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6700000039

第39章 互文性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研究现状反思(6)

在对李冯的戏仿小说进行研究的时候,就有学者指出了这样一种阅读经验:“当读者正沿着李冯铺设的情节大道顺畅前行时,突然发现这条大路中断了,李冯诡秘地拐入了一片交错的小径,使你失去了原先叙事的踪影,展现在眼前的景色虽然新鲜,却令你大惑不解:叙述评论、事实报道、剪贴的片段、不连贯的情节、抒情和议论……它们常常令你猝不及防地出现,使你茫然失措。”南月《小说的另一种声音》,载《南方文坛》1997年02期。李冯的长篇小说《孔子》截取了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一段旅程,通过不同的人的视角展开叙述,小说充满了多重的声音,孔子及其弟子颜回、子路、子贡、有若、公西赤、冉求、宰予、曾点、曾点的儿子曾参等多角度地审视和评价了那次著名的旅行,一种巴赫金式的复调结构出现在小说内部,各个人物之间充满了小型对话,而每个部分之间也形成一种新型的对话方式,甚至作者李冯同暗含的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并将这种对话明确化。可以说,以往的传统小说尽力为读者描绘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戏仿小说从一开始便揭露出小说的虚构性,并且将揭示小说的这种虚构特征作为自己的新特征。在阅读方式上,由于小说各部分之间所具有的共时特征,《孔子》一书的三个部分《他们》、《曾参》、《子贡》完全可以打乱顺序来阅读,读者无论从哪部分开始阅读都可以,这种小说没有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模式,不受严格的各部分之间的逻辑顺序限制,读者的阅读更为轻松、自在。

李冯的小说不受历时叙述模式的限制,而是几条线索同时撰写,因而对于读者的阅读而言,毫无逻辑顺序可以遵守,读者可以从第一部分读起,也可以从第二部分读起,也可以先读最后一部分,再回过头来读第一部分,总之,这种阅读的顺序是任意的,完全根据读者的喜好而定,如果非要从头到尾阅读的话,读者会产生一种常常被反弹回的感觉,这种镶嵌于文本中的倒叙方式在短暂的回溯后最终还得前进。这种阅读感受是一种关于地震余震式的感受模式,即相关情节会在你几乎已经忘了的时刻重新降临,就像余震一样往往在你刚刚进入正常状态,快要忘了的时候却突然到来。比如《庐隐之死》中,关于对石评梅的回忆及她那把藕荷色的绸伞就多次出现,这种出现不是作为一种意象而出现,而是作为一种共同回忆而出现在不同的人物的叙述声音之中。恰如李冯自己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于是在她的笔下,时间倒流了,我们不得不又回到了这篇小说的某个部分;于是我们便又看到了庐隐下课后,雇了车去到石评梅的住处,经过了那座四周放着木头假枪戟的破亭子和那株大槐树,来到了枝叶交覆阴影下挂着淡绿色纱幔的石评梅的窗下。我们看到了她俩在那儿饮酒吟诗,吃掉了石评梅的几盆白菊花……”于是,读者又不得不回到小说的开头,从而产生强烈的倒转感。张钧在论及他阅读李冯的小说《孔子》时的体验时说,《孔子》是一部怎么读都可以的作品:你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小说来读,也可以当成一种想象中的灵魂自叙传来读;可以从头读起,也可以从中间开始,甚至可以从结尾读起。他强调说,如果你选择从头至尾的传统读法,可能就会遭遇被不断反弹回来的时间效果。张钧本人则选择了一种我们这里称作互文读法的方法,把1962年中华书局的《论语译注》和李冯的《孔子》进行对读。也许正如张钧所指出的那样,《孔子》本身就是互文性的产物,李冯并没有否认在创作《孔子》之初曾受到过约瑟夫·海勒的《上帝知道》的影响,而《上帝知道》本身是以《圣经》为摹本,文学创作的互文性就在这一连串的影响下诞生了。而对于当前的文本《孔子》,我们还可以将它与日本作者井上靖的《孔子》、杨书案的《孔子》、李零的哲学孔子和于丹的心灵鸡汤式孔子进行更为宽泛的互文解读。

互文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在国外早已风行,2004年介绍到国内的英国学者马尔科姆·琼斯的《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幻想现实主义解读》指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试图劝说读者采用的一种方法,即互文解读的方法。他指出,陀氏的文本是通过与其他文本的呼应才变得圆满的,对于陀氏作品的解读理应借助于对其他文本的解读。琼斯说:“通过不断地暗示其他文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刺激读者把那些文本拿过来当做阅读其作品的模式或者参照物。就像朱莉娅·克丽斯特娃所言,‘互文性’与这样的文学影响无关,但却和个体文本被解读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只能通过从其他文本中获得的体系来解读。”洛朗·坚尼说:“互文性的特点在于,它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不再线形地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将互文的每一处相关参考进行替换:要么把此类地方只看成是并无特别之处的片段,认为它仅仅是构成文本的一个部分而已,从而把阅读继续下去;要么去找相关的原文。”

这种普遍意见还体现在乔纳森·卡勒1975年的著作《结构主义诗学》(Structuralist Poetics)一书中。他提出的五种逼真其实就是五种文本解读方法,其中就包含互文解读法。原文是这样说的:“首先,存在着这么一个社会性文本,它被当成了‘真实的世界’。第二,在有些情况下,很难与第一种文本区分开来的是一个广泛的文化性文本:即被众人分享的知识,它被参与者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被更正或者修改,但仍然可以充当一种‘自然’。第三,有一些文本或者某一种流派的传统,它们属于一种特别的文学和人工的逼真。第四种逼真或许可以被称为对人工逼真的自然态度。这种逼真的文本,通过清晰地引用和暴露第三种逼真来加强它自己的权威性。最后,有一种特定的互文性逼真,属于合式即一个作品把另一部作品作为其基础或出发点,并一定在与另一个的关系中被同化。”后两种逼真就是互文性。

互文性的阅读方式虽然在西方被正式提出,但类似的阅读体验以及对这种阅读经验的总结在中国文论中也较为常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叶维廉早在撰写于1984年的一篇文章《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里就指出了一种类似于互文的阅读体验。在这篇文章一开头他就说:“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其他的书的另一些篇章,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的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递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里,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接着,他举了一个例子,即我们在阅读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第一首《雄浑》的时候,由“大用外腓”里的“大用”马上想到了其来自庄子的《人间世》,接着我们又想起庄子的另一篇文章《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叶维廉接着指出,阅读过程中的秘响是交互引发式的,由“大用”到“无所可用”再到庄子的故事就是这种体现。他接着说,这种秘密的回响其实还不止这些,在庄子的同时,我们还想到了陆机的“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想到刘勰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还不止这些司空图之前的诗论、画论中的话,司空图之后的杨廷芝解诗品,顾翰的补诗品,曾纪泽的演诗品等统统都聚集在读者的脑子里,在这里秘密会通。文由此文引申到了彼文,这种文的文义就开始派生了。正如叶维廉在文章的最后又强调:“一首诗的文、句,不是一个可以圈定的死义,而是开向许多既有的声音的交响、编织,叠变的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与互文阅读体验类似,眼前看的此文,心里想起彼文,文总是指涉着不在场的他者之文,这种文本间的指涉关系即是互文。它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也丰富了文本身。

互文性给传统阅读方式带来极大的挑战,这种方式使读者不再拘泥于线性阅读方式,读者在阅读时具备了更大的主动性,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阅读,比传统的阅读更为随意、轻松、自在。但是,互文性的阅读方式对读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本与文本间关系的体察要求读者要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才能洞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经验源于读者平日的积累,只有具有丰富经验的读者才能更好地体察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特点。中国传统诗论中的“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等说法就是对这种阅读体验的形象描绘。

互文性的局限及国内研究的不足

一、局限一:对意义不确定性的强调,从而使意义走向虚无

必须看到,互文性有其不可抹杀的合理成分,它是存在于人类文学中的基本规律的发现、总结和精确表达,其诞生后很快得到诸多学者的推崇,并广泛流行于中西学术界、文化界。但是正如神话故事中的“阿基琉斯之踵”和“力士参孙的头发”这一隐喻来自于弥尔顿取材于《旧约》的神话故事《力士参孙》,玛挪亚的妻子不生育,后按神示生下了力大无比的参孙,参孙后来因为娶妻不当与腓力士人结仇,腓力士人猛烈攻击犹太人,犹太人抱怨参孙,参孙于是让犹太人捆上自己并将自己交给腓力士人。当腓力士人联合数千人准备杀掉参孙时,参孙轻易地就杀死了一千人。后来,腓力士人收买了参孙的情妇大利拉,让她哄骗出了参孙力量的秘密来源,原来他巨大无比的力量来自于从未剃过的头发。于是,其情妇趁他熟睡的时候剃掉了他的头发,参孙力量顿失,软弱如常人,束手就擒。腓力士人剜了他的眼睛,用铜链锁住他的双脚,将他投在监狱里推磨。更为糟糕的是,他们在欢庆时故意拿参孙取笑、当众戏弄他以增加他的痛苦。有一次,参孙恳请拉他的童子将他扶到大厅的柱子跟前,他用尽全力将支撑着大厅的两根顶梁柱拉倒,于是大厅坍塌,他和数千腓力士人同归于尽。这里用他的头发来比喻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弱点。阿基琉斯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据说他出生后,其母亲为了使他刀枪不入,把他浸入冥河的水中,但他的脚后跟被母亲捏住而未能求得保护,故他的脚踵即是他的致命之处。所隐喻的那样,任何东西都有其弱点,互文性的最大缺陷就是使意义担当逃逸,使意义逃逸到文本的深渊,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之中,无从追寻。正如蒂费纳·萨莫瓦约说:“人们之所以常常不太喜欢互文性,那是因为透过互文性人们看到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庞然大物……”

首先,从互文性我们看到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它不但解释不了意义从何而来,意义永远在于他者、在指涉不到的地方,意义在其他文本之中,意义无法确定,追逐不到。这样,就使它本身滑向了虚无主义。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印象由来已久,早在1985年耶鲁大学国际及地区研究中心的俄国及东欧出版部出版《回顾俄国形式主义》的时候,该书的编者之一杰克逊就写道:“今天,在以巴黎为中心的后结构主义的氛围中,所有的东西,甚至这种思想本身,都在分解。雅克·德里达说:‘在没有超验的所指的情况下,意义这种游戏是无止境的。’当前的文学理论,至少是那些以最新奇的形式出现的理论,已经进入了虚无主义的阶段,而能和这种倾向相匹敌的力量尚未出现。”这段话大概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公认解构主义使意义坠入深渊,文学文本的意义变得虚无缥缈、漂浮不定。解构主义这种对于意义的态度正如国内的学者认识到的那样:“解构主义从来都不探寻文本的终极意义,即不回答文本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意义只是文字游戏中的副产品,它不断受到‘延异’的作用而飘无定所。”因而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意义的追寻。

对意义的追寻始终是西方文论的重大主题,也是各色文论难以绕过的话题。阐释学就是解释意义从何而来的。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对一个本文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经海德格尔提出,伽达默尔加以阐释与修订的重要概念“前理解”探讨了读者之前拥有的知识结构、精神体验对当前文本意义把握上所构成的威胁。而艾柯也提出接受者从自身出发必然会产生一种误读:“我们周游、探索世界的同时,总是携带着不少背景书籍,它们并非是体力意义上的携带,而是说,我们周游世界之前,就有了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它们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这些背景书籍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可以无视旅行者实际所见所闻,而将每一件事物用它自己的语言加以介绍和解释。”

乔纳森·卡勒也十分关注意义问题,他曾对意义作过三重分析。他说:“我们不能只问‘意义’是什么。意义至少有三个不同的范畴,或者叫层面,即字的意义、一般言语的意义和一个文本的意义。”韦勒克强调读者对意义的参与作用。他说:“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也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尧斯则说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通过历代不同读者的理解的累积过程。他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证实。”

同类推荐
  • 捧墨赠友

    捧墨赠友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余秋雨历年受朋友之请题写的各种隽语联楹。所有内容均为作者自撰、自选的人生格言、境界描述。作者自己认为,由于状态轻松愉快,本书在书法水准上很可能高于前面的碑书和经典抄写。此外,本书还选录了作者的“行世十诫”和作者自填自书的七阕词作。
  • 紫钗记(汤显祖戏曲全集)

    紫钗记(汤显祖戏曲全集)

    《紫钗记》是16世纪中国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的一梦,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本书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着,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
  •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7:阿里斯托芬喜剧(下)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7:阿里斯托芬喜剧(下)

    权威版本:以剑桥勒伯古典版古希腊文本为依托,收集所有古希腊的传世戏剧作品。名家名译:古希腊罗马文学、文化专家张竹明教授和王焕生教授倾十年之功,从古希腊原文精心译成。全新亮相:绝版多年,全面修订,装帧升级,典雅尊贵,极具收藏价值。大奖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大奖项。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人类戏剧的最早发源地。古希腊悲、喜剧都与酒神庆典和民间滑稽演出有着血缘关系。
  • 美德·一束鲜花

    美德·一束鲜花

    张海君编著的《美德(一束鲜花)》是一本讲述 关于美德的书。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让 我们以《美德(一束鲜花)》为舟,泛舟漫游美德的 海洋。该书将会使你看到人性的美,引 导你成为一个更丰富的人。很多时候,一本好书也是 培养美好品质的必需品。
  •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人们为何在回顾生命时总要陷入对历史的追问,为的是将生命扶成正果。历史的神情里常有一些深邃的忧伤把我们感动,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诞令我们悲戚或惊忧,使我们对其中所有的细节充满敬仰。本书以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为感悟对象,如蔡伦、文天祥、钱钟书等历史人物,通过提纯他们身上历史的美质,以增强现代人的人格情操;采撷历史精英人性之美,净化现代人被污染的灵魂。
热门推荐
  • 一念飞仙

    一念飞仙

    太古念修大能者,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亦有武道之高手,破碎虚空,唯我独尊,然殊途同归,最后只为寻求那茫茫之天位,斩获长生。乱世之中,天才崛起,朝廷,宗门,世家,异族互相争斗,夺取气运,谁能脱颖而出,化为真龙,登峰造极?
  • 唐末藩镇演义

    唐末藩镇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柴胡成仙记

    柴胡成仙记

    一个神秘的老者,一个机智的少年,看他们携手闯修仙世界!总有一天我柴胡会成为仙人,逍遥无穷!
  • 重生贵女成长记

    重生贵女成长记

    作为贤妻时被嫌弃。而现在,徐楹一鞭在手,将军,您确定要娶一个悍妇?
  • 舍头谏经

    舍头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半纸结

    半纸结

    美丽的那天那条小河边,年轻的将军他遇见了她。“这把剑好漂亮!”他一愣,寻声转头看去。他看见了她。“我可以摸一摸它吗?”小女孩竟慢慢伸出手,摸了摸他手中的剑。他的心,有些微微地颤抖。“大哥哥,你……真好看!”“你是谁啊?我怎么从没见过你啊!”小女孩眨巴着大眼睛。“大哥哥,我给你留了朵花,让我把它插在你头发上吧!”他冰冷的心被投了一颗石子般,微微地荡起一丝涟漪………………爱太深了,太深的爱,恨亦有太深。纠缠不清,分不开,剪不断。此情难意平。………爱与恨,使人疯狂,做到放下很难,放下,即是解脱。娑婆梦乱万丝网,缱绻心瘦千千结。群号:540380283
  • 重生贵女:摄政皇妃

    重生贵女:摄政皇妃

    “灭族之仇,我护你生生世世。”如此誓言最终却在彼此的利用之中消失殆尽。“地狱天堂,我保你平平安安。”如此承诺最终却在两人的伤害之中不见踪迹。“天长地久,我给你天下荣耀。”如此深爱最终却在宫墙之中变成彼此的手段。一生三个男人,不同的誓言,不用的承诺,不同的爱护,最终变成一曲哀伤,消失在这四方的天际。究竟爱过谁?谁又曾真心爱我?我不得而知,迷茫一世。回忆一生,恍如隔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魔大唐之无敌召唤

    神魔大唐之无敌召唤

    【读者群qq:213221788,欢迎各位书友加入。】李承乾手握命运天碑,召唤华夏千古英杰!赵云:“七进七出有何难哉?且看某杀穿诸天!”薛仁贵:“吾有三箭,请品鉴!”冉闵:“华夏唯一,某在,世间无异族!”项羽:“前世,某可举鼎,今世,某可擎天!”多年后,李承乾立于诸天之巅:“看,这都是朕的江山!”
  • 君卿记

    君卿记

    东宫大殿堂前她穿着火红嫁衣狠心说道;“自你拒婚之日起,你我便以无缘,今天我又岂会应允于你。”他:“卿即是吾之挚爱,又岂能拱手相让他人。”她:“吾之所需,汝岂会予之。不是不爱而是无法而爱。”他:“卿之想要,吾必允之,如若无则,哪怕抢之?”而她第三次含着眼泪彻底狠心的对他诀别道:“四殿下位高权重,吾又岂敢高攀与您。我愿与君绝。”而三次莅临抢亲的他被一次次无情的拒绝,很是坚强,果敢的他最终还是倒下了。她通红的双眼也已经被泪珠打湿。心里又何尝不愿。可是他又岂知她内心的苦处?他该如何的挽回……而她又该何去何从?…………
  • 南昌之光

    南昌之光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奉献了什么。当感受到脉脉温情之后,一个最直接而又裸露的想法,就是在漫漫人生之途中,给予回报。让他人也在自己的奉献中,感受到同样的脉脉温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用时尚的话儿来讲就是“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