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6300000018

第18章 痰饮咳嗽(1)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注曰:饮非痰,乃实有形之水也。其所因不同,所居不同,故有悬、溢、支之分。悬者,如物空悬,悬于膈上而不下也。溢者,如水旁渍满盈而遍溢肢体也。支者,如果在枝偏旁而不正中也。所以,《伤寒论》有支结之条。痰饮者,亦即饮与涎相杂,久留不去者,其间或凝或不凝,凝者为痰,不凝者为饮也。

论曰:后人不明四饮之义,遂于四饮加留饮为五饮。不知留饮即痰饮也,俱在心下膈中。但留饮者,暂留也,元气稍充即自去。痰饮则久住不去,甚则溢满于胃,有妨肌肉。然则有痰饮而未妨肌肉,皆止可谓之留饮,非若悬饮之水逆在上,骤而不可当;非若溢饮之溢于周身,涣而不可下;非若支饮之偏结于肺大肠络脉之交,有碍于气,能使阳明逆,不得从其道而不卧者。

其与痰饮因同地同,但有久暂之分。既将痰饮列为四饮之一,何得另列留饮,以滋认证之惑?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注曰:脾胃证有忽肥忽瘦,乃肥与瘦互换不常,非若此之一瘦不复也。故曰“素盛今瘦”,谓素肥盛,今忽瘦削也。肠鸣有气虚者,有火嘈者,有寒气者,若痰饮则实。有溢下之饮,故曰“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如微水在囊,而沥出作响也。饮后水流在胁下,此则因水多而气逆者矣,譬如倒山龙水,为气吸不能下。肺主布气,气逆则肺气不行,故咳唾;气不行而欲行,相攻击,故引痛。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饮水多,水则性冷,多则气逆,逆则溢,故流于四肢。然汗出则亦散矣,不汗则身得湿气,卫气不行而重,复得冷邪,与正相争而疼,此由水气骤溢,故曰溢饮。《内经》曰:肝脉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盖水泛木浮而泽也,并色脉而详之矣。若饮邪偏注,停留上焦曲折之处,则肺之支脉络大肠,大肠经脉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有饮停之,外既不通于表,内不循于饮食之道,而碍于肺、大肠交通之气道。肺主气,气喜顺下,碍则逆,逆则咳息,因呼吸而名,气逆而咳则倚息矣。倚者,若有停倚而小促也。有停倚则宗气不布而短矣。阳明之气顺则下行,逆则上行,逆而上行则不得卧,所谓阳明逆,不得从其道也。

形如肿,非肿也,气逆暂浮,喘定即平也。

论曰:悬饮、溢饮,此骤病也。悬饮主内,故痛而可下。溢饮主外,故重而可汗。若痰饮,则有微甚、久暂之不同,故不必主痛重。若支饮,概不言及痛,而脉至弦。胸痹亦云喘息咳唾,短气,或不得卧,但多胸背痛而脉沉,可知胸脾(痹)与支饮之辨,全在痛与脉弦矣。盖支饮病势偏而微,故脉弦不痛,各随现证而治。胸痹病势虚而大,且邪结,故脉沉而且痛,治唯以开结行阳为主也。若支饮,亦有脉沉弦者,重在兼证,即非正支饮,详后各条下。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食。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注曰:前辨四饮现证,既已划然,但人之五藏或有偏虚,虚则病邪乘之,故皆曰:在自当随证分别为治,不得胶柱也。心主火,水逼之,故气收而筑如相攻。然坚者凝阴之象,短气,心气抑而宗气弱,则呼气自短也。恶水不欲饮,水本为火仇,水多则恶增益矣。肺体清肃,行荣卫,布津液,水邪遏之则气郁而涎聚,有如肺痿所吐涎沫。然气郁而热重,亡津液,故仍引水自救。脾主肌肉且恶湿,得水气则濡滞而重,脾精不运则中气不足而倦怠少气。肝与少阳胆为表里,所以主半表里者,其经脉并行于胁,水气乘之,阴寒内束,故胁下支满;而少阳气上出,故冲击而嚏,如伤风然;然相攻吊动则痛矣。支满者,胸不全满而偏满也。肾本水藏,加水则重强,故陵心不安而为悸也。悸亦有心虚者,然支饮者,兼见此证,则当泻水。

论曰:水既所在不定,言藏不及府者,府属阳,在府则行矣。

藏属阴,水与阴为类,故久滞也。痰饮在胸,似不属藏,然虚则受邪,病各有着,故相援不去也。按此水分五藏,与《水气篇》心水、肺水五条不同,正宜参看。盖彼处论水,通身之水也。乃藏真先有病,而使水道壅塞妄行,故以水肿为主病。而直曰心水等,谓其由心也。但水气上下焦俱受之,而水之来有分则证别。

故脾肾在下焦,则皆腹满,皆小便不利,而唯肝有续通时。心肺在上焦,则因藏气作使,渐及中下,因而由心,为身重,少气,阴肿;由肺,为身肿,鸭溏,小便难;皆浸淫脾肾之象也。此处言水内入之饮也,适五藏有偏虚而饮气袭之,故以饮为主病。而曰“水在”,谓饮气及之也。但饮虽在上焦,而水所往有异则证殊。

其在心肺者,固应见之上焦。其在肝者,肝在下,而肝之府在胁,病因府而气流于藏,故胁满,嚏而痛也。脾在下,而脾主中气及肌肉,饮气有馀,病气干脾,则为水在脾而身重少气。肾在下,然心肾本交通,心本先虚,痰饮客之,病气干肾,则为水在肾而陵心为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注曰:留饮者,原在往来之道,可去而暂留,乃痰饮之不甚者,非若支饮之偏而不易去者也。故四饮中不列留饮而必另言之,以示别也。观曰心下曰胸中,则与痰饮为类可知矣。背寒冷如掌大,此其饮之近背者,妨督脉上升之阳而为背寒,然饮气有限,故仅如掌大也。留饮不必尽痛,然胁下为肝胆之府,少阳脉由缺盆过季胁,饮近于胁,邪袭肝,侵少阳,故胁下痛引缺盆。然痛属气郁,咳嗽则少舒,故暂已。其有饮留在胸中,妨心气,则气为之短,肺不行气,脾不输精,则邪聚在膈而渴。四肢历节痛者,有寒邪从表入也而脉沉,故当责饮。

论曰:仲景叙历节曰脉沉而弱,由汗出入水中浴,水气侵心,故黄汗出。历节痛,则知留饮中历节痛一条,乃亦为邪从表入者言之。若更加黄汗,竟当从历节治矣。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注曰:膈有留饮,湿聚则为痰为满,射肺则为喘为咳,此其常也。乃有不时吐,发即为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者,盖谓因吐则诸病俱发也。寒热,背痛,腰疼,俱太阳表证。目泣者,风气与阳明俱入,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也。振振身剧者,荣气为痰所虚,表里俱不足,身体不能自主而。者,肉动也。剧者,变证零杂也。然必待吐乃发,则知不吐即不发,有伏而为病根者矣。故曰“必有伏饮”。

谓初亦痰满喘咳,支饮无异,唯不即发,知其所处稍僻,故为伏也。

论曰:四饮中悬钦、溢饮皆猝感猝发,非逡巡难辩(辨)之证,唯痰饮、支饮因循不已则伏饮,岂非二饮之不即发者乎?然不言留而言伏,则义有不同矣。盖痰饮深者入胃,浅者留胸中,每与中气相干,而与表气不相及。支饮袭入偏旁,既不与表气相干,亦不与中气相碍。唯伏饮则居常,能为痰满、喘咳、吐,则表证俱发,可知伏饮为实邪,乃在近背高处,内与中气相通,外与表气相接,故邪动即大队俱起,义如伏兵,此当从表里并治,如小青龙及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芒硝、茯苓之类,非从小便可去矣。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一作喜虚,脉偏弦者,饮也。

注曰:饮水多二条乃悬饮之类而不成悬饮者,盖非停蓄在胁引痛,则不可谓悬耳。然病人饮水多必喘满,水逆也。暴者势骤,在欲悬未悬之界也。至食少饮多,而为悸为短气,则真痰饮之渐矣,故曰凡。则知中气不强,气壅作渴之人概须防此。

欲人知饮所由来,非专液聚为涎,实有外入之水,但多则陵心,故悸。水为火仇也,微则短气,心气为阳,水为阴,阳为阴所抑也。双弦者,两手皆弦,寒则卫气结也。然已上虽为饮为寒,非元气虚不至此,故又注其因曰“皆大下后”土虚。若偏弦则饮无疑,以关前皆主中气,而有弦有不弦,明是饮偏而脉亦偏耳。

论曰:又有一手两条脉,亦曰“双弦”,此乃元气不壮之人,往往多见此脉,亦属虚边。愚概温补中气兼化痰,应手而愈。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注曰:上既曰偏弦者饮,然肺与脉道远,有饮在肺本,则肺自病而为喘,阻气不布而为短气,乃肺之形病不妨脉,故不弦。

支饮属实邪而偏为喘,为不能卧,为短气,乃饮邪停膈而阳明气逆,或不妨脉而脉不弦,故曰平。恐人因脉不弦,而并疑喘与短气、不能卧三证,以为非饮也。饮脉本弦,故两举特异者言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曰:老人痰火,概多属火,乃阴气亏而火冲,胸中之清阳,又不足以御之,故纠缠不已,治以清凉养阴为主。若痰饮乃有形之饮,因循不已,湿结为痰,本以寒湿为主病。假使中气健运,则不能容之矣。故曰“当以温药和之”,取其温中健脾,化气行痰也。若心下有痰饮,心下非即胃也,乃胃之上心之下,上焦所属,惟其气受寒湿,阴邪冲胸及胁而为支满。支者,占定不去如痞状也。阴邪抑遏上升之阳,而目见玄色,故眩。苓桂术甘汤正所谓温药也。桂、甘之温化气,术之温健脾,苓之平而走下,以消饮气,茯苓独多,任以为君也。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注曰:短气有微饮,即上文“微者短气”也。然支饮、留饮水在心,皆短气,总是水停心下,故曰“当从小便去之”。痰饮不言短气,盖痰饮势大,水走肠间,有不止于妨气者矣。苓桂术甘汤固能健胃下水,肾气丸之力尤大,盖使饮留不行,土之力弱也。

似病属水胜,不知土实藉真水以滋燥化物,故曰太阴湿土。水者,肾也。今以地黄养其真阴,山茱益肝,苓、药调脾,丹皮凉肝肾之气,使相火自伏,泽泻泻膀胱,以通肾气,桂能化气,附益真阳以运动下焦阳气,使肾之关门利而不壅,则脾气自调,调则健运,古人所谓脾肾之气通,则三焦俱泰者,此也,故能使饮从小便去耳。然调阴阳,滋根本,实为虚损主方,驱饮又其剩技矣。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注曰:仲景谓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又曰脉沉者为留饮,又曰脉弦者为悬饮。伏者,亦即沉之意。然有饮而痛者为胸痹,彼云寸口脉沉而迟,则知此“脉”字指寸口矣。欲自利者,不由外感内伤,亦非药误也。利反快,饮减人爽也。然病根未拔,外饮加之,仍复坚满,故曰“续坚满”。虽坚满而去者自去,续者自续,其势已动,故曰“欲去”。甘遂能达水所而去水,半夏燥水兼下逆气,故以为君,乘其欲去而攻之也。甘草反甘遂而加之,取其战克之力也。蜜能通三焦,调脾胃,又制其不和之毒,故加之。利则伤脾,故以芍药协甘草,以补脾阴、固其本气也。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索,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注曰:细脉不专属饮,合滑则为水之象矣。浮者,客水自表入,故脉未沉也。浮而细滑,谓浮本非饮,浮而细滑则为饮耳。

不曰有饮,而曰“伤饮”,见为外饮所骤伤,而非停积之水也。仲景尝谓,脉弦数者当下,其寒可知,弦数之脉为阳中有阴,故曰“有寒饮”。病既阳中有阴,值大寒大热,病气复因时令而变,东垣所谓复病也。复病深而易惑,故曰“冬夏难治”。脉沉为有水,故曰“悬饮”。弦则气结,故痛。主十枣汤者,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隧水湿,而性更迅速直达;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藏府之水湿,而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故曰破癖。须用芫花合大枣用者,大戟得枣即不损脾也。盖悬饮原为骤得之证,故攻之不嫌峻而骤,若稍缓而为水气、喘急、浮肿三因。方

以十枣汤药为末,枣肉和丸以治之,可谓善于变通者矣。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渣,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

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曰:溢饮者,水已流行归四肢,以不汗而致身体疼重。盖表为寒气所侵而疼,肌体着湿而重,全乎是表。但水寒相杂,犹之风寒两伤,内有水气,故以大青龙、小青龙主之。然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咳多而寒伏,则必小青龙为当,盖麻黄去杏仁,桂枝去生姜,而加五味、干姜、半夏、细辛,虽表散而实,欲其寒饮之下出也。

论曰:观仲景论太阳中暍,谓身热疼重,而脉微弱,乃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一物瓜蒂汤主之。然曰发其汗则恶寒甚,而此独主二汤,发表为急,岂非以溢饮所犯其源非中暍,且腠理积固,不若夏月之易汗乎?彼在夏月,腠理本疏,又中暍在先,故主吐。然则夏月身不热,非中暍,而得是证,其亦宜二汤可知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杏仁四十个(支皮、尖)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半夏半升细辛三两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注曰:膈在膜之上,比心下稍高,盖心下当胃管上口,而膈更在上,不可按之处也。曰“膈间”,则在肺外而非肺饮矣。然胸为肺之府,气迫肺,故亦喘。膈中清虚如天之空,饮气乘之,故满。心下痞坚者,因误吐下,客气动膈而痞塞,乃在心下也。

同类推荐
  • 白话聊斋(上下卷)

    白话聊斋(上下卷)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它是以传统文言写成的短篇小说集。共分十二卷,五百多篇小说故事。在这本谈狐说鬼的小说集中,作者用孤愤的心情和讽刺的笔法,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满汉官僚大地主的凶横残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举、婚姻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也是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学名著之一。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本册将国学典籍分成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方便查阅,可谓是一册在手,国学典籍尽收眼底,是中外人士研习中国文化的之作。
  •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是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热门推荐
  • 梦想催熟家

    梦想催熟家

    学习垫底的学渣是考上清北,隔壁餐馆老板的梦想是成为世界顶级大厨,网吧里网瘾少年的梦想是打职业……每个人都有梦想!手握“梦想催熟系统”,掌控万界云资源,叶轩培养高富帅、任命CEO,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过上给别人擦屁股的日子!(本书慢热,撑过60章,你就胜利了!)
  • 跨界阴阳纪

    跨界阴阳纪

    一场意外,一场缘分,一长青春。看白鸿宇的那些伙伴如何浪迹天涯可甜,可笑,可逗比。用此书谨记我心中的青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明鹿鼎记

    明鹿鼎记

    天启四年,木匠皇帝只剩下三年寿命,崇祯眼下还只是信王。天启四年,他还在山海卫种田打猎,为他的科举路攒着路费。天启四年,他遥望顺天府,仿佛看到了那里的灯红酒醉,夜夜笙歌。我这一生,不信命运,不畏生死,只求轰轰烈烈,快意逍遥。
  • 隋乱(全集)

    隋乱(全集)

    公元612年,隋炀帝开始了对高丽的征伐。隋朝全国大征兵,一时豪杰蜂起,征伐不断。李旭,一个边塞小郡的懵懂少年,为逃兵役,与徐茂公同行,远赴塞外。后得罪突厥贵族,回归中原。而后投奔了李渊父子,并得隋帝赏识,参加首次征高丽,名扬天下。后又归附张须陀,并在四处征战中,结识了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豪杰。不久,他随众又入伙瓦岗,并与红拂女渐生情愫……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一段人生就此开始……
  • 领主之王

    领主之王

    什么叫做笨蛋,别人学一遍,他要学而二十遍以上什么叫天才,别人教都教不会,我看一遍就会什么叫实力,别人一剑杀十人,我一剑灭沧桑魔法源自何方,武者和魔法的剧烈碰撞,谁输谁赢,苍天部星阵何意?尽在其领主之王
  • 甜蜜造星计划

    甜蜜造星计划

    是谁说相由心生的?骗子!那个外表俊美性格却恶劣到骨子里的蓝曜,绝对是个扫把星。打从麻凡凡遇到他的第一眼开始,恶运就接连而至,甚至平空被从天而降的六百万债务砸中?幸好,危难时刻,身边还有一个虽然各方面不靠谱,但好歹脸蛋还算优秀的小白脸云凌卓陪伴。
  • 楼上邻居二十六

    楼上邻居二十六

    不是英雄,今天我也要救人!不要问我为什么救她,很简单,我是个颜控。
  • 英灵君王

    英灵君王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两年前,那款号称融合了英雄无敌和魔兽争霸元素的永恒国度刚刚开始公测,这一世林寒不再甘心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领主,他暗自发誓,他要带着自己的部队征战天下,去争取上一世不曾有过的东西。传说级英雄在天空对战,冥界圣女在战场上低吟,死亡的波纹带来冥界的绝望,黑暗之中,死亡骑士正在不甘的怒吼,骨龙和冰霜巨龙占据了天空,纺织女结上死亡的蛛网等待猎物的降临,憎恶挥动菜刀和食尸鬼一起到来,剑锋所指,亡灵大军再次来袭,震撼所有世人。而林寒,将会带领着它们,席卷而来,征战天下,扫平一切敢于挡在他面前的敌人,最后登基为王!欢迎各位加入读者群:42921707永恒国度,2000人群,位置多多VIP用户请加134144538,进群需验证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