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4800000028

第28章 历史合理性与审美超越性的契合(1)

——以《中国新诗史1916—1949》(第一卷)为中心陈学祖

(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实践中,新诗史的写作最为艰难、最有挑战性、问题也最多。文学史写作本应是困难的事情,是文学研究之最高境界,是文学史家对某一时段文学史研究的总结,需要投入数十年甚至毕生的精力,因为对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梳理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对所述文学发生发展的那段历史了然于心,并能将史学理论与自己对历史现场的深透研究相结合,才能将文学现象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境中,予以合理的解释,从使得所述文学史现象达成历史合理性。历史合理性是一切文学历史叙述的共同点,诗歌史写作也必须遵守这一首要前提,但它又与小说史、散文史、戏剧史等有较大区别,那就是诗歌之审美形态的独特性,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对诗性内蕴与艺术形式的要求最高,最具有审美超越性,因此,诗史写作还必须把握诗歌审美特征演变历程,即诗歌艺术形式的发展史。然而,最为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历史合理性与审美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寻求历史合理性与审美超越性的契合,就成为诗歌史写作最难解决的问题。

陆耀东先生的《中国新诗史1916—1949》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显得相当严谨。在诗史观念上,陆先生不主张“以论带史”,更反对“以论代史”1。因此,他非常注重史料的搜集,“1917—1949年发表新诗的刊物约千余种,发表新诗十万首左右,出版的诗集达1500种以上。我从七十年代末起集中精力搜集史料,除诗集有过半到三分之二外,我掌握的刊物仅一半而已。”2即便如此,其搜集的史料之全,在新诗研究者中,恐怕无人能及。正是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并经由数十年对于资料的爬梳整理,才能从浩如烟海的新诗史料中,去粗存精,尽量接近新诗发展的本真面貌。

在爬梳原始资料的同时,陆先生还写出了大量的新诗流派和诗人论,写出了《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现代四作家论》等新诗专著,之后又编出了《徐志摩全集补编》,写出了《徐志摩评传》、《冯至传》等诗人传记。从新诗流派的代表诗人出发,延伸到同一流派中的其他诗人,逐渐上升到对于流派的整体认识,所走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扎实、踏实稳健的研究路径。即使是在传记写作中,也始终贯穿了新诗本体意识,所写传记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物生平及其立身行事的传叙,而是始终注重其新诗创作轨迹的勾勒,尤其注意对其重要作品的评述。比如在《徐志摩评传》中,最为显目的是以下章节——第四章《诗路初洒花雨》、第六章《形成自己的风格——〈志摩的诗〉》、第八章《诗艺走向成熟——〈翡冷翠的一夜〉》、第十四章《诗峰攀登,没有顶点——〈猛虎集〉、〈云游〉》,这些章节呈现出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发展史。在《冯至传》中也延续了这一传记理念,在该著中,诗人冯至之创作历程也被勾勒得极其清晰——《在北大走上诗人之路》(上、下)、《寂寞中的慰藉:和浅草社同人共歌》、《北游及其他》、《新诗的高峰——〈十四行集〉》诸部分3,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杰出诗人形象。

正是在此基础上,陆先生写作三卷本的《中国新诗史1916—1949》。在某种意义上,陆先生的新诗史写作,可以说贯穿了其专门研究新诗的三十余年的岁月,是其新诗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代表了陆先生新诗研究的最高成就,是陆先生新诗研究的颠峰之作。比照《中国新诗史1916—1949》与其此前的相关论著,处处可见其一脉相承之关系,如《中国新诗史1916—1949》第一章《中国新诗的诞生和第一个十年述略》的某些段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的附录《新诗第一个十年鸟瞰》为基础,扩写而成。第一章《中国新诗的诞生和第一个十年述略》中的《新诗第一个十年创作概况》一节就是在《新诗第一个十年鸟瞰》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前者收录诗集113种,后者仅104种4。《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之体例也多为《中国新诗史1916—1949》所沿袭,如前者所论为十四位诗人,后者则论及43位诗人;二者之差异在于:前者并未彰显所论诗人的流派归属,后者则对于诗人们的流派归属作了细心的安排,将43位诗人分别归属于“文学研究会诗人群”、“创造社诗人群”、“新月社诗人群”、“其他诗人群”四个诗人群体,显现出在诗人流派归属问题上相当审慎的态度。可以说,《中国新诗史1916—1949》建立的是层级制体系——新诗整体发展史、新诗阶段发展史、新诗各流派发展演变历程、主要诗人创作历程四个层次,由总体把握逐渐细化到个体个案的论述,以大历史带动小历史。陆先生的新诗研究则是由诗人个案的深入细致研究,再到新诗流派,然后延伸到各时期新诗,最终发展到对新诗全局性的把握,使得其研究基础非常之扎实稳健;而《中国新诗史1916—1949》的体系则是高屋建瓴,经由对新诗的全局性把握,将各阶段、各流派、各代表诗人的新诗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与新诗艺术发展历程所组成的纵横坐标之下,从全局性眼光给予其准确的历史定位与艺术评价,若非史学大家的眼光与境界,难以做到。

在对代表诗人、新诗现象的历史定位上,陆先生相当审慎,始终贯彻了其诗史观念:“既然是诗史,与诗学观念融合在一起的还有历史的观点。我认为,‘历史的观点’意味着要充分考虑特定的历史时空;如果抽掉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就等于取消了历史的观念。如胡适《尝试集》中1918年以前的作品,是在前无古人,当时他也是孤军作战的情况下‘尝试’的,难免稚嫩,不能拿一年甚至几年后别人的诗作比较。1919年新诗已有一个不详的作者群,全国有几十家报刊刊登新诗。离开了特定时空就无法正确评价新诗现象。郭沫若的《女神》,如果我们忽视‘五四’时代精神,忽视‘五四’诗歌的状态,就无法了解其特别可贵之处。”5这种对于新诗现象所处特定历史语境的还原与追索,还表现在对相关概念的厘定上,该著命名为“中国新诗史(1916—1949)”,就较之于“中国现代诗歌史”、“中国现代汉诗史”等在内涵和外延上更其准确。即便如此,陆先生还是进一步加以说明:“本书名曰《中国新诗史》,没有涉及同时代的旧体诗词。”6陆先生不赞成用“九叶”诗派概念指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人群体,“因为在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派》之前,从无‘九叶’之称。入选‘九叶集’的九位诗人从未组织过一个社团,也未合办过一个刊物,甚至诗风最相近的也不只他们九人。他们中6人在《诗创造》上发表过作品;穆旦、郑敏、杜运燮三位从未在此刊上露过面。而在此刊上发表作品的达160人,6人只占其中4%左右。合出选集的九人唯一一次会师,是在《中国新诗》上发表过作品。但在《中国新诗》一期至五期发表译、作的共35人,译作148篇(首);九人中袁可嘉仅发表诗二首,而在《中国新诗》上发表二首和二首以上(译诗、译文及文不计)的诗人,除后来‘九叶’中的九人外,尚有方敬、李瑛、马逢华、扬禾、方宇晨、羊翚、鲁岗、孙落、南缨。”7因此,陆先生主张用“《中国新诗》诗人群”,“这是由于《诗创作》作者中,大而化之,也有两种不同诗风,即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风;以唐湜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风。《中国新诗》所刊的创作,基本上都是现代主义倾向。因此,用‘《中国新诗》诗人群’而不用‘九叶派’作为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现代主义诗的命名,不仅更准确,也更贯彻了历史的观点。”8回到历史现场,经由对史料的细致深入的考辨,重新审视已有的诗歌概念,以图还原历史真相,以客观真实且具有强烈概括力的概念指称特定时期的新诗现象并予以合理的解释,从而使该著中的诗史概念具有了历史合理性。

扎实厚重的史料和对于诗史概念的重新审视,这二者正是当下文学史写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才能真正突破八十年代迄今文学史(包括新诗史)写作所面临的困境,才能突破此前文学史观念与叙述框架,从而使得文学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史”乃至“良史”。为了写好新诗史,陆先生近二十年来在继续研究新诗之外,翻阅中国传统文史典籍,以拓展学术视野,因而往往能从中国传统渊源考察新诗现象,写有《闻一多新诗与古代诗歌之关系》9、《五四新诗与中国古代诗词》10等论文,还主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的“国学”研究班。因此,较之于一般文学史著的“西方”史学模式,《中国新诗史1916—1949》显然更具有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中国“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中的文学史叙述已存在着多种形态,大致可概括为三种模式——“《史记》”模式、“《汉书·艺文志》”模式、“《史记》、《汉书·艺文志》”综合模式:“《史记》”模式是纪传体,如《司马相如传》即是,不但记录传主之立身行事,而且要对其立身行事进行评价与历史定位;“《汉书·艺文志》”模式采用的是“述而不作”,考证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存世书籍,只客观到叙述甚至罗列历史上出现过的艺文书目,并对需要说明处略加阐述;“《史记》、《汉书·艺文志》”综合模式则将客观史实的叙述与客观的历史评价相结合。陆先生采用的显然是第三种模式,但适当地吸取了西方史学模式的某些因素。例如在体例编排上,《中国新诗史1916—1949》建立的是层级制体系——新诗整体发展史、新诗阶段发展史、新诗各流派发展演变历程、主要诗人创作历程四个层次,由总体把握逐渐细化到个体个案的论述,以大历史带动小历史。其中不乏“书目志”式的资料罗列(如第一个十年新诗集等),但最见功力的乃是诗人之“诗”评传。所论新诗第一个十年的43位重要作家,或对已有定评作家的慧眼独具的重新评价(如胡适、李金发等),或对学术界未有深入研究作家(如赵景深、徐雉、何植三、韦丛芜、采石)的精当评价,可以说其中的诗人诗传,篇篇精彩绝伦。这种“诗传”式的体例,与“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之“艺文志”、“文苑传”或“文学传”何其相似。然而,与传统史学不同者,乃在于其叙述方式上,传统史学重生平行迹而略于作品评论,而陆先生则略于生平行迹,于诗歌创作及其诗学观念上作浓墨重彩的评述。在具体行文中,则详于所当详而略于所当略:“对于诗家,如郭沫若等大家,篇幅亦长;有的诗人作品复杂,目前评价分歧也大,也给了诗人与其地位不相称的字数,如李金发,当前多数人叫好,而我对他评价不高,不得不占用了过多的篇幅。”11这种处理不但突显出诗家的历史地位,而且对有争议的作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从而使得该著既呈现出“良史”风范,又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为一般诗史论著所难以企及。

同类推荐
  • 秋水绵长

    秋水绵长

    翻阅雷元富的散文集《秋水绵长》,我的脑际骤然定格了两个字:悲悯。集子的大多篇章都是忆旧,都是讲述令人悲伤令人怜悯的往事。而对亲朋的悲切思念和补偿缺憾,又是文字中的重中之重。这就构成了这部集子的一个显著色彩:以悲情溢增感情,以悲悯感应同情。黄土深情也便在这样的气氛中营造并变得更加浓烈了。
  • 最美不过诗经2

    最美不过诗经2

    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国学大师汤一介倾情推荐。翻开一卷古老的《诗经》,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沐浴温暖的午后阳光,轻轻吟诵那些唇齿留香的诗句,体会其中不加修饰的旋律,无一粉饰的爱恨,原来,爱情只不过是生活,它只需要我们尽情哭笑,安然相守,最后淡然相忘。
  • 蒋勋说文学之美(套装全4册)

    蒋勋说文学之美(套装全4册)

    本系列书是蒋勋先生在台湾“中国文学之美”的主题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分为《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从唐宋散文到现代文学》《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五册。蒋勋把中国文学史从古代一直讲到现代,是一套完整的文学通史。一是讲得美,对中国文学中的美有非常不一样的解读,二是文字通畅优雅,没有艰深的学术词汇和框架。“蒋勋说文学之美”系列对读者从头到尾完整了解中国文学及美学,是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 感谢鲜花 也感谢荆棘(唯美阅读)

    感谢鲜花 也感谢荆棘(唯美阅读)

    感谢挫折,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旅途。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灿烂的鲜花,也有密布的荆棘。在这旅途上每个人都会遭受挫折,而我始终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坚强的闯过挫折,冲出坎坷!跌倒了,不要乞求别人把你扶起;书中选取了关于人生、理想、奋斗等多方面的励志故事。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本书会给青少年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 平和与不安分:我眼中的沈从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平和与不安分:我眼中的沈从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作者以沈从文身边最亲近的亲友对他的回忆,体现沈从文有温度的日常。作者笔触凝练大气,道出了沈老温厚纯良的品性,也刻画出了沈老肝胆相照的气概。
热门推荐
  • 不当狗的日子

    不当狗的日子

    安心豚失业了!穿越是种病,得治~治得好,就在現代当神級业务员;治不好,就穿越時空拯救异世界安心豚得了一种一睡着就会穿越的病。好在两个世界都有他的好兄弟~米汉堡和咕咕噜这是一个交插进行的故事,现实v.s.虚幻安心豚和米汉堡的神级保险业务之旅加上安心豚和咕咕噜异世界穿越奇幻之旅再加上一点点「佛法」希望能带给人信心与希望!
  •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在大一统气氛笼罩的时代,荀子才是儒学的主流。中国文化经常和儒家被等同看待。不论称赞还是批判中国文化,很自然都会拿儒家的主张、信念作为代表。更进一步,儒家往往也就和孔孟画上等号。儒家相信什么、主张什么,也就理所当然认为是孔子和孟子所说、所主张的。这种常识态度,在历史上不只不精确,而且带着许多误会。那些想当然对儒家的种种说法,其实里面来自《荀子》的部分可能多过来自《孟子》的。孟子名气大,和孔子并称,荀子的名字往往被湮没在背景里,但若从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上来看的话,荀子对于后世建立的儒家传统,影响恐怕大过孟子。
  • 倾世聘

    倾世聘

    第001章、惨死虿盆南燕国,国都燕城。太子府后山。雪色茫茫,阳光透过树叶的……
  • 入唐新求圣教目录

    入唐新求圣教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霉妃憾江山

    霉妃憾江山

    推荐新文《天命狂妃惊天下》她坚信世上不会有比她更倒霉的人了,稀里湖涂的穿越古代,成为最最下等的婢女,而那个害她穿越而来的“同乡”竟一跃登上高位。天理何在啊!!!眼看他利用现代知识混的风生水起,她心有不甘情有不愿,现代她是猫他是鼠,怎么如今却反了过来?而那只鼠居然趾高气扬对她说,“听我的话,顺我的意,皇宫便有你一席之地。”本猫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啊!她开设八卦山庄,大肆宣扬此太子非彼太子。不想屋漏偏逢连夜雨,居然被当成反臣抓了起来,关健时刻幸得他相救,一句话让她愣了一个时辰“做我的太子妃吧!”她助他登上帝位,他帮她穿越回现代,互利互惠的交易,本以为悲催人生就此终结,却不想只是另一个倒霉的开始!八王夺位险象环生,准太子的他成为众矢之的,利用之后还是利用,几次死里逃生又遇险,她终于忍无可忍!自己到底是有多倒霉啊?“喂喂喂!那个不要脸的,虽说是互助关系,但能不能有点真情啊!”“真心一开始便有,只是你不信罢了,挺过这个生死劫,你就是我独一无二的皇后?”“后宫无妃?”“可以,即是后也是妃,我心中,仅你一个席位!”这这这……准皇上如此深情表白,她到底还要不要回现代啊?
  • 成功的修炼

    成功的修炼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新发现,谁要是能将感觉“握在手中”,则将具有特别的智慧:聪明的感觉之管理,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成就、健康和满足比理智的智慧更重要。人类不仅是有感觉或是被动地承受痛苦,而是与之打交道并主动影响感觉。以上的确认似乎很多余,但是,情绪专家郭尔曼强调,和我们的情绪打交道可是一种“全天候的活动”,因为许多事(连在休闲期间所做的事)都会左右我们的心情:“所有的事,从看一本小说到看电视以致决定各种活动的朋友交往,都可理解为一种改善心情的努力。”在社交生活中,自我平静下来的艺术,是一种最重要的心理能力。长期以来,战胜情绪实际上并未在研究中扮演任何重要角色。直到前几年,情况才有所改变。
  • 末世女强之定制丧尸

    末世女强之定制丧尸

    这时代,当然定制是最高端的服务要来一个定制丧尸吗?性别身高年龄什么的都可以随便挑腐烂程度、变化程度都可以随心所欲可强可弱,可静可动,可文可武只有你想到没有定制做不到,完全符合你的要求,贴心无比无需手续费,亲自挑选,送货上门,完美服务定制丧尸,真的不来一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历代庙堂文化故事

    中国历代庙堂文化故事

    了解寺庙的历史,我们可从中领会到佛界的神秘传说;了解寺庙的文化内涵,我们可领略历代文人墨客的别样情怀。还有那关于寺庙的美丽传说,所有的爱恨情仇,最终在佛的宽容中得到升华。
  • 斗阵求道

    斗阵求道

    由音,阵,符入道,走一条不一样的大道。世间沧桑,种种磨难,但求心安,求一个无拘无束大自在。
  • 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

    一个医院的工作者,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而是带着灵魂回归现实的领路人。可是,他能帮助灵魂找到归途,但是能帮助自己找到正确的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