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0100000024

第24章 转型期湖北地区各文体研究(2)

《清代诗学》认为,缘于清初朝代更替所导致的社会苦难现实,重社会功利的“诗史说”得以高扬。“诗史说”并不发轫于清,其内涵在清代诗学中有所拓展,主要表现在“以诗存史”、“以诗补史”,诗为“史传外心之史”。不过,清代“诗史说”在注重诗歌社会功用的同时也强调诗歌的抒情本质,这正是清人对完善“诗史说”所具有的贡献意义。从当时来看,这种学说对诗坛上脱离现实的世俗诗风有所补救,从中国诗学发展史上来看,《清代诗学》明确指出:“清代诗学中的‘诗史’意识对推动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清代诗学》紧扣社会变动与诗学思想的关系来考察清代诗学思想。论著指出,社会到了康熙中期,社会由动荡转为安定,重视社会功用的“诗史”说和“性情”说逐渐淡化,重审美的观念渐渐流行。沿着社会变动必然影响诗学思想变迁的思路,《清代诗学》一路前行,作者考察了贯穿整个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清代诗学》对“性灵”说给予高度评价:“袁枚的诗学主张,切合诗的特质和诗创作的实景,最有利于诗和诗学的创新和发展,在清代所有诗学中最富生命力。”“从清代诗学发展的整体面貌而言,‘性灵’说倡导的独创精神和个性色彩对近代诗学有直接的影响,在诗学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页。)从而使“性灵”说的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挖掘,同时为我们提供了思索的起点,启发了研究近代诗学的切入角度。

《近代诗学》对1840年民国初年诗学思想的梳理,主要围绕着如何用诗歌建构民族人格精神的主题展开。近代诗学发生的八十年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西方政治经济军事裹挟着强大的文明蜂拥而来,中国固有的文化心理模式与人格建构方式受到动摇,素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上了一条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民族的道路。具体到诗学领域而言,围绕着“立人”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诗学家层出,诗学主张不断涌现。《近代诗学》以对重要诗论家的个案分析为成书的关捩点。但是并不囿于此,《近代诗学》非常注重不同诗论家的交叉影响与互渗共生,譬如龚自珍的“发于情,止于命”的诗学观念,是近代诗学中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影响着后来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说”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这样做也遵循了该书的总体指导思想:“对诗学家整体思想和整体诗学观念的研究”。

依据历史线索,《近代诗学》梳理了近代不同时期,近代诗学围绕建立健康人格精神以振兴民族的核心问题,展开了探索。龚自珍的“发于情,止于命”,“具有冲击传统诗教罗网的重大意义,是近代诗学中一声响亮的、特别具有近代性的呐喊”。魏源的“无声礼乐”说,“以逆复古”,以复古为革新的手段,但是重在复古,企图在复古的道路上建构起纯正高古道德。《近代诗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这种思想落后于时代,其生命力自然是有限的。何绍基强调“自立真我”、陈衍强调诗人应“甘处困境”,二者虽然主张自我独立,但是逃不出“孝悌信义”的窠臼,“它显示的是一种打上了历史、时代烙印的知识分子心灵的挣扎”(程亚林:《近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陈廷焯论词标举“沉郁”;况周颐论词主张体悟生命哀情;黄遵宪提出“别创诗界”;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王国维专注于诗歌应当表现何种人生境界;青年鲁迅更是希望通过诗歌建构民族精神,倡导的“摩罗之力”……对于这众多诗论大家的学说,《近代诗学》都做了详细的阐释。

《近代诗学》认为,在众多诗论大家的开启与努力下,“近代诗学在诗情的解放、生命哀情的体悟、史格的建构、诗美的阐释、诗域的拓展等五个方面都有所建树。”(程亚林:《近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近代诗学》在“结语:未完成的思考”中比较了近代诗学家提供的两种不同的重建民族人格精神的方式,即梁启超著者“通过输入西方新知识新思想的办法来建构具有新思想的民族人格精神,龚自珍、王国维则自觉或不自觉地主张通过对生命哀情、人生悲剧性质的体悟和思考来建构一种悲壮的人格精神。”(程亚林:《近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作者比较了两种主张的利弊与关系,指出前者“可能激发狂热的、不能持久的信仰,引出更为普遍的利益驱动下的盲从,但因缺乏内在的自觉而不能让新思想转化为人格精神”(程亚林:《近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而“提倡第二种方式受到不同政治势力的夹击。更何况,一些意志薄弱的任免多这些话题揭示的人生真相可能会走向悲观绝望、自暴自弃的境地,无疑为提倡这种方式增加了风险。”(程亚林:《近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作者深邃的思考在其“未完成”的形成中显示出开放的指向,不仅有益于对具体论题的理解,而且对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现代诗学》对五四前夕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现代诗学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从近代“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有着两千多年悠久传统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十九到二十世纪之交的短短二十年间,从创作到理论都发生了一个深刻的变化。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现代诗歌在不停的艺术追求过程中,开始了新的诗学理论建构,开启了诸多诗学范畴与命题。中国现代诗学,是中国几千年来诗学史上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迥然有别于中国传统诗学重感性体悟的品格,标志着中国诗学重理性观照的诗学转向的开始。这只是现代诗学在古典诗学传统背景的映照下最容易突现来的品格,事实上,这种新的诗学形态,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但是学术界对中国现代诗学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而龙泉明、邹建军合著的《现代诗学》是最早开始对现代诗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其开拓性意义首先在于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学的内涵。

《现代诗学》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对中国现代诗学作出概要的历史性通观描述,后面六章重对构成中国现代诗学的种种重要范畴、命题与概念,如诗的“本质特征论”、“诗的创作法则论”,诗的“审美形态论”,诗的“主体与客体论”,诗的“审美价值标准论”,诗的“发展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探析。从内容的分布比例不难看出,《现代诗学》是对“中国诗学丛书”的总原则作出呼应:“不着意把它写成中国诗学史,尽管每一卷也有对特定时段内诗学发展概况的勾勒,全景的鸟瞰,上承与下传”,而是“致力于此时段内主要诗学理论问题的深入细致的探讨”。(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中国诗学逐渐走上了现代性转换的道路。《现代诗学》指出,现代诗学创生的根本动力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诗学的影响,但是现代化的根基是中国诗学的传统思想和形态这一点不可动摇。作者进而强调“传统与西方对现代诗学能产生的作用是综合性的、整体的”(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现代诗学的建构即外应世界潮流,又内存民族传统血脉,即是在外来诗学民族化、民族诗学现代化的双向转化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的”。(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而后,《现代诗学》将现代诗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1917—1925),现代诗学处于开创和发展之中,多元并存、多方探索,处于幼稚、不定型的、未成熟的状态;中期(1925—1937),现代诗学处于繁荣和兴盛之中,呈现出“向内转”与“向外转”、“纯诗”与“非诗”两种诗学诗潮相互并立、对峙的状态;后期(1937—1949),现代诗学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在高度融合的大趋势中求同存异。作者充分肯定了现代诗学鲜明的实践特征和理论自觉性,高屋建瓴地指出,其理论建构因为过于急迫和激进而缺乏系统性和深密度,现代诗学的未完成性明显地存在着,需要在当代的发展中更加完善自身。

《现代诗学》在对现代诗人和诗论家的理论思考进行理论提升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将现代诗学问题,分解以下几个问题:诗的“本质特征论”,诗的“创作法则论”,诗的“审美形态论”,诗的“主体与客体论”,诗的“审美价值标准论”,诗的“发展论”。而在具体论述的时候,则按照每一个诗学问题,从历史发展来依次论述。

例如,关于“诗的本质特征论”,《现代诗学》紧扣其在历史中的发展,作出了清晰的梳理:五四以来中国诗学在二十年代浪漫派那里是“自由得表现我自己”,而在三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派那里,体现为“我生活着,故我歌唱”,现代主义诗派强调“诗是由真实想象而出来的”诗观到“诗是经验的传达”;四十年代九叶诗派关于诗歌本质的思考,则融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关于“诗的本质特征”的思想。

通读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用力与学术态度的严谨、扎实、求真。作者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举凡与论题有关的材料均能得心应手地征引,并且直接引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所有的论述都力求尽力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但是有些部分引论过多,反而变成了材料的征引与罗列,限制了论题的进一步深入展开。有些诗学论题,着眼于具体问题的剖析,还需要上升到理论建构的层面上。

於可训的《当代诗学》是首部成体系的当代诗学理论著作,其选题时段首先决定了这部著作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其开创性的价值自然无庸多说。这部书致力于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诗学理论问题的探讨与梳理。《当代诗学》全书分为绪论和上下两编。在绪论部分,作者指出当代诗学承接现代诗学而来,但在现代诗学进入当代诗学的过程中二者之间呈现出剧烈的“断裂”状态,作者阐明了造成这种断裂的历史转换原因,扼要地勾勒出当代诗学的发展态势,指出“以理论讨论和争论的方式探讨诗学问题”(於可训:《当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成为当代诗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当代诗学》上编对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古典与民族诗学的复兴作了历史性的透视,而下编集中梳理了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现代”与“后现代”诗学的崛起。

在当下提出“当代诗学”这个概念,可能会遭到质疑和非难。纵观历史,当代诗学的发展历经坎坷,颇为艰难,十七年诗歌中存在一种强烈的政治化倾向,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政治化的倾向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后新时期又出现了远离政治的个人化倾向。新时期与此前时期诗学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反叛与断裂,不由让人质疑中国诗学在当代的发展中有无建构的可能,或者说有无建构过程中所一贯必要的统一性。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显得弥足重要,“本书把当代诗学定位在当代人对于当代诗歌的思考方面,认为当代诗学是当代人对当代诗歌问题思考、探索的结晶”。(於可训:《当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这种立场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其一凸现了本书的问题意识,作者以问题为导向,剥茧抽丝,站在世纪末的制高点上来考察当代人如何思考、探索当代诗学问题。其二凸现了当代诗学理论的“民族性和时代问题”,十七年与“文革”文学是与世界诗学发展是相隔膜相脱节的,如果以西方体系化的诗学理论为考察标准,一来问题很容易变成讨论中国当代是否有诗学存在,二来这种衡量标准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值得细加推敲,而如果将考察的背景放入民族的文化、美学、历史衍变的景变和网膜中,则为我们重新审视当代诗学寻找到一种很好的突破口。从这个立场出发,综观全书,《当代诗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中国当代诗学的特色:

一、现代化和现代性追求始终是中国当代诗学的最终指向和价值目标,中国当代诗学以一种激进的姿态追求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呈现出激烈的断裂性特征。十七年诗学转向民族的诗学资源和诗学传统,是对长期以来的现代诗学西化倾向的反拨,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把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作为新的现代化追求的前提和起点”。新时期诗学以一种否定的态度和叛逆的姿态跨越文革及其前的当代诗学,延续五四传统,“接续了中国诗学的现代化追求”,以西方的现代化追求作为中国当代诗学的现代化追求。作者追本溯源,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是在各方面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被强行纳入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导源于“落后”的焦虑情绪,渴求超越历史,迅速自我更新,因此这种激进式的跨越易走极端,因此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之间出现了一种断裂性的后果。作者肯定当代诗学这种断裂式的跃进,认为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

二、论辩性是当代诗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其实质是不同的文化力量就如何选择中国诗学的现代化道路展开冲突。十七年期间,讨论和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民间诗歌和古代诗歌资源”,这个问题延伸至“大跃进”期间,则是有关新民歌和新诗发展道路问题的讨论和论争,最后以毛泽东提出的“古典加民歌”的发展方案作结。导源于政治力量占了上风,当代诗学在否定五四传统和拒绝西方诗学资源的隔绝时空中,最终封闭了自我的现代化道路。新时期由孙绍振所阐发的“人文”观念和“自我表现”的诗歌观念,对长期以来在中国诗学中形成的以群体的“大我”为主体的代言式和赞颂体诗歌的“人学”基础,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为新潮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重新以一种激进的姿态复归五四以来中国诗学的现代化进程。

同类推荐
  • 聊斋五十狐

    聊斋五十狐

    该书所解读的五十个聊斋女性,不仅仅是女狐,还有花妖女鬼,但是她们身上都有一种用一个“狐性”可以概括的特质。所以“聊斋五十狐”中的“狐”是一个泛指,即那些带有“狐性”的妖娆媚惑、独立自主、来去自由并敢爱敢恨的女子。
  • 书之书

    书之书

    《书之书》是著名小说家张抗抗第一部有关书的序跋创作谈选编,写书、读书、论书,共收入作品三十二篇,分为四部分:自序跋、创作谈、书评、讲演。作家紧紧围绕“书”这个主题,从自身创作谈起,从经年读书出发,表现了对文学、艺术、社会、人生及女性的独特思考与体悟,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极富感性而不失理趣,字里行间彰显出女作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情感,耐人品读。此书为“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之一。
  • 三里屯儿尼亚

    三里屯儿尼亚

    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儿,有谁人到中年,隔着逝者如斯、一去不返的时间长河向彼岸无奈地翘望;有谁风华正茂,事业有成,却不由得怅然若失地借酒浇愁;又有谁在职场和情场的漩涡中徘徊挣扎、心力交瘁呢?本书以北京繁华商区三里屯为视点,展现当下中国都市生活的横断面,描绘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剖析物欲横流冲击下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精神追求、愤懑焦灼与挫折彷徨,以新世纪的京味儿语言,管中窥豹,透视中国社会三十多年来的深刻巨变。
  • 漏泄春光有柳条

    漏泄春光有柳条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百篇散文。分为“话说李清照”、“艺文絮语”、“岁月如歌”、“履痕处处”、“真假球迷”、“联姻影视”等章节。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80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大师对社会的见解和生活的智慧,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随笔经典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热门推荐
  • 纠缠不清:爱上刁蛮小涩女

    纠缠不清:爱上刁蛮小涩女

    她,本是快乐国度的精灵。却遇上了他,变成了患得患失的小女人。她天性快乐,想要给他一样的温暖与快乐,却被他伤透了心,只愿意做她的哥哥。明明不舍,却又不愿意放过她。或许,爱情本身就是如此,纠缠不清。
  • 迷航

    迷航

    在告别之前,程家竺的妻子叫住了我们,说有东西要归还。随后,她把毛姆的那本《人生的枷锁》还给了我,把那两本写满日记的黑色笔记本给了苏梦。苏梦拥抱了她,过了很久才放手。我和苏梦一同返回长安城,然而,我们都筋疲力尽,没有多说一句话。在火车上,我打开了那本书,上面夹着一张字条,字条上留着他熟悉的字迹:兄弟,你要好好地活下去。我把书放到胸口,看着倒退的时间,窗外风景变得模糊不清。这是我五年来的第一次哭泣。
  • 此岸,彼岸

    此岸,彼岸

    光打在教室的墙壁上,影子有些斑驳和怀旧的感觉。墙壁上的反光,依稀映出下面坐着一个个身影。陈江苏就坐在其中,看了一会儿,她悄悄起身,从有些昏暗的教室里走了出去。这是摄像课的观摩时间。几个月前,陈江苏报名参加了一个纪录片拍摄计划,现在这个摄像课,就是专门为她们这些毫无拍摄经验的人准备的。每周两堂课。周日上午是观摩时间,大家一起观看学员拍摄的生活片断,有时也要进行讨论。站在二楼的栏杆边上,陈江苏发现,外面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起雨了。台北的春天多雨。其实这算是个明媚的春天了,校园里的草坪养护得绿油油的,像是油画系学生失手打翻的绿漆。
  • 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纵横谈(世界历史纵横谈)

    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纵横谈(世界历史纵横谈)

    本套书用生动的文字, 再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恢弘画卷, 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世界历史的简明百科全书, 串联起全部人类发展的瑰宝, 并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 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的读物, 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
  • 州县事宜

    州县事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虚拟唐朝大冒险

    虚拟唐朝大冒险

    在一个虚拟的唐朝世界里,据说佛珠舍利子是个十分神奇的宝贝……日本遣唐使来访,觊觎宝物的他们是如伺使用手段夺得舍利子的聪明伶俐的张小雨,武艺超群的谢宇飞以及天真可爱的曲小兰,他们在面对风、林、火、山这忍者的时候,是如何化险为夷,终拿回宝物的八哥又是谁佐佐木的下场是怎样的,龙门镖局终是否获救……
  • 秘境遗鹿

    秘境遗鹿

    “陆君信步谋于朝堂,负剑野于江湖,云千军于关隘,扶万民于水火。妾心悦君兮,君可知否?”——乐平公主李馥安“此画名为'秘境遗鹿,明月高升’,是先帝恩师绝尘真人所作,数月前我求见真人有幸得赠此画,现赠予大人,祝大人一路高升。”——吴国商人朱章“君王如日,灼灼万民;明教如月,怜怜苍生。吴帝昏聩,竟失其鹿,天道有轮回,明月当高升。”——明教张敏“有一个神秘人,多次与我交手,又多次与我联手,我一定要找到它,这个很重要。”——陆亦明这是一本架空历史类悬疑爱情权谋征伐江湖小说,本书没有系统,不是爽文,日更只有两千字,但有一个宏大的世界、精巧的设计、精彩的剧情、丰满的角色。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表达一些情感和觉悟,所以无论成绩如何都是不会太监的,并且会尽量保持缓慢而稳定的更新。在此,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求批评求吐槽。拜谢,再拜!(吐槽群157909116)
  •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平屋杂文》是民国期间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教育家夏丐尊创作的散文集。文笔朴实、典雅,隔着一些时代的风尘,仿佛谁家里藏着的一幅有年头有来历的名画。他的文章流畅而自然,既有点缀期间的阳春白雪的典雅,又有下里巴人的朴实随和,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 空腹健康革命

    空腹健康革命

    断食养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然疗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宗教,几乎在每一种宗教里,都有断食的说法。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说过:“若五体之内有任何变患之时,先应断食物矣!”基督教的鼻祖耶稣也说过:“为了健康的关系,神会劝你挨饿,饿可以涤清肠胃,可以使人健康却病。”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断食是进入宗教的门户。”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一直提倡通过“服气辟谷”修炼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