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4600000022

第22章 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考析(下)(5)

《说文· 部》:“旋,周旋。”即“转动”。《素问·天元纪大论》:“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王冰注:“旋谓左循天度而行。”

李白诗歌中使用“回旋”3次,其中,《赠僧崖公》“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乃用一般词语表示道教精义。具体情况如下:

《赠僧崖公》: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

詹本第1561页注释(四):

“回旋”句,《法苑珠林》卷四《四洲部·地量》:“依《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轮,水依风轮,风依空轮。空无所依,然众生业感,世界安住。’故《智度论》云:‘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风轮为基。’……”

【萦回】(4次)盘旋往复。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游太山六首》其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汉应玚《驰射赋》:“尔乃萦回盘厉,按节和旋。”

【回萦】(1次)盘旋萦绕。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元稹《分水岭》:风雨各自异,波澜相背惊。势高竞奔注,势曲已回萦。

元稹《哭女樊四十韵》:四年巴养育,万里硖回萦。病是他乡染,魂应远处惊。

南朝宋鲍照《登庐山》:“千岩成阻积,万壑势回萦。”

“萦”,即“缠绕;盘绕;旋绕”义。

《段注》在“萦”下释其义为“收卷也。”即“缠绕;盘绕”的意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鼎部》:“《通俗文》:‘收绩曰萦。’《桂苑珠丛》:‘萦,卷之也。’按,收卷,丝若萦绕而迭之也。今苏俗语‘萦绩团’、‘萦草把’皆是。”《诗经·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毛亨传:“萦,旋也。”

“回”亦作“回”,转也。绕也。即“运转;回绕”义。详见“回旋”之“回”字考。

故“萦”与“回”义近,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两个。它们为同素异序近义词。

“萦回”和“回萦”虽然都为传承词,但是,在全唐诗中和李诗中的使用频率出现了差异。在全唐诗中,使用“回萦”仅3次;“萦回”使用达到56次。

李诗使用仅1次,元稹使用2次。这3处用例,看得出来有为了押韵而使用“回萦”的原因。

现代汉语中多用“萦回”,几乎不用“回萦”。

№80 循环

【循环】(1次)往复回旋。指事物运动周而复始。

《禅房怀有人岑伦南游罗浮兼泛桂海自春徂秋不返仆旅江外书情寄之》:去曷来已久,颓思如循环。

《去妇词》(顾况诗):相思若循环,枕席生流泉。

《战国策·燕策二》:“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史记·高祖本纪·赞》:“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此两例中“循环”都谓事物往复回旋地运动。

“循”,引申为“按次序”。

《说文·彳部》:“循,行顺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行顺者也,当为顺行。”即“顺着;沿着”。《字汇·彳部》:“循,顺也。沿也。”《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引申为“按次序”。《玉篇·彳部》:“循,次序也。”《庄子·天运》:“四时迭起,万物循生。”成玄英疏:“循,顺;一切物类顺序而生。”

“环”,由其形引申出“循环”义。

《说文·玉部》:“环,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即玉环。古代用作符信。也可作装饰品。《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杜预注:“玉环。同工共朴(璞),自共为双。”孔颖达疏引李巡云:“肉好若一,其孔及边肉大小适等曰环。”由其形引申出“循环”义。《文选·张华<励志>》:“四气鳞次,寒暑环周。”刘良注:“四时寒暑,如鱼鳞之相次,循环而无极。”

故“循”与“环”在“按次序周而复始”这一义项上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全唐诗使用“循环”达25次。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循环”一词。

№81 缭绕

【缭绕】(3次)

(1)缠绕。

《古风·绿萝纷葳蕤》: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黄葛篇》: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

唐元稹《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蛛悬丝缭绕,鹊报语詀諵。”

(2)回环盘旋。

《邯郸南亭观妓》:把酒领(一作顾)美人,请歌邯郸词。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缭”,《说文·纟部》:“缭,缠也。”《集韵·宵韵》:“缭,绕也。”即“缠绕;缭绕”。《楚辞·九歌·湘夫人》:“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王逸注:“缭,缚束也。”引申为“围绕”。《金史·礼志三》:“外作重垣四缭,南东西皆有门。”

“绕”,《说文·纟部》:“绕,缠也。”《玉篇·纟部》:“绕,缠绕也。”《韩非子·内储说下》:“晋平公觞客,少庶子进炙而发绕之。”引申为“环绕;围绕”。《正字通·纟部》:“绕,围也。”《庄子·说剑》:“绕以渤海,带以常山。”

“缭绕”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文选·潘岳<射雉赋>》:“周环回复,缭绕盘辟。”李善引注徐爰曰:“皆回从往复不正之貌也。”

全唐诗中使用“缭绕”达84次,可以是当时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中表达“回环旋转”的意义,也经常在使用它,如“炊烟缭绕”和“歌声缭绕”等。

№82 揽结

【揽结】(2次)

(1)收拢系结。

《久别离》:云鬟绿鬓罢揽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元稹《曹十九舞绿曲》: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

(2)收取。

《登庐山五老峰》: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汉语大词典》此义项下正引此句。为李诗中产生的新义。

“揽”,《释名·释姿容》:“揽,敛也,敛置手中也。”即“持;把持”。《集韵·敢韵》:“擥,或从览。”屈原《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刘良注:“揽,持也。”引申为“采摘;摘取”。屈原《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中洲之宿莽。”王逸注:“揽,采也。”

“结”,《说文·纟部》:“结,缔也。”即打结;使条状物相交联形成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引申为“聚集”。晋左思《魏都赋》:“结凑翼、道,开胷殷、卫。”由此可以引申出“采摘”、“收取”之类的意义。

“揽结”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揽结”的第一义项是“采摘”,《晋书·五行志中》:“安帝隆安中,百姓忽作《懊憹》之歌,其曲曰:‘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撷。’”唐诗中仍在使用这一义项,如姚系《庭柳》:“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又如裴杞《风光草际浮》:“白芷生还暮,崇兰泛更香。谁知揽结处,含思向余芳。”

全唐诗中“揽结”使用共4次,如上所举。

№83 纠结 结缉

【纠结】(2次)缠绕连结。

《古意》:枝枝相纠结,叶叶竟飘扬。

《相逢行》(朝骑五花马):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一作春风正纠结,青鸟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后汉书·皇甫张段传赞》:“戎骖纠结,尘斥河、潼。”

“纠”,本义是“绞合的绳索”。《说文·丩部》:“纠,绳三合也。”清王筠《说文句读》:“《字林》:‘纠,两合绳;纆,三合绳。’《汉书音义》:‘二股谓之纠,三股谓之纆。’《周易·坎》释文:‘刘云:三股曰徽,两股曰纆。’案:此类往往各书不一,不可以律《说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引申为“缠绕;纠缠”之义,作动词。《玉篇·丩部》:“纠,绞也,缭也。”汉淮南小山《招隐士》:“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骩。”

“结”,本义是“打结”。即使条状物相交联形成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说文·纟部》:“结,缔也。”《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引申为“交接;连接”之义。《吕氏春秋·勿躬》:“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高诱注:“结,交也。”

“纠结”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全唐诗中“纠结”使用3次,还有1例见于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野草花叶细,不辨薋菉葹。绵绵相纠结,状似环城陴。”

【结缉】(1次)纠缠郁结。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旅情初结缉(一作如结骨),秋气方寂历。

詹本第1891页注释(一):“结缉,纠缠郁结。‘如结骨’,谓刻骨铭心之深。”

“纠”,本义是“绞合的绳索”,引申为“缠绕;纠缠”义。见“纠结”之“纠”字考。

“绩”,本义是“把麻搓捻成线”《说文·纟部》:“缉,绩也。”。《管子·轻重乙》:“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也,此之谓冬之秋。”搓麻成线需“缠绕”,故引申出“缠绕”义,作动词。

故“结缉”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此词中两个语素联合起来表达“羁旅之情刻骨铭心之深”的含义。

此为李诗中产生的新词。全唐诗中仅李白使用这1次。

以上,“纠结”和“结缉”是李白诗歌中表示“周匝;缠绕”意义的并列式复合词。

№84 迫胁

【迫胁】(1次)逼迫;威胁。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全唐诗中“迫胁”仅李诗中使用这1次。

詹本[题解]标明:“此诗干元二年秋作,自叙生平大略及与韦太守来往之乐,抒发同情人民忧念国家之情。”

干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即李白因“从璘”事件流放夜郎的第二年。诗人遇赦返回,至江夏复逢韦太守,感慨万千,因作是诗。这四句诗乃追述自己当时“从璘”事件的经过。言因虚名而受“迫胁”,用“迫胁”非常恰当地说明为当时形势所迫。“安史之乱”爆发,诗人急于报国,而肃宗一直不起用他,此时,永王李璘举兵南下,李白正避乱庐山,迫于永王三次派人召请,乃下山加入李璘幕府。对此,朱谏云:“不意永王南巡,水军夜至,而旌旃满乎浔阳。彼将召我以自助,我实以虚名而自误也。”可见,“迫胁”一词,并非诗人强词辩解,实乃诗人当时进退两难,情势所迫,又因退敌心切,所以有“迫胁上楼船”之事发生。

《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

“迫”,本义是“靠近;接近”。《说文·辵部》:“迫,近也。”即“靠近;接近”。屈原《离骚》:“吾令义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迫,附也。言我恐日暮年老,道德不施,欲令日御按节徐行,望日所入之山,切勿附近。”引申为“逼迫,强迫”义。《玉篇·辵部》:“迫,逼也。”《左传·哀公十五年》:“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舆豭从之,迫孔悝于厕,强盟之。”

“胁”,本义是“两胁”,即腋下到腰上的部分。《说文·肉部》:“胁,两膀也。”即“从腋下至肋骨尽处”。《释名·释形体》:“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玉篇·肉部》:“胁,身左右两膀也。”《广韵·业韵》:“胁,胷胁。”《仪礼·少牢馈食礼》:“肩臂臑膞骼在两端,脊胁肺肩在上。”由此引申出“逼迫,以威力逼人”之义。作动词。《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公欲从之,众从者胁公不得归。”

“迫”与“胁”在“逼迫;威胁”义上为同义词,故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85 邀遮

【邀遮】(3次)封堵;拦截。

《秦女休行》: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直上西山去,关吏相邀遮。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我昔鬬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

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散漫纷长薄,邀遮守隘岐。

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邀遮前后,危殆不测。”

“邀”,引申为“遮拦;阻截”。

《庄子·寓言》:“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陆德明《经典释文》:“邀,要也。”即迎候。引申为“遮拦;阻截”。《玉篇·辵部》:“邀,遮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投轮关辐,不邀自遇。”李善注引薛综曰:“邀,遮也。”

“遮”,本义是“遏止,拦住”。《说文·辵部》:“遮,遏也。”《吕氏春秋·应同》:“子不遮乎亲,臣不遮乎君。”高诱注:“遮,后遏也。”那么“遮”的本义即“遏止,拦住”。

“邀”与“遮”在“拦截”意义上为同义,故联合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全唐诗中“邀遮”使用4次,李白就使用了3次。

№86 a.迁移 迁改

b.推迁

【迁移】(1次)变迁;变化。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列戟十八年,未曾辄迁移。

“列戟”,王琦注:“唐制,嗣王、郡王,皆列棨戟于门。”这两句诗的大意,朱谏云:“列戟于京师者十有八年矣,甲等近乎禁垣,崇班列于朝着,荣华如一日,未尝有所迁移也。”可见,此处“迁移”应解作“变迁;变化”,言十八年中徐王宠而高的地位未曾发生改变。

《荀子·君道》:“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此两例中“迁移”作“变迁;变化”讲。

“迁”,本义是“登高;升高”。《说文·辵部》:“迁,登也。”《广韵·仙韵》:“迁,去下之高也。”《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引申为“变更;变动”或“变迁” 之义。《玉篇·辵部》:“迁,易也。”《龙龛手鉴·辵部》:“迁,变也。”《左传·昭公五年》:“吾子为国政,未改礼而又迁之。”杜预注:“迁,易也。”

“移”,本义是“禾苗柔弱的样子”。《说文·禾部》:“移,禾相倚移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随部》:“倚移,迭韵连语,犹旖旎、旖施、檹施、猗傩、阿那也。”《春秋繁露·五行五事》:“春阳气微,万物柔易,移弱可化。”刘师培斠补:“移,即《说文》‘禾相倚移’之移。”正因为“禾相倚移也”,则需将禾苗移栽、移种,故引申出“变易;改变”之义。《广雅·释诂三》:“移,扬也。”王念孙疏证:“易与扬通。”《玉篇·禾部》:“移,易也。”《尚书·毕命》:“既历三纪,世变风移。”

“迁”与“移”在“移动;改变”义上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两个语素共同具有的义项即形成该词的词义。“改变;变化”是“迁移”在唐诗中的常用义之一。如孟郊《感怀》:“四时互迁移,万物何时春。”

“迁”与“移”在“挪动;变动”义项上又形成同义并列构词,此时词义为“从一处搬动到另一处”。仍为唐诗中的常用义。如:

杜甫《偶题》: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白居易《再到襄阳访问旧居》: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

另外,“迁移”在唐诗中还经常用来指官位升迁或贬谪之类的变动。如下:

张籍《献从兄》:一朝遇谗邪,流窜八九春。昭书近迁移,组绶未及身。

王建《寄分司张郎中》:江郡迁移犹远地,仙官荣宠是分司。

白居易《送韦侍御量移金州司马》(时予官独未出):春欢雨露同沾泽,冬叹风霜独满衣。留滞多时如我少,迁移好处似君稀。

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谏诤知无补,迁移分所当。

“迁移”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离开甲地搬到异地去”。

【迁改】(1次)变易,改变。

《对酒》(松子栖京华):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戎昱《赠别张驸马》:冠冕凄凉几迁改,眼看桑田变成海。

“迁”,本义为“登”,引申为“搬迁”义,再引申为“变更;变动”或“变迁”。见“迁移”中之“迁”。

“改”,本义是“更改;变动”。《说文·攴部》:“改,更也。”屈原《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王逸注:“改,更也。”

“迁”与“改” 都具有“变”的核义素,故词义继续引申而有“变易,改变”义,成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此义项为李诗中产生的新义。

“迁”与“改”早就在“搬移”的义项上构词,如《后汉书·袁绍传》:“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此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可见,李白诗歌中“迁改”为传承词而产生的新义。

【推迁】(1次)推移变迁。

《郢门秋怀》: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韦应物《示全真元常》: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

晋陶潜《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骆宾王《萤火赋》:“委性命兮幽玄,任物理兮推迁。”

“推”,本义是“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体移动”。《说文·手部》:“推,排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引《苍颉篇》云:“推,前也。”《左传·襄公十四年》:“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引申出“推移”之义。

“迁”,本义为“登”,引申为“搬迁”义,再引申为“变更;变动”或“变迁”。见“迁移”中之“迁”。

故“推迁”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以上,“迁移”、“迁改”和“推迁”在李白诗歌中使用各1次,而且很整齐地用来表示“变动;变化”之类的意思,这三个并列式复合词在李诗中是近义词。

全唐诗中这三个词的使用频率不等,“迁移”10次,“迁改”仅2次,“推迁”达17次。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三个词常用来表示“改变;变化”的意思。李诗中这三个词代表了它们在唐诗中的一种常见用法。

№87 播迁

【播迁】(1次)迁徙;流离;流亡。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刘长卿《和州留别穆郎中》:播迁悲远道,摇落感衰容。

《列子·汤问》:“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播”,本义是“播种”。《说文·手部》:“播,种也。”《尚书·大诰》:“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孔颖达疏:“播,谓布种。后稷播殖百谷是也。”由播种需四下撒播而引申出“逃亡;迁徙”之义。《字汇·手部》:“播,逋也,越也,迁也。”《正字通·手部》:“播,亡逃也。”《尚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孔颖达疏:“《正义》曰:‘逋,逃也;播,谓播荡逃亡之意。’”

“迁”,本义为“登”,引申为“搬迁”义,再引申为“变更;变动”或“变迁”。见“迁移”中之“迁”。

“播”与“迁”词义相近,故在“迁徙;流离;流亡”意义上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全唐诗中“播迁”使用达15次,皆用于皇族或国家之迁徙、流亡。

同类推荐
  • 杜诗选评

    杜诗选评

    本书对伟大诗人杜甫作品的研究和介绍,除对各篇作品做题解和简注外,并对作品分章逐节地加以点评。
  •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描写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到各处旅游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沈复创作的《浮生六记》,将夫妻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卷翻译成英文,并作长篇序言。
  • 以何之名

    以何之名

    扎西拉姆·多多的全新诗集,收录近70首诗作,大部分创作于多多多年行脚的旅途之上。在多多眼里诗歌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是生活赋予的灵感,流经她而铺展开来。 “如果有人觉得我的文字有治愈性,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是一个爱记录的好病人,写作是我自我疗愈的一个重要法门,我写下的不过是我自己的治疗方案罢了。所以我一直很想跟那些喜欢我文字的朋友们说,你好病友,很高兴认识你!”
  • 刘醒龙自选集

    刘醒龙自选集

    刘醒龙总是执着、谦逊地行走于他的艺术世界中,总是能够避开流淌于生活表面的泡沫,看取生活的真相,把民间底层人们的精神和灵魂真实地表现出来,以坚硬的抗争和如水的柔情给人以深深地感动。本书精选和节选了刘醒龙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天行者》,中篇小说《分享艰难》、《挑担茶叶上北京》,以及散文《天香》、《去南海在一棵树》等篇章,全面展示了刘醒龙三十余年的创作成就。
  • 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

    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

    全书分五辑,主要收录了对伤痕文学始作俑者卢新华的评论,还有对一批上海作家的评论,如王安忆、沈善增等人;还有对莫言、王朔等一批当代作家的评论;主张“重写文学史”,在五四传统的基础上看待中国的作家和作品。作者主张独立的文艺批评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可谓观点独到、有新见新识,对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热门推荐
  • X和X世界

    X和X世界

    (无cp)在我醒来的时候,平时关系很好的学长的尸体就躺在不远处……我陷入了一桩杀人案中,但更大的漩涡还等着我。这是一场,跨越世界的大阴谋。【烂尾误入】【书友群:190951794,答案是末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百花弹词

    百花弹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主编上任记

    女主编上任记

    现在许多男人和女人,似乎都有些疯,他们一边想方设法富起来,一边又到处去掘情,寻找新的情感生长点。雯丽在一家报社做编辑记者,是无冕女王还不能算完全结婚。不过,比非法同居光彩些。她和男朋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仪式,只是没有去领结婚证和男朋友追求时髦,他们试婚。假如试好了,再去领结婚证,要是彼此厌恶了使马上分开。不过,雯丽的男朋友很一般,是位中学教师。虽然教师地位在不断提高,可比富起来的,大款和仕途成功者,那还是小巫见大巫。雯丽B型血。书上说B型血的人最大特点是常把爱情和友谊混为一谈。有些道理,雯丽就难以搞清男女之间到底是爱情多还是友谊多。
  • 傅少,你老婆又变猫了

    傅少,你老婆又变猫了

    【1V1双洁,甜宠,治愈系】前世,他默不作声,爱她到身份和生命都放弃,这一世换她来守护他,揍渣捶婊虐极品,顺便兴风作妖,爬他墙。全世界都认为是来路不明的甜久,撩了天之骄子的傅淮景,被爱着,护着,宠上瘾。只有傅淮景自己知道,是他先动心,先动手,从前世设下了套。宠到她非他不可!民政局里,工作人员胆战心惊:“傅少,您老婆是黑户,办不了结婚证!”傅淮景扔出小本本:“先上户口!我连心刨都给她住,还舍不得一个户口本?”(女主是猫神,少女漫画风,轻松搞笑,请多多支持)
  • 瑾王妃福如东海

    瑾王妃福如东海

    【已完结,新书《宠妻至上:总裁,轻点撩》】她是太子太傅的嫡女!他是太子的死对头瑾王!一道圣旨却让她成为了他的妃,她原本以为凭着自己是太子太傅的女儿,瑾王即便不会对她冷若冰霜,也至少会对她相敬如宾吧!还有她那位及皇贵妃的婆婆应该会各种刁难她才对,怎么又会像对待自己亲生女儿一般呢?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因为,他一直爱着她,比她想象的还要久。
  • 沧鳞

    沧鳞

    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从地球穿越而来的王争,告别了机枪大炮的热武器世界,进入了繁衍到巅峰的灵气世界,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修仙之路。新书修炼等级:炼气期,筑基期,开光期,融合器,心动期,金丹期……
  • 女尊王朝美男快到碗里来

    女尊王朝美男快到碗里来

    只是泡个澡的我,没想到竟离奇的穿越了,这不是只有小说里才有的吗?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Д°)╯︵┴┴
  • 姝颜记

    姝颜记

    前世的姝颜觉得生无可恋,想死……这世的姝颜只想好好看着花宸希长大,其他的什么都不想……可是……“花宸希,你在做什么?”“娘亲,没有看到吗?我在点钱。”“我知道,我不瞎,能否请问这钱哪来的,嗯?”花宸希晃着脑袋“谁让我这么吃香,诺,看到没,应征爹爹的,价高者得”所以……你到底收了谁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