充孩子的营养。正是在丙吉的精心呵护下,年幼的小皇子才得以在环境十分恶劣的监牢里一天天长大。

几年后,汉武帝病重,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陷害自己。于是,一群心术不正的方士告诉汉武帝:“长安监狱里有天子之象。”汉武帝晚年相当昏庸,为了铲除后患,当即命人前去盘查,如果查不出来,就要将监狱里的人全部诛杀,以防后患。使臣到了长安监狱后,丙吉守着大门不让他们进去,还对使者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无辜而又可怜的皇曾孙。无缘无故地杀死普通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啊!”使者无可奈何,只得回去禀告汉武帝。汉武帝听了这话,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就下令把监狱里关的死囚一律免去死罪。

后来,丙吉担心皇曾孙在监狱里不够安全,就把他送到了他的外婆家照顾。多年后,汉昭帝即位。昭帝二十多岁就死了,因为膝下无子,导致帝位空悬。丙吉从朝廷大局出发,向霍光推荐立刘病已(即丙吉在监狱里保全的小皇孙)为太子,继承皇帝位。霍光同意他的意见,上书皇太后,立刘病已为皇帝。不久刘病已即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汉宣帝。

丙吉对于自己曾在危难中救护皇帝之事,只字不提。而汉宣帝也并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所以只封了一个“关内侯”的爵位给丙吉。丙吉对于这些毫不在意,毫无怨言地为国事尽心尽力。直到多年后,此事才偶然被揭开。汉宣帝这才明白,身边的这位耿介老臣竟然就是自己幼时的大恩人。丙吉有如此大功德,却只字不提,真是难得的贤臣。于是宣帝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升任丞相。

丙吉当上宰相后,更是兢兢业业,努力学习儒家经典,探索治国之道。在担任丞相期间,他宽大为怀,凡事礼让,努力维护朝堂的和谐,使得朝堂上下同心为朝廷尽职尽责。丙吉对犯有错误的官员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总是尽量掩过扬善,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丞相府有一个椽史(按汉代官制,一郡除太守、郡丞、郡都尉外,下设曹,每曹主事称椽史)犯了错,依照律例,是不能再任职了。丙吉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把他斥退罢官了事,而是让他采取请长假的办法离职,后来也没有再追究案情,这样就使这名椽史比较体面地下台了。

有人对丙吉的作法不理解,说:“你身为丞相,对犯了错误的官员,为什么不加惩治呢?”

丙吉回答说:“在朝廷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办事机构里,有人被立案审查,对朝廷来说实在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啊。”大家这才明白,丙吉并不是徇私情,包庇罪犯,而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权威而采取的措施,从此以后,援引成例,对三公府中的官员犯罪不立案审查。

丙吉不仅对朝廷的大臣掩过扬善,对身边的仆人也是宽大为怀。丙吉有一名马夫嗜酒如命,经常喝得醉熏熏的,但丙吉从未责怪于他。一次,这名马夫又喝醉了,还将秽物呕吐在丞相的车里。丞相府里的主管考察选拔的西曹主吏知道马夫行为不检后,就向丞相提出来要惩治和开除这个马车夫。丙吉却说:“他是因为喝醉了酒才犯了错,现在若是把他开除了,以后这个马夫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这次也只不过是吐脏了我车上的垫子而已,不妨放他一马。”

马夫得知此事后,十分感激丙吉,希望能报答他。有一次,匈奴入侵攻入了云中和代郡这两个地方,边关使者飞马回京禀告此事。马夫恰好见到使者,经过打探,得知了这个紧急军情,随后就将这件事告诉了丙吉。丙吉对马夫的情报非常重视,当即组织属下开会,仔细查阅了各方面的资料,作了大致的部署。当晚,皇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他们边境的情况。御史大夫没有准备,什么都回答不上来,遭到了皇帝的痛斥。而丙吉因为事先有所准备,所以回答得清楚而准确,得到了皇帝的表扬。事后,丙吉感叹地说:“要能容纳各种人,他们都各有所长。假如不是马夫先向我报告听到的情报,我怎么能知道呢?又怎么会得到皇帝的嘉奖呢?”

汉宣帝年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国力持续强盛,这除了有宣帝本人的文治武功外,也有丙吉的一份功劳。正是丙吉团结群臣,群策群力,才成就了“宣帝中兴”的美名。

【中庸商道】赞赏也是一种企业文化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不是开玩笑么?众所周知,梳子是用来梳头的,和尚没有头发,要什么梳子呢?很多应聘者都被这个奇怪的题目难住了,摇头离开。最后只剩下三个人,表示愿意试一试。

甲很有恒心,不辞辛苦,走遍各大寺庙,不顾和尚们投来的白眼,始终坚持不懈地向每一个和尚推销梳子,拜托他们无论如何得买下一把……工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千百次的苦苦哀求,他终于打动了一位仁慈的老和尚而卖出了一把梳子。

乙爱动脑筋,他走访了各大寺庙,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然后,选择了一家香客很多、比较偏僻的古刹推销梳子。他对那里的住持说:“因为您德高望重,贵寺庙香火旺盛。可是,我看到来这里的很多香客,由于远道而来,风尘满脸,甚至有些蓬头垢面。用不太庄重的仪表来烧香敬佛,岂不是对神佛的不敬?不如在寺庙的香案前放上木梳,供香客梳理鬓发用,整理仪表。”住持听他这么一说,觉得颇有道理,就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向他买了十几把梳子。

丙也在附近寺庙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然后选择了一家香火旺盛、颇负盛名的寺庙,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而得到“积善梳”的香客觉得吉祥如意,寺庙的香火因此更加旺盛了。

卖梳子给和尚,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想法不同的人,推销模式是不同的,最终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拿乙和丙来说,他们能言善辩,说的话能打动人心,故而,尽管和尚本身不需要梳子,但是他们用自己的一张利口做成了生意。

在企业管理之中,适当的赞美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公司的领导者而言,很多时候,适当地赞美、表扬员工要比批评他们有用多了。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赞同。当人们无法获得必需的赞同,那么他们与领导者的关系将会恶化,就会引起业绩的下滑。这样的团队如何能够为公司创造利润呢?

大多数领导者本身是明白赞赏员工的重要性的,但是,很多忙碌的领导者把精力全部放在执行和提高业绩上,从而将奖赏和赞扬挪到次要位置。然而,不花时间来赞赏和奖励员工,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多关注员工的优点,在一些小的瑕疵上不要过分苟求,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员工搞好关系。员工也会尽力工作,不让领导者失望。

在营销上,很多时候也需要注重说话的艺术。比方说,客户是一位女性,漂亮的叫其美女,不漂亮的称其有气质;有才气的叫其才女,没才气的叫其淑女;瘦的夸其苗条,胖的夸其丰满;高的夸其亭亭玉立,矮的夸其小巧玲珑;活泼的夸其青春可爱,矜持的夸其稳重大方;化妆的夸其妩媚动人,不化妆的夸其清水芙蓉;穿得整齐的夸其庄重美丽,穿得随意的夸其潇洒自如;年轻的夸其青春靓丽,年长的则夸其成熟动人。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索问题,总能从对方身上发现优点。

善意的话人人爱听,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盲目迎合,刻意逢迎。有些人在推销的时候,说话不注意分寸,不了解客户的情况,结果让自己陷于尴尬的局面。销售人员应该学会说应景的话,准确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促成销售。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如果公司管理者能够注重说话技巧,懂得隐恶扬善,以中庸的处世法则面对一切,就不会有太多的纷争、矛盾,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中庸精解】执其两端,量度以取中

孔子在赞扬舜帝的贤明与伟大时曾这样说过,“舜帝之所以为舜帝”,即他之所以这么伟大、受人拥戴,就在于他懂得什么是“执其两端,施之于民”。也就是说,舜在治理天下、管理百姓的时候,他懂得从事物的两方面去考虑问题,并且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做一番权衡和对比,从而得出正确的为政之道——中庸之道,舜就是以中庸之道来治理天下、施政于民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解读这种中庸之道的智慧时这样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薄厚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择之审而行之至矣。”在这里,朱熹深刻而富有见地地指出了中庸之道的智慧所在。

正如朱熹说的那样,我们知道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任何一件事情,我们不能轻意地妄下断语,说它是好或者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自然流露,我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和思考,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其实,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区别看待,权衡把握。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怎样去做呢?那就是像孔子赞扬舜帝所做的那样,做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用朱熹的话说就是“执其两端,量度以取中”。也就是说,当面对一件事情时,首先要考虑它的两面性,然后进行权衡,得出正确的判断。比如说,当做一件大事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事情发生以后,它有什么影响,到底是收益多,还是坏处大。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做这件事完全有利而无一害,这样就违背了中庸思想所说的“两端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两面性规律。但是,我们可以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较为明智的判断。虽然说有得必有失,但我们可以权衡出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从而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以免事后悔之不及。

同样的道理,当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不要一味盲目地乐观或悲观。但事情成功时,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不仅只想到它会带来什么好处,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也应该想到,一切成功的背后都是有代价的。而事情搞砸了,或者人生遇到了什么阻碍,也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什么坏事,我们也要发现其中对我们有益的一面,做到“拂心莫忘”,依然自信地前行。

对待世间诸多事物,如果我们能够秉持中庸之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那么我们所作出的判断和选择的正确性无疑会大大提升,我们对事物的性质与其发展规律的掌握和理解就会更透彻,做事情的成功率也就更大。然而,中庸之道不仅仅适用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而且也可以用在人际交往中。

我们看待他人、对待他人要按照中庸思想所说的那样,首先要明白这种人性的“两端”,然后采取中庸的态度来对待。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我们看一个人,不能片面化、简单化,不能只看到其优点或其缺陷,不能够对一个人下诸如“这是一个纯粹的好人”或“这是一个纯粹的恶人”这样绝对的妄言。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所以,在看待他人的时候,“两端”都要看到,不然就不可能把握到真正的本质。对于他人的不足之处,我们要用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和理解。

【中庸做人】王景治水

王景(约30~85年),字仲通,琅琊(今山东)人。自小聪敏好学,精通《周易》,对天文很有研究,尤其对水利特别有研究。长大后,在司空伏恭的推荐下,和王吴合作修治浚仪渠(在今安徽亳县)。王景建议王吴采用“堰流法”,很快修好了浚仪渠,受到百姓的赞扬。这次治渠成功,使王景以“能理水”而闻名。朝廷为了褒奖王景,任命他为庐江(今安徽庐江)太守。期间,他作了很多有益于民生的事。

当时,黄河泛滥不止,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朝廷几次治理黄河都不成功。王莽篡政以后,黄河在魏郡决口形成第二次大改道,急需治理,但是王莽认为,河水东流,从此元城(今河北大名东)的祖坟可以不再受黄河之害。因此,他弃而不治。这给后世带来了消极后果。黄河改道后,冲毁汴渠,泛滥成灾,六十年来黄河两岸的百姓深受其害。

东汉明帝刘庄登基后,接连收到几份奏章,报告水灾越来越严重。刘庄深感治理黄河迫在眉睫,就召集治水能臣,共商大事。刘庄听说王景在水利方面很有研究,就派人把他召来,问他说:“先帝听取浚仪县令的意见,不修汴渠无大损失,你认为如何?”

原来,光武帝刘秀在位时,也曾有意治理黄河,但浚仪县令认为,黄河河道反复,工程浩大,贸然治理定然会劳民伤财,而即便不加治理,危害也不会太大。光武帝闻言,就打消了治理黄河的想法。如今,汉明帝有意治理黄河,但又担心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所以先询问王景。

王景说道:“陛下请想,汴渠流域接近洛阳,对京城威胁甚大,附近十几个县,产粮丰富,不可不顾,虽然经费巨大,役使的民众成千上万,必有怨言,但修成之后受益的仍是民众与朝廷,这是有利于后世的大事,怎么可以迟疑呢?”刘庄听了这话,深以为然,就赏赐给他《禹贡图》《山海经》《史记·河渠书》等许多有关水利方面、地理方面的书籍以及钱帛,命他治水。

在王景动工之前,汉明帝刘庄还特意举行了一次朝会,专门讨论治理黄河的问题。果然,在治理黄河的问题上,众大臣意见不一,有的官员思想保守,提出这样的观点:“与其兴师动众去治水,还不如任水自流,让它自己形成新河道。”这个观点是从工程浩大,耗费过巨上考虑的。

还有的官员这样建议:“不如干脆恢复黄河故道,这样就不用浪费太多工夫了。”这个观点虽然不合实际,但仍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因为重新治理黄河,就需要重新考察、丈量,还需要迁移百姓,拟定一整套的方案。这太过麻烦了,如果恢复故道,在旧有的基础上显然要容易得多。

王景对这些论调一一加以反驳。他认为,治理黄河,虽受累于一时,但受益于后世,因此一定要治理,彻底地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对于恢复黄河故道的建议,王景也加以驳斥,认为随着黄河多年来改道,地质形态已经有了变化,恢复黄河故道已经不可行,必须重辟路径,进行治理。

当然,这并不是说王景对于各位大臣的担忧没有考虑,他深知,大臣们不同意治理黄河,是担心工程耗费过大,劳民伤财。其实,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为求治水,征发无度,挥霍无度,浪费无度,结果导致国贫民穷,甚至可能会因为此事而发生动乱。前朝许多治水失败的例子历历在目,王景暗暗发誓,在治水的过程中,要尽量节俭,爱护百姓。

这年四月,王景带领着数十万的兵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水工程。作为治水的总指挥,王景深知身上责任重大,每天起早贪黑,察看地势,指挥开凿山地、修筑坚固堤坝,疏浚淤塞的河渠。王景几乎每天都到工地监督质量,不该有丝毫的马虎。当工程进行到汴口(今河南开封北)时,王景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这个地方是治理黄河的紧要之处,极容易出现问题。王景反复设计了几种方案,比较它们的利弊,详加斟酌,最后决定用十里立一水门的方法,交替从黄河中引水入汴渠,做到了黄河与汴渠分流。

治水工程浩大,耗费巨大,王景处处节省,避免浪费的情况出现,以免增加朝廷、人民的负担。次年夏天,长达一千余里的工程终于全部完成。汴渠重新开始通航,河水灌溉两岸田地,曾被淹没的耕地又种上了庄稼。泛滥了六十年的黄河水灾终于平息了。此后八百余年,黄河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患。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是中庸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说无论在做什么事情时,都应该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治水能臣王景正是这样一个人。在治水的过程中,他多方面考虑,一方面要考虑国家的开支,尽量节省;一方面要保证工程质量,不能有丝毫的纰漏。最终,王景以其非凡的智慧,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

【中庸政道】宋太宗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总结前朝经验,认为唐朝的灭亡,五代十国政局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藩镇割据、武将跋扈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巩固王朝统治,就必须削弱武将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商讨国家长治久安之道。赵普认为五代十国政局混乱,臣子弑君层出不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藩镇势力太大,君弱臣强。若要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削夺大将之权,收其钱谷精兵,强化君权统治。赵普的看法和宋太祖不谋而合,于是没过几天,宋太祖就一手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

在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大将的兵权后,宋太祖又将禁军一分为三,分设为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并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三衙首领。为了强化皇权对军队的控制,宋太祖还进一步推行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首先,宋太祖完善科举制度,选拔大批有才华的儒生、文人,使他们进入朝廷的统治集团,让他们担任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以此来打破武人专权的局面。接着,又以枢密院掌管军政。军队的将领皆无权调动军队,只能由枢密院调动。枢密院则全部由文官担任。皇帝对于枢密院的官员有任免大权,这样也就等同于皇帝牢牢地将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宋太祖还处心积虑,使兵将分离。禁军各军轮番守卫边防重镇和内郡要地,既减轻了京师的供应负担,又使得将领手中无兵,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从而不可能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宋太祖的“重文轻武”政策,使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后世继任者沿袭了“重文轻武”的策略,这在强化君权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事实上,这一策略也造成了宋朝国力积贫积弱、财政拮据、军队战斗力削弱等种种问题。宋朝立国之时,外敌主要有辽国、西夏、金国和蒙古。尽管宋王朝耗费大量银、绢向他们缴纳岁币,屈辱求和,却始终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屡战屡败,签订了许多屈辱的条约。

宋太祖作为一国之君,为了强化君权,抑制武将,推行“重文轻武”之策,这显然是不符合中庸思想的。自唐中叶以来,文武关系畸型,武臣独擅政权,导致朝代变更频繁,政局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采取措施抑制武将权力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所有的统兵大将尽数解甲归田,又把“重文轻武”作为一项国策来推行,就做得过头了。君主治理国家,文与武不可偏废其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并行不悖才是上策。

【中庸商道】蒙牛甘做第二

蒙牛乳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当初公司启动资金仅1000多万元,但到了2002年,公司销售额就飙升至21亿元,增长了两百多倍。而蒙牛的排名也在这一年从第1116位上升为第4位,创造了一个销售奇迹。而到了2007年,蒙牛就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当人们对蒙牛的成功感到惊叹不已的同时,也忍不住问:到底蒙牛采取了什么样的营销策略,竟能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取得如此的销售奇迹?

蒙牛成立之初,强敌环伺。当时,呼和浩特市除了伊利统治了市场外,还有众多其他各种奶业分羹。蒙牛要在夹缝中生存,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蒙牛老总牛根生处事中庸,没有像其他的一些企业老总一样,放豪言、说空话,他只办实事。虽然蒙牛在成立之初,碰到了不少麻烦。但牛根生却显得十分大度,经常对属下说,如果没有伊利的多年培养,就不会有今天的蒙牛。牛根生还提出了“向伊利学习,做内蒙古第二乳业品牌”的营销口号。

当时内蒙古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是伊利,蒙牛名不见经传,连前五名也挤进不去,牛根生提出“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概念,就使消费者通过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个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蒙牛借此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牛根生投入了很多资金做广告。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的300块广告牌上全部都是蒙牛的广告:向伊利学习,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牛根生有一句名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他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家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讲“德”,这里说的“德”,既指企业要遵循企业的游戏规则和市场规律,也指企业经营者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牛根生胸怀坦荡,在和伊利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君子风度。对于员工,牛根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每一年公司分红,他把绝大部分都奖励给了员工和经销商。2005年,他捐出全部股份,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赢得了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孔子认为,舜帝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能够秉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理念,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做有益于民生社稷的事情。牛根生正是这样的一个杰出企业家,他在创立蒙牛后,将蒙牛定位为乳品市场的建设者,而不是市场份额的掠夺者,甘愿做第二。他希望全国民众都能够喝上新鲜的牛奶,“不一定要喝蒙牛奶,只要你喝奶就行”。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原属《礼记》篇目,及宋,二程力推儒学,尤举《大学》、《中庸》等篇,至朱熹,始将《大学》、《中庸》从《礼记》剥离,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并为之专门做注解。自此,《大学》、《中庸》独立于《礼记》之外。尤其悬为功令之后,成为儒家修己晋身、传道授业的基本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 国学正义

    国学正义

    国学囊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它们或表现为文化,或表现为学术,或表现为典章制度,或表现为风俗习惯,国学常常寓于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使中国人成为蔑视物质财富而钟情精神建树,主动将“天权”置于“人权”之上,但求长治久安不求一夜暴富的特立独行的民族。
  •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本册将国学典籍分成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方便查阅,可谓是一册在手,国学典籍尽收眼底,是中外人士研习中国文化的之作。
热门推荐
  • 星历记

    星历记

    玄乎版:科学的尽头是否是神学,玄幻的尽头是否是永生………煽情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多少爱的付出是默默的无声的,当你失去的时候,当你同样用心的时候,才会发现他(她)已付出了如此多。爱情,友情,亲情……简单版:星球篇,宇宙篇,一步步揭开过去,现在,未来关于世界的神秘面纱……
  • 方岛

    方岛

    《方岛》包含九个短篇小说,大部分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风中鸟》《方岛》《譬喻》《欲望》等。故事主要取材于作者早年的知青生活,背景大多设置在东北农场或北方农村,通过描写时代夹缝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的故事,表现严酷而复杂的环境下,个体与周围空间的交替与碰撞。这些创作于早期的作品秉持了作者一贯的创作理念:将心理描写减少到最低限度,重点描写角色所见及人物间的对话,这些早期创作的手法被作者延续到了《繁花》中,并发扬到极致。
  • 还钱吧,酒保勇者

    还钱吧,酒保勇者

    想要成为勇者的亚尔·伊斯塔却被通知欠下了一亿五千万的巨款,为了还债,不得不在对方的酒吧里打工,身份不明的酒吧老板,身手不凡的服务员,自称是穿越者的双胞胎,欠债勇者的冒险就此开始!
  •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内容简介:孩子小能永远在母亲温软的抚摸下长大,小能总有一双父亲强壮的臂膀扶他冲过险关。让孩子经历世事,他能在生活中明白责任;让孩子经受苦难,他能在受苦中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让孩子尝试失败,他能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获得对失败的免疫;温室的花朵最不禁风雨,不要用我们的“爱”摧毁孩子的一生。
  • 末世之全民职业觉醒

    末世之全民职业觉醒

    末日爆发,丧尸来袭,动物植物微生物全部进化,人类灭种在即。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刷出各种游戏职业。获得职业便能获得游戏中的能力。职业神农,作物增长速度提升100倍,光合作用加强1000倍。职业战神,全身肌肉钢铁化,百毒不侵,断臂重生。职业牧王,生死人肉白骨,只要有口气在,就能救活你。重生者李修宇,携前世记忆而来,原本只想复活自己的姐姐,谁知竟终结了末世。……
  • 剑与山川

    剑与山川

    “兵令一出,九兵莫敢不从!”九把兵器,卷起一场血雨腥风。王朝新立,武林豪门重新洗牌,太子病逝,江山何去何从?一场武林与朝廷的对抗,已经在暗夜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 就是很爱你

    就是很爱你

    薛宇天是曼丽的男朋友,曼丽是袁远同父异母的姐妹,一次偶然的机会,袁远认识了薛宇天,并对他一见钟情,那是她并不知道薛宇天跟曼丽是男女朋友,当她知道真相后,该何去何从?
  • 逆界巅峰

    逆界巅峰

    落魄的家族少爷,在幼年时因为一场乱斗,家破人亡。在管家的保护下生存下来,现已长大,在军训后的游玩中被同学陷害坠入悬崖因祸得福获得名为引光的异能,又从意外获得一本逆天心法,修炼之路启程。为家族重振辉煌!
  • 时光深处,守你如初

    时光深处,守你如初

    他带着小三走到我跟前,说:离婚吧。小三抚摸着肚子,一脸嚣张得意:我怀了他的孩子。我手里紧紧拽着刚从医生那里拿到的怀孕诊断书,一个字也没说。大冬天的晚上,我被他赶出家门,一个人拖着行李,在马路边上哭得肝肠寸断。本打算从此以后天涯各半,哪想到他又找上来,将我抱在怀里,说:老婆,回家吧。
  • 简·爱

    简·爱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故事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