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0100000031

第31章 转型期湖北地区文学批评研究(1)

一、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中西融合

20世纪被称为文学批评的世纪。进入20世纪后,文学批评空前的活跃,文学批评领域的图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学派共存与竞争,不同力量冲突与互补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而结束了一种支配力量、一种文学批评主潮“独尊”的现象。这就大大促进了文学批评的丰富和繁荣。然而,文学主张与研究方法各异的现代批评学派,为了在不甚宽敞的文学批评领域里争得一席之地,它们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观点推向尖锐化、极端化,推向所谓的“深刻的片面性”。它们为了标新立异,分别创造出属于各自的一整套概念和术语。然而,这些概念和术语由于表意含混,在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之间,也在批评家之间构成了屏障,从而使对话、交流变得甚为困难。各执一端、各偏一隅的文学批评,把文学的性质的某一个侧面孤立和凝固起来,无视其他侧面的存在,从思维方式说,是直线型的文学批评。由于把文学批评变成为一套套技术程序,文学的审美特质反被批评家共同忽略。

湖北地区的文学批评理论建设,走出了狭隘的中西之争,也不局限于某一种批评理论的偏狭,尝试沟通中西文学批评。王先霈的《圆形批评论》提出了圆形批评的理论观念,而王济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和邵滢的《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以京派为例》,《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1897-1917年间的文学批评生态研究》则从中国本土文学批评中提炼出了中西互通的理论尝试。

(一)

王先霈教授于1992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建设“圆形”的文学批评》的文章,并于1994年出版的《圆形批评论》专著,倡导一种“圆形”批评理论。在《圆形批评论》一书中,王先霈提出了“圆形批评论”理论,倡导建设一种辩证的、感悟与理性融合的,适合文学审美特性的文学批评,即“圆形批评”。该书分为两编:第一编总题为“圆形批评论纲”;第二编总题为“文学批评散论”。在第一编中,王先霈从中国和西方关于圆的观念历史发展分析入手,深入地考察了东西方批评史上圆的观念同文学批评的关系,首次提出了“圆形批评论”理论,倡导建设一种辩证的、感悟与理性融合的,适合文学审美特性的文学批评。王先霈还通过比较,阐述了西方的印象批评与中国的辩证批评的各自特征,精辟分析了文学批评、欣赏中美感的可分享性和可传递性。另外,作者对文学文本意义的层次作出了新的探索和划分。王先霈首倡的“圆形批评”理论在国内文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陈池瑜曾这样评价《圆形批评论》:“将文学文本的意义划分为语义、寓意、复调、增殖的意义等四种,论述了寻找意义的多种途径,剖析了印象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索隐批评、历史批评等批评方法的得失,最后论述了语义的循环到解释的循环过程,进一步论证了圆形批评观的内涵和特征。”

(陈池瑜:《批评理论的新构想——评王先霈〈圆形批评论〉》,《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在《关于“圆形批评”答问——王先霈教授访谈录》中,王先霈教授对“圆形批评”作了这样的阐释:“‘圆形’不是一种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它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境界。人类个体和群体的思维都是螺旋发展的。螺旋上每一小段都近似直线,而其整体则呈圆形。圆形一是在过程中实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研究活动之中,经过正、反、合,趋向圆的境界;二是经由不同的个体、不同群体的对立、争论和交融而实现。学派林立,易于防止极端,易于走向圆的境界。一个时期的小螺旋,不过是人类思想进化上的一个点罢了。”(王先霈:《圆形批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336页。)周志雄在《移植与综合:关于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新术语》一文中,对王先霈教授“圆形批评”这一术语作了这样理解:“从它的内涵和外延上看,虽然对批评的理论创新作出了一些尝试,但总的看来与其说是一些创造性术语,不如说是一种致力于创造的思路。‘圆形批评’试图融合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因素和西方文学批评的理性因素,倡导辩证的、感悟与理性融合的,适合文学审美特征的‘圆形批评’。”(周志雄:《移植与综合:关于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新术语》,《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由此可见,“圆形批评”论强调的是文学批评的发展性和多元化,较之于片面、孤立、僵硬的“直线型思维”或者片段直感的、缺乏确定内涵的“散点型思维”的文学批评而言,它倡导的是一种辩证的、感悟与理性融合的、适合文学审美特性的文学批评。当然,这里所说的“圆形”,王先霈教授认为:“它是一种批评观念,是对文学批评性质的一种体认,对文学艺术审美性质的一种体认;是一种批评原则,贯穿在批评活动中对客体把握程度的要求和主体思维活动运转形态之中;是一种阐释方式,又是批评主体确定自身在文学批评纵向发展与横向展开中的位置的一种态度、一种努力,构成主体自谐并且与其他批评学派互谐的态度。”(王先霈:《圆形批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随着文学批评的发展,理论界和批评界的众多学者在文学批评的多种角度的思考方面已形成了共识。王先霈教授认为:“在文学批评中,从作品的意识形态内容的挖掘,到韵律、词汇、句式等语言形式的分析,都需要专门的探究,都可以各自独立进行,都可能取得新颖的、精细的、有深度的成果。”(王先霈:《圆形批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应该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批评学派的了解、吸收、借鉴和对本国悠久文学批评传统的继承。但是,一种优越的文学批评观对各种文学批评角度与方法的统率特别需要强调。合理的文学批评应当以审美为中心,它不是以空泛抽象、不着边际的笼统议论迷乱读者的审美观照,不是以机械琐碎、技术程式化的解剖妨损读者的审美快感。而是有助于作品接受者审美观照的深化和审美快感的强化。

另外,对于倡导圆形批评是不是要建立大一统的文学批评?是不是要把多种多样的文学批评消融于一种文学批评?答案是否定的。王先霈教授的“圆形批评”倡导的是多元化文学批评观。在“圆形批评”论的导航下,各种文学批评彼此独立又彼此渗透,任何学派、方法只是文学批评历时发展的螺旋和共时发展的圆圈上的一个点。

在文学批评方法多元化的时代,每种文学批评方法自身要实现自谐,各种批评方法之间则要实现互谐,这样,文学批评发展才能趋于合理。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批评史上,也不是直线推进而是以螺旋环绕的方式前行。古代就曾经有过的“圆形批评”的观念,然而它们都是素朴的,偏重思维的综合、偏重于整体的把握,而对局部的精细解剖相对忽略。即使有的批评家关注、爱好作细节的分析,也常因手段的贫乏而显得单调、肤浅。比如,中国古代散文、戏曲、小说评点中,虽有不少文体分析的成分,小说评点中还有一些对于叙事方式的分析,但同现代文体学、叙事学批评比较,就是很零碎、粗陋的了。而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又走入另一极端,过于强调技术化、程式化和模式化,以致缺乏整体感、缺乏灵气。因此,王先霈教授认为:“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操作主义气息,而少一点文学艺术鉴赏所需要的、根源于浓厚学养的颖悟,少一点辩证思维所具有的、建立于全面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圆活。”(王先霈:《圆形批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我们可以仔细体会古代文学批评思维在稚拙、朦胧中的灵动,也可以细致鉴别现代文学批评思维在琐细、生硬中的精确。现代的圆形批评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

对批评的“圆形”的理解,我们不应停留在个体上,或者某个批评主体,抑或某件批评文本上,而应该从整体、全局去把握和理解它。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诸批评学派群,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学批评的整体,都应该呈圆形组合状态。王先霈教授认为:“文学批评不但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上近似一串圆圈、一种螺旋;从横向看,现代文学批评不可能只是一种格式,它也应是许多圆环连接而成的圆圈,每一个环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许多个环构成无始无终的连锁、无始无终的圆圈。我们期望的,就是这样无限丰富的圆形的批评。”(王先霈:《圆形批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二)

自觉沟通中西文学批评理论是转型期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特色。王先霈侧重理论建树,而王济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和邵滢的《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以京派为例》,则从不同的角度显示了转型期湖北文学批评理论善于沟通中西不同资源的特点。王济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侧重于发现迥异于中国的西方文学批评,长于科学理性分析的特点,并考察了西方科学批评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冲击、影响及其效果,清理了中国的科学批评缘起时间、发展状况及其表现。王济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尝试从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即文学的科学批评这个角度去阐释当时文学批评现象。在谈及晚清民初的文学批评时,王济民指出:晚清民初的文学批评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批评,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批评。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科学批评展开论述,讲述了一批拥有相同学术志趣的批评家,在相应的文学观念的指导下,共同致力于文学的科学批评的实践,从而,形成了晚清民初文学批评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晚清民初,随着“西学”的深入和发展,国人对“科学”的认识突破了简单地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层面,开始涉及到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从辛亥革命爆发到民国建立,国内科学思潮一浪高过一浪,这时的科学思潮一方面固然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但同时更深入到国人的思想方法和观念,深入到当时的人文学术和文学批评领域。

作为当时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科学批评非常注重文学批评的科学性。那么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呢?“所谓科学,是对自然、人类自身组成的社会和人类自身创造的文化的客观认识,其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王济民:《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页。)王济民的《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一书就着重从科学主义的立场,探讨文学的科学批评。王济民认为:“所谓文学的科学批评,它属于科学主义范畴,同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科学主义一样,它所注重的,仍只能是内在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科学术语的浮泛使用。科学的文学批评之所谓科学正是在它本来的意义上。”(王济民:《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科学批评注重内在的客观理性精神。而这种客观理性精神是建立和贯彻在整个批评的过程当中,当然也体现在具体的批评内容上。

《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界定晚清民初科学批评的主要特点。晚清民初科学的文学批评是在相应的文学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具体指导性观念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形式本质。晚清民初的科学批评通过对历来对文学本质的有关看法的考察,明确主张文学本质上是形式的。二是文学内容的真实性。文学的科学批评强调形式的同时,也是讲内容的,并且对文学内容是有要求的,即就是应该真实。三是对传统戏曲、小说地位的认定。中国古代重视文章和诗歌,小说、戏剧不能登大雅之堂。虽然历来都有强调小说、戏剧的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看法。晚清民初科学批评是认定传统小说戏曲的地位的。它以进化论作为理论依据,认为小说戏曲是文学进化的结果。四是主张具体分析文本。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常常是描述批评者主观感觉印象,晚清民初的科学批评是在反思传统印象批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传统批评迥然不同的批评观,它注重具体分析,批评实践中时时处处体现出具体分析的特点。

其次,《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展示了文学的科学批评的具体批评实践。晚清民初时期的文学的科学批评主要有三种实践方式:一是对作品叙事语言的批评。在文学的形式本质的观念指导下,文学语言的地位被突出,表现在形式首先是文学的语言,文学和语言紧密联系。另外注重作品的叙事和故事意识。二是对作品结构的批评。在具体分析文本的观念指导下,晚清民初科学批评解析文本的同时,还注重于文学作品的针线筋脉和结构。所谓的针线筋脉和结构,都是对文本的解析,有相近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前者在制作印记、形式联系,后者在整体构成。三是对文学内容的客观阐释。晚清民初的科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不但有其形式,又有其内容,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文学批评负有阐释的任务。

最后,《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论述了与文学的科学批评相关的文学研究。晚清民初科学批评家的学术活动相当一部分是文学研究。王济民在谈到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关系时指出:“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不就是一回事。文学批评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解析阐释评价,文学研究则主要是对有关文学事实的研究。只是,二者有时候并不容易完全分开。文学批评中常常会有一些文学事实的研究,而对于文学事实的研究中也会有一些文学批评。这正是晚清民初时期科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王济民:《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由此,我们了解了在晚清民初文学的科学批评中,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互渗互透,以及它们之间界限的模糊性。

同类推荐
  •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该书以“中外世界文学名著赏析”为副题,涵盖《红楼梦》《匹克梅梁》《西游记》《哈姆雷特》《悲惨世界》《三国演义》《老人与海》和《水浒传》等中外名著。作者在导言部分便开宗明义,对文学与文学的功能做了界定,阐明了人和人生、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 从艺术的忠臣到人民的忠臣:闻一多论稿

    从艺术的忠臣到人民的忠臣:闻一多论稿

    关于闻一多的评论,在其初涉文坛不久的1922年底就已经开始。随后,著名作家或学者如朱湘、沈从文、苏雪林、朱自清等对其人其文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闻一多当年的学生如季镇淮、王瑶、王康以及李广田、郭道晖、孙敦恒和其他学者等均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带头人。
  • 山南人境

    山南人境

    “山南人境”,借用陶渊明先生诗句“悠然见南山”和“结庐在人境”为名。全书文如其名,自然怡淡。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洪流,只有柴米油盐的小人物的人心俗情。在被称为分水岭的江淮丘陵有个叫“山南”的小镇,小镇生活着这么一些普普通通的众生,他(她)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构成了这几十篇故事。这几十篇故事分为两辑,分别以“男人们”和“女人们”为名。故事不新奇,少曲折,尚显平淡、平凡,然而在作者直率朴实的文字下极具可读性,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交替上演,延续不绝,心结万千,变景昭新。全文不加雕琢,充满生活况味。山南镇是有韵味的,山南的男人和女人也是有韵味的。
  • 让精神还乡

    让精神还乡

    本质上,她与《人生》中的刘巧珍并无区别,但在身份上则不一样。田晓霞是一个知识者,而刘巧珍则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刘巧珍永远被拴在了土地上,并成为土地的殉葬品。而田晓霞则成为知识者的追随者,并为之献出了生命。田晓霞是路遥在创作中的一个美好幻象。路遥让田晓霞死了,意味着仅有的一线希望的破灭。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一书时,在写到田晓霞去世后,曾经痛哭流涕,喃喃自语:“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并且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哀伤之情,打电话把远在外地的弟弟王天乐叫到跟前,只为告诉他:“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正因为这个梦的破灭,孙少平所有的梦想也破灭,才使小说具有了艺术的张力。
  • 当你孤独时,你要干些什么

    当你孤独时,你要干些什么

    这是一本能对抗孤独的书,有趣味,有意思。通过孤独的人分享彼此的状态和语录,让读者找到平衡与有乐趣的地方。通过了解这些人在孤独的时候干什么,来增加对孤独的理解,达到消遣孤独的目的,让自己“不再孤独”、“更有力量”。这本书告诉每一个在忍受孤独的小伙伴:孤独既不是礼物,也不是惩罚。我们每个人都会孤独,孤独是生命的常态。
热门推荐
  • 微信连接异世界

    微信连接异世界

    都市少年无意间通过摇一摇,摇到一名鬼魂,从此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也将会慢慢展开。
  • 变身最强音乐女神

    变身最强音乐女神

    这是洛染歆穿越后带着原世界的歌曲在娱乐圈里称霸天下的故事
  • Categories

    Catego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男主起开女主很忙

    男主起开女主很忙

    她宇宙联盟的新星,但是却不幸的被当成了试验品。拼死一搏终于让该死的实验室爆炸,在爆炸中她也身陨。没想到再次醒来已经到了异界,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不过现在在她灵魂中整天闹着找她要报仇的光脑是哪位?不过这些跟她都没有关系,她只想过一个独立,自主,慢慢打怪升级,外加和仇人小光脑斗嘴的悠闲小日子。可是逍遥悠闲了十几年之后,她却惊悚的发现,她原来穿越的是一本书。穿越一部书不可怕,可怕的是这部书是一个典型的种马文。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最可怕的是她竟然还是百十个女主中的一个,而且还是众多女主中唯一一个无实力的普通人女主。现在她要面临的问题是:甩了男主继续过自己打怪升级的小日子?还是将男主各种虐之后养成忠犬?这是一个问题。若想知道详情,请入坑。
  • 上古女帝:神君请指教

    上古女帝:神君请指教

    如果问拓宇盛歌七界她唯一怕的人是谁,毫无疑问是凤麒那个老变态。谁能想到她居然会栽到神君麒麟手里。片段一:“你不躲躲么?深更半夜孤男寡女不太好吧......凤麒神君?嗯?”“你怕什么?我又不是人......”......片段二:凤麒看见她带着灵兽出去,醋王又生气了,“你还回来么?”“回来啊”“回来还爱我么”“你有病啊”“是啊你给我治吧”“你别是个傻子吧”片段三:“哎哎你知道么?我们小的时候家里长辈就对小孩子说不听话的话拓宇盛歌就会来吃我们,村里都供奉着你,拜一拜趋吉避凶的。”她一步步算计争夺天下,他一步步筹划如何在她心里站稳脚跟,谁抢谁死。她也不知不觉情根深种,然而事实并非都如意......
  • 本人有一个修改器

    本人有一个修改器

    有人说资质是修炼的必要要因素,也有人说悟性,还有人说意志最终要,我却说不如开挂最爽也是一个伪无敌的文
  • 道德真经集义

    道德真经集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决战大宋

    决战大宋

    一个三流大学的学生,阴差阳错的卷入两个派别的争斗,被迫穿越回北宋末年!谁知道这次穿越之旅,竟然让他走上人生的巅峰……
  • 农妃天下

    农妃天下

    新书《我家农妃已黑化》已上线!欢迎小可爱们入坑! 现代杀手穿越到古代贫穷农家,大受打击,于是她撸起袖子,心中就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赚钱,赚钱,赚钱! …… 小剧场: 某只妖孽殿下看着正在数银票的某女委屈道“爱妃,你就不能用你那摸钱的手摸摸我?”正在数银票的某女听到某只妖孽殿下委屈的声音后,抬头,伸出手,抬了抬某只妖孽殿下的下巴道“现在可以了吗?”某女问完,放下手,继续之前的动作,数银票。刚感受到爱的某只妖孽殿下“…………”………… 欢迎加入筠悠小坞群:673543004
  • 安娜·卡列宁娜(上)

    安娜·卡列宁娜(上)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罗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以及列文对改革的思考和探索,描绘出19世纪末21世纪初俄罗斯从莫斯科到乡村的社会全景图,是一部经典百科全书式作品。故事通过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宁娜与其丈夫卡列宁、情夫伏伦斯基的关系,通过其哥哥奥勃隆斯基的关系,把安娜的生活圈子和另一个圈子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上百个人物的体系。作家利用这个庞大的体系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而深刻地写出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时期的社会面貌,提出了这个历史时期俄罗斯所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