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4600000011

第11章 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考析(上)(4)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詹本第2370页注释(一):

肮脏,《后汉书》卷八0下《文苑列传·赵壹传》载《刺世疾邪赋》:“伊忧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李贤注:“抗脏,高亢婞直之貌。”抗,同骯。

据此,我们知道“肮脏在风尘”的意思是:服戎事于边关,身在行伍,而高亢耿直不屈。所以,该诗句中“风尘”喻指风尘漫天的边关戎事。

上录《流夜郎赠辛判官》首章前六句,紧接“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李白于第二章开头就写道:“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胡开。”所以我们判定此诗上两句中的“风尘”指战乱。

“风尘”,全唐诗使用达223次,一般多用它的引申义。

“风尘”指风和被风扬起的尘土时,两个语素的意义属于相关。汉焦赣《易林·坎之咸》:“风尘瞑迷,不见南北,行人失路,复反其室。”

晋郭璞《游仙诗》:“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此例中“风尘”指尘世,即纷扰的现实生活境界。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而为政所患……微染风尘,便乖肃正。”此例中“风尘”指尘事,即平庸的世俗之事。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此例中“风尘”喻指宦途,官场。

《后汉书·班固传下》:“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此例中“风尘”即比喻战乱;戎事。

李白诗歌中“风尘”使用达12次,义项多至五个;“风尘”在全唐诗中的使用率又很高,可见,“风尘”一词应是唐代的一个常用词。

【风沙】(3次)

(1)此特指大漠里的风和沙。

《古风·胡关饶风沙》:胡关饶风沙,萧索(一作飒)竟终古。

(2)此喻指人生旅途的艰辛。

《公无渡河》: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禅房怀友人岑伦南游罗浮兼泛桂海自春徂秋不返仆旅江外书情寄之》:草木结悲绪,风沙凄苦颜。

“风沙”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唐诗中出现59次,为当时的常用词。

在干燥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风、沙相随而起,边塞多风沙,故“风沙”一词多见于边塞诗人的诗里。李白《古风》“胡关饶风沙”即以“风沙”代指边塞气候恶劣。如唐李颀《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这种语境里的“风沙”带上了特指色彩,似乎特指西北边塞大漠所具有的“风沙”。诗歌等文学作品里的词语,往往如此。

后两首诗中的“风沙”,以恶劣的气候而喻指人生旅途之艰辛。但辞书上“风沙”无抽象之比喻义,我们只好把这种含义,看成李白诗歌中词语所具有的词外之义。正因为李白等唐代诗人这样使用“风沙”,“风沙”一词便产生了词外之义。关于诗歌语词的词外之义,苏宝荣先生是这様说的:

应当说,语词的言外之义,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讲究“诗眼”,追求“炼字”,这种经过锤炼的字词,精妙之处,往往就在于蕴含着词外之义。

№16 风火 风水 风雷 风电

【风火】(1次)指道家地、水、风、火四大元素。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王琦注:“释家以此身为地、水、风、火四大假合而成。坚者是地,润者是水,暖者是火,动者是风。”《汉语大词典》“风火”下无此义项。此用同类事物中的两者构成一词而称代此类事物的全体。

故“风火”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风水】(3次)

(1)指天上的风和雨;指江河里的风和水。

《宿清溪主人》: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风水无定准,湍波或(一作成)滞留。

(2)喻指时势。也就是指诗人当时所处的外在环境和时局变化。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主人苍生望,假我青云翼。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

詹本第2671页注释(九):“朱注:‘风水,犹烟水也,为渔者所居。’资,朱注:‘助也。言有所助也。’《选集》:‘风水,风雨,喻援助之物。’” 詹本同页注释(十):“《文选》卷四九干宝《晋纪总论》:‘至于世祖,遂享皇极。’吕延挤注:‘皇极,天子之位也。’”

詹锳先生讲解此段的大意时,引朱谏曰:“州中司马贤主人也,系苍生之重望,力能荐士而推贤,若假我以青云之翼,我亦可以高飞而远举,得如鸿毛之遇顺风,巨鱼之纵大壑矣。苟风水见资,而时势相助,我当投竿而起,佐皇极,赞一人之成大化,夫何难哉!”

据此,我们知道李白《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里“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中的“风水”一词的含义是:指诗人当时所处的外在环境和时局变化。

“风水”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风”与“水”是组成自然风景的两种重要因素,“风水”相关并列而为复合词,再靠比喻手法引申出“时势;外在的环境因素”的义项。

实际上,民间至今有用“风水”一词来指宅基地、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山脉等形势。此种用法见于旧题晋郭璞《葬书》:“经曰:风乘气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李白诗歌中的“风水”虽无这一义项,但“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中的“风水”指对人有援助的外在因素,与这一义项是有关系的。

另外,本书作者考察,“风水” 借指“风光、景色”,是全唐诗中所产生的新义。如李绅《移九江》:“楚客喜风水,秦人悲异乡。”

【风雷】(4次)形容巨大的响声。

《赠从孙义兴宰铭》:落笔生绮绣,操刀振风雷。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银鞭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布落,如潀云汉来。

“风雷”, 指风和雷。《周易·益》:“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孔颖达疏:“子夏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盈。’……其意言必须雷动于前,风散于后,然后万物皆益。”

后用“风雷”来形容巨大的响声,如方干三《因话天台胜异仍送罗道士》:“石上丛林碍星斗,窗前瀑布走风雷。”

刮风打雷,“风”和“雷”响声都很大,可见两个语素具有共同的义项而并列构词,表示巨大的响声。

【风电】(1次)本指风和电,比喻很快的速度。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鸾车速风电,龙骑无鞭策。

此“风电”与“鞭策”对得很工稳,不作形容词,而是一个名词,两个语素本为相关并列之语义关系。“风”与“电”都具有极快的速度,故在此义项上,两个语素又为同义并列之关系,李白此诗中“风电”即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风电”一词,见于南朝梁陆倕《志法师墓志铭》:“哀兹景象,愍此风电。”

№17 风波 风涛(附风浪)

【风沙】(3次)

(1)此特指大漠里的风和沙。

《古风·胡关饶风沙》:胡关饶风沙,萧索(一作飒)竟终古。

(2)此喻指人生旅途的艰辛。

《公无渡河》: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禅房怀友人岑伦南游罗浮兼泛桂海自春徂秋不返仆旅江外书情寄之》:草木结悲绪,风沙凄苦颜。

“风沙”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唐诗中出现59次,为当时的常用词。

在干燥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风、沙相随而起,边塞多风沙,故“风沙”一词多见于边塞诗人的诗里。李白《古风》“胡关饶风沙”即以“风沙”代指边塞气候恶劣。如唐李颀《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这种语境里的“风沙”带上了特指色彩,似乎特指西北边塞大漠所具有的“风沙”。诗歌等文学作品里的词语,往往如此。

后两首诗中的“风沙”,以恶劣的气候而喻指人生旅途之艰辛。但辞书上“风沙”无抽象之比喻义,我们只好把这种含义,看成李白诗歌中词语所具有的词外之义。正因为李白等唐代诗人这样使用“风沙”,“风沙”一词便产生了词外之义。关于诗歌语词的词外之义,苏宝荣先生是这様说的:

应当说,语词的言外之义,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讲究“诗眼”,追求“炼字”,这种经过锤炼的字词,精妙之处,往往就在于蕴含着词外之义。

【风波】(7次)李白诗中皆为“风浪”义。

《远别离》: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长干行二首》其二: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横江词六首》其二: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词六首》其五: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一: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丹阳湖》: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庄子·天地》:“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成玄英疏:“夫水性虽澄,逢风波起,我心不定,类彼波澜,故谓之风波之民也。”庄子所用“风波之民”,其中,“风波”含义抽象而深刻,是“比喻动荡不定或艰辛劳苦”的意思。这已经是“风波”的比喻意义。可见,“风波”一词的出现时间会早于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

李诗使用“风波”达7次,皆指“风浪”,用“风波”一词的本义而已。屈原有这样的用例,《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而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现代汉语中“风波”一词,除用其本义外,还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风波”在李诗中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风涛】(2次)指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枯鱼过河泣》: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风涛倘相因,更欲凌昆墟。

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

在唐诗中“风涛”一般使用它的本义,而且指级别很大的风浪。

“风涛”与“风浪”在李诗中使用的情况如上所述,在唐诗中使用的情况则如下:

第一、全唐诗对“风涛”使用的次数超过了对“风浪”的使用的次数。全唐诗中使用“风涛”达54次,使用“风浪”41次。杜诗中使用“风涛”9次,使用“风浪”4次。例如:

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

杜甫《次晚洲》:参错云石稠,坡陀风涛壮。

杜甫《渡江》: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

杜甫《天河》: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除“李杜”之外,其他著名的诗人也使用了“风涛”。例如:

杨炯《西陵峡》: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高适《涟上题樊氏水亭》:明日又分首(一作手),风涛还眇然。

白居易《东楼南望八韵》:风涛生有信,天水合无痕。

白居易《涧中鱼》: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

第二、李诗中未使用“风浪”,见于其他诗人的诗里。如:

储光羲《寒夜江口泊舟》: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

崔灏《长干曲四首》其四: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第三、“风涛”在唐诗中产生了新义,用来比喻艰险的遭遇。例如项斯《欲别》:“归期无岁月,客路有风涛。” 而“风浪”在唐诗中却未产生新义,到宋诗中才产生了新义。“风浪”也是一个传承词,《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南人以为邛河”李贤注引汉李膺《益州记》:“渔人采捕,必依止宿,每有风浪,辄居宅侧,恬静无它。”“风浪”比喻艰险的遭遇,晚见于宋叶适《题五畏斋》:“君不见匹夫胆大气如山,风浪只在须臾间。”

“风涛”一词,在李诗中,甚至在唐诗中都是一个很活跃的词。可以这么说,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对“风涛”一词的使用超过了对“风浪”一词的使用。难怪“风涛”到现代汉语初期,比“风浪”又多产生出一个新义,即用“风涛”来比喻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例如鲁迅《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涛怒吼起来,刷洗山河的时候,这才能脱出这沉滞腐烂的运命。”

总之,在李诗中、唐诗中,“风涛”比“风浪”更具有表现力。

“风波、风涛、风浪”在指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时,为同义词。

“风波、风涛、风浪”和“风尘、风沙”这一类的词,有人会看成偏正式复合词,而本书看作并列式复合词。因为,“波、涛、浪”以及“尘、沙”,虽然因风而起,但“风”的本义(见前风气一词)是一种气体,与它们只是两两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一类自然现象,所以本书将“风波、风涛、风浪、风尘、风沙”之类的词看成相关一类的并列式复合词。

№18 a. 波涛 波浪 波澜

b. 涛波

【波涛】(作名词3次)

(1)指江河湖海中的大波浪。

《鸣皋歌送岑征君》: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一作虹)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淮南子·人间训》:“及至乎下洞庭,鹜石城,经丹徒,起波涛,舟航一日不能济也。”

(2)比喻动荡的局势。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太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

此为“波涛”在李诗中产生的新义。

附“波涛”作动词。为“奔逃”义。仅见于李白《白马篇》:“叱咤经百战(一作万战场),匈奴尽波涛(一作逃)。”详见第四章№89。

【波浪】(2次)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水面。

《春日行》: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江上寄巴东故人》: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

“波浪”一词,大抵为唐代新词。除唐诗外,又见于《晋书·张华传》:“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

唐代诗人中,李白之前,有骆宾王、丁仙芝等使用;与李白同时的有杜甫、李华等使用,杜甫使用达5次;李白之后,有孟郊等使用。此举例如下: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乐游园歌》:青春波浪芙蓉圆,白日雷霆夹(一作甲)城杖。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李华《杂诗六首》其一:典乐忽涓微,波浪与天浑。

【波澜】(9次)

(1)指波涛。即指江河湖海中的大波浪。

《古风·秋露白如玉》:人心若波澜,世路有(一作多)屈曲。

《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赠友人三首》其二: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留别金陵诸公》:钟山危波澜,倾侧骇奔鲸。

《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其二:鱼龙动陂水,处处生波澜。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刺滩》: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

汉马融《长笛赋》:“波浪鳞沦,窊隆诡戾。”

(2)波浪翻滚。

《古风·登高望四海》: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

《金陵三首》其一:金陵空壮观,天堑(一作江塞)净波澜。

南朝宋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波”,本为“水涌流”。《说文·水部》:“波,水涌流也。从水,皮声。”《管子·君臣下》:“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者也。”故引申为“起波”。《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名词,指涌流的水。《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又指波浪,即指起伏动荡的水面。《楚辞·九歌·河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涛”,大波。《说文·水部》:“涛,大波也。从水,寿声。”

《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涛,海中大波,亦曰潮头。”汉王充《论衡·书虚》:“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 《淮南子·人间训》:“经丹徒,起波涛。”高诱注:“波者涌起,还者为涛。” 《文选·木华〈海赋〉》:“于是鼓怒,溢浪扬浮;更相触搏,飞沫起涛。”李善注引《苍颉篇》曰:“涛,大波也。”

“浪”,《说文·水部》:“沧浪水也,南入江。” 《尚书·禹贡》:“(汉水)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引申后仍作名词,指波浪。《玉篇·水部》:“浪,波浪也。”《世说新语·雅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晋左思《吴都赋》:“长鲸吞航,修鲵吐浪。”杜甫《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引申后转为动词,乃“起波;水波涌动”之义。晋左思《吴都赋》:“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唐鲍溶《周先生画洞庭歌》:“不下此堂临洞庭,水文不浪烟不动。”

“澜”,据《说文》,“大波为澜”。《说文·水部》:“澜,大波为澜。从水,阑声。涟,澜或从连。” 《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赵岐注:“澜,水中大波也。”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同类推荐
  • 北京路纪事

    北京路纪事

    30年来,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一直为一个叫梁晓斌的人找一把钥匙。这是一群纯粹的人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的头上都系着一块红布。
  • 见字如面:外国名家经典收藏版

    见字如面:外国名家经典收藏版

    家书,不仅是维持父子间亲情的一件信物,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血液文化。家书,在一张纸上,记载的既是真实的时代发展,也闪耀着父母给孩子传递的自身感悟与智慧。本书选取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洛克菲勒、查斯特菲尔德、摩根的家书,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三位人物给自己子女的家书中,读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子女的期许。
  • 小人物史记Ⅱ

    小人物史记Ⅱ

    本书时《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倾听·人生”版的集结,它的宗旨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十年时间,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500多个小人物敞开了心扉,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更多的小人物。
  • 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

    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精华读本: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从两万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名家行文,观点鲜明,功底深厚,语言生动,不拘一格,有很强的阅读陛和欣赏性,值得珍藏。《<名作欣赏>精华读本: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获得过无数荣誉,是全国唯一以鉴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内容的大型期刊,曾蝉联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政府最高奖——国家期刊奖,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本论著以新历史主义视域中格林布莱特的文化诗学批评观为研究个案,结合其具象化批评实践活动,通过重点分析他的经典性论断和代表性论著,逐步演绎出其批评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精髓要旨,目的在于从理论的源头上厘清与把握文化诗学批评观的学理思路和实践走向,揭示其“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文化”、“历史文本化”与“文本历史化”、“权力话语化”与“话语权力化”等多重互文批评范畴的文化品格、历史语境和政治内涵。与此同时,重估和重构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批评流派的发展脉络与理论框架,并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阐明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对中国文化诗学批评理论的当代阐释和主体重建无疑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价值和历史观映鉴意义。我们有着充沛的理由与依据来确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一旦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学批评生态,势必助力于其自身批评实践的疆域扩展与理论完善,夯实在“立场自醒、理论自觉和价值自省”的思想基础之上,,还将强力拉动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向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生态型批评”理想不断靠拢,从而保持一种涵养传统与吸纳新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批评态势。
热门推荐
  • 奈何良辰美景时

    奈何良辰美景时

    新书《梦醒时你依然在》已上传,记得过来哦!***这一世,他护她。“景旹大人,此等小事,你不在话下。”“小呆子,天下之大,何处不能为家。”“景小旹,这扮相可真适合你。”“公子认错人了,小女陌上桑。”世上再无此良辰,耳旁无人唤小呆。……“你可知,有你的地方才有家。”**这一世,她陪他。“大人,我们可曾见过?”“大人,良辰如今无家可归,您可愿收留我?”“大人,不管你是谁,是人,是仙,还是魔,你都是我的景小呆。”“大人,来生记得等等我,让我追上你。”一壶浊酒,一场美梦,一世芳华……“好,来世,我给你买喝不完的酒。”
  • 魔勇异世录

    魔勇异世录

    沧海桑田,万物复苏,某日,在一座巨大的黑坑之上,悄无声息的建起了一座黑泱泱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过着乏趣的生活,他们日日夜夜像机器一样运作,只为了——复兴!在这样一群人中,却有着一个异类,他不求上进,只求现世安稳,可颐养天年。他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好像已经失去为人的资格。他中庸,他孓孓,他想融入这里,却成为了局外人。在一次意外中,他发现自己的心脏与常人不同。他的心脏被一颗形似瓜子的寄生生物吃掉了!然而他却还活着。于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灵气复苏三百年,万物进化,一切历史即将重演。(ps:本书慢热,且剧毒,请读者慎点!点开一概状况拒不负责。)
  • 江山风雨情之雍正与年妃

    江山风雨情之雍正与年妃

    他,爱新觉罗•胤禛,历经九龙夺嫡,最终君临天下;她,名门闺秀,才貌双全。原本天作之合,佳偶一对,却阴差阳错,与爱擦肩。一个错付真心,一个心字成灰,一步错,步步过,错过今生,错过来世,何时才能真心真意爱一回?姐妹情深,兄妹情深,侯门一入深似海,爱恨情仇无止休。天赐良缘,天作之合,千里姻缘一线牵,鸳鸯误点为哪般。爱新觉罗•胤禛、年冰凝;爱新觉罗•胤祯,年玉盈,两兄弟、两姐妹,阴差阳错遇见你,生生世世不分离。本文讲述雍正皇帝与年妃的爱情故事,基本尊重历史,不宫斗,不滥情,不虐恋,数字军团靠边站,康熙也只打打酱油,偶尔搞笑,基本煸情,志矢不渝、无怨无悔,只为写出我心目中的四爷,写出我心目中的爱情。
  • 洛仙

    洛仙

    人若死去,必然重坠轮回,无法超脱。传闻数百年前巫鬼道,可以借鬼道神通而成大道,但是一夜之间却烟消云散。废墟之上,一鹤西来,天师道应运而生。佛灭之日,乱相纷呈,平民百姓命如草芥。方仲的亲身父母不幸成为一对亡命冤魂,为了复生双亲,他被迫踏上了修道之路。
  • 和菩萨戒文

    和菩萨戒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回到明朝当影帝

    回到明朝当影帝

    卫轩穿越回明朝万历年间,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又因缘际会,卷入了官场激流之中。在这残酷的年代,在黑暗的官场,想要活下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想要跟那些大佬们扳手腕,第一件事就是要会伪装自己。还好,卫轩的演技很不错。贪财、市侩、懒惰、风流、玩世不恭……各种负面的形象,他都能轻松驾驭,尽毁古人三观。大明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朝代,卫轩的故事……更精彩。(喜欢本书或者想要龙套角色的读者,可以加花间书友Q群:336757504)
  • 国术大明星

    国术大明星

    国术者,在强身,诚意,正心,明智,术德并重,内外兼修,实强国强种之道也。然武学千年,如过眼云烟,当今世界,已无国术立锥之地。爱国愤青叶谨获得了“国术振兴系统”,并穿越回到了2012年。继承了百家武术的叶谨,在这个流量之上的时代,打算利用明星的身份,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术救亡之路。……好莱坞主持人依依不饶的问道:“叶谨先生,你真的会华夏功夫么?”叶谨沉默了半晌,站起来走了八步,舞台轰然倒塌。翌日。“著名华夏动作明星叶谨,恶意损坏演播厅舞台,导致舞台塌陷……”——《好莱坞时报》《国术大明星》读者群号:934064596
  • 犹太之商道

    犹太之商道

    如果说犹太人的事业,是企业,是金钱,是偏执狂们在创造着财富,那么托起当今犹太民族心灵中太阳和神的人,正是这些身价不凡的犹太商人、财富帝国里的金融企业明星,他们以其独特的成功商法,赚取利润的绝妙手段,巨额的资财,震撼着整个商业世界。今天,我们来研究犹太人精深奇特的经商之道,近乎偏执与狂热的犹太精神文化,第一流的情报意识,我们会发现,他们是如何占得先机、获取利润的,又是如何在经营之路上建立起了自己商业的霸权的。犹太商人是商人中的智者,更是商人中的魔鬼,他们能从零开始最终成为亿万级的富翁。
  •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和领袖。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公认为20 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 神级反派系统

    神级反派系统

    叶轩穿越了,却悲催的发现自己穿成了大反派,满世界的主角全都是他的敌人。不过没关系,我有系统在身,主角们,给我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