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72600000003

第3章 认知心理学: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可信吗

感知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有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通过这五个感官,我们可以获得外界信息。我们一生当中对所有事物的认知都是通过这五个感官获得的。我们的感官持续不断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根据不同感官所受到的刺激,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其中触觉可以分为外在的身体能够感知的感觉和内在的内心深处的感觉。

视觉信息的获得通常是由物体所发出的光线刺激视网膜上细胞而获得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感受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视觉是所有的感觉中获得信息量最大的,在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中,有大概80%是来自视觉的。但是,我们的视觉往往也是最不可靠的,比如视错觉等现象就说明这一点。

听觉给视觉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配上了声音,这样我们眼前的世界就变得更加生动了。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说明我们耳朵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它可以不受方向的限制,同时捕捉来自八方的信息。但是,和视觉一样,我们的听觉有时候也会出错。

触觉是通过皮肤来实现的,这种感觉不像视觉和听觉那样会骗人,它是很可靠的。在我们的身体各部位中,指尖的触觉是最为敏感的。

人类的嗅觉功能是通过空气中的粒子刺激我们鼻内的嗅觉细胞来实现的。嗅觉通常会伴随着内心的情感体验,例如,当我们闻到玫瑰花的芳香时,我们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心旷神怡;当闻到臭水沟的味道时,我们往往会掩鼻而过,免不了会抱怨几声。

舌头上的味蕾是专门负责味觉的,我们常说的酸甜苦辣咸说的就是味觉。人类的舌头是感受味觉的唯一器官,通常情况下舌尖对甜味比较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

我们通过五种感觉来感知客观事物,并通过这五种感觉来表象,因此这五种感觉被称为“表象系统”,也称为“感元”。我们可以通过五种感元精确地描述身体和内心的感觉。比如,当我们观察一朵花的时候,首先感觉到花的形状和颜色,然后注意到花瓣的质感,接着凑过去闻闻花的芬芳。这朵花的信息就通过我们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进入我们的大脑。

感元还可以用来描述思考过程的进展,比如当你想念一个你喜欢的人时,他(她)的样貌就会浮现在你的脑海中。如果有人问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就开始搜索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你最喜欢的动物形象,以及它带给你的感觉就会浮现出来。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一经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知觉便随之产生。这说明感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们共同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得它们成为我们能够识别的、有意义的信息。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圆圆的、红色的物体,同时又能闻到它香甜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想吃,这些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形状、颜色、味道等特性,然后将这些信息传入大脑之后,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苹果”。在这里把感觉通道所传递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

即使是一件简单的事物,也会传达很多信息,所以,我们在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必须对信息进行筛选,否则就会被大量信息淹没。我们对信息的控制就像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器,只选择接受事物的一小部分信息,最终保留下来的信息形成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觉和看法有所不同,因为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信息过滤器对我们的一生有重要影响,我们的任何感觉和看法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就像戴上了有色眼镜,没有人能够完全客观地反映外在的世界。两个人可以经历完全相同的事件,却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比如,两个人同时登台表演,其中一个人感到风光无比,另一个人却感到惊恐不安。

知觉就是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来自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和解释。在上述例子中,一个人在以前已经见过苹果长的是什么样子,并且吃过苹果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所以再次看到苹果时,个体根据以往的经验立刻判断出这是一个苹果。这就是感觉和知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学家特恩布尔曾调查过居住在刚果枝叶茂密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的生活方式,他描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居住在这里的俾格米人有些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他所居住的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当越走越近时,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他感到困惑不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说明了以往的经验在我们感知觉中的重要性。

你偏好哪种表象系统

生活中我们都听说过有些人是视觉型的人,有些人是听觉型的人,有些人是感觉型的人。所谓“视觉型”“听觉型”或“感觉型”就是说他的偏好系统是“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或“感觉系统”,当然还有的人偏好“触觉系统”“嗅觉系统”或者“味觉系统”。

偏好系统是内在表象系统的一种。我们知道内在表象系统使得我们能够把对世界的认知系统地储存,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这就是我们识别和记忆的能力。具有正常的识别能力和记忆力,我们才能正常地生活。除了偏好系统,还有一种内在表象系统,就是引导系统。两种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利用偏好系统来进行日常的生活;利用引导系统来进入某个记忆。

偏好系统其实就是自己喜欢的表象系统。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使用描述哪类感觉的词语多,就说明他偏好哪种表象系统。如果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使用表示视觉的谓语明显多于其他词语,那么表明他偏好视觉系统,他是一个视觉型的人。

一个视觉型的人在谈话过程中容易说出:“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这个人城府很深,我看不透他。”“前途虽然光明,但是道路比较曲折。”“这个晚会搞得七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她长得很秀气。”

一个听觉型的人会说出:“说说你的看法,怎么样?”“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就算有再多反对的声音,我还是坚持我看法。”“演讲者慷慨陈词,内容都是掷地有声的真知灼见。”“他的声音富有磁性,很有感染力。”

一个感觉型的人会这样说:“关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感想?”“对事情的安排,你感到满意吗?”“这项工作很有挑战性。”“我会尽心尽力地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她很细心,而且很有耐心。”

人们总是使用自己偏好的表象系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使用其他表象系统,只是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偏好的表象系统带给自己的感觉。

内在表象系统发展比较平衡的人说话会跨越一个以上的内感官的,比如,他们会说:“这个计划缺少必要的信息(听觉),但是不用担心(感觉),我会争取设计出完美的蓝图(视觉)。”“这个人虽然提了不少意见(听觉),但是意见的内容让人失望(感觉),显得他没有眼光和远见(视觉)。”“我听着他的甜言蜜语(听觉),感到无比幸福(感觉),看到我们美好的未来(视觉)。”

描述视觉、听觉和感觉的词语可以让语言表达更丰富,更能激发起人们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同样一个故事讲两次,第一次刻意避免使用视觉、听觉、感觉的词语,第二次刻意添加三种类型的文字,你会发现第一次讲故事枯燥乏味,第二次比第一次吸引力大很多,因为视觉、听觉和感觉的词语更能调动人们的感情。这种说话的技巧对推销员、演讲家、老师、培训人员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明确偏好系统对于人际交往有重要意义。找到自己偏好的表象系统可以帮助自己学会利用其他的表象系统,提高自己的适应性,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地点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表象系统。同样,发现别人偏好的表象系统后,我们就可以投其所好,用相同的系统迎合他,使沟通更容易,很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可以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亲和力。

有些人的交际能力很好,能够与很多人融洽相处,有些人在与人交往中却常常碰到各种问题,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不能充分利用表象系统,或者他们的表象系统与别人的发生了冲突。比如,一个职员与上司沟通的时候总是有障碍,原来这个职员是视觉型的人,而他的上司是听觉型的人。他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多使用视觉词语,力求以图像的形式展示给上司;而他的上司更愿意使用听觉词语,对图像不感兴趣。这种差别看似微不足道,却常常给交流造成障碍。

眼球解读线索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另一种表现系统就是引导系统——当人们使用某种表象系统的时候,眼球会转到特定的位置。这是人们进入某种记忆状态时所使用的系统。比如,当别人问到你喜欢的颜色时,你的眼球就会转向左上方;当别人问到你喜欢的音乐时,你的眼球就会转向左侧。因为与视觉有关的记忆位置在左上方,与听觉有关的记忆位置在左侧。

我们可以运用引导系统调动自己的内在表象,例如,当想念某人的时候,如果我们想到他的相貌,眼球就会转到与视觉相关的位置;如果想到他说话的声音,眼球就转到与听觉相关的位置。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回忆的时候,眼球会转向六个主要的位置:右上、左上、右中、左中、右下、左下,每个位置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眼球的位置判断内感官的运作情况,因为我们的内感官神经在脑干部分汇聚,而牵动眼球的神经也与这一部位有联系。当某个内感官启动时,有关的眼球牵动神经也受到影响。

1.内视觉的眼球转动模式是往上望。站在自己的角度,如果你往左上望,说明你是在回忆过去的景象,就像在档案里找一幅旧照片,称为“视觉记忆”。比如,当你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大海的情景时,你的眼球会转向左上方。往右上望,是创作新的虚构的景象,就像绘制一幅新的图像,称为“视觉构造”。比如,当你想象一条会飞的鱼的时候,你的眼球就会转向右上方。我们在发呆的时候,双眼定定地往前望,也属于内视觉。

2.内听觉占有三个位置:左中、右中和左下。左中是回忆过去的声音和语言,称为“听觉回忆”(Ac),例如回想昨天听到的一首歌。右中是创造新的声音,称为“听觉构造”(Ac),例如想象你明天做演讲时的声音。左下是自言自语,也叫内在的对话(Ad)。比如早上出门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今天天气不错!”这时你的眼球在左下方。很多人在独自思考时都会使用这个内感官,尤其是当心中烦闷的时候。当你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时也需要使用这个内感官。

3.表达内感觉信息时,人的眼球方位在右下方。每当搜查记忆中的味觉、嗅觉、触觉经验和情绪感觉时都会启动这个内感官,称为“感觉和触感”(K)。比如,当你陷入爱情时是什么感觉?当你摸到冰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当你经历这些感觉的时候,你的眼球在右下方。嗅觉和味觉感官与眼球转动也有联系,但是并不是广泛地存在。比如当你回忆某种香水的气味时,可能你的鼻子上翘,眼睛直视前方,目光稍微向前交叉;当你回味饭菜的味道时,你的头会稍微低下,眼睛向下看,目光稍微向前交叉。

以上揭示的是用右手的人的眼球转动模式,使用左手的人要把对应位置颠倒过来。

每个正常人的三个内感官都是健全的,只是某个内感官习惯于多用一点。很多人都有不只一个惯用的内感官,有些人没有明显偏向哪种感官,而是三个内感官都平均使用。所以,不要轻易给某个人“定型”。在不同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的问题时,我们倾向于使用某种特定的内感官。比如,一个人度假回来,兴高采烈地向朋友讲述旅行中看到的景色(视觉型),但是他发现没有人注意听他讲(听觉型),他感到很沮丧(感觉型)。

我们确实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眼球转动来推测他的内感官状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不断进行判断,因为人的内在感官随着思考内容不断变化,用这种方法得出来的资料,只能保持三十秒有效。我们可以运用当时得出的资料去与这个人沟通和相处,若他的内感官状态改变了,我们当然也可以改变我们的配合方式。

人总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观照万物

英国文学家萨克雷曾经说过:“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这句话表明,外界事物在人们眼中的形象源于人自身的表现,人总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观照万事万物的。有三个心理学效应对人的这一心理现象的发生作了很好的解释。

第一个是知觉锐化效应,说的是价值观对人的知觉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波斯拖曼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首先对人们所重视的价值作了调查,然后再找到与其价值有关的单词,并在荧幕上用瞬时显示器进行提示,测定人们的认知阈限。结果发现,那些人们自认为重视的单词,认知阈限较低。这就说明了人的价值观确实可以对知觉起到促进的作用,或者说人的价值观确实对知觉存在着锐化效应——在感知陌生事物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总的来说都与个人的既有价值观有关。如果人们的价值观在知觉对象前已经形成,或者说已经被激活,那么这种价值观就会在知觉的过程中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对知觉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为什么人的价值观会对其知觉过程产生锐化效应呢?这是因为在知觉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要依靠贫乏的已知信息去认识无穷的未知世界。显然,这点儿少得可怜的已知信息是不足以对未知事物进行阐述的。当人们无法通过已知信息来解释未知事物时,就会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将已知信息和未知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为自己所接受的解释。而在主观知觉未知事物的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即是人的价值观。

第二个效应是视网膜效应。有一个人决定买一部墨绿色的轿车,因为他觉得大多数人买的都是黑色和白色的车,而墨绿色的车会令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可是,当他将车买回来之后却发现,原来墨绿色的车并不罕见,自己原来的打算是落空了的。于是他在与同事聊天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墨绿色的车这么多呢?是大家忽然之间都开始买这种颜色的车了吗?然而同事们却都并没有这种感觉,认为墨绿色的车还是很少见的,哪里像他说的那样到处都是呢?有一个怀孕的女同事说:“我倒没觉得墨绿色的车变多了,就是觉得最近孕妇多了起来,几乎是天天都能碰见几个孕妇,是不是现在人口出生率提高了呢?”而同事们对她的这种发现也表示了否定。

事实上,墨绿色的车并没有忽然增加,孕妇也没有一下子变得多起来,而是因为他们自己有了墨绿色的车,或者自己怀了孕,才对同样的事物变得敏感起来,走到哪里都会注意地看一看,有没有谁开的是墨绿色的车呢,有没有谁是怀孕的呢?这样一来,他们所见到的当然就比其他人所注意到的会更多了。

视网膜效应的本质就是,以自身状况为核心,而在感受中将事物某方面的情形加以夸大。有句俗语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平常的人看到一段绳子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被蛇咬过的人却会疑神疑鬼,对形状与蛇有些相似的井绳也会很恐惧,这就是因为自己有过受害的经验,所以对相关的事物特别敏感。再如,一些有过晕车经历的人可能会刚一上车,在车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就会感到眩晕,这也是由这种视网膜效应而引起的心理恐慌。

第三个效应是虚假一致偏差。有这样一个笑话,讲有个樵夫,这天妻子外出不在家,他又需要到外面砍柴,可是把还在襁褓中的孩子留在家里很不放心,就一起带着出去了,然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把孩子放下,他则开始砍柴。时值冬日,天气很冷,他出来的时候穿得很多,一砍起柴来就觉着热了,于是把厚重的棉衣给脱了。这时,他见到孩子在哭啼,忽然想到:对呀,自己怎么这么笨呢,自己热,孩子不也热嘛!就过去把包裹孩子的被子给打开了,然后继续砍柴。砍了几下,还是觉得热,就把里面的衣服也脱了,他又注意到孩子不但没有停止啼哭,反而哭得更厉害了,他就想:孩子一定也和自己一样,还是觉得热。这样,他就把孩子穿的棉衣也给脱了,再接着去砍柴。过了一会儿,孩子果然不哭了,他就安心地砍柴,直到准备满载而归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原来早已经被冻死了。这虽然是一个很不现实的笑话,但是其中所体现的这种以己度人的心理却是普遍存在的。

这个事例讲的就是人的心理中所具有的虚假一致偏差,即人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常常以自身的体验为衡量的标准,认为他人的情形与自己的感受是相同的,自己的情况是有着普遍性的,而在很多时候,这种设想只是一种主观的臆断,是违背真实的,所以称之为虚假一致偏差。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偏差呢?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考虑事情的时候,自我的感受就想当然地成为看待问题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不会更多地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事情的了。固然,这种思考方式有着一定的道理,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这强调的只是人的经历和心理相同的一面,却忽略了另一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无视这种现实存在的区别,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时候就难免会产生偏谬和错误,而克服这种偏差的基本方式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人的眼睛为什么能适应黑暗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刚进入不开灯的房间时,眼前一片漆黑,看不到屋内的东西,但是,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能分辨房间内的物体了。当我们刚进入电影院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眼前黑乎乎的一片。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的眼睛对黑暗的一种适应,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暗适应”,即从明亮的地方进入黑暗中眼睛对这种变化的适应。与这种“暗适应”相反的一种适应过程被称为“明适应”,即当我们从黑暗的环境到明亮的环境时,会觉得光很耀眼,看不清什么东西。比如,我们刚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时,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会觉得阳光很刺眼,睁不开眼睛,眼睛还会眯成一条缝,但渐渐地就能适应这种明亮的环境了,看清楚周围的物体了。我们眼睛的“明适应”和“暗适应”的过程就是我们通过改变自身的感觉机能来应对外部的刺激,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暗适应是由视网膜内杆状感光细胞中的一种叫做视紫红质的物质所决定的,它对弱光比较敏感,在暗处可以逐渐合成,据眼科专家统计,在暗处五分钟内我们的眼睛就可以生成60%的视紫红质,大约三十分钟即可全部生成。明适应则是与暗适应相反的过程,当我们从黑暗的环境到明亮的环境时,在暗适应过程中合成的视紫红质迅速分解,待到分解完毕之后,视锥细胞中对光较不敏感的色素才能在明亮的环境中感光。可见,暗适应和明适应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与暗适应相比,明适应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一分钟内即可完成。相信在生活中我们深有体会,从电影院出来时虽然刚开始很不适应外面的亮光,但是过一会就完全没事了。但是在进入电影院时,我们可能要花相对长的时间来适应。

由于各方面生理条件的老化,老年人对光的敏感度比较低,因此,老年人的暗适应要花更长的时间。所以,如果家中有老人的话,在布置房间时最好不要让房间的照明一下子完全变暗,以防老人发生意外事故,而且在夜里,房间里最好不要漆黑一片,可以适当地给老人留一盏灯,让老人慢慢适应黑暗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研究领域都考虑到了我们眼睛暗适应和明适应的规律。国外研制出一种专门对付犯罪分子的闪光弹,这种闪光弹的亮度要远远强于闪光灯的亮度,在这种短暂的极强的光线刺激下,犯罪分子眼前一片漆黑,只能束手就擒。

在汶川大地震中,相信很多救援的场面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当救援人员抬出被困在废墟中几十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人时,都是将他们的眼睛蒙上。这是因为,视网膜受到阳光的强烈刺激,这种刺激紧接着传入脑内,会使人感到不舒服,同时会有眩晕的感觉,甚至眼睛还可能受到伤害。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隧道中也考虑到了这一因素。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通常情况下,为了能够使驾驶员更好地适应光线的变化,隧道的出口和入口的照明相对要多一些。这样驾驶员的眼睛就会在不同的阶段接收不同强度的光,不会出现进入隧道后眼前一片黑暗的情况。

为了避免使眼睛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利用这一规律,对我们的眼睛进行保护。比如,在夏天阳光过强的时候,带一个墨镜,使得较强的光线相对温和一点儿,这样我们在看阳光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刺眼;当我们进入房间时先不用着急打开光线较强的灯,可以先开一盏光线相对微弱的台灯,等过几分钟后再去开大灯,让我们的眼睛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将这扇心灵的窗户擦亮了,我们才会更清楚地去看周围的世界,才不会迷路。心灵的窗户亮了,眼前的世界也就跟着亮了。

大小的恒定性

来自物理学的知识表明,同一个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会随着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变化而改变。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越远,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越小;反之,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越大。即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对视像的大小有很大影响。但是,人类的视觉有自动修正的功能,仍然能比较正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换句话说,当视网膜上物体投影的大小有变化时,我们的知觉会保持相对恒定而并不随之发生变化。

生活中的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一旦你认出了一座房屋、一匹马或者一辆小轿车的形状,即便你不知道它和你之间的距离,你也会知道它们各自有多大。再如,一个人从远处慢慢走来,尽管他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是我们看到的大小并没有明显改变,也就是说,当距离逐渐变小时,我们并没有把他看得越来越大。人知觉到物体的大小不完全随视象大小而发生变化,它趋向于保持物体的实际大小,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大小的恒定性。

心理学家荆其诚等人于1963发现,在利用偏振镜片改变两眼辐合角度的实验中,当刺激物的大小保持不变,只改变两眼辐合角度时,知觉大小随辐合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即在视网膜像不变的情况下,辐合角度愈大(辐合距离愈小),对象的知觉大小愈小;辐合角度愈小(辐合距离愈远),对象的知觉大小愈大。在两眼辐合角度不变的情况下,刺激物移近,知觉大小按视网膜像的几何学规律增大。当知觉一定距离的刺激物时,视网膜上形成一定大小的视像,同时两眼视轴也辐合在该刺激物的距离上。当改变对象的距离时,视网膜像大小的变化与两眼辐合所引起的知觉大小变化相反。当刺激物的距离变近时,视像就增大,但是辐合距离的变近(辐合角度增大)使知觉大小缩小,二者的作用相互抵消了。这种调节作用基本上保持了知觉大小的恒定性。实验证明,大小恒定性是视网膜像和眼肌运动联合活动的结果,同时还与人对知觉对象的经验有关。

物体的大小知觉如此神奇,那么是什么决定我们知觉一个物体的大小呢?大小的恒定性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以及视网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因素造成的。影响大小知觉恒定性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刺激条件。刺激条件越复杂,则越表现出恒定性,当刺激条件减少时,则恒定性现象随之减少。这是因为周围的刺激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条件。

2.距离因素。当距离很远时,我们很难知觉到远处的物体为何物,对物体无从加工,恒定性消失。

3.水平观察时,恒定性表现大;垂直观察时,恒定性表现小。把你的书本放在桌子上,然后移动你的头靠近它直到只有几寸的距离。再把头移回到正常阅读距离。尽管在较近时书本在视网膜上刺激的区域比较远时大得多,但你感觉到书本的大小保持不变;现在把书本垂直放置,试着顺时针倾斜你的头部。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书本在你视网膜成像在逆时针旋转,但你感到书本仍是垂直的。此外,在使用人工瞳孔时,大小的恒定性消失。

4.学习和实践。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个体学会了把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因素考虑在内,当自己处于不同距离位置知觉同一物体大小时,知觉的结果经常是很接近的。

大小的恒定性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人的大小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将会变得胆战心惊。试想,如果没有大小恒定性的基础,当一条狗奔跑接近你的时候,它在你的视网膜的成像越来越大,此时此刻的你可能就不会平静地面对了。

为什么有时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有时又过得太慢

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和恋人在一起时,你们亲密耳语,分享彼此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不知不觉你们约会的时间就过去了,于是你们依依不舍地分开,并期待着下次见面的时间。相反,当你在听一场很枯燥的报告时,你心里在想,怎么还不结束呢,为什么时间过得如此之慢,你开始烦躁不安地看着表,希望指针转得再快一点,甚至还会悄悄地溜走。

这只是我们的感觉而已,说不定你和恋人约会的时间和听报告的时间是一样的,或许和恋人约会的时间比听报告的时间还长呢,可是你为什么会感觉到和恋人约会的时间过得很快,而听报告的时间却过得如此之慢呢?

在心理学中,这种对某一事件持续时间的知觉称为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主要有四种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是指能够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时间上进行区分,比如吃完早饭,紧接着去上课,下课后去购物,能够按时间顺序把这些活动区别开来;

2.对时间的确认,就是知道今天是星期二,明天是星期三;

3.对持续时间的估计,比如这节课已经过去了半小时,我已经等同学十五分钟了等等;

4.对时间的预测,比如还有一个月就放暑假了,四个月之后要在上海举办心理学大会等等。

在本文开始所提到的例子中,主要是对持续时间的估计。而能够准确地对时间进行估计,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一个老师要想成功地开展一节课,应该对时间作出恰当的安排,先开展哪个环节,后开展哪个环节,每个环节大概要用多长时间等等。但是,如果对时间估计不准确,则会给教学带来混乱。

对于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它很长,有时候又会觉得它很短呢?心理学家们从两个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

一方面,在这一时间内发生的事件的数量和性质会影响我们对这一时间的知觉。若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我们就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很短,若发生的事件的数量较少,性质简单,我们就会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比如,当你听一个内容丰富、主题有趣的报告时,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相反,如果报告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我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另一方面,对时间的估计还与我们自身的兴趣和情绪有关。还是上面的例子,若报告的内容恰好是我们感兴趣的,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会出现对时间估计不足的情况;若面对的是我们很厌恶的事情,则又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样往往就会高估时间。同样,当我们满怀期待某件事情时,我们总是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越是这样反而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比如我们在等待和恋人见面的时间里,总是会不时地看表,期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儿;相反,如果对于我们不希望发生和出现的事情时,反而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比如,对于一场我们没有把握的考试,总是希望它能够来得晚一点,这样我们好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可是偏偏这样,却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

时间是客观的,不管我们知觉它是长是短,它不会发生变化。真正出现差错的是我们的感觉,和视觉听觉一样,它有时候并不可靠。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所以在对时间进行估计时往往会加入自身的很多情感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歪曲客观现实的错误知觉。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错觉。

错觉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我们会因为它而感到沮丧、失落,有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比如说,有时我们会利用“视觉错觉”来掩饰自己外形上的一些不足:身材偏瘦的人往往会穿上暖色宽松的衣服,可以使自己看上去丰满一些;“高低肩”的人可以穿双排纽的翻领上衣,因为这种上衣的翻领部位是不对称结构;上身短的人可以穿领口高、纽扣数量多的上衣,因为它能为观者的视觉提供更多的上衣面积。建筑、装饰、广告和艺术也常常通过“错觉效应”来获得期望的效果。比如,一个房间较小,在墙壁涂上浅颜色,并在屋中央摆放一些较矮的沙发、椅子和桌子,房间看起来就会更加宽敞明亮。

“错觉效应”被广泛运用到商场中,其中最典型的是“时间错觉”。我们都有过乘车的经历,如果你坐在车上什么都不干,就会有一种度秒如度年的感觉。如果你一边坐车,一边看报或听音乐等,你就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这是由于你在看报或听音乐时,分散了对时间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时间快的错觉。

一般商场都会放音乐,然而真正能让音乐起到预期效果的却不多。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乐曲的节奏、音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顾客和营业员的心情。如果乐曲播放得当,主顾双方心情都好,主顾之间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商场就能够卖出更多的货物,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否则,如果乐曲播放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

比如,在顾客数量较少时播放一些音量适中、节奏较舒缓的音乐,不仅能使主顾心情更加舒畅,使销售人员的服务更加到位,还能延缓顾客行动的节奏,延长顾客在商场的停留时间,增加随机购买率。而在顾客人数过多时应播放一些音量较大、节奏较快的音乐,这样会使主顾的行动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加快,从而提高购买和服务的效率,避免由于人多而引起的主顾双方心情不好、矛盾冲突增多的情况出现。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用科学、理性的头脑来认识错觉,避免因错觉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善于利用错觉来为我们服务。

人怎么能分辨出那么多张脸

在生活中,我们整日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且还会不断地认识新的面孔,但是很少出现将这些混淆的情况,这就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即面孔识别的能力。

人的面孔是由眼睛、鼻子、嘴、脸部的轮廓等组合在一起的,我们在对人脸进行识别的时候就是依据这些组合在一起的信息。所以,当我们在看到一张面孔的时候,能够很快地辨认出对方是我们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关于面孔识别能力中所潜在的原理,目前科学家们并没有形成定论。

有一种解释认为,由于我们平时接触了很多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我们的大脑中就会形成关于人的面孔的模板,会无意识地将一些人的面部特征储存起来。当我们一个人时,就会将这个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我们大脑中的模板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说明我们脑中已经储存了关于这个人的信息了,这个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熟悉的人。但是如果是一个陌生人,将他的面部特征信息与脑中的模板进行匹配时,就会匹配失败。这样我们就会将这个人的面部特征的信息重新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下次如果再遇到这个人时就可以直接匹配了,这个人就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人了。但是,对于这个说法很多人提出质疑,因为我们每天要和那么多的人打交道,每天都要接触很多陌生面孔。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的大脑中究竟能够储存多少面孔呢?随着储存的面孔逐渐增多,我们在进行面孔匹配的时候要花费多长时间呢?在面孔匹配的过程中,我们是直接就能找到要匹配的模板,还是得一个一个进行匹配,直到找到相互匹配的面孔为止呢?目前,对于这些问题尚无明确的答案。

另外,有研究结果显示,面孔识别能力并不是人类所独具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即Japan Scienceand Technology Agency)于2008年的研究报告称,刚出生的小猴子同样具有面孔识别的能力。在研究中,将刚出生的猴子隔离喂养,不让它们有机会接触任何面孔,向它们呈现人脸和猴子的脸的照片,并混同其他物体的照片。结果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这些猴子虽然是第一次看到面孔的照片,却能很好地识别出来,但是对物体的照片就没有那么敏感。刚出生的婴儿和猴子一样,也具备天生能够识别人脸的能力,对于其中的奥妙,目前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

有些人声称他们对别人的面孔过目不忘,现在这种说法得到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支持。他们发现有一种人可以被称为“超级识别者”,他们能够轻松地认出哪怕是多年前擦肩而过的面孔。

近期又有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在面孔识别能力上可能有很大差异。以往的研究已经确认,在全部人群中有2%的人属于“脸盲”,又称面孔失认症,表现为识别面孔非常困难。而这项新研究第一次发现另外一些人具有超常的面孔识别能力,这意味着面孔识别能力可能会有两个极端:面孔失认症、超级识别者。

研究者声称,“超级识别者”有一些惊人的经历,例如“他们能认出两个月前和自己在同一家商店购物的人,即使他们没跟那人说过话。他们不需要与别人有过特别的交流,照样能认出对方。他们能记住那些实际上并不重要的人,由此可见他们的面孔识别能力确实超出常人”。参与研究的一名妇女说,她曾经在大街上认出一个五年前曾经在另一个城市为她上菜的服务员。她非常准确地记得那个女人曾经在另一个城市做服务员。超级识别者往往能够在别人的容貌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如衰老或头发颜色的改变)依旧认出他们。

人类不仅具备识别不同面孔的能力,同时还能够读懂面孔背后所潜藏的东西。比如,你可以发现温和面孔背后的假笑、漂亮背后的冷漠、慈祥背后的杀机、威严背后的邪恶等等。关于人类的面孔识别还有很多奥妙等待着科学家们去发掘,希望在以后我们能够有更多惊人的发现。

什么是洞察力

诸葛亮为了考察部将的素质,设计了一系列方案。他在《知人性篇》中一一列举道:“故意以言词来激怒,然后观察其气度如何;以利益诱惑,试探其清廉;告诉他某种灾难,问他将采取何种措施,以了解其胆识;故意提出某项计划征求意见,借此了解其才识。”

诸葛亮所强调的其实就是洞察力。

有心理学家将洞察力定义为“看到未能解决的神秘问题的结局”,还可以具体地阐释为“发现事情的根源的能力”。而在广告业大师亚当斯身上,则具体体现为:对事物能够“一针见血”地洞悉其本质。

那么,到底该给洞察力下个什么样的定义呢?

所谓洞察力,是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是把握事物发展动态和预测未来走向的能力。洞察力就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洞察力是内在世界的产物,是实证思维的能力。如果说观察力是通过肉眼来看事物,那么洞察力则是通过思维来直接把握事物。如果说观察力像眼睛,那么洞察力就像是X光透视仪,它可以穿透层层的表象,直接看到事物的核心本质。

就这层意义而言,洞察力就是“开心眼”,是一种心灵的能力,它能把我们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向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坠入没有回报的歧途。有了洞察力,我们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观察形势;能客观认识困难,把握危机并找到化解危机的方法;能权衡利弊,妥善规划,把握机遇;能进入、探索并占有一切精神高地。

简单地说,洞察力能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揭开假象的面纱,从芜杂中找规律。

洞察力与直觉、预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直觉和预感偏重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判断,而洞察力则直逼事物的本质结构,因此洞察力的智力层次和适用范围要比直觉、预感更深入,更广泛。不过,虽然如此,洞察力绝不具有决定性和可靠性功能,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种调和理性与启示的力量——将启示带来的混沌的意识流用理性梳理整齐,从而建构理论的大厦。

洞察力无处不在,即便是最小的生命,也能够在紧急关头利用这种力量。雅克·洛克博士是洛克菲勒研究所的成员,他曾把盆栽的玫瑰放在一个关闭的窗子前面直至枯萎,以观察玫瑰上的寄生虫的状况。他惊奇地发现本来没有翅膀的寄生虫竟然长出了临时性的翅膀,然后飞离了那株玫瑰。很显然,这些小生灵就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已经死去,它们从这株植物上将再也无法获得任何食物和饮料,拯救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长出临时性的翅膀,逃离饥饿。

在有关洞察力的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三过程理论”,即选择性解读、选择性组合与选择性比较。根据三过程理论,只有当解题者没有惯用程序可供解决手边问题时,真正的洞察力才会出现。选择性解读,比较或组合的过程并非问题一提出就开始进行,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开始,而且改变了思考者心中对问题的表述方式。根据三过程理论,我们发现洞察的过程似乎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洞察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而且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也因人而异,因时因环境而异。先天的东西可遇不可求,而后天能力的培养则事在人为,要提高洞察力,必须“内”“外”兼修。内从人的本能工具开始修炼:思维、心、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听觉、视觉及统计分析能力。外要收集各方信息,进行萃取,挖掘出不被人发现的知识,并用充分实践的方法去体验和寻找规律。

什么是鸡尾酒会效应

在觥筹交错、人声嘈杂的鸡尾酒会上,如果你正专注地和一个你心仪已久的对象交谈,即使周围噪声很大,但你耳中仍然能听得到对方说的每一句话,甚至不会落下任何一个字,这时周围的各种噪声都被过滤了。这种情况下,根本听不清周围的人到底在谈论些什么。但是,如果某个角落里突然有人喊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有时候,你还能听到很熟悉的声音,你在想是不是你的朋友也来到了酒会,就会不由自主地朝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望去。在这个鸡尾酒会上,你听到了你要听的:心仪对象的声音、你的名字和熟悉的声音。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

这样看来,我们的耳朵似乎对声音有过滤功能。的确如此,我们的听觉能够从嘈杂的声音中听到自己想要听的声音,这是听觉具备的一种非常优秀的能力。因为在鸡尾酒会上,你和心仪的对象交谈的声音是你注意的中心,其他声音只不过是一种背景,所以不论其他的声音多么嘈杂都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因为那不是你所注意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就是给受试者戴上耳机,同时让他的两个耳朵听两种不同内容的声音,并让受试者追随其中一只耳朵听到的声音,然后让其大声说出他听到的声音。事后检查受试者的另一个耳朵听到了什么。在这个实验中,前者被称为追随耳,后者被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受试者一般没有听清楚非追随耳的内容,即使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材料内容颠倒时,受试者也很少能够觉察。这个实验说明,进入受试者追随耳的信息受到了注意,而进入非追随耳的信息则没有引起注意。但有趣的是,如果在非追随耳的内容中加入受试者的名字,受试者却能够清楚地听到。这说明我们的耳朵具有选择的功能,只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进行关注。

声音中隐藏着无穷的乐趣,在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关于声音的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我们的闹钟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平时我们在房间里进进出出,和好朋友聊天,玩电脑游戏,看电视等等。这时我们完全听不见闹钟滴滴答答的声音,但是当晚上我们躺下睡觉的时候,周围静悄悄的,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听到闹钟滴滴答答的声音。这种现象说明,有其他声音,如和朋友聊天的声音或电视的声音时,闹钟的声音就被掩蔽了,所以我们听不到。又比如,在安静的房间中,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可到了大街上,就算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来电时也未必能听见,而手机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原因就是被周围更大的声音遮蔽了。这种现象被称为“掩蔽效应”。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利用人耳的这种特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鸡尾酒会效应中,人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信息会比较关注。所以这个原则也可以用到人际交往中,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当你刚进入到一个新集体中,你可以尝试着尽可能地去记住每个人的名字,这将能帮助你很快地融入集体中。同时,如果你很快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对方也会因为自己的名字很快被别人记住而感到心情愉快。再比如,很多公司利用掩蔽效应来达到隔音的效果。担心公司内部会议的内容被外人听到,可以播放一些背景音乐或者将空调的声音调大一点,将会议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掩蔽,从而达到隔音的效果。

在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声音中有那么多奇妙的事情,了解声音的秘密然后利用它,真是其乐无穷。说不定声音中还潜藏着更大的秘密,正等着我们进一步地发掘。

同类推荐
  • 别让直性子毁了你

    别让直性子毁了你

    这是一本心理学励志类通俗读物。本书共分为九章,从直性子起因,影响谈起,让读者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出个性缺陷的心理症结,学会基本的待人处世规则,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挑出自我中心意识,懂得设身处世地为他人着想,逐渐矫正自己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别让直性子毁了你》从直性子的起因、影响谈起,阐述了直性子不是口无遮拦、耿直,不是不会包容的道理,探讨了如何采取“迂回战术”,让直性子的人生在温和、坚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通过阅读本书,希望读者能够发现直性子在生活中有可能会“毁掉”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变,逐渐矫正自己不受欢迎的性格特质,拥有美好人生!
  • 咸口味心理学

    咸口味心理学

    《咸口味心理学》可以说是为读者奉献的一种心理自助疗愈福音,本书的宗旨是帮助读者摆脱不良心境障碍,解决心理困扰,纠正不良的心理问题,以及解读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怪癖行为和心理现象。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有趣,同时提供了针对不良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之道,期望能给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面对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病”问题,只要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它、了解它,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出现异常的时候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 FBI读心术

    FBI读心术

    本书就是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出发,从人的身体语言、性格特征等多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相信读者读完此书会通过FBI多年来总结出的读心术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轻松学到一些读心术的方法和技巧。
  •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

    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习得共情的技巧,你才可以拥有高情商。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亲弟弟大卫、毕业于美国常青藤耶鲁大学的戈登,以及单身母亲卡罗琳等人的故事来探索共情的作用;作者解释了共情与同情的不同,如何利用共情寻找爱情,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共情式聆听者,如何运用共情创造持久的亲密关系,以及如何避免共情阴暗面对生活的糟糕影响。此外,作者认为共情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并阐述了如何借助诚实、谦逊、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宽恕等8种行为来获得共情能力。这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拒绝接受普遍的医学标签和治疗人类痛苦的创新实践,也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因共情缺失致弟弟自杀的人性沉思,更是一个教人们如何伴爱的人度过悲伤、无助、迷茫和绝望时刻的实用指南。
  • FBI教你控心术

    FBI教你控心术

    FBI在办案过程中,凭借对犯罪者心理分析方面的研究,成功地破获了一个又一个的案件。从FBI的多年发展来看,对控心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他们破获案件非常重要的指导方法,这也是FBI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基石。我们也可以用控心术了解周围人的心理动态和真实想法,从而在谈判或日常交往中掌握先机,并在合适的时机作出最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热门推荐
  • 食鉴本草

    食鉴本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陌上桑

    陌上桑

    本书讲述了一名汉室王朝秘密杀手“人刀”罗敷的悲伤故事。美丽的王府少女侍婢,爱上了王爷的近身侍卫,但身为“人刀”的她,不得不执行太后吕雉“诛杀刘恒”的铁令,身为侍卫的他,又不得不拼死保护主子。《陌上桑》写完的那一天,注定了他俩的命运,永远不可能有幸福的结局……
  • 晴穿时河之魔尊降世

    晴穿时河之魔尊降世

    她一出生,便被视为异童。逃到南国,却因魔尊降世,天地陷入混沌与黑暗。六界混乱,分不清界限。魔尊大杀四方,誓要统治世界。却因她失去了千年修为只能寄居在她哥哥体内。时光荏苒,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却释放出上一世早已被封存的记忆……
  • 九天帝上

    九天帝上

    今古时代开启,他夜天涯生性狂荡不羁,与同辈妖孽人物硬碰硬,各自机关算尽,表面朋友,笑里藏刀。修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美酒轻灌,伐天九龙剑在手一招,月涌江流剑争锋,若不够,剑影落幕万事休、巨剑沉海惊天浪、剑化万剑终成空……不管是敌人也罢,他们也有真情真义,即使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们心中也深藏一份真挚的爱,小人物也罢,他们也不愿意被别人任意的践踏。“夜天涯你赶紧走,给宗门留点香火。”长老们仰天长悲。“弟子来时师无忧。”夜天涯吼道。“怕死吗”夜天涯问她。“不怕,死也死在一块。”
  • 一切都是为了家

    一切都是为了家

    故事里的内容,主要是写罗一航,和村里的一个离异女人,吴心如的爱情故事。
  • 撞南墙,请用力

    撞南墙,请用力

    程曦,女,24岁,经过社会和人民二十多年无微不至的残酷现实教育,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欢迎来掐的金钟罩铁布衫功夫。爱好:八卦,蹭饭,偶尔掐架。特长:千杯不醉,醉了就睡。人生憾事之一:在已经不该懵懂的年纪把懵懂的感情献给了一个完全不搭理她的小白脸。人生憾事之二:招惹了色美如玉、成熟俊朗的林墨淙大律师。不,应该是被招惹!世界上难道真有嫦娥玩命追猪八戒的事儿?要不要再仰起被掐得万紫千红的脸皮,义无反顾的撞一次南墙?
  • 霸情总裁女王妻

    霸情总裁女王妻

    最后,他居然要她拿掉孩子,他跟她说“没有人有资格生下我的孩子,你更加不配”!她的世界骤然崩塌!五年后,“据说远方的白天鹅比不上眼前的红烧肉,但是我宁愿远离你,做那美美的天鹅,也不要做被你珍视的油腻腻的肥肉!”女王如是说。宝宝篇:“我可是小妈咪一生中最爱的男人的诶,她怎么可能不管我,再说我怎么样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又凭什么管我?”小鬼酷酷的对男人挑眉。“就凭我是你爹地!”男人很是狂傲自信。“爹地?”小鬼突然间恶意的笑了“我爹地可不只你一个,而你只不过是排在最末的大烂人爹地罢了!”美人爹地篇:某小鬼黑亮的眼眸中闪动着狡黠的光芒,突然他一把抱住苏澈修长匀称的腿,仰着小脸笑得极其乖巧“美人爹地!”苏澈蹲下身子,薄唇挽起一个优雅迷离的弧度,他伸出干净而好看的手指点了点小鬼的鼻头“你这么叫我我是很高兴,不过一旦叫出口就不能反悔了哦!”“本少爷一言,那个N辆车都拉不回哦!”小鬼皱了皱眉终究憋出这样一句有些怪异的话。此文虐心也虐身!利于身体健康,哇咔咔!先小虐,后大虐!--------------------------------------------------------------------------------------------------勤劳的罗争取一天一更,不忙的时候会二更,亲们多收藏多给票票吧!罗的碎碎念:罗的群建立了哦!52938629欢迎亲们都过来定居!(敲门砖,咱的任意一部作品的名字!)亲们放心看文,罗绝对不会弃坑,这是对自己负责更对亲们负责,所以亲们多多撒票,伸出你们可爱的小爪子点击放入书架,收藏一下哦!大么么!-----------------------------------------------------------------------------------------------隆重推荐某罗总裁新坑《强宠贱妻》链接:友情推荐!《祸世狂颜》杜月影
  • 倩女日常

    倩女日常

    来自一只玩了三年倩女依然水任务,却跳不出坑的入坑者
  • 难忘的少年时光

    难忘的少年时光

    每个人都是从出生到成年,中间都会经过一个必会经过的时期——少年。少年的时光是那么美好,但是又是那么的令人着迷、怀念,令人难以忘怀。《难忘的少年时光》一书中讲述了“让花朵在受伤处绽放”、“贪婪换来的惩罚”、“不要让冲动左右了你”等故事,跟随本书去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吧。
  • 致热爱人生的你

    致热爱人生的你

    本书汇集了150条国际知名思想家的名言金句,希望能对热爱人生的您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