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6700000022

第22章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诗学嬗变(7)

与“延异”环环相扣的是“播撒”,德里达将“延异”这一概念加以引申发展为“播撒”这一后结构主义关键术语。在《播撒》中,他解释说,由于文本间的差异造成了时间上的延缓和空间上的差异,因而文本信息的传达并不是及时的,而是以播撒的形式展开,犹如农夫在田野里撒种子,“这儿播撒一点,那儿播撒一点”。“播撒总是不断地、必然地瓦解文本,揭露文本的零乱、松散、重复。这样通过播撒,任何本文实际上都宣告了不完整、非自足性,播撒标志着一种不可还原和生生不息的意义多样性。”由此可以联想克里斯蒂娃的文本的生产性、文本的衍生性,以及通过碎片重新组合、重写等方式构成的文本群落,文本因而也兼具了播撒的性质。播撒强调的是无中心、呈片状孳生的文字生态特性,由文字组成的文本也必然兼具这种性质,这样文本可以看作通过播撒的方式不断衍生的,不断构成新的文本、新的文本空间。于是,延异、播撒、踪迹与互文性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前三个术语都指向互文性。利奇对此曾有过精彩概括:“什么是文本?文本即是具有差异性的踪迹串,是飘浮的能指序列,是伴随着最终无法破译的互文因素起起落落的受到渗透的符号群,是语法、修辞意见虚幻的能指意义进行自由嬉戏的场地。”

德里达从词源学上考察了嫁接和字符这两个词后,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提出了自己的“文本嫁接”的观点,进一步使他的文本观靠近了互文性。他在《播撒》一文中说:“我们不仅应系统探讨嫁接(graft)和字符(graph)这两个词的似乎纯是词源学上的相似性(两者都源出希腊语graphion,谓书写工具、铁笔),还应探讨文本嫁接和所谓的植物嫁接,甚至在今天变得日益普遍的动物嫁接之间形式上的类似关系。需做的不光是编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嫁接目录(邻近嫁接、分离幼枝嫁接、鞭接、拼接、鞍接、劈接、皮接、桥接、枝接、修接、联接、T形芽接、屏护芽接等等),我们必须悉心制订出一个有关文本嫁接的系统条约。”德里达在这里为我们列举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文本嫁接方式,抛开诸种嫁接方式之间的差别不论,单单嫁接一词足以让人联想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打乱、转换及新的组合,这种由语言字符而来的文本观为互文性找到了深层的哲理依据,使其思想可回溯到人类思想最初的拉丁文字母时期。不光文本具有嫁接性,理论也是嫁接的。在《经济模仿》一文中论及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时,德里达称康德的理论是嫁接的产物:“它的一些母题居于一个漫长的系列,一个直溯柏拉图或亚里斯多德的强有力的传统链。与之紧密交织而难分难解的,是无以进入柏拉图或亚里斯多德艺术政治学传统的一些较为狭隘的序列。但仅是分类或测量长度还不够,即被植入一个新的系统,这些漫长的序列是被移位了,它们的意义和功能,也改变了。”在《文字学》中,他提出了文学是对真理的模仿,这是自柏拉图以来人们的基本观念,他认为真理作为文化符号是人为的文化产品因而也属于广义的文本,那么文学对真理的模仿就是对文本的模仿:“文学对真理的模仿即是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的模仿;由此而言,文学的本质不在外部,就在于它自身,即它的‘文本性’;具体而言,即是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模仿,而‘模仿’同样被另一个文本所困,或被嫁接到另一个文本的枝条上。”

除了嫁接文本所蕴含的互文性思想外,德里达在研究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时,提到参考神话时还涉及了神话文本之间的参考、借用、转化等互文情况。显然,参考性在神话中起着显著的作用,他说:“事实上,从现在起即将被指名为参考神话的博罗罗神话,如我将试图说明的那样,仅仅是来自同一社会或其他远远近近的社会的别的神话或多或少的变形而已。”

德里达超越了索绪尔的符号学,打破了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他认为索绪尔的这种做法乃是把意义封闭在符号里,而意义一旦封闭起来便无法确定,必须将封闭体打开缺口,以其他符号作为参照,意义才会在开放体系的差异之中呈现本身。这样,中心便不复存在,意义就便成为一个意义链。他举了一个十分浅显的例子说,“cat”之所以是“cat”就是由于它与“cap”、“bat”等等其他符号的差异。“意义链中的每个符号都被所有其他符号留下了痕迹,从而形成了根本不可穷尽的复杂串联。意义是从能指转向所指的无穷尽的过程。总之,意义无法被轻易地确定,它从未完全存在于任何一个单独的符号中,它总是不断地忽隐忽现,阅读一个文本就好像是追踪这个不断的隐现过程。”德里达消解了索绪尔的符号是概念与声音的完美结合的符号学思想,认为符号不可能有单一的意义,文本和意义之间有间距,评注和阐释是对文本自身不足的补充。文本不可能有终极意义,每一次新的诠释都指向新的表意系统,文本一层一层地被剥离,也一步一步地衍生新的意义系统,真正的本源不复存在,意义深处是意义的深渊,文本的内核恰如巴特所说的没有核心,这样文本的结构便构成了洋葱式的无中心,意义处于虚无之中。在《人文科学语言中的结构、符号及游戏》中,他说:“存在两种对于结构、符号与游戏的解释。其中一种追求破译,梦想破译某种逃脱游戏与符号秩序的真理源头。另一种则不再转向源头,它肯定游戏,并试图超越人和人文主义,以及整个形而上学历史。”他强调的正是后者。为了说明这种神话、文本的无中心,德里达继而列举了列维—斯特劳斯在《生的和熟的》一文中的一段话,指出了神话学与人文科学中的无中心状态。他认为神话可以看作一种折射光学:“因此可以说神话的学问是一门折射光学,按这个古老的词的词源学允许的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一门包括这样定义的科学:研究折射光及断折光的科学。但是不像哲学的反思要求追溯起源……”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德里达指出,列维—斯特劳斯用音乐作品和神话加以类比,指出了神话中无中心,即主体的缺席、作者的缺席:“这样,神话和音乐作品好像乐队的指挥一样,他们的听众就是那些沉默的演出者。假若有人问作品的真正中心在哪儿,应该回答说:中心的决定是不可能的。音乐和神话使人类面对着一些潜在的物体,只有它们的影子才是真实的……神话是没有作者的……”可以对照巴特的作者之死的文本观,在这里,列维—斯特劳斯通过对神话的考察认为神话无中心是神话的来源无法捕捉,神话没有作者,神话的作者即是沉默的听众群体,在这里作者与听众合二为一了。因为界限的消弭而不存在作者/读者的二元对立及作者的固定中心,意义是由中心向周围散发的状态便不存在。

德里达因为常常游走在哲学与文学的边缘而被哲学界同行难以服膺。的确,相比于他的哲学家身份,他在欧美文艺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学者卡谢在《延异的发明》中,对德里达赞赏备至。他认为,德里达用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示了经典文本中普遍存在的延异、印迹、撒播与替补,道出了知识局限性及文学创作中存在的潜结构。这样,德里达形成了他的“延异”、“播撒”、“无中心”、“割断作者”等与互文性有着“家族相似性”的独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德里达给哲学带来的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巴特曾敏锐地感觉到了由于德里达而造成的周围环境的异常动向,那正是解构之风。他将这种变化归于历史与文本间性:“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因为这事关突变而非渐变),要到近期的法国历史中去寻找,为什么不呢?此外还要到文本间性中去寻找。我用文本间性指我周围陪伴我的文本,它在我之前或在我之后,当然我与它们进行了交流。”德里达在《立场》中说:“无论是在书写还是在口说的话语中,没有哪个要素能不联系到另一个本身不是种单纯在场的要素,而能起到符号的功能。这联系意味着每一‘要素’,无论是声音的还是字符的,都是连涉它自身内部同一系统中其他要素的踪迹,而得以构成。这一联系,这一张交织网,就是文本,它完全是生产于另一个文本的转化。诸要素也好,系统本身也好,其间绝无单纯的在场和缺场。一切都是差异,都是踪迹的踪迹。”德里达扬起解构主义的大纛,用差异、延宕、游戏等将结构主义文本观所标榜的固定意义、确定中心、普遍模式全部解构,其互文性思想无疑属于解构主义路径。

三、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即互文性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是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耶鲁派批评家之一。1951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55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55年起在耶鲁大学执教。布鲁姆以其独树一帜的诗歌理论而闻名,致力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在他的诗歌理论中糅合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批评意味、尼采强力意志、德里达的“延宕”与保罗·德曼的“误读”等批评成分。1973年推出的《影响的焦虑》一书,被指“用一本小书敲了一下所有人的神经”,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其著作中,《影响的焦虑》、《西方正典》、《误读图示》已经被翻译为中文。布鲁姆的互文性思想就集中在这三部著作中。

布鲁姆的误读理论更新了以往影响研究的前辈中心论,指出了后代诗人对于前辈诗人的独特价值,将批评视线从以往的前代影响后代扭转到了后来诗人对前辈诗人的修正上,这无论对于诗歌史还是文学史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布鲁姆本身也因此受到学界的推崇和重视。赛义德就曾说过:“布鲁姆是最杰出的批评家之一,他有着对英语诗歌及其学术成就从整体上详尽把握的才能,同时也非常通晓最后四分之一世纪主要的先锋派批评理论。”

布鲁姆对于诗歌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其误读理论的提出。在他看来,诗歌史是一部后来者对前人的误读的历史,整个诗歌史是后代诗人通过误读不断地对诗歌体系进行修正的历史。布鲁姆关于误读的诗歌理论与互文性有着深刻的关联,他所研究的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关系在文本上的体现就是互文性,因而他的理论超越了诗歌这一文类的范畴,具有放之一切文本而皆准的普遍意义。他认为文本的意义在于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照中,通过文本间的影响、误读、转换,文本与众多的文本处于文学大体系中,文本的意义就在于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各种关系。他的误读理论相对集中在1973年创作的名著《影响的焦虑》和随后于1975年创作的《误读图示》中。

同类推荐
  • 杂文集1

    杂文集1

    老舍杂文精选集。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 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本书迹近随笔,在书中,王蒙结合自己几十年体验,剖析人生的各个环节,讲述人行于世的种种道理。全书不到二十万字,不论内容还是体例,都可以看出,本书是一本既好读,又有强烈的现实参照性的读物。传奇的人生经历:十四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九岁写出了《青春万岁》;“流放”新疆十六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任文化部长;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写给广大读者的精进之书:我的人生主线;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陷入纠纷是一大悲剧;最好的人际关系是“忘却”;“学会”不如“会学”;“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呢?人比人,气死人?还是学学老子;恋战“扬己”莫若“拿出货色”;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太想赢的时候反而会输;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记住:你永远占不了所有的“点儿”;等待:一个无夺下的积极概念。
  • 翰苑易知录:中国古代文学演讲集

    翰苑易知录:中国古代文学演讲集

    这部演讲集,收录了2007年到2012年间,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专家给中央领导同志讲课的部分记录。从先秦《诗经》、《楚辞》,到近代文学,论题非常广泛的。这部书稿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古典文学的传统价值和当代意义。
  • 大家小书: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

    大家小书: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

    本书是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的古代山水田园诗赏析文集,详细解读了从陶渊明开创田园诗起,至宋代苏轼止,共25位田园诗人的55首诗歌。
  •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各章略依时序讨论:由晚清京师大学堂《章程》与现代“文学”学科观念的建立,以至与“文学史”草创期书写的关系开始,到“五四”前后胡适以“白话文学运动”建构影响深远的文学史观,再到40年代林庚以“诗心”唤起“惊异”的《中国文学史》,转到由中原南迁的柳存仁和司马长风在50年代及70年代香港进行的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史书写,最后以两种“进行中”的书写活动为对象,看“中国文学史”要添加“香港文学”部分时,或者“香港文学”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所要应付的各种书写问题。
热门推荐
  • 穿越女配修仙指南

    穿越女配修仙指南

    什么穿越了?还是修仙文,听起来好高大上。可能惜不是白莲花女主,也不是高冷女配。身份是女主的同乡张翠花,也忒土掉渣了!一听就是路人甲,炮灰好吗?说好的,变成白富美,赢娶高富帅呢?身为修仙小白的云曦,在残酷的修仙界该如何生存?要不要先找个先找个粗大腿报一抱抱?可是实力强大美男太多选哪个好呢?再说,我撩男技术也不行啊?
  • 强势攻婚:首席的亿万新娘

    强势攻婚:首席的亿万新娘

    她名声在外,阿城的人没有不知道年瑶是破鞋,是婊子,内心奸诈无恶不作。他如神祗般出现,处处维护这个监狱出来的女人,却又在夜里狠狠的虐她。
  • 国民阅读经典:谈修养

    国民阅读经典:谈修养

    青年人应该具备怎样的修养,这是本卷所探讨的内容。《谈修养》于1940年至1942年间陆续发表于《中央周刊》,1943年5月由重庆中周出版社以《谈修养》为名结集出版。作者任教职多年,对青年、对人情世故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病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谆谆引导,总结出做人的道理。读这些文章,就如同与一位亲密的朋友对面畅谈,诚恳亲切,毫无居高临下、教训人之感。作者虽自谦这些文章“像一朵浮云,片时出现,片时消失”,但我们已经发现,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些文章仍是那样地笃诚、丰富,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 纸婚厚礼,拒爱首席前夫!

    纸婚厚礼,拒爱首席前夫!

    甜品宠文《蚀骨秘爱,长官的第一新欢!》,连接http://pgsk.com/a/1282340/三年前,一场上流社会、奉子成婚的世纪联姻在北城引起轩然大波,吝啬毒辣秦万贯独女秦又当上了傅太,却背上骂名。整个北城,谁都知道傅绍燊和姜一媛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却被半路杀出的秦又搅黄了。傅绍燊,当今北城的太子爷,政商两界只手遮天的惊世奇才。身价成迷,没人知道他的爪牙遍布多少国家,高枝伸到多少产业。谁又都知道秦又喜欢傅绍燊,攫取他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与自家老爹翻脸。而结婚第二天傅绍燊却远渡重洋,在她和北城人们心中留下一抹英姿飒影。走了三年,回来第一天,撇下离婚协议,面表无色,“签了,钱不会少你一分!”小辣椒秦又攥紧手里的怀孕报告,龙飞凤舞的笔记下,看不清表情,“打到我瑞士银行账户上!”一纸合约,签散了他们的名义关系,却牵起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三个月后,她被他强势欺压在车里,“傅绍燊,我们离婚了!”他却慵懒至极,不仅听而不闻,还对她上下其手,“乖,叫老公别叫的这么浪,幸亏老公系着裤腰带呢!”“……”【小剧场一】“燊,你还爱我吗?”某女痛哭流涕,依偎在某男怀里。某男于心不忍,“媛儿…”两人情浓正时,身后闪过一枚小肉球,指着小短手,“嘚,你个小妖精,放开我爹地!”【小剧场二】电视机前,某男垂落的头压到某娃,某娃一脸嫌弃,一股大人的口气,“燊,你这样压着我,我会不长个的!”“燊,你什么时候找个女盆友啊!”“我不喜欢姜小姐,一瞅就不是省油的灯泡!”“燊,我和你说话呢,你倒是应我一声啊!”本文大宠+小虐,坑品保证,欢迎入坑,不要忘了加入书架哟!1VS1小文,男女主身心干净!
  • 蝴蝶效应(经典收藏版)

    蝴蝶效应(经典收藏版)

    本书剖析了以“蝴蝶效应”为代表的诸多心理学规律、法则在人们生活、工作等方面运行的心理机制: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本书语言生动流畅,案例与理论鲜明而不枯燥,能帮助读者从容应对种种不可控却对生活影响至深的事件……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鲁豫有约:戏骨

    鲁豫有约:戏骨

    此书收录影视界实力戏骨的趣味人生与洒脱态度:不同流,才精彩的濮存昕;这爷们儿是角儿的陈宝国;我的性格是“玩命”的刘威;卡通皇帝张铁林;奶油小生大变脸之唐国强;“两头坏”的王刚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些人物如何演好戏,又过好人生?
  • 奉子相夫

    奉子相夫

    才死三天,未抬出门,就有人来打娃,惦记老公?岂有此理,孰可忍,孰不可忍! 占了人家的躯壳,做了人家的娘,好歹替人家出头,维护奶娃权益,夺回奶娃他爹,看正妻死而复生,坚决打击狐媚小三...... 啥?俺没资格?俺可是三媒六聘,八抬大轿抬进你家大门,拜了天地宗祠牌位的!有木有?到底有木有?
  • 挺经

    挺经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