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1700000011

第11章 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3)

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我们就不再复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世界观及其形成的论述,以及他们关于主观与客观的辩证观点,但我们要认识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对立而统一的,主观世界来自于客观世界,但主观世界又可以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对立的;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只有相互联系并产生种种遭遇,人类才能够认识世界,世界也才会有自己的意义。从比较文学研究来说,研究者是不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那是由他选取的对象所决定的;而研究者如何从事比较文学研究,那是由他的主观世界即他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与理论素养所决定的。如果他的主观世界非常封闭,没有他者的存在,而所谓“他者”就是除自我之外的种种因素,即作为另一种因素而存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只有自己、只有自己所认识的某一个方面,那这样的人不可能真正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非常单调,只有某一个方面的如中国文学方面的或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而对语言学、哲学、人类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的知识则一问三不知,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不仅没有联想力并且也没有比较与鉴别能力,那他也不可能从事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正是以“文学间性”为基础,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门精英学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比较文学学者往往为自己这样一种精英学科深感自豪,同时也恰恰为此受到指责。但是,这正是比较文学学者的立身之本。比较文学学者正是靠着这样一些条件,才能获得国际的眼光、跨越边界的视野和多元文化的底蕴,为自己建立起文学其它分支学者无法完全分享的一块自己的独立领地”。(杨恒达:《一个学科的“死”与生》,《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第5页。)因为在他的主观世界中,只有自我的一面,甚至是一条线、一个点,那其主观世界就没有间性特征,那他不可能容纳第二者,更难于容纳第三者。在自我与其它所有的重要关系中,他不仅没有自我与自然的关系间性,也没有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间性;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间性,也许就更没有存在的空间。这样的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其自我主观没有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当然就只有一端;或者说自我与客观世界没有统一,统一并不就意味着就只有一致性,真正的统一应当是有差异性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在孔子这里,承认“不同”与差异的确是作为做人的根本原则而提出的。历史事实也一再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来言说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主观与主观之间的间性特征,其实真正有不同的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如果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存在距离,那主观世界自身也会有间性,那样的人才可能真正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也才能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取得成果。

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因为只有两者及以上的研究对象才能发生比较的可能性,只有两者及以上之间才存在间性特征。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就表明我们的眼光中有两种以上的因素,比较的视角才由此产生;如果只有一个对象,或者一个本身不具有跨越性的对象,那我们的研究者即使具备了比较的眼光,也没有机会产生作用。这就是法国学派为什么讲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原因;既然研究的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关系,那我们所从事的就是两个国家及以上文学关系的比较分析。有时候,并不一定明显地采取对比的方式来比较两者之差异,其实只要讲两者及以上之间的文学关系,这就具有了间性特征。美国学派强调在没有实际影响关系的两国以上的文学之间存在的美学价值关系,即两个以上国家的文学之间既存在相似性而同时存在差异性,同样也具备了间性特征。如果两者都是不同的,那没有什么好比较的;如果都是不一样的,比较了一番,也不说明任何问题,可见间性特征的存在是多么重要。美国学派提出的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中心而分析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具有了跨越性;这种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建立在文学与其它学科与艺术形式的差异性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基础上,使研究的对象具有双重间性,因此是大有可为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研究)、“跨文明研究”(跨越东西方两种异质文明的研究),虽然还没有取得中外学者的高度认同,但的确是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超越了西方学者的认识阈限,从更为宏阔的视野中为比较文学学者提供了两者以上的以文化与文明为背景和内容的进行比较分析的对象,这样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与从前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不一样的,因为从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更为宏阔的文学间性。文学间性的这种要求,能够使人们更准确地认识到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特点,那就是没有跨越性的两种文学现象不能够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如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李清照与舒婷的诗歌,能不能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呢?当然是可以的,但那只是一种比较的角度或者说对比较方法的运用,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比较文学研究。它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来源,但两者之间没有具备跨越性,因此就没有间性特征。

再次,“文学间性”要求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由于近些年来比较文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文化研究,而“文化”又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而化之的概念,因此在“文学间性”理论中,强调“文学”要素是有道理的。从比较文学研究的本质来说,任何比较文学学者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一定要与文学相关,要解决文学问题;不然,我们也许就会自己否定自己。“跨文化研究”、“跨文明研究”之类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本身都没有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比如从民俗的角度、语言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精神分析的角度、读者的角度、大众传播的角度、人类学的角度等研究文学,都是从前的文学研究者所不敢想象的;如果我们能够独到地发掘出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那自然就是我们对前人文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超越;但是,如果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研究了一番,研究的却是民俗学的问题、语言学的问题、心理学的问题、精神学的问题、接受美学的问题、大众传播的问题,而与文学或者文学性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文学研究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本身有什么裨益呢?所谓比较文学研究要寻求共同的文心与诗心,比较诗学的目标是要建构世界共同的诗学,这样的目标的实现哪里又有什么可能性呢?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有交叉的,但学科与学科之间也是有分工的,这里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就比较文学的研究主体与研究目标而言的;如果比较文学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文学问题,研究的目标也是对某种文学现象做出解释、对某些文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研究的方式也具有某种文学与审美特征,那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别人说三道四的了。在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存在的正是这种“文学间性”。

对比较文学学科来说,“文学间性”是以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而存在和出现的。

能不能够真切地认识到其意义及重要性,关系到我们的比较文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存不存在差异性,比较文学有没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学科能不能最终完整地建立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正是“文学间性”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正是它使其所研究的对象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区别开来了。没有文学间性,就没有文学关系的存在,那比较文学学科有自己比较稳定的研究对象吗?

三、以文学性为中心: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景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门学科,这是我们比较文学工作者经常讲的一句话。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虽然自人类开始就得到运用,但比较文学学科的历史,却只有一百五十年左右,因此我们说比较文学学科并不成熟,是有道理的。但哪一门学科又真正成熟了呢?往往只是自己学科内部的人说成熟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并不成熟。但是,比较文学引起世界范围内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却是它很有前途的一种标志。如果一门学科没有多少人关注与参与,研究者默默无闻,科研成果发表都很困难,那它的发展前景就不会看好。在西方,的确有人说比较文学已经死亡,但我们就不能跟着别人说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中国的比较文学也死亡了。西方人所说的,是他们国家的“比较文学”,是指那种只重理论、只提口号,没有多少具体内容与具体材料的比较文学,的确是受到了学界人士的过多批评;而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即上面我们所界定的具有文学间性的比较文学,不仅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文学学科的确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是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并不是以从事人员的多少为标准,投票往往是不能解决学术问题的;比较文学学科的确很热门,论文发表多、专著出版多、会议规模大、政府高度重视,但其学术质量往往不够高。尽管这门学科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比较文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文学间性与研究主体的文学间性,它的确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门学科。

我们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就体现在“文学间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比较”在任何时候都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与思想精髓。克罗齐先生只是认为他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因为一种比较方法的采用而能够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他并不反对“比较”观念与方法本身;“比较”虽然自古以来为中外的学者所采用,但它所代表的思维角度与所体现的思维模式并没有过时,并且也不会过时;“比较”所体现的正是东西方人类各民族共有的智慧。其实这正是比较文学的精髓所在。“比较”应当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因为它所体现的正是比较文学学者所需要的一种基本观念,那就是“他者”的观念与“比较视域”。有人说“比较文学”是一个一开始就没有取好名称的学科,说其中的“文学”一词并不能体现文学研究之义,“比较”一词也不能体现比较的观念与比较的方法,还容易引起人们只是想到比较的动作这样的误解。其实,“比较文学”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比较”一词容易引起误解,那是我们东方人理解的问题,而不是“比较”本身的问题。不能过于直观地理解“比较”,而只能将其当作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当作一种基本的立场与观念来看。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景,与如何理解和看待“比较”本身有直接的关系。而“比较”所代表的意义,正是文学间性建立与运行的思维与观念基础。如果没有“比较”,那也许就没有比较文学研究者主观间性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客观间性,这两个方面构成一种双向运动,即没有对象也没有主体,没有观念也没有方法。

无论如何,“比较”所体现出的观念与方法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没有比较观念与方法的比较文学学科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如果离开了“文学”或者“文学性”,那样的“比较”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认为“比较文学”这个词,是取得很好的一个名称,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比较文学”学科就不完整,甚至不能真正的成立。

其次,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综合性,在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得到加强;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如果不强调自身的特性,那很可能就会消失自身的地位。从文学创作来说,文学与科技的联姻会产生许多新的文体,同时也为传统文体带来一些新的因素。从目前世界文坛发展的最新情况而言,纯文学正在向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方向转化,纯文学生存的空间受到挤压;从文学研究来说,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或者进一步说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的倾向还会得到强化。为什么会如此呢?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实用性给文学所带来的影响,使文学不是越来越具备想象的特性而是实用的特性。并且,科学对文学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正如乐黛云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自然科学对人类生活越来越深刻的影响,21世纪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可能会更多地集中于人类如何面对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的挑战”(参见乐黛云:《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第6页。)。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文学研究工作者更要强化对文学性的追求,强化对文学的美学特点与审美规律的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综合性,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间性特征会越来越突出,这本来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如果我们不认识到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主要在于其文学性与美学特性,从而不去强化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比较文学研究不以文学或文学性为中心,那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就会存在致命的弱点,这样的比较文学研究是没有前景的。到那时候,别人说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死亡,我们当然无话可说。

再次,“文学间性”正预示着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巨大空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世界比较文学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说明,比较文学作为学科一直处于风雨之中,它总是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怀疑的人越来越多,听的人往往也就习惯了。直到今天,比较传统的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者还是不能接受,认为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我认为非常正常。问题并不出在比较文学研究者本身,他们并没有犯这样那样的学术错误;问题也不出在传统学者身上,他们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认识到比较文学学科的特性就是“文学间性”,而“文学间性”本身是稳定的。比如说,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关系的,那此时“文学间性”的内涵就只是指国与国之间的文学;到了美国学派那里,文学间性就不够用了,于是发展成为文学与文学之间的平行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而到了中国学者这里,认为比较文学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中西文学之间的关系,而中西文学是建立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甚至文化体系与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文学间性就发展成了文学与文化、文学与文明并且是不同质的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了。所以,在世界比较文学的历史上,“文学间性”是一个以文学为中心的不断流动、不断演化的过程,这种情况有的人习惯而有的人不习惯,有的人感到高兴而有的人感到忧虑。我认为,比较文学的前途正在于“文学间性”内涵的扩大与延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间性”也会不断地扩展其新的范围;随着新的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出现,比较文学学科也就会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方法。比较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正是于此充满活力与生气。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正是体现了“文学间性”的变化,但它无论如何变化,它总是文学间性形成的一种方式,它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莫名其妙的变化。正是这种“文学间性”的演变,带来比较文学的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要以“文学间性”为前提,一方面是因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体要拥有“他者”这样的间性观念;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景,也正在于这种“文学间性”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即“文学性”。没有以“文学性”为核心的“文学间性”,就没有比较文学的学科观念与研究方法,也就没有比较文学学科的出现、存在与发展。

同类推荐
  •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王开岭文集之自然美学卷,系作者最新文字结集,作者的注意力从自然细节开始,从那些曾经来过却正在消逝的风物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无限眷念。
  • 邹韬奋散文精品

    邹韬奋散文精品

    《邹韬奋散文精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邹韬奋的经典散文,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释理的。这些散文文笔手法细腻、结构顺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散文中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本散文集典型而精致、可读性强、细细品味、其乐无穷。内容包括爱与人生、有效率的乐观主义、闲暇的伟力、走狗、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久仰得很!、集中的精力、敏捷准确、随遇而安、坚毅之酬报、干、感情、肉麻的模仿、高兴、办私室等。
  • 丘东平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丘东平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赛娥出世的时候,那将一切陈旧的经验都神圣化了的催产婆,把耳朵里的痛苦的呻吟声搁在一边,冷静地吩咐着:“尾审仔,来啦!……”
  • 语用与意图:《红楼梦》对话研究(修订版)

    语用与意图:《红楼梦》对话研究(修订版)

    研究小说对话的作用和现象,运用语境学、语用学、意图论、对话作用进行横切面剖析,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红楼梦》对话的种种现象,为中国小说呈现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精选集:春风沉醉的晚上》一书收录的都是郁达夫最为经典的名篇佳作。其中“第一辑:成长?我的梦,我的青春”收录的是郁达夫于1934至1936年写的8篇自传性质的文章,基本记录了作者本人成长历程;“第二辑:漂泊?一个人在途上”收录的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第三辑:挚友?风雨故人”收录的是郁达夫回忆徐志摩、鲁迅、徐志摩等友人的文章;“第四辑: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收录的是郁达夫最为著名的小说作品,例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等等。
热门推荐
  • 舰队司令

    舰队司令

    某宅男舰娘关闭服务器,转战其他网页游戏第一舰队在游戏过程中意外穿越,发现竟然是个舰娘与第一舰队融合的世界,于是悲剧开始了,平凡的他如何在这个以战争为主旋律的世界生存
  • 原配已重生小三勿招惹

    原配已重生小三勿招惹

    ”母亲你变了,你现在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奇怪了,再怎么下去我就要写信给父亲了,让父亲来教训你”“好呀,你要写,尽管写,不过你首先要弄清楚,我是这个家的女主人,你觉得没有我的同意,你能把信送给你父亲吗,还有你口口声声说你父亲,那我问你你可还记得你福气,长什么样子”“母亲你这话是在埋怨父亲吗?母亲你也不想想如果不是父亲在外在外面拼搏那来我们的好日子呀”“你确定你父亲是在外面拼搏而不是在外面再给你找一个母亲”“母亲你休得胡说”“呵呵”金大柱你上辈子爱上了一个蛇蝎心肠的女人,因为一个蛇蝎心肠的女人,害了你自,也害了两个孩子,这辈子我念及你是两个孩子再给你一次机会如果你的选择和上辈子那就
  • 行走新纪元

    行走新纪元

    他放荡不羁,他智慧超群,他不争不抢,行走于新纪元新世界,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新纪元因他而开始!
  • 鸿蒙炼天决

    鸿蒙炼天决

    “名剑俱坏,英雄安在,繁华几时相交代?想兴衰,苦为怀;东家方起西家败,世态有如云变改。成,也是天地哀;败,也是天地哀”
  • 卿君侧畔琉璃黯

    卿君侧畔琉璃黯

    大卿家世世代代守护着云启的江山。多少卿家男子血洒战场,多少卿家女子花谢红墙。终究逃不过帝王的猜疑。一纸召书,千人血河。“南宫琉璃,你接近我也是为了大卿家吗?可是它覆灭了啊,你怎么还不走呢?”“瑶瑶,我会替你报仇的,我会手刃楚君琅的。别哭了,我会心疼的,嗯?”云启和苍旻水火不容,怎能奢望?“楚君琅,我还是入宫了,你可满意了?别斗了,看看你的百姓吧,别辜负了云启先辈……”“我得不到你,这江山又有何用?南宫琉璃有那么好么?”“云启,不就是你拿来跟琉璃争斗的利刃吗?若没用,那你为何会除掉大卿家!因为你觉得大卿家威胁了你的江山!自古帝王爱江山,你已经被姑姑调教成了一个优秀的帝王,你又何必在我面前做戏?”“我,做戏?娉瑶,你忘了,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为情所羁绊,怎会是优秀的帝王?”“我累了,因为我们三人,就让这么多人去死?你们不收手,那就我来吧……”玉簪已落,青丝已殁。
  • 大腿带带我

    大腿带带我

    易冉创建第二世界虚拟游戏ID时得到一个挂。别人辛苦练级时,他只要躺着就行了。当他躺成高手时,发现原来游戏里的神功还能具现到现实。当他以为躺着能升级,游戏现实都能抱大腿时,却发现他以为的游戏,不仅仅只是游戏。当神魔和外星人来袭,易冉愤怒的喊道:这到底是科学,还是神学,难道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 快穿之在每个世界当学霸

    快穿之在每个世界当学霸

    【你是无意穿堂风,偏偏孤倨引山洪】姚菲意外死亡后绑定了一个打脸系统,系统自称编号v587,要带她拳打女主脚踢女配拿下男主走上人生巅峰。姚菲为了活命没得拒绝。第一个世界,她是男主女主和恶毒女配的同班同学,路人甲级别炮灰一枚。系统激动得嗷嗷叫:我来开金手指!盛世美颜给你!万人迷光环给你!妖妃冲呀!让那个男主为你晕头转向!跪地求你爱他!姚菲:都拿走,不要!v587:那你凭什么走向人生巅峰!姚菲: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只要无愧于心,人生处处是巅峰!——v587:你有女主美吗?你有女配多才多艺吗?你有那谁谁善解人意吗?学习再好,书本能陪你过一辈子吗!姚菲:活到老学到老!v587:啊呸!——男主: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美,我想和你谈恋爱。姚菲:不,你不想。(把全套五三塞他怀里)姚菲:再说一遍,你想干什么?男主:我想和你一起学习(绝望的痛哭)。——姚菲:你的口号是什么?v587:嘤嘤嘤,学习使我快乐!——姚菲: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众人:姚菲说得对!——这就是一个女主沉迷学习不可自拔、成为遥不可及的高岭之花、所有人都爱她、于是和她一起沉迷学习的励志故事。——【1v1,双洁】
  • 在学术殿堂外

    在学术殿堂外

    本书作者多年来的治学体会,学术研究、古籍整理匡谬正俗及与钱钟书等众多学者学术交往的文章集,由此可见作者的学术功力和学术襟怀,本着“不以学术殉利禄”的精神,是当前浮躁学风所不能比拟的。作者名其书曰“在学术殿堂之外”,似乎是无关学术宏旨,其实,书中所言,句句皆学术中事,无一非关学术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个少年的笔记

    一个少年的笔记

    《一个少年的笔记》收录了叶圣陶的小说及散文作品中的名篇,包括《小铜匠》《潘先生在难中》《没有秋虫的地方》《我坐了木船》等。其中,小说多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揭示现象,阐明道理,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散文则多表现作者对故乡和自然的热爱,趣味性和教育性兼具。他的作品看似平淡,却隐藏着独具的睿智与明见,值得仔细品读、慢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