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500000003

第3章 论语卷之二 (1)

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数,如其佾数。或曰,每佾八人。未详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弑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彻,直列反。相,去声。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也。雍,《周颂》篇名。彻,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相,助也。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词,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游氏曰:“人而不仁 ,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林放问礼之本。林放,鲁人。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子曰:“大哉问。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去声。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饮,为之?:簋、笾、豆、?、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吴氏曰:“亡,古无字,通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女,音汝。与,平声。旅,祭名。泰山,山名,在鲁地。礼,诸侯祭封内山川,季氏祭之,僭也。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呜呼,叹辞。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也。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饮,去声。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下而饮,谓射毕揖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倩,七练反。盼,普苋反。绚,呼县反。此逸诗也。倩,好口辅也。盼,目黑白分也。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子曰:“绘事后素。”绘,胡对反。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起,犹发也。起子,言能起发我之志意。谢氏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孔子曰‘绘事后素’,而子夏曰‘礼后乎’,可谓能继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大计反。赵伯循曰:“?,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故得?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谢氏曰:“夫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我欲观商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又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当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

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示,与视同。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盖知?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与,去声。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齐,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王孙贾,卫大夫。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谢氏曰:“圣人之言,逊而不迫,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郁,于六反。监,视也。二代,夏、商也。言其视二代之礼而损益之。郁郁,文盛貌。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大,音泰。鄹,侧留反。大庙,鲁周公庙。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 鄹,鲁邑名。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为,去声。射不主皮,《乡射礼》文。为力不同科,孔子解礼之意如此也。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科,等也。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正谓此也。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杨氏曰:“中可以学而能,力不可以强而至。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去,起吕反。告,古笃反。饩,许气反。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饩,生繰也。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贡欲去之。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爱,犹惜也。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杨氏曰:“告朔,诸侯所以禀命于君亲,礼之大者。鲁不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黄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尽尔。时人不能,反以为谄。故孔子言之,以明礼之当然也。”程子曰:“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定公,鲁君,名宋。二者皆理之当然,各欲自尽而已。吕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音洛。关雎,《周南》国风,《诗》之首篇也。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宰我,孔子弟子,名予。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战栗,恐惧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同类推荐
  •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和《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宋代,与《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宋神宗举办“武学”,培养军队的高级将领,即以“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六韬》和《黄石公三略》从此成为军事将领的必读书,流传很广。对当代和后代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形容兵家谋略,往往以精通“六韬三略”归之,或经称谋略为“韬略”,揆其本源,即出于此。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了凡四训浅释(国学经典)

    了凡四训浅释(国学经典)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之书。《了凡四训》一部历久弥新,为人生磊落生活的智慧之书。净空法师的浅析深入浅出、蕴含生命哲学,给人以心灵的滋养。内容简介:《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净空法师用简练明白的语言,对原著加以深刻解读,以《了凡四训》为纲,将精深的佛理讲得深入浅出,使人听后如沐春风。作者简介: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法名净空,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三十六计译注(国学经典)

    三十六计译注(国学经典)

    《三十六计》是古代兵家计中国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译注》对《三国志》进行白话的翻译和注释,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普及性读物。内容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时期,约成书于明清。本书根据计名,多选取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简介:文轩,男,80后人,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喜爱中国古代文化,向往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心服儒家仁者风度,欲“为往圣继绝学”,作品有《人间词话注释》《三十六计译注》等。
热门推荐
  • 死亡岛

    死亡岛

    死亡岛,即日本法西斯为其伤员补血的血库,将中国人的血抽干后,便劈死火化,杀人灭迹。本文参考史料,见抗日联军1945年出版的《东北十四年苦斗史》、日本出版的《冈村宁茨战场回想篇》、《日本外交年鉴,》等。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仅以此作献给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战士,并以此悼念惨死于“死亡岛”的中国青年和他们无辜的血——作者千里来客雨后,江城旧城壕边的黄沙古道上,走来一高一矮两个汉子。
  • 掌心女皇

    掌心女皇

    ~新文《大唐第一女相》已发,请大家多多支持~奶爸黎玄穿越到古代,意外邂逅古代版的拇指姑娘,从此之后,他就开始了惊(tong)心(bing)动(kuai)魄(le)的生活。黎玄:以后你有心上人了,一定要先带来给我看,我觉得满意了,你们才能在一起。萧苓微:那万一你一辈子都不满意我的心上人,咋办?黎玄:那你就做个单身贵族吧。萧苓微:......当她真的决定做个单身贵族时,某男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女皇,求您立个皇夫吧。
  •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海边爱情故事

    海边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用时间去消融伤痕的爱情故事。苏七的母亲年轻时被迫离开林雪晴父亲,有了苏七以后曾经在林雪晴家避难,一切被时间尘封,直到毫不知情的苏七在大学里爱上林雪晴,却因为曾经和林雪晴闺蜜的恋情而屡次被拒。一切都因为林雪晴奶奶一场奇怪的病发生了转变,直到苏七与林雪晴来到南极……
  • 豆腐不是菜

    豆腐不是菜

    阿婆走出院门时感到一道眩目的阳光正照射在自己布满皱浪脸上,火燎燎的。细算起来已有二个多月没迈出这个门槛了。这不人一上了年纪冬日里就只能在家呆着,屋子里暖和。阿婆却总觉得心里没了过去那份暖和劲,当然过去这屋里有阿婆的老伴,有用木屑点燃的烘炉。每当阿婆把一簸箕木屑倒入那古老的生铁烘炉内时,一缕青烟就会迷漫着整个屋子。青烟散去,炉内闪烁出点点星光,如同一大群天真顽皮的孩童在不停眨动着眼睛。这时屋子里便暖和起来,阿婆的心也随之暖和起来,这种暖和往往能持续一整天,直到晚上躺在被窝里还能感受到。
  • 彩虹来临的季节

    彩虹来临的季节

    夜星陨,父母早逝的孩子,从一开始就不被期盼出生的存在。她人生中最灰暗的几年,就是父母去世的那几年,直到她遇见了云今绵。她为了抓住她唯一的救赎,开始拼命练武,她发誓要一直守护她。她原本以为,她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可那个男人的出现,却打破了她单一的守护生涯。他说:小姑娘,我喜欢你,我很早之前就喜欢上你了。有了他们的存在,夜星陨的世界不再是一片黑白。他们,便是她的世界中的色彩。(此文原创,作者酸奶q,禁止转载,抄袭必究,不喜勿喷。)
  • 火影异界传之情缘劫

    火影异界传之情缘劫

    第四次忍界大战之后,鸣雏婚礼上众位忍者皆是喜笑颜开,却不知更加强大的却又绝对陌生的敌人已然降临~~佐助在家族石碑发现连六道轮回眼都无法看清的字时,序幕悄然拉开~~而在另一个以武力至上的世界,殊不知荧屏上炙手可热的动漫虚拟人物火影忍者们将会以灵魂姿态寄宿在人们体内,当忍者们来到一个完全陌生而这个世界的人们却对自己无比熟悉的世界又会发生什么~~
  • 爱你轻藏心底

    爱你轻藏心底

    十九岁的慕轻寒家逢变故,寄养在楚家,从此楚少多了个妹妹。她去酒吧嗨,他亲自去接,“要是再敢化妆成这样,我就把你扔出去。”不想去相亲,她把自己晒中暑,他怒,“你把自己折腾成这样,想要折磨谁?”她发朋友圈说敷面膜防晒补水,他送面膜。她大姨妈肚子疼,他亲自去买生姜和红糖给她煮水。 她去夜市想吃棉花糖,这有什么难,他亲自去买,“这样你就不用担心被小朋友嘲笑了!”直到有一天,她问:“大哥,听说你有一个一直难忘的初恋女友?”他挑眉,“初恋是什么?早忘了,我现在一直把你藏在我心底!”她:“……”心里甜滋滋…… ★本文属于细水长流那种,平平淡淡的爱情,不喜勿喷,谢谢!
  • 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

    刘波和梁静秋喜迁新居两年了,和对门的邻居还不太熟悉。他们已经掌握的情况是:对门住着的是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相貌有点俗,走起路来动静比较大,左边或者右边鼻翼上长着一颗绿豆大小的黑痣;女人的屋里很少有客人来,隔上半个月左右,一位身材敦实,皮肤黝黑,年龄不太好判断的男人会来和她住上几天,他们还不能确定两个人是否是夫妻关系;女人喜欢在午后的时光洗头,吃罢午饭后,梁静秋时常会看到她站在阳台上梳理着湿漉漉的长发,而刘波注意到的是晾衣架上几乎每天都要更换的衣物。这些情况当然不是刘波和梁静秋刻意总结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中留存下来的一些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