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6100000010

第10章 是谁把他逼成了古怪和孤愤?(1)

世风浇漓,慎独不易,一个人避开喧嚣,在山东半岛一个近海的小平原写作,这片地方,也像美国乡土作家福克纳的家乡一样,是枚邮票般的模样,每想到此处,我总是臆测,是什么伤害了他,还是他用自己的心劲在与看不见的东西(命运、不公、乃至生命)扳手或者称之为拔河,最终是与命运和解?抑或是满目血痂和疲惫的败北?

这是张炜。

这有点像手工鞋匠终生在缝制一双鞋子,他拒绝机器。张炜酷似白先勇,在写作时,还是一枝笔一叠纸,这钢笔和纸就像雕刀和石板,张炜用雕刀在石板上镌下自己思想和精神的丝缕,像魏碑那样满纸雄强的骨力烂漫和不中绳墨的精神的本然。

有人说张炜的散文贯穿着一个“故地主题”,他就是一个孤独的守夜人,这是确然。张炜的多数散文应该称为故地的副本,他像忠诚的大地之子,记录着大地的草树、云霓、雪雨、收获、泪水、困厄与无奈。

但他对喧嚣和欲望的质疑、反抗,无疑也是以故地作为依赖和精神资源的,虽然这个故地是否是他曾描述的那个叫“灯影”的地方(我的更具体的出生地,它就是渤海湾畔的一片莽野。当时这儿地广人稀,没有几个村庄,到处都是丛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依靠国家的力量在丛林当中开垦了几个果园,但总体上看还是荒凉的。我出生时,我们家里人从市区西南部来到这片丛林野地也不过才七八年。当时只有我们一户人家住在林子里,穿过林子往东南走很远才能看到一个村子,它的名字很怪,叫“灯影”。——张炜)张炜守住的是他的“血地”,这是童年放摇篮的地方,郁达夫说“任它草堆也好,破窑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但张炜不是在衰年还乡,而是主动地守望,他在《守望的意义》中说“怎样才能进入刻意追求的艺术?真正的艺术来自独特的生命,是对于生命、对于人性的一次深邃体味和展示。如果艺术的本质是这样的话,那么你会想,一个艺术家必须守住他的方寸之地。你会想到,世界非常之大,有许多地方你去不了,无论怎样努力,你的脚印最终也只能印上极小的一个角落;于是守住生发你生命第一瓣叶芽的泥土,挖掘它的隐秘,也许才更为重要。”

在这一点上,张炜非常像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这也是非常古怪的画家,怀斯是美国本土画家中的一个“古人”——怀斯使用的是油画在欧洲尚未兴起时的蛋彩画法。这种绘画使用的材料是蛋黄、蜂蜜、无花果汁以及矿石粉混合的不透明物,怀斯通常是自己研磨带颜色的石料,完全根据十四世纪的技法说明调和颜料。他说:“我所以坚持要用蛋彩画的原因,是我喜欢纯正的蛋彩画里含有的一种隐喻的特性,它没有油画的光泽,却带有干枯的质感。”怀斯一辈子没有离开故乡,他是一个少有的怀有“耐心”的画家,这种“耐心”表现在他对摹画对象有一股深情,这是一种现今社会消失的被人看作古板的中世纪修士的深情。

张炜有一本读域外画家的集子《远逝的风景》,这是一本感悟大师并与大师对话、汲取养料的录记。他在《我跋涉的莽野》中也有同样的内容,题目却是《突围前后》。突围前,我们可以理解张炜是出发时的沉潜和准备,也可理解等待的焦虑。突围后呢,是对“沙场秋点兵”的默默的清理还是欣悦与检讨?他的首篇即是谈论“坚守故乡,不去远方”的怀斯。

我被他独特精到的表达给深深吸引了。他是这样的艺术家:一生好像只画故乡的两个村庄,而且是两个不大的村庄。画画邻居、房子、道路、鸟、树木和草,仅此而已。他一生着迷的就是身边这个世界,想穷尽它的无尽秘密。他的情感、好奇、热爱,包括憎恶,也都在这里了。

这样的艺术家,目光仅仅投射到方圆几公里或十几公里,真是奇特呀!

他不仅不显得局促和偏狭,反而因此有了深度和强度,他抓住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也抓住了自己的认识。这就是他的非凡之处。一般的艺术家做不到,他们远没有这样的安静从容;一般的艺术家由于担心自己落伍或背运,总要及时大胆、稍稍有些莽撞地开拓自己的世界——外部的和内部的世界。结果其中的一部分在这样做的时候反而要丢失了自己,因而变得非常平凡,以至于平庸。

这段话在张炜散文里算不上惊人之笔,但内蕴的丰沛却是让我们耐得住咀嚼。

这首先提供给我们可以分析的怀斯是一个古怪的人,古怪是张炜独特的一个词,他说鲁迅是个大师,也是一个古怪的人,从照片到文字;福克纳、哈代和托尔斯泰也是古怪的人,张炜没有给“古怪”下定义,古怪是作品的不凡气质,还是文字中渗透的强烈的个性?是不慌不忙地、自信而平静地度过为艺术的一生呢?还是这些大师的性格一般都极端内向,都能安于一种平静的劳动的生活,一辈子用心地制作和操作?

他们的作品是人类精神前行的痛苦的标尺,是人类的尊严的显现,因不随和,所以古怪!如果说这些人比我们多出了什么?我们可以指出古怪是多余的部分,是赘肉,但古怪是一种狷介,是情挚意真,是一种不与俗世俯仰的洁身自好。假如十个饥饿的人面对一包食物,九个人扑过去像动物一样撕扯,只有一人端坐不动,他不愿失掉做人的尊严像动物一样,人们会说他古怪。古怪的人往往有高贵的心灵,他们只听从内心的召唤,而不是其他,古怪把他们与别的作家突出了出来。福克纳曾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形容那些庸常的作家说:

“他所描绘的不是爱情而是肉欲,他所记述的失败里不会有人失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他所描绘的胜利中也没有希望,更没有同情和怜悯。

他的悲哀,缺乏普遍的基础,留不下丝毫痕迹。他所描述的不是人类的心灵,而是人类的内分泌物。”是的,当我们在一个黑屋子呆久了,我们会不适应光线,我们被黑暗所奴役,而怀疑起光线。古怪毋宁说是一种偏执的高贵,他们不愿像普通的动物那样有过多的“内分泌物”,他们坚守的是一种精神的高地,但“高台多悲风”,古怪的人常使我们感到人生的一种苍凉和悲壮。

张炜是古怪的,他不屈不挠地为自己的故地争取尊严和权利,这应该是一个勇者或者强者,但他又是一个一刻也离不开出生地支持的人,是一个虚弱而胆怯的人,这是一团矛盾,无法排解而又真实。

在现代的进程里,故地给了张炜一种支撑和伦理,他拿故地作为判定事物的坐标,好像一人在独撑顶风船似的,在大多数人唯恐被时代抛弃之时,张炜独有自己的价值风范和生存方式。他没有违心谀世,而是为自己心中的念想,这有点“迂”,但与其迷迷蒙蒙被所谓的现代之犬追得气喘吁吁,倒不如在自己选择的路途上慢慢从容地走去,虽然被人目为老派,但亦有更多的奇趣和野味。

故地或者大而言之的所谓的民间,是一宝藏,张炜亲近的是一种将坠的传统文化价值,当然这不是以遗老自居,也不是“文化守成主义”,而是一种被遮蔽的人文的厚度和生活的情趣。

孔子对民间或者说乡野的声音是颇为关注的,孔子游居在楚地时,楚狂接舆唱着歌从孔子门前经过:“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很想和接舆谈一下,但接舆却避身而去,也许他觉得自己的歌声就是交谈,深意孔子也能悟到,再费口舌实是多余。

接舆是居住在乡野躬耕而食的隐者,人们把他看作狂人,是因他挣离了世间的束缚和羁绊、不顾一切追求自然生活。这样的狂人的生活之道连孔子也肃然起敬,感叹不能与他们同行。我想张炜在故地默默整理徐芾的传说,在乡野结识一个个引车卖浆者、负薪高歌者,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着惊异和喜悦。

现在再没有人敲着木铎在乡间采诗,真是古风不在,令人叹惋。

遥想张炜所追慕的先秦时代,秋天来后,收获已尽,仓廪殷实,这时采诗的木铎响起,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而歌声在乡野浮起,前歌后答,真是古风洋洋。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张炜这样的话语“想想看吧,一个人只有依靠幻想才能回到心爱的故地,这是多么悲伤。造成这悲伤的是纵横交织的一些人和事,好故事和坏故事。所谓的人事变迁,残酷与善良,动荡的岁月,就是这些组成了历史。我不得不写这样的历史,写这样的一些愉快和痛苦的故事。我的不屑的写作是基于这样的情结的,它是关于维护一个人生来就有的一切的,那是幸福和美好的拥有。它是关于活着的理想,关于这个理想的强调,有人可能认为这又是许多人谈过的环境保护之类,当然,也包括了它。可惜还远远不止于它。我在谈人类生存的全部,谈人类追求完美的权力、执拗和本能,她的现在和将来。”

现在的故地也有许多的改变,而改变的故地使张炜由痛到恨,他像鲁迅一样,也许美好的故地的一切在童年的眼中放大了,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

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故地在这儿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故地与我,其实是故地与我的童年建立起的一种关系,童年是弱小的,故地提供了保护,故地是母亲的所在,故地与我恰是构成了一种母体与儿女的境界。正是在此意义上,张炜歌颂故地,但我们要说的是,在成年以后,他对故地的执着,一定有隐秘的原因,人在困难的境地是向着母亲或者故乡反顾求援的,外界的异质的力量的强大,使得儿女无法在异地建立功业,儿女开始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或者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支撑。

一般而言,人是要走出家乡和故地的,张炜却又回到了故地,这是一条多多少少有别于他人的道路,张炜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有个命名——胆怯的勇士。

张炜在写作小说的途中为何突然花费巨大的精力开始散文的创作,他的心理的图式和思索是一种什么状态?

整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炜的散文作品非常少,且没有引人注目的篇章。在八十年代的后期,在那个动人心魄的夏季过后的郁闷中,张炜的散文开始增加,而到了九十年代,整个世界市声喧嚣,变成了一片莽野,落红狼藉。一点也不隐讳,张炜对市场这只螃蟹是害怕的,对飞速发展的商业帝国心怀恐惧,用张炜的话说“是心怀仇视的”。

这有点像海德格尔,当年海德格尔看到美国登月的画面,失声痛哭。

别尔嘉耶夫在《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中说:“人发明了强有力的技术,这个强有力的技术可能成为改变生活的工具,但也奴役他,让人的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服从自己。”人成了自己创造工具的奴役,人发明强有力的技术本来是解放自己,却异化了自己,这是人始料不及的。张炜在《我跋涉的莽野》中也说:

没有对于物质主义的自觉反抗,没有一种不合作精神,现代科技的加入就会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和危险。没有清醒的人类,电脑和网络,克隆技术,基因和纳米技术,这一切现代科技就统统成了最坏最可怕的东西。今天的人类无权拥有这些高技术,因为他们的伦理高度不够。我们今后,还有过去,一直要为获得类似的权力而斗争,那就是走进诗意的人生,并有能力保持这诗意。

张炜与现代物质社会有点“隔膜”,他心怀恐惧,张炜既忧生,又忧世。他开始张扬非功利的诗性人生与新的伦理,以期超越现世生存的苦痛,其实,这也是传统儒生大多数人走的路子。文学是一种“无用之用”,但又必须找出文学的“用”,于是张炜的散文不是大多数所谓的美文,而是“不用粉饰之字”,多为美刺篇章。但我们这里还必须探察一下人的恐惧与慰藉的问题。身外世界的偶在和不确定,是产生恐惧的原因,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说:“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张炜走向了一种反抗恐惧与寻找慰藉的路途,无论是现实空间的还是心理,抑或一种表达。

张炜有篇《一辈子的寻找》谈到寻找是难的,目标幻化,只有寻找是确定的,有点像鲁迅笔下的过客,过客只是走,一直走。但目标有时又是充满诱惑力,像精灵,张炜说是魅人的狐狸:

……狐狸有一个故事。它在深夜伪装成一个姑娘哭泣,哀婉动人。有人从床上起来,到窗外去寻找哭声。可他进一步,哭声就远了一步,永远在前方的黑暗里。似乎顷刻可至,实则无边无际。那人明白过来,骂一声狐狸便上床了。我想自己苦苦寻找的东西就好比幻化的精灵,它游动跳跃在空中,可望而不可即。它是一个存在,以我们无法明了的方式存在着。它的周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支撑,变化多端。

比如它的远离,竟然是因为我们的逼近。这多么让人费解!难道寻找是错误的吗?难道人类不该前进吗?可它又明明因此而愈加遥远。

寻找的意义,就是在找一种精神的支撑点,就是面对绝境而不绝望,一种保持灵魂高洁的真诚。因为人面对恐惧,总想缓解,在童年时有母亲守护,而成年被抛到了社会的虚空里,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人是脆弱的,总想寻找一种关怀和慰藉,于是人们开始反抗这种恐惧,在恐惧中受难等待,在恐惧中注入意义,抵挡恐惧。

人们抵挡恐惧的路数是不一的,幼小时受到伤害和恐惧,有母亲给予消解,而长大后呢?张炜虽然生理成人,但他的心理却要找一个母亲来替代来慰藉,张炜找到了一块称为“野地”(故地)的母亲的替代。在散文《融入野地》有这样一句话“这里处于大地的中央。这里与母亲心理的距离最近”。

在野地,张炜发现、感悟了什么?故地之外的伤害和故地的慰藉,“语言和图画携来的讯息堆积如山,现代传递技术可以让人蹲在一隅遥视世界。谬误与真理掺拌一起抛撒,人类像挨了一场陨石雨。它损伤的是人的感知器官。

失去了辨析的基本权利,剩下的只是一种苦熬。一个现代人即便大睁双目,还是拨不开无形的眼障。错觉总是缠住你,最终使你臣服。

传统的“知”与“见”给予了我们,也蒙蔽了我们。于是我们要寻找新的知觉方式,警惕自己的视听。我站在大地中央,发现它正在生长躯体,它负载了江河和城市,让各色人种和动植物在腹背生息。令人无限感激的是,它把正中的一块留给了我的故地。我身背行囊,朝行夜宿,有时翻山越岭,有时顺河而行;走不尽的一方土,寸土寸金。有个异国师长说它像邮票一般大。我走近了你、挨上了你吗?一种模模糊糊的幸运飘过心头。”

同类推荐
  • 月色中的栀子花香

    月色中的栀子花香

    本书是本文笔优美澄净心灵的图书,文字典雅、清新、灵动。作者从生活细处着笔,时而温润,时而刚柔,时而浓郁,仿佛撩开的晨曦,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片静谧祥和的净土,散发出亭亭如莲的芬芳。用四季来概括,有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收获,冬的思索。细腻、诗性的文字,充盈着人性的贯穿和浸润,似若山泉流水,满是温暖、流动的画面,读之顿觉有馨馨之甘饴,淡淡之香甜,让读者在阅读中去感悟、去思考,去体会生活的美,感受生命之河缓缓流过心田的静谧,洗去浮华,再现生活的本质。
  • 论京派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论京派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京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目前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形成了一个百舸争流的话语场。本书试图通过与各种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在历史与时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立体坐标中,阐述京派文学的叙事立场、叙事策略与叙事方式。京派作家审视历史应当如何实现现代性叙事转换时,对传统和西方始终保持一种文化清醒的态度,故而他们的作品在审美上呈现出一种忧郁的诗性。京派文学的文化反省意识充分汲取了五四文化的积极营养,明显区别与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功利观,而有一种深长的袅袅不绝的文化觉醒的意味。
  • 涉世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涉世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散文(2017年第5期)

    散文(2017年第5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心旅拾遗(高平作家丛书)

    心旅拾遗(高平作家丛书)

    出国,一个新鲜而梦幻的字眼。出国之旅,其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赫尔辛基、巴黎、卢森堡、慕尼黑、佛罗伦萨、罗马、梵帝冈、威尼斯……一个又一个城市,一个又一个国家,天涯路漫漫,融入了她的脑海,融入了她的浮光掠影的记述里。
热门推荐
  • 大唐第一女相

    大唐第一女相

    ~新书《嫡长女她又骄又飒》已发,请多多支持~重生后的杨广誓要挽救破碎山河,杀尽天下反贼,为表兄李渊奏响了凉凉…世人皆说我是疯子,对,请叫我疯子,不要叫我傻子,杨广睥睨天下,撸起袖子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听说杨广下全国诛杀令追杀表兄李渊,李渊小命要玩完?穿越者王庾表示,事情往往不会太简单...这是一个包罗万象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是王者还是青铜,且拭目以待...【注:女主与李世民没有男女之情!考究党慎入,不喜勿喷!谢谢!!!】
  • 明星的悠闲人生

    明星的悠闲人生

    这本书主要写向往的生活。分割线。。。。与上面无关新书[娱乐哈哈哈哈哈]敢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秦书,穿越到平行世界,得到‘娱乐惊喜系统’,还成了邓朝表弟,获得参加综艺《哈哈哈哈哈》的机会。《哈哈哈哈哈》被观众认识。热带雨林中《向往的生活》悠闲有趣。《真正男子汉》中与神枪手对狙。荒野求生综艺中如鱼得水。主演《战狼3》爆红。华夏风格科幻巨作《剑仙》拉开与好莱坞争霸的序幕。
  • 素簪

    素簪

    为了给将军报仇,她满打满算,从进入青楼那一刻起便开始了这盘生死棋。她以青楼歌姬的身份踏着数名无辜枯骨和鲜血一步一步走到他的身边,成为人人艳羡的皇子妃。大婚当日,把最爱她的人亲手杀死,连带着自己的骨肉一并舍弃。【沈明修x杜若笙】【女主不是善类】
  • 白面孔

    白面孔

    本书为萧红散文合集。有《天空的点缀》《祖父死了的时候》《孤独的生活》等,囊括了1936年版《商业街》、1940年版《萧红散文》等散文集中几乎全部文章,并收入萧红纪念鲁迅的《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等。“只有散文,才是生活的真实面孔。”
  • 一妃独宠

    一妃独宠

    二十一世纪时,落辞是一名级别为B的佣兵杀手。但是在最后一个任务中,因为猪队友不给力,被敌人瞬间集火带走,一朝穿越,重生到了丞相的三女儿。从此她,一路扶摇而上,各色男人皆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只喜欢你一个

    只喜欢你一个

    “凌霖,你真的不记得我了?”一个漂亮的‘女孩’拦住凌霖的去路。凌霖看了眼前的人许久:“记得。”“既然你记得我,我也该报恩了。”“嗯?”凌霖疑惑。“你放心,救命之恩当以身相报,我一定会以身相许的!”某人拍着胸脯表示。凌霖很想叫停,别拍了,再拍那里就像她一样长不大了。“我是女的。”你也是女的,不能以身相许。时韩九:…他是男的啊喂!没看到他的短发吗?(然而某人只以为是女汉子了些…)没看到他的衣服吗?妥妥的男装(然而某人只以为是女孩子为了耍酷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还有他哪里像女的了?(某人乃至第一眼看见他的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女孩子…)【青春校园加都市,青梅竹马,娱乐圈,重生,系统,热血?…】
  • 便宜老公呆萌妻

    便宜老公呆萌妻

    她,天性善良,呆萌又迟钝,偶尔却一反常态,犀利反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他,天之骄子,狂傲又耀眼,有时却霸道温柔,极其护短!宠她个无法无天!当迟钝的她,遇上非凡的他;当霸道的他,遇上呆萌的她;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片段一】:他看着眼前这群神烦的女生,剑眉微挑,一把扯过身旁正与蛋糕“单挑”的她,吻上了那张已经沾满了奶油的朱唇。石化的她被他单手拥在怀中,他嘴角微勾,道:“抱歉,我已经有女友了。”……尽管她很迟钝,但不代表就可以随意被欺负。反应过来的她,抿了抿唇,认真的睁大了一双大眼,用“玩笑”二字将一切划分得清清楚楚。【片段二】:事出突然,迫于无奈,她只好应了他,成了他的冒牌“女友”,却被顽劣的他压迫奴役。……操场上进行着激烈的篮球比赛。朱晓晓抬手抹了把小脸上的汗珠,眯着眼看了看天空上照耀得正欢乐的太阳公公,耳边的尖叫呐喊声不绝,简直神烦。“迟早喊哑你们的嗓子。”抱着水瓶、拿着毛巾的朱晓晓很不厚道的想到。【片段三】:种种事故突如其来,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却一直陪在她身边,安慰着受伤的她。……他将她脸上滑落的泪轻轻拭去,看着泪眼婆娑的她,叹了口气,将她拥入怀中,无奈道:“乖,别哭了,再哭就变成小花猫了。”她紧咬着双唇,仍是不住的抽噎着,双手却紧紧的攥着他的衣服,闷闷道:“我才没有哭!”…更多精彩故事,还在文中。敬请大家跳坑观看~保证完结,不弃坑~请亲们不要大意的收藏了吧~!
  • 婳烬芳华

    婳烬芳华

    本来以为来到这里,一切都可以这样结束,却没想到,一切的一切,到了这里才是真正的开始亲人的离开,挚友的背叛,爱人的舍弃……“老天为何要这样对我,我…该怎么办?”当一切的一切烟消云散,谁还会记得那一句——你的身边,就算全世界都离开,也要记得,还有一个我…… “这些是他所爱的世人,这是他大爱的天下,他爱着时间的一切,却唯独不爱我。” “韵儿,我不要南疆十二郡,我也不要这盛世地位,这一切是你换来的,现在我想要用这一切,换你回来。”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