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6700000006

第6章 互文性理论诞生的西方社会文化语境(1)

在当前的互文性研究中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论题,如《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后现代主义文学戏仿策略阐释》、《“玩弄碎片,这就是后现代”——略论后现代状况的审美特征》、《拼贴画在后现代小说中的运用》、《互文性:后现代文本意义的增殖范式》、《互文性:名著改写的后现代文本策略——〈大话西游〉再思考》等,这多多少少说明了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员,互文性必然继承了后现代文化的某些基因。事实上,互文性的某些特点正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互文性的尴尬与困境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尴尬与困境,既然二者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那么对互文性的研究有必要从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文化语境出发。

互文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是两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其与西方当代文论的诸多流派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两对匹配的概念。“后”字的添加表明人们无法命名现代主义之后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正如有些后现代作家宣称的那样,文学已经终结了,人们面临的将是思想的极度匮乏、言词的无限枯竭。“后”字还强调了这对概念在时间上的断裂感与连续性,在前人基础上的添加佐证了布鲁姆那句有名的话,在后现代时代,每一个“家”都患上了时代的焦虑症。现代主义的成就是后现代高楼大厦的不可逾越的基础,是迫使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要经常停下来回望的“精神家园”。人们不得不郁闷地发现在他们所属的这个时代,独创性是多么的艰难。不管你是否认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开放、嬉戏、狂欢、反讽、片段、含混、悖立、无序、拼贴、无中心、非确定性、反对阐释、消弭等级秩序……所有与现代主义不同的精神都可纳入其中,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学院派批评与大话文化、流行体系,高雅文学与无厘头,整个社会仿佛是一个大杂烩。正如英国学者阿兰·洛德威的一段话所表述的那样:“后现代初出茅庐但又颓废苍老;它颇富才华,同时又十分邪恶;它沉醉消解分析,同时又异想天开;它的面貌似曾相识,同时又是最新时髦。后现代主义是个悖论的结晶,一个大杂烩的合成体。”

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关系“暧昧”,学者常常混淆其界限,以致让人误以为是可以通用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分还是明显的:后结构主义主要限定在哲学与文学理论方面,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偏向于文学艺术创作、大众文化、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因而,“后现代”的所指范围要广得多,以致它经常被视为是包含后结构主义的一个更大的具有广义文化意义的概念。正是在此意义上,本节选用了后现代主义这一范围更为宽泛的概念进行背景论述。

一、后现代在西方的兴起

现代主义在统治了西方一百多年后终于大河改道,开始走向了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它的母体——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子宫中产生的。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母体,它包含了西方文学诸多流派,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其时间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

与许多文论术语的演变相似,最早的“现代主义”是一个带有批评和嘲讽意味的贬义词。据《牛津大字典》的说法,斯威夫特在1737年7月25日给亚历山大·蒲柏的信中首次提到:“骚人墨客给我们送来了乱七八糟的诗文,带着令人生厌的省略语和稀奇古怪的现代主义,对英语的败坏就来自他们。”或译为“蹩脚文人以拙劣的减省和古怪的现代主义,带给我们这些用散文和诗写成的垃圾”。到19世纪末,这个词由贬义慢慢转向中性化,20世纪之后它被普遍在褒义意义上加以接受。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极其繁复和多样化。正如有的论述所表述的那样,“现代主义这个词语曾被用来包括各种各样破坏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激情的运动,这些运动都倾向于抽象化(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旋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但是我们将会看到,这些运动也并不都是性质相同的运动,有些还是对其他运动的某种激进反应。……总之,现代主义在大多数国家里是未来主义和虚无主义、革命和保守、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一种奇特的混合物。它既歌颂技术时代,又谴责技术时代;既兴奋地接受旧文化秩序已经结束的观点,同时面对着这种恐怖情景又深感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内部还充满着悖论,尽管如此,它还是被哲学、文化、文艺、文学界普遍接纳了。以上描述的悖论性作为一种遗传也被后现代主义继承了下来。

极盛而衰,水满则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社会发生转折,当现代主义走向巅峰时,其自身隐藏的危机便要爆发了,这场危机源于后工业社会的深层原因,导致了哲学文化文学层面的转折,这种转折迅速波及一切人文领域,时代不可逆转地走向后现代。正如杰姆逊在其名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所说:“现代主义的活力和动力,至此可谓到达登峰造极之境。……自此以后,所有称得上为‘现代主义’的精神文明,也就显得特别平淡和无力,难以为继了。”敏锐的学者们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福柯曾说:“什么是人们说的‘后现代’?我有点跟不上形势了。”当代美国学者、思想家、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中说:“今天,现代主义已经消耗殆尽。紧张消失了。创造的冲动也逐渐松懈下来。现代主义只剩下一只空碗。反叛的激情被‘大众文化’加以制度化了。它的实验也变成了广告和流行时装的符号象征”,“我相信我们正来到西方社会的一个分水岭:我们正在见证资产阶级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交换的观念——之结束,该观念曾范铸现代之时代两百年。我也相信我们已经结束了现代主义的创造冲动和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化运动曾支配所有的艺术,决定我们的符号表述125年”。丹尼尔·贝尔又说:“过去常用的文学修饰语是‘超’这个词……而现在我们似乎已经把‘超’穷竭,今日社会学修饰语是‘后’。”

到底什么是“后”的时代呢?任何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人皆可被嘲讽为具有现代主义的“乌托邦幻想”,这一词语的来历与出身如它本身所标榜的那样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后现代主义批评家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主义问题》中写道:“假定历史有其继承性,而术语有其产生的根源,那么我就不敢肯定‘后现代主义’一词究竟于何时何处。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以下这些事实:1934年,在马德里出版了菲德里柯·德·奥尼斯的《1882-1932西班牙—拉美诗选》,‘后现代主义’一词随之出现。1942年,杜德利·菲茨在他的《当代拉美诗选》中再次使用了这个词。二者以此表明早已潜伏着的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小小反拨。早在1947年,萨默维尔出版了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第一册节本,这个词再次出现。对汤因比来说,‘后现代主义’标明西方文明史中的一个新的历史周期。它大约始于1875年,而我们现在几乎还未开始有所觉察。稍后,在50年代,查尔斯·奥尔森谈到后现代主义问题时,往往不囿于它的精确定义,而是泛泛地谈论它。”在1959年和1960年,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分别在题名为《大众社会与后现代小说》与《什么是现代主义》的文章中提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莱斯利·菲德勒和伊哈布·哈桑开始使用后现代这一词语,在早先出现的哈桑的学术论文中还出现了“反文学”与“静寂的文学”诸如此类的相仿术语。那时“后现代”作为一个术语还没有被固定下来。

“后”很快被人们接纳和热捧起来,“后工业”、“后殖民”、“后文化”、“后地理”、“后马克思主义”、“后人道主义”、“后历史”、“后结构主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文科学的书籍之中,更多的是“后现代主义”。在一切文化领域,人们越来越多地与其碰面,但始终没人能说清楚这些概念加上“后”字后有多大改观和它的确切含义。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其理解就无从下手。把握“后”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有断裂与延续的双重属性,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装证明了以往的历史性存在,人为的添加又意味着与过去的决裂。下面的引用及表述有利于我们对后现代精神的理解。通常意义上的后现代文论家包括福柯、德里达、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利奥塔、德勒兹、加塔利、杰姆逊、拉康、鲍德里亚、伊格尔顿、伊哈布·哈桑、佛克马、赛义德等这里还可以。20世纪,几乎哲学、文学上重要的思想家都卷入到这股思潮之中。福柯说:“我不理解有什么样的问题是对于被称为是后现代或结构主义者的人们是共同的。”杰姆逊说:“最近几年(指1984年左右——引者注),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颠倒了的太平盛世说,其中关于未来的预感,不论是灾难的还是拯救的,都已经被这种或那种毁灭感取代(如意识形态、艺术或社会阶级的消亡;社会民主或福利国家的“危机”,等等);总合起来,所有这些也许就构成了越来越常说的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的许多讨论都是在后现代主义议程中进行的,他们“毫不犹豫地从后现代主义中获取其术语、思想倾向和概念方法的某些新思潮,包括后实证主义、新结构主义、后当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交叉重叠的,并占有众多的思想源泉”。这些导致了西方国家的文学批评向解构主义或者说后结构主义方向发展,为“互文性”的诞生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既是他们对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进行学术反思的结果,也是他们对传统的线性历史观的超越。

二、后现代精神与互文性

后现代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人们众说纷纭,至今未达成共识。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假象》(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简明扼要地归纳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质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他又接着说:“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文化风格。它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观念和意象加以折衷调和;它是多元主义的艺术,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

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来把握后现代精神无疑是个很好的办法,为此有必要回顾伊哈布·哈桑关于二者的著名对比。这个对比几乎影响了所有后现代主义研究者,学者们对其的引用长期以来居高不下。

哈桑援用了现代主义二元对立的方式,列举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以上对比点,右边的竖排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后现代景观,囊括了差异哲学、精神分析、身体研究、女性主义、互文性等诸多理论流派,透视出德里达、德勒兹、苏珊·桑塔格、克里斯蒂娃、拉康、巴特、巴赫金、约翰·巴斯、索绪尔、保罗·德·曼诸多后现代思想家、文论家的思想碎片。无我性、无深度性是从杰姆逊那里借用来的。文本的开放性、生产力、反讽、扩散、游戏、狂欢、消弭等级制与互文性特征契合。“过程∕演示∕发生着”指引着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生成文本及巴特所提出的文本是一种生产力;“互文与互涉文本”直接将互文性看作后现代文本策略;“组合”意味着粘贴、拼凑等互文手法;“变体”暗含着互文重写、改编等对旧题材的当代处理;“差异—延宕、印痕”明显地在指涉德里达文本理论;“反讽、不确定性”是互文文本的基本特色之一。

后现代精神基本特征有:混杂(Hybrid)、拼贴(collage)、碎片注:英国社会学家鲍曼将自己的一部作品命名为《生活在碎片之中》无中心、多元化、世俗化、文化狂欢、非体系性、语言游戏、文本享乐、反乌托邦、反历史决定论、反体系性、反本质主义、消解宏大叙事,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等。正如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所述:“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与当今许多术语有某种亲缘关系,而那些术语本身的内涵就是不确定的。”因而由于其术语本身的非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颠覆了以往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中作者的“上帝位置”,消解了独白式批评的传统方式,正因为此,“互文性”这一术语已经成为后现代文化批评的一种锐利武器。

同类推荐
  • 风从西边来

    风从西边来

    本书作者寰行中国,从西安启程,沿着张掖、敦煌、乌鲁木齐、伊宁等陆上丝绸之路重镇,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至北海的重要港口,历经盛世古韵、河西走廊、西出阳关、边陲天道、海上丝路的五段旅程,探寻了融汇、开拓、寻梦、征途、往来背后的精神内涵。
  • 林徽因剧本集

    林徽因剧本集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建筑学等方面成就斐然。通过她,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华绝色和风花雪月,让后人追昔抚今,心生向往。
  • 一抹蓝

    一抹蓝

    《一抹蓝》是一部以内蒙古高原为背景,抒写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的长篇诗集。作者以细腻而大气的笔触描摹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生态关系,并加以哲学的思考,以彰显其崇尚自然崇尚文明的人文情怀。强烈的抒情意味,鲜明的主题,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深挚的爱,娴熟的表达构成了这部诗集的特点,《一抹蓝》是作者对家乡的深情礼赞。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 二十年

    二十年

    君晓睁开眼,透过屋顶的明瓦,看见天上飘过去几朵彩云。想起刚才的梦里,自己一口气生吞了六个肉包馒头,醒来的枕头上浸透了口水。起身来到灶屋,大铁锅里剩下四个实心团子,拿起筷子,直接戳向团子,一个接着一个往嘴里塞,一丢筷子往门外走。觉得眼睛粘啊粘的,又转身来到脸盆前,用手“嚯嚯”水,撸了一把面,嚼着团子,湿答答地出了门,直奔金美家,心内想:肯定晚了。天蓝得真,太阳耀得红火。小路干脆蓬松,沿路的树稀疏而挺拔,熟悉成了列队欢迎的士兵,都能叫出名字。金美门口,场上都坐满了人,没座的就站着,估估村上的人都来了。
热门推荐
  • 竹马去哪儿

    竹马去哪儿

    某青梅眨眼:“竹马,你会唱小星星吗?”某竹马面无表情:“不会啊。”某青梅讪笑:“那我教你好了。”某竹马放下手中的书,弯唇:“你确定你要用你那跑调到世间仅有的歌喉教我?”某青梅:“!!!”某竹马继续弯唇:“不过我不介意你用你那控制歌喉的物品教我。”某青梅:“What?”某竹马长指点点自己的唇瓣。教神马?Kiss啊!这是我死追多年的竹马么?把我的纯情小竹马还给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幸孕鲜妻:老公轻点宠

    幸孕鲜妻:老公轻点宠

    顾夕瑶脸上一僵,她梗着脖子看着季晴那张恶毒的嘴脸,高声道:“季晴,我的孩子当然是秦上宇的!那一晚,她醉得不醒人事,第二日醒来时,身边早已没有了男人的身影,而她一直以为是秦上宇,顾夕瑶脸色惨白,难以相信的紧盯着照片上那张猥琐布满刀疤的脸,一口黄牙像从来没有刷过一般,看着让她恶心得想吐。……病房里容白俊逸的脸上也露出一丝不自然的神色,看着床上睡着了都不安分的女人,“我没有被野男人睡,没有!”野男人?说他?容白看着那只紧抓着他的手,半眯了眯黑眸,危险的气息从他眸底溢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激发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激发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江湖封尘录

    江湖封尘录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仗剑天涯,快意恩仇,儿女情长,情意绵绵…本故事纯属虚构,不作任何历史参考。
  • 世子妃复仇记

    世子妃复仇记

    “慕容成!我诅咒你不得好死,如果有下辈子,我绝不会把心思都在投到你身上来!”“你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去死吧!”说着,那苦涩的汤汁就流进了我的肚子里,从此命丧皇宫!若有来世咱们的帐一定要慢慢的算!我这么想着就走下了黄泉,再睁眼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 宁许相思一顾

    宁许相思一顾

    宁相思预定的未婚夫睡了别人还自以为傲,还口出狂言云城除了他再没人能配的上宁相思。谁知宁相思转身投入大BOSS许一顾的怀抱。从此“改头换面”,开启撒狗粮之路。
  • 最糗穿越

    最糗穿越

    想看装叉的就别点了,想找牛叉的也别进了,那些东西这里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离奇的情节外加一点小小的幽默,如果能给你的闲暇时光带来一点快乐,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 娇蛮弃妃:帝君太霸道

    娇蛮弃妃:帝君太霸道

    谁说弃妇没人要?即使烂桃花在身边朵朵开,也总会有不烂的那一朵出现。前半生,他们害了她的父兄,害得她失去腹中的孩子。同床的夫君看似彬彬有礼衣冠楚楚,却一直都在利用她,折磨得她痛苦不堪。再次醒来,却还是要低人一头。但因为一场久远的偶遇,她被他惦记着,牵挂着,甚至在她被夫家扫地出门后,愿纡尊降贵带她回宫。从此她随心所欲斩妖除魔,把坑害过她的人狠狠教训一遍。只是,这看似冰冷的他是怎么回事?弃妇也敢要?还一直缠着她?
  • 我真的不想高调啊

    我真的不想高调啊

    在每一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我一定要成为世界自由搏击冠军。即使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即使被学校开除,即使只能吃到低保,也要勇往直前的走下去。这是一个少年的青春梦,热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