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6700000023

第23章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诗学嬗变(8)

在布鲁姆的视域中,诗歌的影响即诗歌的误读,因而一部诗歌的影响史即是一部诗歌的误读史。他从受前代诗人影响的现代强者诗人中得出结论:“诗的影响——当它涉及两位强者诗人,两位真正的诗人时——总是以对前一位诗人的误读而进行的。这种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实际上必然是一种误译。一部成果斐然的‘诗的影响’的历史——亦即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诗歌的主要传统——乃是一部焦虑和自我拯救之漫画的历史,是歪曲和误解的历史,是反常和随心所欲的修正的历史,而没有所有这一切,现代诗歌本身是根本不可能生存的。”显然,布鲁姆的研究重心仍然没有放过影响这一传统话题,然而他的出发点和得出的结论与传统影响研究迥异。在传统影响研究看来,前辈诗人处于中心地位,以知识导师的地位对后来者施加影响,使后来者处于附庸地位,后来者只能被动地跟随其后,听从其摆布,后来者的知识范畴走不出前人的阴影。布鲁姆则将主动权交给了迟来的诗人,认为整个文学史是由后来者的误读、修正构成的,是迟到者支配了前代诗人。在名为“阿·波弗里达斯”的修正比中,布鲁姆说:“……我们又一次来到了迟来的诗人被前驱光辉所淹没的学徒期而后他的诗才借助于修正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但是,这首诗现在是被认作向前躯敞开的(而过去它确曾是敞开过的),并且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效果:新诗成就使前驱诗在我们眼中,仿佛不是前驱者在写,倒是迟来的诗人自己写出了前驱诗人那颇具特色的作品。”

诗歌的误读来自于阅读对原初意义的不可还原性,阅读是一种延迟的、几乎不可能的行为,阅读即是误读。与克里斯蒂娃用文本间性消解主体间性不同,布鲁姆依然坚持主体的存在,他的互文性是基于人这个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影响而造成的,他所阐释的影响的焦虑就是从心理层面对互文性进行的诠释。通过主体间影响的必然存在,布鲁姆将文本的主体归咎为互文性。为此,他将主体间的影响过渡到了文本的互文性:“影响意味着,压根儿不存在文本,而只存在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则取决于一种批评行为,即取决于误读或误解——一位诗人对另一位诗人所作的批评、误读和误解。”如果对这段话作精要的概括,那就是误读即互文性。在《影响的焦虑》第五章“‘阿斯克西斯’或净化和唯我主义”中,布鲁姆再一次强调误读即互文性的观点:每一首诗不仅仅是对另一首诗的回避,而且也是对这首诗本身的回避。换句话说,每一首诗都是对它曾经有可能成为的另一首诗的误译。布鲁姆的误读理论实际上是在心理层面上给互文性提出了依据。

为了证明影响的无处不在及由此引起的焦虑不安,布鲁姆援引了王尔德、马尔罗、约翰逊、歌德、雪莱等人的言辞来论证,焦虑是包括诗人在内的作家群体的集体症候。我们有必要对布鲁姆的援引加以回顾:

王尔德在其《W·H·先生画像》中感叹:“影响乃是不折不扣的个性转让,是抛弃自我之最珍贵物的一种形式。影响的作用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导致事实上的失落。每一位门徒都会从大师身上拿走一点东西。”

影响无处不在。艺术家马尔罗(Malraux)说:“每一个年轻人的心都是一块墓地,上边铭刻着一千位已故艺术家的姓名。但其中有正式户口的仅仅是少数强有力的而且往往是水火不容的鬼魂。”他又接着说:“诗人总是被一个声音所困扰,他的一切诗句必须与这个声音协调。”诗人约翰逊也曾说过:“由于上一位统治者的政绩,王子的治国之责被加重了。”他还说:“一个著名的作家的后来者面临着同样的困难。”相似的体验出现在以下人物中。歌德曾对爱克曼(Eckermann)说过一段话:“人们总是谈论独创性,但独创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我们呱呱堕地时起,世界就开始对我们施加影响,这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生命的终止。试问:除了精力、魄力和意志外,还有什么可以被称作我们自身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诗人都要受制于人,受制于生活于他所处的时代的前驱。雪莱说:“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受到自然的和艺术的一切客体的影响和改变,受到一切他允许作用于他自己的意识的语词和暗示的影响和改变。”,第110页。

在《对抗:修正理论与批评的个性》一文中,布鲁姆指出最强有力的文本是爱默生的《论无助》,他引用了他迷恋的诗人爱默生的两段阔论:“我们总不能永远对几篇经文、几篇传记顶那么高的价。我们就像死记硬背老奶奶、家庭教师的语句的小孩子,等长大以后,又死记硬背他们碰巧看到的有才气、有个性的人们的语句——不辞辛苦地回忆人家说过的原话……”布鲁姆引用这段话表明我们从出生起至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受他人的影响而生活着的,而等到我们能够从他人意识中独立出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我们又将对他人实施影响,影响于是便陷入代代相替的循环之中。

《影响的焦虑》是布鲁姆的名著,讲的是诗的影响的理论,也就是诗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绪论中,布鲁姆反复强调他的对象即诗人中的强者:“本书的着眼点仅限于诗人中的强者。所谓诗人中的强者,就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向威名显赫的前代巨擘进行至死不休的挑战的诗坛主将们。”并进而提出强者诗人生命循环的六种修正比。布鲁姆说这六种修正比可以用其他名称命名,也可以更多,只是他认为这六种是必需的,即“克里纳门”(Clinamen)、“苔瑟拉”(Tessera)、“克诺西斯”(Kenosis)、“魔鬼化”(Daemonization)、“阿斯克西斯”(Askesis)、“阿·波弗里达斯”(A·pophrades)。这六种名称晦涩难懂。布鲁姆有意为之,他从故纸堆里挖掘出许多艰涩难懂的术语,行文以晦涩著名,布鲁姆意在以此取胜。但为了便于理解,他还是对它们作了注解,它们分别与诗的误读、续完和对偶、重复和不连续、逆崇高、净化和唯我主义、死者的回归相对应。在这六种类型中凝聚了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的交融,它们的实质接触到了互文性的心理学内涵。

布鲁姆认为死了的强者诗人还会回归,回归在诗歌里、生活里,并能够对现存的诗人造成阴影,产生影响。他反复强调他的研究对象是势均力敌的强者之间的斗争,一如强大起来的儿子与强者父亲之间的斗争,可以联想拉伊俄斯和俄狄浦斯在十字路口狭路相逢情景,二者凭着自己的强势力量而彼此不让,从而剑拔弩张。类似的经历还存在于古希腊亚历山大王身上。国内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中就援引了这个例子。据说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会闷闷不乐,生怕全世界都给他父亲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钱先生由亚历山大王的焦虑症引出他对宋诗的看法,认为紧跟着唐这个伟大的诗歌时代之后的宋诗也必然面临这种精神上的不安,继承前人已经困难,要想超越谈何容易,在守成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疆界,便颇费功力。前代伟大的诗人与后代诗人之间的关系恰似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儿子有着弑父娶母的原始冲动,这种主体间的关系体现在文本上便是后文本对前文本的借用、破坏、僭越与重构。

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引用了史蒂文斯的一段话来反证影响的无处不在及其对作者造成的不安:“我非常同情你对我这方面的任何影响之否认。提起这类事总会使我感到刺耳。因为,就我本人而言,我从来没有感到曾经受到过任何人的影响;何况我总是有意识地不去阅读被人们拱若泰斗者如艾略特和庞德的作品——目的就是不想从他们的作品里吸收任何东西,哪怕是无意中吸收。可是,总是有那么一些批评家,闲了没事干就千方百计地把读到的作品进行解剖分析,一定要找到其中对他人作品的呼应、摹仿和受他人影响的地方。似乎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似乎每一个人都是别的许多人的化合物。”这段话摘自诗人史蒂文斯给诗人理查德·埃伯哈特的信,这种猛烈抨击诗的影响的观点已经在诗人史蒂文斯及理查德·埃伯哈特之间达成共识,他们反感批评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找其他作品的影子,认为根本不存在诗的影响。布鲁姆回击了这种看法,他认为这种否认诗的影响的观点,恰恰证明了诗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忧郁症或焦虑原则。与以往影响/独创二元对立观不同,布鲁姆消解了影响与独创之间的尖锐对立,他认为诗的影响并不一定会影响诗人的独创力;相反,诗的影响往往使诗人更加富有独创精神。这就要从诗的影响这一关键词本身入手了解布鲁姆所赋予它的含义。在布鲁姆看来,诗的影响就是诗的误读,他反复强调的一点是:“诗的影响——在本文中我将更多地称之为‘诗的有意误读’(misprision)——必须是对作为诗人的生命循环的研究。”

布鲁姆说:“诗的影响——当它涉及两位强者诗人,两位真正的诗人时——总是以对前一位诗人的误读而进行的。这种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实际上必然是一种误译。一部成果斐然的‘诗的影响’的历史——亦即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诗歌的主要传统——乃是一部焦虑和自我拯救之漫画的历史,是歪曲和误解的历史,是反常和随心所欲的修正的历史,而没有所有这一切,现代诗歌本身是根本不可能生存的。”这既是从心理层面又是从文学的历史性来强调互文性,从误读中可以看出文学的线性历史性,在时间的长河中经由一系列的误读,不断地对旧有文学传统进行修补与更新。文学的这种时间感同样出现在罗兰·巴特的《批评文集》中,他将文学比喻为一条大船,在海上航行了上千年,经历无数次修补、加固,以至于船体内外没剩下任何原装部件。这是一种将变换寓于时间性的做法,不但表明了文学的历代变更,还透露了文学是一种不断修补的复合体的理念。历史性构成了文学层面的线性互文,这种线性互文类似于我们以往所说的影响研究,这种研究的模式来源于自然科学实证主义。

要之,布鲁姆正是通过对强者诗人的心理机制的考察,提出了本源意义上诗歌是不存在的,现有诗歌只能是对已然存在的诗歌的拼接,所有文本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互文的大网之中。然而,他的互文性与克里斯蒂娃、德里达、保罗·德曼的互文性不同,他将互文性引入作家心理层面,在这个层面云集了多方力量,前辈诗人与后辈诗人为了各自的不朽展开殊死的较量。阅读生来就是误读,创作历来就是互文性,诗歌如此,其他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对于解构主义来说,生产就意味着接受影响及在影响基础上的模仿、抄袭。罗兰·巴特说:“……人们抄袭一个角色,然后通过一种换喻来抄袭一种艺术。我在复制我很想成为的那个人的同时,我开始生产。这第一种愿望(我希望,我全力以赴)为一种神秘的幻觉系统奠定了基础,该系统一代又一代地继续存在,而且经常独立于所热爱的作者的作品。”[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57页。这似乎表明了写作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巴特而言,模仿纪德就是他创作的开始。为此,他坦言:“纪德式的渊源(abgrund),即纪德式的持久性,还在我的大脑中形成了一种顽固的麇集。纪德是我的原始语言,是我的原始起点(ursuppe),是我的文学饭汤。”除了纪德外,巴特在尼采的影响下的创作直接体现在其作品的题目上,从巴特的《作者之死》、《罗兰·巴特自述》、《文之悦》,读者可以发现尼采的《上帝之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快乐哲学》影子的投射,而《S/Z》的写作方式与尼采的《苏鲁支语录》有着共同的片段式钟爱。但是,布鲁姆并不排除独创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天赋较逊者把前人理想化,而具有较丰富想象力者则取前人之所有为己用。除了布鲁姆外,保罗·德·曼(Paul De Man)、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的某些思想也体现了互文性向解构主义嬗变的路径。

同类推荐
  • 劳者自歌:丰子恺散文

    劳者自歌:丰子恺散文

    《名家散文典藏·劳者自歌:丰子恺散文》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丰子恺的经典散文,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释理的。这些散文文笔手法细腻、结构顺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散文中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本散文集典型而精致、可读性强、细细品味、其乐无穷,作品风格雍容恬静,亲切率真,幽默风趣,构思精巧,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本书包括《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在内的诸多名篇悉数收入其中,在这里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柔弱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个时刻在思考和感受人生的思想家。
  • 我少年时期的烟花:海飞自选集

    我少年时期的烟花:海飞自选集

    这是作者海飞刊发于各文学期刊的中短篇小说合集,内容涉及城市与村庄,男人与女人,情欲与私欲,人性的善与恶,它是一个人间缩影,也是作者多年来对各色人等以及各类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作者笔下,妓女、工人、少年、老板、村民、匪徒……在文字里交替出现,如同一幕幕各不相同的电影。
  • 文爱艺全集(3)

    文爱艺全集(3)

    文爱艺的诗被人称之为“青春流行诗”。它以忧郁、迷婉、清新、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语言对文爱艺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他的诗的语言,清新流畅、简洁凝练,配以喁喁絮语般的语调和参差的长短句,造成一种迷婉、绵延的语境,俘虏了读者的心。
  •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本书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力图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下另辟蹊径。充分借助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之互动关系,深入揭示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的内在生命机制与智慧方法,激活文艺批评与社会人生、时代环境的精神蕴涵,从而启发现代文艺批评与人文精神的建构,为再造当今对话文明提供学术资源。
热门推荐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外智慧故事100篇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外智慧故事100篇

    故事是这个世界上最让孩子喜爱乃至着迷的事物。《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外智慧故事100篇》精心挑选了古今中外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各类故事,它们有着曲折生动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幽默风趣的语言、耐人寻味的寓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美好的故事将会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一生。
  • 墨语箫歌

    墨语箫歌

    我欲悠悠,天命不休。我欲迷迷,山川相离。我欲惶惶,泣雨成殇。我欲威威,四海无归。我欲堂堂,九州呈祥。欲为苦者先,欲为笑者后,身染九黎,百万成戗。悬崖勒马,身死怒消,天命垂怜,恨起仇烧。横刀立马,血染山河,靡靡万世,万古同悲。相思一念,改铸千秋,皇皇威慑,身死为名,烟萝避世,百年逍遥。
  •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说话不只是一种感觉,还是一门技术!如果说话这件事都让你很吃亏,那真的需要好好练练嘴皮子了。和任何人都聊得来,世界就是你的。本书不只是一本实用的说话技巧书,更是一本有趣的口才教科书!不走弯路,指导读者短时间掌握说话技巧。
  • 作为一个女配的自我修养

    作为一个女配的自我修养

    她本来可以当一个隐退山林的过气艺人,哪知却因为一只..?彻底断送了自己本该归于平静的生活。我只想当个山村野人,不想再奋发努力了啊!努力了半辈子的人诚如是的说。但天往往不遂人愿,一切归零。于是她为了活命,只能奋发图强,重新来过。好烦,明明我已经可以后半辈子养养猫遛遛狗不用工作在家躺着了,还得到这个世界练功升级打怪涨经验!
  • BUNNER SISTERS

    BUNNER SIST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幻历史启示录

    魔幻历史启示录

    书友群436738542欢迎来……?(???ω???)?旧大陆,新的风暴已经出现。“圣光骑脸,怎么输?”“到底是因行称义,还是因信称义?”“教皇老儿,你到底在搞什么飞机?”无数问题将刚刚推开魔法之门的史蒂芬·赫斯淹没,他忽然发现,原来独角兽可以没有角,不死鸟还是会挂掉,魔狮的血脉竟然……“不行,我要变强,见证这一切!”“喂,说的就是你!放开你的表妹,让我来!”
  • 校园浪漫生活

    校园浪漫生活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娱乐!
  • 人一生要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

    人一生要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

    本书倡导了“细节决定健康”这一理念,提出了人一生当中必须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这些健康细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接触最多、同时也最容易忽略的,而正是这些小细节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甚至影响到一生的幸福。本书带领读者认识忽略健康细节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
  •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本书是作者在驻德期间所当记者采访的一些文字集结,可以作为一段心路历程,一个时间标签,一种历史纪念。此书不是的单纯叙事,而是一部触景生情的思想札记,它更偏重于抒发作者内心感受。通过作者的采访纪实,本书为我们展示出德意志家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而且,又涉及了外交时政、人生、社会、历史等重大的时代课题,并不断地给人以精神启迪。本书作者是央视驻外记者,从2005年2月28日到2008年6月30日,3年多的光阴,40个月,作者在德国当央视驻外记者。那是一段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变动不居的日子,作者接触了不同层面的人,采访经历了不同的事,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德国,但是却似乎总是无暇看风景。
  • 地球一号

    地球一号

    2099年太阳耀斑大爆发,地球气温急剧上升,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各种电磁辐射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威胁,地球极有可能被太阳蒸干成为人间炼狱。世界各国政府为应对生存危机放下纷争团结在一起共同谋求生路,但为防止人民恐慌各国政府秘而不宣真正原因,只解释为夏季短暂高温。正当各国苦无良方一筹莫展之际,一篇80年前的科技论文引起了众多专家的注意。一个名叫方守敬的青年学者在一部不起眼的期刊上精确预言地球因太阳而生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因太阳而面临死亡的威胁,地球唯一的出路就是飞离太阳系驶向宇宙深处寻找更适宜生存的恒星系,并为此做出了精确设计“地球一号”。当联合国找到方守敬的后人方人也时惊讶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