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6200000020

第20章 伤寒论注释(15)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自阳经传于少阴,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也。与猪肤汤,调阴散热。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味甘,寒猪,水畜也,其气先入肾。少阴客热,是以猪肤解之。加白蜜以润燥除烦,白粉以益气断利。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阳邪传于少阴,邪热为咽痛。服甘草汤则差。若寒热相抟,为咽痛者,服甘草汤。若不差,与桔梗汤,以和少阴之气。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味辛、甘,微温甘草二两味甘,平桔梗辛温以散寒,甘草甘平以除热,甘梗相合以调寒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热伤于络,则经络干燥,便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与苦酒汤,以解络热,愈咽疮。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甘,微寒辛以散之,半夏之辛以发音声;甘以缓之,鸡子之甘以缓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以敛咽疮。

右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钚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抟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热咽痛也。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桂枝(去皮)辛,热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暠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已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主水,少阴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汤温里散寒。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干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暠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少阴病,下利,脉微,为寒极阴胜,与白通汤复阳散寒。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与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以和之。《内经》曰:“逆而从之,后而逆之。暠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暠此之谓也。服汤脉暴出者,正气因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行,则热物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暠此和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则可以去格拒之寒也。已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则邪气犹浅,至四五日邪气已深。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为水气。腹痛者,寒湿内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湿胜而水谷不别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暠与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后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气逆咳者,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抟则咳,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芍药之酸泄气,干姜之辛散寒。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葱味辛,以通阳气。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芍药之酸通寒便。腹中痛,为气不通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暠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者,四肢不温也。

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暠枳实、甘草之苦甘,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利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咳下利,治则颇同。悸者,加桂枝五分。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桂,犹圭也,引导阳气,若热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泄利下重者,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寒故也。暠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不得眠,知协热也。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谷。《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暠此之谓与?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气未深入之时,便作口燥咽干者,是邪热已甚,肾水干也。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全肾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肾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为肝邪乘肾。《难经》曰:“从前来者为实邪。暠以肾蕴实邪,必心下痛,口干燥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实邪。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入府也。六七日,少阴之邪入府之时。阳明内热壅甚,腹满,不大便也。阳明病,土胜肾水则干,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救肾水。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不云急温。此少阴病脉沉,而云急温者,彼虽寒甚,然而证已形见于外,治之则有成法。此初头脉沉,未有形证,不知邪气所之,将发何病,是急与四逆汤温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表邪传里,至于少阴。少阴之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阳受气于胸中,邪既留于胸中,则阳气不得宣发于外。是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是胸中实,不可下,而当吐。其膈上有寒饮,亦使人心中温温而手足寒,吐则物出,呕则物不出,吐与呕别焉。胸中实,则吐而物出。若膈上有寒饮,则但干呕而不吐也,此不可吐,可与四逆汤以温其膈。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脉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下利呕而汗出,亡阳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虚寒,必数更衣,反少者,温其上,以助其阳也。灸之以消其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噪(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故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木生于火,肝气通心,厥阴客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伤寒六七日,厥阴受病之时,为传经尽,则当入府。胃虚客热,饥不欲食,蚘在胃中,无食则动,闻食臭而出,得食吐蚘,此热在厥阴经也。若便下之,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经》曰:

“阴病见阳脉而生。暠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故云欲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木也,王于卯、丑、寅,向王,故为解时。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邪至厥阴,为传经尽,欲汗之时,渴欲得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阳气少而阴气多,故不可下,虚家亦然,下之是为重虚。《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止。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馀,必发痈脓也。始发热,邪在表也。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当不能食,而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除,去也。中,胃气也。言邪气太甚,除去胃气,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此欲胜也。食以索饼试之,若胃气绝,得面则必发热。若不发热者,胃气尚在也。恐是寒极变热,因暴热来而复去,使之能食,非除中也。《金匮要略》曰:“病人素不能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暠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阳气胜也,期之旦日夜半愈。若旦日不愈,后三日脉数而热不罢者,为热气有馀,必发痈脓。《经》曰: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脉迟六七日,为寒气已深,反与黄芩汤寒药,两寒相抟,腹中当冷,冷不消谷,则不能食,反能食者,除中也。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胃气已绝,故云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者,热气上行也。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利不止,必便脓血者,热气下行也。热气下而不上,其喉亦不痹也。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陷之深浅也。热之伏深,必须下去之,反发汗者,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阴胜则厥,阳胜则热。先厥五日为阴胜,至六日阳复胜,热亦五日,后复厥者,阴复胜。若不厥为阳全胜,故自愈。《经曰》: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为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圆主之,又主久利方。藏厥者死,阳气绝也。蚘厥,虽厥而烦,吐蚘已则静,不若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病人藏寒胃虚,蚘动上膈,闻食臭出,因而吐蚘。与乌梅圆,温藏安虫。

乌梅圆方

乌梅二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出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柏六两苦,寒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寒淫于内,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当归、桂、椒、细辛之辛,以润内寒。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附之辛热,以胜寒。蚘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蚘。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圆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圆,日三服,稍加至二十圆。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燥。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欲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白,里热去,欲得食,为胃气已和,其病为愈。厥阴之脉,挟胃贯膈,布胁肋。

厥而呕,胸胁烦满者,传邪之热,甚于里也。厥阴肝主血,后数日热不去,又不得外泄,迫血下行,必致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复传阳经,则复热。厥少则邪微,热多为阳胜,其病为愈。

至七日传经尽,热除则愈,热不除者,为热气有馀,内抟厥阴之血,其后必大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而复厥者,传作再经,至四日则当复热。若不复热,至五日厥不除者,阴胜于阳,其病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

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烦躁者,阳虚而争也。灸厥阴,以复其阳。厥不还,则阳气已绝,不能复正而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病胜藏也,故死。

同类推荐
  • 开心国学800问

    开心国学800问

    本书所选的国学知识难易适中、活泼有趣,犹如身临其境《开心辞典》,让人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开阔视野,提高文化修养。糕点为什么叫“点心”?“五福临门”究竟是哪“五福”?“黄花闺女”的“黄花”到底是什么花?婚礼上为什么一定要放鞭炮?
  •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原属《礼记》篇目,及宋,二程力推儒学,尤举《大学》、《中庸》等篇,至朱熹,始将《大学》、《中庸》从《礼记》剥离,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并为之专门做注解。自此,《大学》、《中庸》独立于《礼记》之外。尤其悬为功令之后,成为儒家修己晋身、传道授业的基本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 庄子

    庄子

    《庄子》是《老子》以来最重要的道家典籍,是传承和弘扬道家思想的第一经典。《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艺术诸多方面。
  • 正读道德经

    正读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本书作者带读者共读经典传统文化图书《道德经》,不带崇拜色彩,不戴有色眼镜,利用每章逐字、逐词的注解方式,力求以理性的思维还原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到底在说些什么。
  • 仁者无敌:张奇伟教授解读《孟子》

    仁者无敌:张奇伟教授解读《孟子》

    《仁者无敌》——张奇伟教授解读《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一起被并称为“四书”。
热门推荐
  • 新思路,新出路

    新思路,新出路

    超级畅销书《思路决定出路》作者宿春礼先生,倾心打造成功智慧升级版,让智慧的暖流润泽人生“寒冬”。最麻辣鲜活的励志读本,让你捧腹大笑之余,重燃激情斗志。危机亦是良机,全新思路营造寒夜避风港。冬日也有温暖,重新武装开辟思维新领地。
  • 无敌奴隶主系统

    无敌奴隶主系统

    王公贵族?一国之君?天之娇子?武道奇才?天下第一?仙女圣姑?没关系,再牛比最后也得成为我的奴隶。穿越奴隶社会成为奴隶,借助系统翻身做主,孟浪立志要成为那个世界最大的奴隶主,把所有人都变成他的奴隶。孟浪:“我是奴隶主,你是我的奴隶,你这个人,你的女儿,你的财富,你修炼的功法,都是我的。”
  • 江小喵的催恋记

    江小喵的催恋记

    又名《云雀,寄上我的梦》。江小喵,标准的母胎solo。从未谈过恋爱的她会与故事里的男主角擦出怎样的火花。
  • 红妆十里长亭

    红妆十里长亭

    谁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人都是会忘的,有一天你忘记了怎么办?”“那我就在这绵延十里的山上建满长亭。”“最后是这个结果想必你也没有预料到吧,历史永远是历史,未来却不是未来。”“你说得对。”她缓缓起身,“我输了,你也一样。”“没人赢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太初魔仙劫

    太初魔仙劫

    身处于魔与仙之间,不甘于天与地之内。为求仙魔中的区别,我愿化为世界的代表。只为看清这无上之境,与人间内心百态变化。为此,我手持震渊魔锏,造世三生。一锏破生死,而后立。两锏展情爱,夺轮回。三锏护大千,保乾坤。我即是魔神,也是武仙。而我,叫苏元。
  • 时光里的原地

    时光里的原地

    她曾说,她喜欢他。他曾说,他会在原地等她回来。最终,她没有回来,他没有等到她。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生命旅程的过客,却苍白了整个年华的灵魂。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去边境走私风景

    去边境走私风景

    在中国,没有比彩云之南更魔幻现实主义的省了;在彩云之南,没有比普洱和版纳地区更像地标的地区了;具体到普洱和版纳,应该没有人会像杨镇瑜那样“不惜笔墨,吐尽肝肠”的写作和旅行了。这是一片神秘野性、有着迷人热带风光和神秘文化的土地,不仅有孔雀开屏傣女善舞的曼妙身影,也有金三角秘密交易和少数民族的诡异旧俗。曾经驻防云南四国边境的高大威猛中尉,带你进行一场“鬼吹灯”式的云南四国边境探秘,一起领略边境的魔幻与神奇,走进人类早年的记忆,触碰人类自身无法忘却的灿烂辉煌与隐秘伤痛。
  • 祥风瑞虹

    祥风瑞虹

    721年,宫中一片素衣,天下缟素。据说是唐玄宗李隆基刚出生的女儿在襁褓中夭折了,同年8月,她的灵座上出现了祥风瑞虹的现象,自此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就开始了。几十年来大唐从未经历天灾,因而此女被封号上仙公主。此后唐玄宗李隆基每到上仙公主祭祀之日就去其灵座上祭拜。744年唐玄宗去祭拜时,上仙公主灵座上竟然呈现了一片竹简。杨氏者,不可宠也。一开始唐玄宗还是深记在心,可是在唐玄宗一见到杨玉环后就将竹简忘在脑后了。此后10年,大唐看似国泰民安,实则朝纲混乱,节度使权倾一方,一场巨大的灾乱即将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