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3100000011

第11章 严重失衡的三角:美日与中国的对抗(1)

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开始接近并走向缓和、中日复交前,中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虽然日本奉行对美“一边倒”政策,但中国一直努力发展中日关系。可是由于美国因素和中美关系的制约,中日关系几起几落,最终没能发生质的飞跃。由于美日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日本在外交上缺少自主性,因此这段时间的三角关系严重失衡,更象是对角关系。但是不管怎样,中日关系还是不同于中美关系,还是存在中、美、日三个角和中美、中日、美日三个双边关系。

§§§第一节 难以避免的对抗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中国与美日对抗的局面不是偶然的。中国早已确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因此在已经形成的美苏对抗中很自然地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尽管当时中苏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美国由于在中国内战中支持国民党,疏远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曾一度出现过有与共产党中国缓和关系的迹象,但这种迹象很快被朝鲜战争所淹没,中美最终走上了对抗的道路。在美国占领下的日本丧失了外交上的自主权,没有选择的余地,在中美对抗中只能是倒向美国一方。

一、“一边倒”:新中国的选择

1949年春,当中国大地上的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战略决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就开始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谋划立国大计。外交是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主席用三句非常生动形象的话概括了新中国所要奉行的外交方针:一是“另起炉灶”;二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是“一边倒”。“另起炉灶”的涵义,用周恩来的话解释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这两条方针都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要让新中国以新的姿态面对世界,改变中国过去的半殖民地地位,在政治上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三条方针中的核心是“一边倒”,就是明确新中国要“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在明确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同时,毛泽东于194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连续发表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和《唯心史观的破产》五篇文章,对美国国务院的有关美中关系的白皮书和国务卿艾奇逊的信件进行了评论。这些文章抨击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同时批评了国内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美国的幻想。这些文章实际上是为“一边倒”方针做了理论上的说明。

新中国领导人之所以作出“一边倒”的抉择,是与他们的革命理想和当时的客观环境分不开的。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指出:“这种革命是彻底打击帝国主义的,因此它不为帝国主义所容许,而为帝国主义所反对。但是它却为社会主义所容许,而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国际无产阶级所援助。”“因此,这种革命,就不能不变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在国际关系上,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苏联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一经进一步尖锐化,中国不站在这方面,就要站在那方面,这是必然的趋势。难道不可以不偏不倚吗?这是梦想。全地球都要卷进这两个战线中去,在今后的世界中,‘中立’只是骗人的名词。何况中国是在同一个深入国土的帝国主义奋斗,没有苏联帮助,就休想最后胜利。”可以看出,这时毛泽东已经有了“一边倒”的思想。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更明确地阐述了“一边倒”的外交思想,并用了这个词语。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此前,中共拒绝了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国共内战开始后不久,一些支持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民主人士曾提出走第三条道路的建议,即在尖锐对抗的美苏两大阵营之间不偏不倚,但遭到批评,被认为是幻想。1947年末,毛泽东把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看成是苏联领导的反帝斗争的重要方面,将中国革命力量看成是以苏联为首的反帝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1949年6月4日,***指出,在两个阵营中间,实行“中立”是不可能的,那只不过是一种骗人的鬼话。可见新中国领导人的革命理想决定了他们要实行亲苏的政策,而美苏的对抗局面又决定亲苏不可避免地要反美。“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一边倒”的思想基础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的,它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将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它诞生时就是以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而存在的,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力量一边。1925年,毛泽东在其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指出:“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这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大旗,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国际联盟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帜之下。那些中间阶级,必定很快地分化,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没有他们‘独立’的余地。”毛泽东的这种非“红”既“白”、非“革命”即“反革命”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革命思维后来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1924-1927年的大革命时间,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一部分”的命题。以后,毛泽东又明确阐明: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革命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将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上去。在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心目中,苏联就是社会主义的样板,而且“已经到了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40年代末的国际阶级斗争形势与20年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红”与“白”,“革命”与“反革命”的阵线是泾渭分明的。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设想,没有苏联,没有欧洲的及美国的工人,吸引了美帝国主义的力量在西方,我们中国也能胜利。”因此,“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新中国后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何况“一边倒”还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个理论支柱。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则是马列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奉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首先就意味着要同苏联站在一起,坚决反对反苏反共的美帝国主义。不管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苏关系时怎样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也不管它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在策略上有多大的灵活性,只要它不放弃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只要它认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美苏处于对立状态,它就不会改变联苏反美这一基本立场。

反帝民族主义在中共采取“一边倒”决策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都具有明显的反对帝国主义的色彩。1949年1月19日,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审改的《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指示》指出:“目前我们与任何外国尚无正式的国家的外交关系。”因此不承认这些国家在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实为理所当然”。这样,“可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的束缚”。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外交任务,是分成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同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兄弟友谊。我们在斗争营垒上属于一个体系,目标是一致的,都为持久和平、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前途而奋斗。另一方面,是反对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敌视我们的,我们同样也要敌视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他还进一步说明,新中国的外交在对待帝国主义上要同旧中国相区别,他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中华民族受尽外国列强的欺凌,中国共产党以排除外国侵华势力,争取民族解放为已任。在它要推翻的“三座大山”中,帝国主义排在首位。而在帝国主义中,顽固敌视中国革命、在内战中援蒋反共的美国不免首当其冲。而且,在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的时候,反帝思想和情绪特别高昂、激烈,这也促使中共采取激烈的反帝政策,认为这是代表了民意。实际上,“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就是要肃清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势力和影响,在新的基础上同它们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当时,苏联在华仍保留某些特权,但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不需要“打扫干净屋子”。从本质上说,“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都是为“一边倒”服务的。

当然,也有其它一些因素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一边倒”的选择。首先,在内战中,美国积极支持国民党,自然伤害了共产党的感情,使之对美国极不信任,并且在中共党内和中国人民中形成了强烈的反美仇美情绪;相反,苏联却给了中国共产党很大的支持,尽管苏联的支持并非一直积极。其次,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增加到十几个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无疑是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客观上成了社会主义的同盟军。这种形势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再次,由于新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在政治与经济方面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模式,而美国不可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最后,更为重要的还是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美苏两国对它的态度。当时美国决策者虽然打算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同国民党拉开距离,奉行灵活的对华政策,以阻止中苏结盟,但占主导地位的政策主张仍然是不跟共产党政权打交道,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等待尘埃落定”的政策,继续支持国民党政府,同时美国又加紧扶植日本。这与苏联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早在1949年初米高扬来华时,就和中共领导人商定:待新中国一成立,立即给予承认。新中国成立后,肯定要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国际援助,美国的敌视态度使中共领导人失望,只有把目光投向苏联。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解释为什么要订立中苏军事同盟时有过明确说明。1950年4月11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依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他还说,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打倒了蒋介石反动派,将中国境内的国外反动派也赶了出去,但是世界上还有反动派即帝国主义,国内也还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朋友。我们同苏联的关系,同苏联的友谊,应该在一种法律上,就是说在条约上固定下来,建立同盟关系。帝国主义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

当时的选择有其必然性。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当时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就国际形势看,二战后初期虽然出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并且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相配合,但是,国际共运高潮并没有持续很久。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经过调整,重新站稳了脚跟,特别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相互支援。毛泽东曾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后,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国际斗争中站在共产主义力量一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除了中国、越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且相当多的国家都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接受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地位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的,原宗主国都自觉或被迫地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这些国家独立后,一般都同原宗主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1945年,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曾引用了斯大林的三大矛盾说,并将之加以发挥。他说:“现在依然如斯大林很早就说过的一样,旧世界有三大矛盾:第一个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个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个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这三种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发展得更尖锐了更扩大了。”毛泽东所做的分析或许适合于40年代下半期,但是到了50年代,情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三大矛盾并未更加尖锐和扩大,相反,和平与发展的趋势逐渐显现出来,美苏这两个对头也经常坐在一起商讨世界大事,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

同类推荐
  • 艰难的复兴

    艰难的复兴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亦曲折和艰难。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顺利在本世纪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吗?《艰难的复兴》将针对相关重大问题,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际关系、增强中国的外部竞争力、中国贸易货币和自身经济安全战略、21世纪中美关系及其地缘政治战略、中华文明的和平复兴等五大维度进行客观、翔实的分析和回答。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本书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干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材。在内容上,全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著选读三个部分;在体例上,每部分又分为原著选篇、原著选读导读、思考题三大板块。本书可帮助读者从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中学会精读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
  • 分裂的西方(译文经典)

    分裂的西方(译文经典)

    《分裂的西方》围绕美国911事件以及随后美国入侵伊拉克,阐述了欧洲一体化的问题,特别提到了联合国的改革和未来。他指出,造成西方分裂的并不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险,而是现今美国政府的政策。该政策忽略了国际法,对联合国弃之不顾。这条裂痕已经贯穿了欧洲,也贯穿了美国自身。作者希望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差异,他以此为契机研究国际法宪法化,旨在探讨欧洲一体化的问题。
  • 2020,期盼中国

    2020,期盼中国

    本书将晦涩的理论以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为读者勾勒出了未来十年的发展图景。其间既有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总体方面的概括,又有各行业、各领域具体且精道的分析与预测。
  • 心系两岸

    心系两岸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发展的一部文章合集,全书将岛内蓝绿较量、观察国民党、观察民进党、剖析“台独”言论和两岸政治大局及政治难题等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观察台湾和关注两岸。研究范围涉及2012年“大选”后岛内政治生态、马英九第二任期执政理念、两岸间政治难题的解决方案等等。
热门推荐
  • 人皇轩辕决

    人皇轩辕决

    曾经的他是乌托城中的天才,可是一夜之间,又成了乌托城中人人看不起的废物,他看尽世间的人情世故,天才归来,吊打曾经欺负过他的人
  • 好说歹说

    好说歹说

    文坛怪才阿城、陈村担任主持人,与文艺圈各路高手共同打造十二场谐趣对话。神侃对手包括姜文、洪晃、朱德庸、史铁生等人。话题不拘一格,既有关于生命的哲理性体认、对爱和快乐等人类情感的溯源;也有对语言文字和音乐影像的生动考察;抑或闲聊惬意的旧时光、身边的新动向。看似庞杂随意,但在话语的交锋处时有火花闪现。
  • 华盖集:鲁迅作品精选

    华盖集:鲁迅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特种1之崛起

    特种1之崛起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此书,向我们国家奋斗在一线的战斗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 阴阳异闻录·番外卷:铡刀情冢

    阴阳异闻录·番外卷:铡刀情冢

    神秘特使月樱的出现让丰都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气息,现实世界发现陈世美的身影,可陈世美又是如何从防御重重的丰都重案监狱中越狱的呢?越狱的陈世美在现实世界又会去往哪里?苏容斋便被委任了抓捕陈世美的重要任务,陪同月樱一起来到现实世界,当苏容斋揭开重重迷雾逐渐找到事情真相后,却没想到这真相竟然牵连着几个人千年前的恩怨纠葛。
  • 雄关要塞:函谷关(文化之美)

    雄关要塞:函谷关(文化之美)

    函谷关作为我国一个著名的关隘,它坚固险要而又位置重要,这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这使函谷关成为了道家之源。其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因此,函谷关成为了我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区, 更成为河南灵宝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 天鹄书院

    天鹄书院

    梅雨时节,屋外雷声阵阵,奚画站在窗边,托腮看着雨滴沿屋檐落下。忽然,她想到什么,转身行至门口,嚯地将门拉开。外面蹲着的那人,和他身侧蹲着的黄狗齐刷刷抬起眼来看她。“……你在作甚么?”关何抹了一把脸上的水,淡淡道:“看门。”“我家有狗。”后者想了许久,方正色道:“一条不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高效对话

    高效对话

    本书以高效对话为核心,提炼总结了快速解决问题的沟通技巧,并配以生动真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将社会生活中直接且有效的说话技巧展现给读者,教你把刻板的话说得婉转动听,苍白的话说得活泼有力,批评的话说得巧妙绝伦,帮助你提高对话能力,聪明做人,智慧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