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4600000015

第15章 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考析(上)(8)

从《说文》对二字(单音词)的释义,可知到汉代,“宾”与“客”词义仍然各有侧重,“宾”常指地位尊贵、受主人敬重的客人,“客”常指寄居他人或旅居他乡的客人。“宾”、“客”二词词义在理性意义上的差异,自然让这两个词在感情色彩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导致构词上出现了“嘉宾、来宾”与“客人、过客、食客、门客”相对立的情况。即便有“来宾”和“来客”之称呼,但前者的感情色彩更郑重。“嘉宾”一词,《诗经》里就出现过。《诗经·小雅·鹿鸣》中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和“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之诗句。但是,随着单音词的使用,“宾”与“客”因色彩意义上的区别突出出来了,于是词的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则不明显了,总之指客人而已。这样一来,“宾”与“客”作语素构成“宾客”一词时,明显地两个语素的理性意义完全相同;组合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之后,两个语素在感情色彩上的差异也不存在了。例如《诗经·小雅·吉日》:“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宾客”一词,在李诗中泛指客人。现代汉语中也是这个意义。

№31 a. 交亲

b. 亲友 宾友

【交亲】亲戚朋友。交,朋友;亲,亲戚。

《送侯十一》: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空余湛卢剑,赠尔托交亲。

《赠友人三首》其三: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

“交”,本义为“脚胫相交”,引申为“朋友”。

《说文·交部》:“交,交胫也。”作动词,自然引申出结交、交往的意义。如《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又如《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交”引申为“朋友”,如“至交、知交、旧交”等词。

“交”单用指朋友,《管子·禁藏》:“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此例中“交”与“亲”连用成词。

“交”与“亲”在表示“自己信得过的人”这一义项上结合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交亲”不是短语,因为两个语素结合成词表示更大的一个范畴概念。而且是一个“名素+名素”的名词。

【亲友】(1次)指亲戚朋友。

《古风·泣与亲友别》: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

【宾友】(1次)指宾客朋友。

《东武吟》: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宾友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战国策·赵策一》:“孟尝君曰:‘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此例中“亲友”已凝结为一个并列式复合词。

《晋书·郑褒传》:“魏武帝初封诸子为侯,精选宾友。”此例中“宾亲”已凝结为一个并列式复合词。

“亲”与“友”、“宾”与“友”属于同一类人,那么,“亲”与“友”、“宾”与“友”两两连用成词,它们均属于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32 伉俪

【伉俪】(1次)妻子,配偶。此指东海勇妇。

《东海有勇妇》(代关中有贞女):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

“伉”与“俪”连用,早期之例可见于《左传》。

(1)《左传·成公十一年》:“郄犨来聘,求妇于声伯。声伯夺施氏妇以与之。妇人曰:‘鸟兽犹不失俪。子将若何?’曰:‘吾不能死亡。’妇人遂行。生二子于郄氏。郄氏亡,晋人归之施氏。施氏逆诸河,沉其二子。妇人怒曰:‘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遂誓施氏。”杜预注:“俪,耦也。”“伉,敌也。” 唐孔颖达疏:“伉者,相当之言,故为敌也。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南朝梁沉约《奏弹王源》:“若乃交二族之合,辨伉合之义。”

(2)《左传·昭公二年》:“晋少姜卒。公如晋,及河,晋侯使士文伯来辞曰:‘非伉俪也,请君无辱。’”孔颖达疏:“言少姜是妾,非敌身对耦之人也。”

从杜预注和孔颖达疏,我们知道“伉俪”一词中的两个语素,是同义语素,故“伉俪”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左传》上“伉俪”一词,本来是指能跟夫君相匹配的妇人,而不是指夫妇双方。

李白此诗所用的“伉俪”,从词形和词义来看,完全遵循上古汉语中“伉俪”的用法。

除李白之外,“伉俪”在全唐诗中还有三位诗人使用过,总计4次:

1.戴叔伦《古意》:云闲虚我心,水清澹吾味。云水俱无心,斯可长伉俪。

2.白居易《闲园独赏》:蝶双知伉俪,蜂分见君臣。

3.白居易《鹤答鸡》:尔争伉俪泥中鬬,吾整羽仪松上栖。

4.高士咏《楚狂接舆夫妻》:接舆耽冲玄,伉俪亦真逸。

以上4首诗中的“伉俪”与李白的用法有所不同:2、4两首诗里的“伉俪”,是指伴侣双方,1、3两首诗句里的“伉俪”只指一方。1、2、3三首诗中“伉俪”不指人而指物,表明唐代“伉俪”一词所指范围扩大。

现代汉语将“伉俪”一词作为书面用语,一般指夫妻双方,而不再用来指物之配偶。

№33 糟糠(附糠糟)

【糟糠】(1次)酒滓、谷皮,喻粗劣的食物。

《古风·燕昭延郭隗》: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糟”,本指带滓的酒。《说文·米部》:“糟,酒滓也。”《段注》:“今之酒,但用泲者,直谓已漉之粕为糟,古则未泲带滓之酒谓之糟。”(第332页)《周礼·天官·浆人》:“供夫人致饮于宾客之礼,清、醴、医、酏、糟,而奉之。”郑玄注:“用柶者糟也,不用柶者清也。”屈原《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而后世将滤去清酒剩下的酒渣称为“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古以带滓之酒为糟,今谓漉酒所弃之粕为糟。”

“糠”,亦作“穅”,谷皮。《说文·禾部》:“穅,谷之皮也。从禾,从米,庚声。康,穅或省。”《段注》:“云谷者,晐黍稷稻粱麦而言。谷,犹粟也。今人谓已脱于米者为穅。”(第324页)李富孙《辨字正俗》:“穅、康本一字。穅从禾、米,康省从米。今以穅为谷皮字,而以康为康乐、康宁字,画然分为二义。”《庄子·天运》:“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两字连用,构成“糠糟”和“糟糠” 这对异序同义词。

《庄子·达生》:“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筴之中。”《庄子》此例乃“糠糟”一词的早期用例。

《韩非子·五蠹》:“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韩非子》此例为“糟糠”一词的早期用例。

全唐诗使用“糟糠”4例,而未使用“糠糟”。

除李诗用“糟糠”之本义外,全唐诗中另外3例见下:

1.卢仝《感古四首》其四:谓言琴与瑟,糟糠结长久。

2.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传衣念褴褛,举案笑糟糠。

3.白居易《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偶吟赠妻弘农郡君》:忆同牢卺初,家贫共糟糠。今食且如此,何必烹猪羊。况观姻族间,夫妻半存亡。

第3用例中的“糟糠”与李诗中的“糟糠”词义一样,喻指粗劣食物。两个语素意义已经从相关到相同。故李诗中与此例中的“糟糠”,皆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1、2用例中“糟糠”为“妻的代称”。此义项出自《后汉书·宋弘传》:“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因以“糟糠”为妻的代称。

现代汉语里保留“糟糠”,多借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可见,李白诗歌及唐诗中只使用这一对异序词里的“糟糠”,与今一致。

№34 糠粃(附秕糠)

【糠粃】(1次)本指谷皮和瘪谷,李诗中喻指微薄的俸禄。

《空城雀》:食君糠粃余,常恐乌鸢逐。

“ 糠粃”,亦作“糠秕”。

“秕”,瘪谷。《说文·禾部》:“秕,不成粟也。从禾,比声。”《段注》:“按不成粟之字从禾,恶米之字从米,而皆比声,此其别也。”(第326页)章炳麟《新方言·释植物》:“今谓不成粟者为秕谷。俗字作瘪。”《尚书·仲虺之诰》:“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秕”字,经典有作“粃”者。如《墨虺之诰》:“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秕”字,经典有作“粃”者。如《墨子·备城门》:“灰、康(糠)、粃、杯(秠)、马矢,皆谨收藏之。”“粃”同“秕”。《玉篇·米部》:“粃,不成谷也。俗作秕字。”那么,“糠粃”亦作“糠秕”。詹本李白《空城雀》作“糠粃”,王本作“糠秕”。

《正字通·米部》:“粃,糠属;又粟不成粒。”此“糠属”意即与“糠”

同类的瘪谷,皆为人不能吃的谷物。故“糠粃”一词由两个近义语素构成。《管子·禁藏》:“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粃六畜当十石。”

“糠秕”,全唐诗使用共3次,除李诗用例外,还有2例见下:

黄滔《秋久贫居》:豪门腐粱肉,穷巷思糠秕。

贯休《读唐史》: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

这2例中的“糠秕”皆用本义。而李诗中“糠秕”含有“轻、薄”的意思。

另外,全唐诗中还使用了“糠秕”的异序词“秕糠”,共2次,如下:

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戚属甘胡越,声名任秕糠。

贾岛《题岸上郡内闲居》:金玉重四句,秕糠轻九流。

这2例中的“秕糠”与“糠秕”同义,所以,它们算一对异序词。但这2例中的“秕糠”更含有“轻、不重要”的意义。所以,现代汉语中保留了这对异序词,多用来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35 枝叶

【枝叶】(5次):(1)枝条和树叶。

《上云乐》: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

《树中草》: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寄东鲁二稚子》:楼东一株桃,枝叶拂清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

(2)喻同宗的旁支。

《寄上吴王三首》其一:小子添枝叶,亦攀丹桂丛。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

“枝”与“叶”连用,在《诗经》中可见其例。如《诗经·大雅·荡》:“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拔。”此例里“枝叶”属于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枝”与“叶”在同根所生的义项上比喻引申指宗室,《左传 ·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李白诗句“小子忝枝叶”中“枝叶”谓与吴王同宗。诗人一直肯定他是李唐宗族。

“枝”与“叶”连用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从相关到相同时,皆含有“同根生长出来的”意思,可见并列式复合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由相关发展到相同,由该并列式复合词词义引申而促成两个语素的意义越来越紧密。

№36 仁爱

【仁爱】(1次)友爱;情谊。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

《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核心是爱人,与人相亲。《论语·子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说文·人部》:“仁,亲也。”“仁”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相亲、对人友爱。

“爱”,惠;仁爱。《广雅·释诂四》:“爱,仁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爱”与“仁”能互相训释,单音词词义相同,于是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仁爱”。

李诗所用的“仁爱”正是“对人相亲、对人友爱”这一意义。

“仁爱”为“名素+名素”的名词。

№37 商贾(附商人 贾人)

【商贾】(2次)

《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江夏行》: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贾”,《说文·贝部》:“贾,贾市也。从贝,襾声。一曰坐卖售也。”段玉裁以为“一曰坐卖售也”此“六字葢浅人妄增。”又注云:“《司市》注:通物曰商。居卖物曰贾。居卖物,谓居积物亦兼卖之也。”(第282页)

“商”字下边应从“贝”,《说文·贝部》:“行贾也。从贝,商省声。”《段注》:“《白虎通》曰:商贾何谓也?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通物曰商,居卖曰贾。按《白虎通》,古本如是。……浑言之,则商贾可互称;析言之,则行贾曰商。行贾者,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第282页)《段注》把“商”与“贾”的区别和相通之处,解说得非常明白。

到了汉代,这种区分已经不严格了。如西汉贾谊《论积贮疏》:“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再如,《史记》里“商”与“贾”的区分也不严格。

管锡华对《史记》里的“商”、“贾”进行了考察,这里将他从《史记》里所得到的情况概括如下:

(1)《史记》里“商”与“贾”单用,有时有区分,有时没有区别。如《史记·货殖列传》:“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2)《史记》里“商贾”结合为复词有16例,其中有15例作名词,指人11例。其意义是泛指各种做买卖的人。如《史记·平准书》:“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

当然,到了唐代“商贾”更不在乎“行商”、“处贾”之区别。可以称“商人”,也可以称“贾人”,同时也叫“商贾”。它们在李诗中和唐诗中的使用情况是:

第一、“商贾”一词是泛指概念,“商贾”中的“商”与“贾”是同义语素,而不是近义语素。全唐诗里的“商贾”11例,“商”与“贾”完全同义,从初唐到盛唐、再到中唐、晚唐皆是这样。如: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二: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

卢仝《寄赠含曦上人》:商贾女郎辈,不曾道生死。纵遇强礼拜,雅语不露齿。

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商”即前一句里的“商贾”)

孙合《句》:仕官类商贾,终日常东西

第二、李白诗歌中使用“商人”, 白居易等诗人使用“贾人”。 “商人”和“贾人”词义等同于“商贾”。

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序》中所称“贾人”即是他诗中所称的“商人”。

《琵琶行并序》:“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而元稹与白居易在唱和诗里,都把“商人”称作“贾人”。如下:

白居易《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交流迁客泪,停住贾人船。

元稹《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改张思妇锦,腾跃贾人笺。

初唐张九龄诗中也用“贾人”一词,《江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报恩非殉禄,还逐贾人船。”

李白诗歌中有“商人”,也有“商贾”,却没有“贾人”。李白诗歌中使用“商人”2次:

《长干行二首》其二:自怜十五余,颜色桃李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江夏行》: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第三、在唐诗中,这三个词的使用次数,经本书统计,“商人”为30次,“贾人”为7次,“商贾”为12次。“商人”和“商贾”的使用频率比“贾人”高,透露出“商”与“贾”构词能力从汉代到唐代已经在发生转变。

第四、就并列式复合词而言,除“商贾”外,由“贾”与其他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唐诗中没有出现。而唐诗中由“商”与“旅”构成的“商旅” 这个并列式复合词,使用达6次。“商旅”虽为传承之词,李诗中却没有使用“商旅”,而杜诗中没有使用“商贾”、“商人”这两个常用词,但使用“商旅”2次。如下:

杜甫《客居》: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西南失大将,商旅自星奔。

杜甫《最能行》: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

第五、在唐诗中,“商”还能构成“渔商”、“盐商”两个偏正式复合词,和“行商”(经商之意)一个支配式复合词。前两个为唐诗中产生的新词,后一个为新义。而“贾”除保留成词“商贾”和“贾人”之外,没有出现由“贾”构成的新词。其具体情况如下:

1.渔商(全唐诗出现13次)

王维《早入荥阳界》: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杜甫《寄近呈苏涣侍御》:药物楚老渔商市,市北肩舆每联袂。

2.盐商(全唐诗出现1次)

白居易《盐商妇恶幸人也》: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

3.行商(全唐诗出现2次)

白居易《朱陈村》: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商”在唐诗中表现出较强的构词能力,这与管锡华先生在《史记》里发现的“商”与“贾”的构词能力刚好相反 ,而与今天的使用情况一致。即使用“商”构成的成词超过使用“贾”构成的成词,由“商”构成的新词多于由“贾”构成的新词。这两点都表明唐诗中“商”的构词能力增强,而“贾”的构词能力减弱。不过,唐诗中无“奸商”、“客商”。

李白诗歌中有“商贾”和“商人”,使用各2次,却没有“贾人”,透露出唐代“商”的使用率超过了“贾”。而且,李诗中“商贾”和“商人”都是泛指,反映出唐诗中的“商”与“贾”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商贾”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38 丝桐

【丝桐】(3次)代指琴。

《怨歌行》: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东武吟》: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丝桐感人弦亦(一作已)绝,满堂送客皆惜别。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可见,用构成琴的二种不可或缺的材料来指代构成之物。这是由代称方式形成的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丝桐”一词,早已出现在《史记》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夫丝桐之间?”后世沿用。如汉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同类推荐
  • 雄师渡天堑

    雄师渡天堑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政府企图凭借长江天险“划江而治”,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和平谈判宣告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60余万守军的长江防线。23日解放国民党首都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5月2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历时42天,共歼敌43万余人,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华东和向中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中国豆腐

    中国豆腐

    林海音讲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作者更包括中、日、韩、美、德各国人。作家们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
  • 樱桃园

    樱桃园

    《樱桃园》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经典戏剧,A.C.弗里奇博士的英译作品。全剧围绕一座有着美丽樱桃园的贵族庄园的命运展开,樱桃园的主人柳苞芙带着女儿和仆人从巴黎回到俄罗斯,她在法国早已耗尽了自己的财产,却一直保留着贵族的生活方式。经济上的困窘,导致她面临樱桃园即将被拍卖抵债的命运,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它的归属……
  • 母亲的幸福树

    母亲的幸福树

    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朋友、波奇的愿望、伙伴、宾尼的铃铛、报复、神像、唐小虎的理想、季哥的椅子、同学介一、最高学位、祖父的酒壶、唱歌的冰棒、电梯工小散、童年的歪房子、母亲的幸福树等文章。
  • 陌生的朋友

    陌生的朋友

    本书收录的作品主要包括:陌生的朋友、抠字眼的小女孩、顺手帮一把、千年古参、上边有人、考验爱情、我的群主,我的“群”、你追我涨、年度最佳慈善家、笔记本上的秘密等。
热门推荐
  • 浮生二两

    浮生二两

    我即便做着经年不醒的梦也骗不过自己有人挥着罪恶的手要拖我进深渊黎明那么远我就只会哭谁能来抵住我的后脊让我别倒下
  • 革命英烈成长的故事

    革命英烈成长的故事

    《革命英烈成长的故事》对于广大青年来说,如果我们要想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就必须从红色文化中找寻自己的人生取向和价值坐标,不断地锤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事关青年个人健康成长的大事,也是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编写红色文化书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一来说,这个书系是提高包括大学生、青年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在内的青年骨干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生动教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盛宠皇后养成记

    盛宠皇后养成记

    她本是相府嫡女,不料被继母陷害,本以为此生只能如此,直到她十四岁那年遇到了慕容西风……多年以后的大殿之上,慕容西风只是一句:皇后,我心悦你
  • 棺爷

    棺爷

    干爹离奇死亡,尸体被切割成两千多块。下葬之后,八爷收我为徒!棺爷由我传承!
  • 致灿如星辰的你

    致灿如星辰的你

    【1v1甜宠】为了躲避初恋的死缠烂打,席清风跟某个被家族逼婚到不胜其烦的霸道总裁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孰知这一切居然都是那只大灰狼苦心经营的陷阱,钓的就是她这只小绵羊,席清风羊入虎口,却不自知。直到某日,大灰狼露出了獠牙。霸道总裁:“清清,什么时候要孩子?”席清风:“孩子什么孩子?咱们不是假结婚吗?”霸道总裁:“民政局的章可在本本儿上盖着呢,真的不能再真了。”————总之这是一个我拿你当兄弟,你却想泡我的故事。
  • 兵力士:祁智

    兵力士:祁智

    祁智是军分区著名的大力士。但他最初出名不是因为力,而是因为吃。祁智是69年兵,入伍时已有22岁,在一伙新兵中年龄偏大。他皮肤蜡黄,个子不高,凸额凹眼,鼻子扁平,一张嘴又大又阔,浑身上下圆鼓鼓的,不仅其貌不扬,而且走起路来,腿一盘一盘的,有些不协调,丝毫不能讨人喜欢。祁智被分在军分区松柏边防站。王连长看祁智那份长相,便让他去七班当了驭手。松柏边防站是一个大站,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连队配有一个七五无后座力炮排。七五无后座力炮靠骡马驮运。
  • 旱魃

    旱魃

    《旱魃》是朱西甯先生的长篇小说经典,以遥远世界里的华北老黄河为背景,讲述乡里闹旱灾,到处缺水,唯独唐家油坊的那口水井源源不绝地涌着清泉,村里传言出了旱魃怪物……作家从当地的古老传说取材,以杂耍班女子佟秋香和土匪头子唐铁脸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感情的热和天地的旱燥互为呼应,成就了这部悍厉的小说。《旱魃》是一部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宝贵的白描传统的杰作。人物的话语,都是闻其声如见其人,那个寄托了朱先生全部理想的金长老,那杀人如麻而又能迷途知返的土匪头子唐铁脸,那勇敢泼辣、有胆有识的佟秋香,那虽然穷困落魄、依然顽强保持着自己尊严的杂耍班主佟老爹,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朱先生的语言强悍、饱满、意象丰富,像从李贺的诗里化出,犹如乱石砌成的墙壁,布满尖锐的锋芒。这部写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先行之作,是朱西甯先生现代主义文学探索的代表作。
  • 天龙八部(第一卷)(纯文字新修版)

    天龙八部(第一卷)(纯文字新修版)

    《天龙八部》一书以北宋、辽、西夏、大理并立的历史为宏大背景,将儒释道、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其中,书中人物繁多,个性鲜明,情节离奇,尽显芸芸众生百态。丐帮帮主乔峰与大理国王子段誉、少林弟子虚竹结为兄弟。他身为大宋武林第一大帮帮主,发现自己竟是契丹人,虽受尽中原武林人士唾弃而不肯以怨报怨;他身为辽国南院大王,却甘愿背上叛族罪名,最终以悲壮的自杀来阻止辽国发兵攻宋,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 你是拂过我脸上的春风

    你是拂过我脸上的春风

    她和自己做了一个约定:和他考一样的大学然后勇敢地向他表白;他也和自己做了一个约定:等他夺得冠军,就牵起她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