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6700000026

第26章 互文性在中国的传播及国内研究成果(3)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巴赫金研究译著,是美国学者卡特琳娜·克拉克和迈克尔·霍奎斯特合著的《米哈伊尔·巴赫金》。这是一本专门介绍巴赫金的生平及其学术生涯的专著,也是国际学术界迄今以来最权威的巴赫金研究著作,巴赫金对互文性的影响可以略见一斑。在书中作者明确提出了狂欢精神对互文性的影响:“正如狂欢节体现了诸种意识形态——官方的与非官方的——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怪诞的肉体也突出了自然的互文性。”该著由语冰翻译,1992年首次出版,2000年的再版说明了在中国的传播之深广。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吴琼翻译的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它是从布鲁姆的自选集翻译过来,所收录的14篇论文分别来自布鲁姆的7部著作。译者在前言中说,布鲁姆的解构诗学与德里达解构思潮传入美国有关,译者指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在美国被正典化为一种互文性理论,一种通过揭示文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文本内部的异质性与混杂性来解放文本的方法。如果果真如此,布鲁姆诗学中的误读即互文,也算美国解构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抗:修正理论与批评的个性》这篇论文中,布鲁姆的互文性思想片断得以和中国读者晤面:“史蒂文斯更喜欢整理他那些坛坛罐罐,他的冰凉的瓷,然后打碎它们,但这种整理,他知道,其实就是一种打碎。用一个时髦的概念,可以称这种打碎就是‘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但现今所讲的‘文本间性’其实是古代的一种批评现象和诗歌现象,完全可以以传统的方式归在共鸣、引喻、影响等范畴之下。我本人更喜欢‘文本内性’(intratextuality),因为‘在……之内’和‘在……之外’在诗歌的意义上完全是比喻的说法。”所谓的互文性在布鲁姆眼里就是一系列的误读,他认为一切诗歌历史都是误读的过程,误读即互文,互文乃古代与现代批评最为普通和常见的现象之一。

2000年以来,国内互文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标志之一:法国学者蒂费纳·萨莫瓦约的《互文性研究》由邵炜翻译,200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发行量为5000册。由于国内长期缺乏互文性研究资料,该书发行后引起较大反响,从国内论文的引用率来看,几乎成了国内研究必引之书。标志之二:国内唯一一部互文性专题著作王瑾的《互文性》200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之三:出现了以互文性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李玉平2003年于南京大学提交《互文性研究》;2006年出现了三篇题名包含互文性的博士论文,分别是武建国的《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焦亚东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刘金明的《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万书辉的《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

除了专题性论著的出现外,这一时期,散见于各学术刊物的期刊文章数量一路飙升,直接相关论文有300多篇,研究方向除继续朝上一时期的几个方向挺进外,又裂变出其他研究方向:

1.中西诗学比较方向。徐学的《“秘响旁通”与西方的互文性理论——兼谈对比较文学认识论的意义》发表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04期;焦亚东的《互文性理论与钱钟书文学批评的文本网链》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焦亚东的《互文性视野下的类书与中国古典诗歌——兼及钱钟书古典诗歌批评话语》发表在《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陈维昭发表在《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2 期的《索隐派红学与互文性理论》;贾奋然发表在《求索》2004年09期的《从互文性看汉魏六朝文人拟作现象》。

这一时期的重要论文还有史忠义的《互文性与交相引发》一文,该文将诞生于西方、流传于中国的互文性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司空见惯的“交相引发”现象进行比较,指出了二者在精神实质上的同一性以及内涵形式上的差异性。不但为互文性在中国的中西比较诗学方向增添了新成果,而且首次介绍了米歇尔·阿里韦、托多罗夫、利法尔泰和热奈特对克里斯蒂娃的接受及其各自的互文性观点。由于该文作者直接援用法文资料及其在法国文学翻译、研究方面的多年经验,研究结果确凿可信,对以往国内互文性方面的介绍是一种新的突破。例如该文指出阿里韦对互文性的定义即“进入某具体文本关系网的所有文本”。互文性可以区分为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一文本可以以另一文本为其内容”,“反之,也可以以另一文本作为它的表达层面。”该文首次介绍了不被国内学者所熟知的米歇尔·阿里韦(Michel Arrivé)及其有关互文性论述,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托多罗夫的互文观,国内也尤为鲜见。该文介绍了托多罗夫分别发表于1978年和1977年的《言语类型》和《象征理论》中的相关观点:“他(指托多罗夫——引者注)把一部作品的直接或间接意义依赖另一部作品(如《宿命者论雅克》与《特利斯脱兰·香代》)、依赖另一体裁(如《堂吉诃德》与骗子无赖小说)、依赖一定时代(如《包法利夫人》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称作互文性,这种关系可能是模仿或滑稽模仿类关系;把作品所受益的其自身以外已经形成的象征构成称作外向文本性(extraxtualité),把文本内形成或滋生的象征蕴涵或间接意义称作内向文本性(intratextualité)。”这种区分就使互文性向两个方向滑行,一种指的是通过当前文本影射或影响其他文本,另一种则将互文性指向广阔的文化大网,使此概念可以无边无际地延伸,这也是萨莫瓦约曾经指出的通过互文性人们往往看到一个庞然大物的原因所在。该文收录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诗学新探》里。

2.纯理论研究方向。《国外文学》2001年4期上的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李玉平的《互文性批评初探》发表于《文艺评论》2002年第5期;魏家骏《互文性和文学增值现象》发表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陈永国发表于《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上的《互文性》。秦海鹰的《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与《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分别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与《法规研究》2006年04期。申顺典的《文本符号与意义的追寻——对互文性理论的再解读》、郝永华的《“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欧阳东峰的《作品的记忆学识的游戏——互文性理论略论》从心理学层面对互文性特质进行了探讨。焦亚东《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批评学意义》发表于《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李玉平发表于《南开学报》的《互文性新论》,洪涛《试论热奈特对互文性的贡献》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2001年张新军在《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互文性:从索绪尔到万维网——Graham Allen〈互文性〉评介》。闵云童《文本的影响与对话——当代互文性理论的理论层次分析》发表于《兰州学刊》2007年09期;2003年第2期《外国文学》刊登了殷企平的《重复》,该文沿袭程锡麟、王晓路在评价希利斯·米勒的《小说与重复》时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他的重复理论就是互文性理论的翻版”,指出重复与互文之间的同构关系。徐盛桓的《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发表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孙文宪的《文学的互文性与无事乱翻书》发表在《文学教育》2007年06期,是一篇机警有趣的文章。作者将学人通常的一种做法或者说现象——“无事乱翻书”与互文性作了类比,指出无事乱翻书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基础,这是互文性产生的场所,也为人们利用互文性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知识储备和可能性。读者对作品进行互文性阅读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种积累在平常看来是随意的、无功利的,源于一种兴趣。在长期的积累之下,这些知识在我们阅读新的文本时必然会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刻,这种阅读的快乐来自于文本中隐藏的其他文本,而发现这种隐藏的文本、隐匿的互文,则需要读者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及高超的智慧。无事乱翻书正为互文解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该文中,作者还指出了钱钟书文学思想中的互文性特点。孙文宪还指出,钱钟书的旁征博引很能说明问题,从钱钟书的论著看来,他注重的是鸡零狗碎、不成气候的小材料,钱钟书本人也认为那些挂了牌子来搞文艺的论著往往“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礼节性地表了个态”,“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的确,击中要害的往往不是长篇阔论,而是只言片语。对于互文性特征很强的集释类著作,针对韩愈的诗歌解释而言,钱钟书曾发出这样的慨叹:“……集释真不容易写。你不但要伺候韩愈本人,还得一一对付那些笺注家、评点家、评论家、考订家。他们给你许多帮助,可是也添你不少麻烦。他们本来各归各的个体活动,现在聚集在一起,貌合神离,七嘴八舌,你有责任去调停他们的争执,折中他们的分歧,综括他们的智慧,或者驳斥他们的错误——终得像韩愈所谓‘分’个‘白黑’。”如果不通过对他们观点的理解来加深理解文本,只顾罗列出各家的观点,就好比一人拿出一点东西来搞展览,无益于对特定文本的阅读,就像钱钟书所说的“只邀请了大家出席,却不去主持他们的会议”。

同类推荐
  • 拾忆

    拾忆

    这么些年,写写停停,停停写写。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写了不少的文字,几乎没有间断,各级报纸刊物也发表了不少,并贴到网上,渐渐引起一些网友的注意,得到了一些前辈的指导和认可。可是信息传递方式更新有些迅速,一些文字的载体换了,电脑硬盘也崩溃过,很多作品的原文底稿都找不到了,内心曾经有略过一丝想法就是把文字用纸质媒体保持下来。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这就是《拾忆》。
  • 朱自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朱自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日新居吟草

    日新居吟草

    《日新居吟草》收录作者王宏昌先生自2006年以来创作的240多首诗词,作品风格清丽、朴厚,题材广泛,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 惠特曼诗选(孙更俊译丛)

    惠特曼诗选(孙更俊译丛)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含蓄却有十分丰富的音乐性,“往往通篇像演说辞、意大利歌剧和汹涌的大海”。他的《草叶集》是19世纪中期美国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惠特曼诗选》节选《草叶集》中的优秀篇目,以短诗为主,兼顾长诗。
热门推荐
  • 皇明本纪

    皇明本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霸道总裁傻傻妻

    霸道总裁傻傻妻

    她是个并不起眼的女星,而他却是高高在上的s市总裁,却因为他的出现,发生巨大的改变,他欺负她,宠她,她还傻傻的帮他数钱,这样的傻妻,而他偏偏就看上了她,从前并不受人爱戴的她,开始慢慢的受人关注,这样的她他接下来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
  • 有一种心态叫放下

    有一种心态叫放下

    《有一种心态叫放下》讲述放下,是一种心态的选择;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压力,获得轻松;放下烦恼,获得幸福;放下自卑,获得自信,放下懒惰,获得充实;放下消极,获得进取;放下抱怨,获得舒坦;放下犹豫,获得潇洒,放下狭隘,获得自在……放下,是一种心态,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妨选择放下,以退为进,尽显个人魅力。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执著,执著于近在咫尺的成功,执著于绚丽多姿的生活,执著于唾手可得的感情……却始终是差之毫厘。执著没有什么不对,但放下也是智慧的选择。对智者而言,放下比之执著更能修身养性,更能快人一步取得成功。
  • 鬼话

    鬼话

    警笛声打破了这个依河而建的小村庄的宁静。紧靠河堤的一座砖包皮的四间老房前,聚集了这个三百多口人的小侯村中的一半人。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小子也该死!赌博不算,还经常把媳妇打得死去活来,只可怜他那受罪的媳妇竟和他一起去了。”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小声说。声音虽小,但却引起在场不少人的共鸣,纷纷点头:“还有那可怜的孩子,平常就可怜兮兮的,现在才十二岁就成了孤儿。” “哎!苏二叔,你可是苏田不远的兄弟,以后,他的孩子就全依靠你了。”
  • 松石斋诗文选

    松石斋诗文选

    许多年前有艺界师友曾鼓励结集。然余自觉拙作虽具诗词之形体,却远未得诗词之神髓,倘作为屐记或心感之回味犹可,而作为诗品实难示人。讵料癸巳之初,故乡旅厦乡亲联谊会诸友厚爱,将余之诗文编汇成集,欲以付梓。余深感盛情难却,思之再三,确定以《松石斋诗文选》为名面世。
  • 吸血霸王的堕落日常

    吸血霸王的堕落日常

    在地摊淘到的高仿Dio道具居然是真的,cos漫展遇到的小姐姐说他是霸王,楚行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 妯娌间的那些事

    妯娌间的那些事

    两个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轨迹的女人进入同一个家庭,妯娌间天生的微妙关系,在一开始便显现出来,敌意在日常生活中渐趋明显。她们无时无刻不在勾心斗角,无时无刻不在攀比,房子、车子、夫妻感情,甚至包括孩子!在逐渐升级的战斗中,两个女人的琐事,最终变成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
  • 九爷你家老婆又虐渣了

    九爷你家老婆又虐渣了

    (全本免费)(甜,宠)“男神,我有一个祖传的宝贝要送给你,要么?”“九爷,顾小姐想要城堡?”“送!”“九爷,顾小姐,想要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给她!”“九爷,顾小姐,想要和小鲜肉私奔!”“准……你个头!”男人霸气起身,开着战斗机去抢人……真是反了天了,宠成这样还要跑,必须抓回来……。第二天:“霍北霆,我跟你讲,运动神经太发达,是病,得治!”(1对1,高糖份甜宠,小伙伴们!)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最让孩子受益成长的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最让孩子受益成长的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其实在人生旅途中,支持你内心世界的,常常是一两句素朴、简单的话而已。而在人生成长的阶段,又难免会遇见一些迷茫、失落、困惑的时刻。孩子们需要课堂上老师的教导,需要家庭里父母的细心呵护,但更需要一本经典的好书做指导。这是一本伟大的成长故事书。所汇集的经典故事都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