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3600000005

第5章 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与形制(1)

中国古代乐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音色也是各有千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分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远在3000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就根据乐器的形制不同而将乐器分成了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虽然此后不断有新乐器的产生,但是根据其材料都能划分进“八音”之中。

1.金属乐器

金属乐器是指以金属类为基础材料的乐器,一般由铜或是铜锡混合制成。古代的金属乐器,种类繁多,造型也各异,其中最主要的是钟类乐器。另外铙、钹、锣等也是金属乐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声音宏亮,音质饱满,音色清脆,代表着中国乐器金石之声。

在古代钟最早就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用小木棒或铁锤敲击就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只有单独一个悬挂在那儿的叫“特钟”;成组结队,按一定的次序依次排列的叫“编钟”。钟后来又衍生出了两个门类:朝钟、更钟。朝钟是皇帝们用来表彰功德、彰显权贵的,更钟则是用来报时的。

(1)编钟

金类乐器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就是编钟。编钟属于打击乐器,一般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形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依次排列悬挂在钟架上,用丁字形或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就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大小不同、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音色清脆悠扬、婉转悦耳,穿透力强。

编钟的钟身呈椭圆形,很像是把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小下大,纵小横大,钟口的边缘一般不截齐,两角向下延伸,呈尖角形。顶端有柄的被称作甬钟,带钮的被称为钮钟。钟的各部位也都有特定的名称,钟上部的叫钲,下部的叫做鼓,钟口两角是铣,钟唇的地方称为于,钟顶被称为是舞。在钟的鼓部,常铸有精美的图饰,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间,钟制作精细,每枚钟的钲部都有36个突起的隆包,谓之钟乳或枚。

编钟之所以能发出不同音高、音调而组成优美的乐曲是因为编钟的钟体大小不同音高音色就会不同,钟体越小,音调越高,音量也小;钟体越大,音调越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每个钟的尺寸和形状都对整套乐器有重要的影响。

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比较简单。此后历代的编钟形制不一,枚数也有异。到战国时期或周朝末期,编钟进入到鼎盛时期,数量最多时可达六十多枚,奏出的音乐也更加悠扬悦耳,并且逐渐成为一种礼仪乐器,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饮、朝聘、出行和祭祀,都要演奏编钟。编钟可以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是色彩性很强的旋律乐器。在中国古代,编钟往往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并以其数量多少和形制的大小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这样使得这种单纯的乐器扮演起一个政治、文化上的重要角色。战国时期,周朝衰落,诸侯并立,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制作复杂、成本昂贵的扁形编钟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秦汉时,扁形的编钟竟然无处可寻,制作技术也已失传,曾被赋予非凡功效的钟重新成为一种普普通通的乐器。此时钟的形状也是有扁有圆,没有固定的形制了。

编钟产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的地区还都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编钟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是值得我们中华民族骄傲的“国宝”。

(2)铙和钹

铙和钹都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它们最初的功能是为军中传播号令。铙钹是一对,形似托盘,中间隆起呈半球形,叫碗或帽。两端各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演奏时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铙和钹的声音变化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但是也可以通过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响效果来,一般用于音乐高潮处。另一种用法是将一面平吊于架子上,用鼓棒敲击,可以重击,获得响亮如飓风或闪电般的效果,也可以轻击或两棰滚奏,使人联想到水声。

铙和钹都流行于商代晚期,周朝初开始沿用。铙和钹的构造也极为相像,都是钵形金属体,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部分似帽,帽根向内凹进。但铙与钹也是有区别的:铙的面薄且翘,帽小顶平,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钹面厚且平,碗大而顶圆,其径约为全径的二分之一。故民间有说法“碗大称钹,帽小称铙”,而大小相同的铙与钹,铙的声音低于钹而且余音较长。铙和钹的规格较多,各地的大小也不一。铙和钹的音色、音量和传远度,都取决于其中响铜的成分、面积、厚薄、边沿部分的弧度和帽的大小。

铙还可以组成编铙,类似于编钟。铙先是单个的,后来逐渐发展为大小不同、三五成组,就成了编铙。进入周朝时期,乐匠们对编铙做了改进,先是把编铙挂在架上,再对铙的形状做了改进,而且数量也逐渐增加,成为了那一时期一件重要的乐器。

2. 石类乐器

石类乐器即是以石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乐器,石类乐器主要是磬。磬主要是以坚硬的大理石或玉石制成,其次是青石和玉石。石质越坚硬,磬的声音就越铿锵宏亮。

和钟一样,可分为特磬,编磬等,独自一个的叫特磬,大小不同的磬按音节排列组合起来的叫编磬,编磬通常是由十六枚形式大小不同或厚薄不同的石块编悬而成。在3200多年前的商代磬已有了广泛的制作和运用,并发展到用玉石制造,以后又有了编磬问世,可以击出旋律。磬在我国少数博物馆里有陈列,台南的孔庙里便有一个。

(1)磬

磬的造型古朴,但制作却是十分精美考究。一般都是上是倨句形,下是微弧形。大小薄厚各异。磬会有架,磬架通常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都做成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栩栩如生,制作精美而牢固,所以磬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件艺术品。

磬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磬曾被称为“石”和“鸣球”。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就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磬。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磬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磬在商代时最为广泛流传,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磬在商周时期是一件重要的礼乐器,也是以打击乐为主体的雅乐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就成为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了,使用也不是那么广泛了。到了清代,特磬和编磬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磬在不同时期的形制也有所不同。商代的磬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西周初期至战国,磬的形状上为倨句形,下为微弧形;汉代以后上下均为倨句形。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风格各异的磬。20世纪70年代,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cm),上部穿有一孔,敲击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有4000年,是夏代时期的遗存,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1950年春,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了一件虎纹大石磬,这件磬用一块白而青的整石琢成,正面以刚劲而柔和的线条,雕刻出虎形纹饰,瞠目踞伏,作张口欲吞状,形象生动健美。其音色悠扬清越,近于铜声,这也是至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最精美完整的一件磬。

(2)编磬

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按大小音调高低排成一套,一般分两层悬挂,每层又被分为两组,一组是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另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的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调式组合的。因为每只磬大小不同,音高也不同,能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编磬多用于宫庭雅乐或盛大祭典。编磬中低音浑厚高远,高音明澈清亮,音色优美动听。

商代时期的编磬,一般三枚一组,在殷墟出土的也有五枚一套的编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楚地的编磬制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除了音乐方面的提高外,制作编磬时的外部装饰也变得越来越考究,雕龙立凤,技术精湛,并能以金黄色美饰其线条,使得金龙、飞凤、猛兽的造型更加精妙绝伦;石磬上还经常刻上大量的铭文,反映了当时的制作情况及乐律铭文情况。到了明清,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枚为一套,大小相同,但厚度不同,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外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形偏小,每次演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还特别用黄金制作了一套金编磬,同时还有一套金编。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也不断发现了保存完整、制作精美的编磬组。20世纪70年代,我国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和随县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的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1970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套共25枚的编磬。磬都是用青色的石灰石制成,上部是倨句形,下部呈微弧形,表面都有清晰的彩绘和凹凸的花纹。其中还有4枚绘有凤鸟图,色彩艳丽,线条优美、栩栩如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全套共有四十一枚,都是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各有十六枚,另外还有九枚可以随时调用,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转调演奏,余音绕梁,仿若天籁。1980年,湖北省博物馆与武汉物理研究所合作,成功地将这套2400多年前的战国大型编磬复制出来,其发音与原编磬的标音铭文相符,音色优美动听,音域跨度达三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

(3)云磬

云磬:又称引磬,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外形似酒盅,形体一般都很小,磬身为铜制,磬口直径大约在7(cm)左右,把磬置于一根全长约35(cm)的木柄上端,木柄以条纹为饰。云磬一般是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于宗教音乐中。演奏时,左手持长木柄的下端,右手以细长铜棍敲击,发音清脆悠扬,在梵乐中常用以云磬敲击节奏。特磬也用于宫庭雅乐演奏或是盛大祭典。

(4)特磬

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黄钟”,最小的为“应钟”,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正月用太簇,十一月用黄钟,十二月用大吕等,演奏时,只需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加强节奏的作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制作的特磬(现为北京天坛收藏),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形状曲折。

3. 丝弦乐器

丝弦乐器指的是先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和瑟两种,秦汉以后才又有了筝、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乐器。丝弦乐器中尤以琴在中国的乐器里最富代表性,它的身价颇高,象征着君王和隐士。

(1)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古代文人必须拥有的四技“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古琴也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在古代中国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象征着古人的高洁与优雅。琴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伏羲、神农、虞舜作五弦之琴等传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从中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是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是非常盛行的乐器了,距今至少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到了周朝“文武二王,各增一弦”,至此,五弦琴成为七弦琴的形制。琴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型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琴体一般为木质,由体、尾和活动木板组成。琴体为亚腰形,面略拱,呈波状起伏。琴头有一条岳山,上面柱弦,有五弦,七弦,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十弦的,但是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十弦的古琴。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古琴造型优美,雕刻细致,常见的造型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根据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的。琴的音色也是千变万化、十分优美。根据弹法不同,可以把古琴音分为三大类,即:泛音、散音、按音。泛音清脆高远,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而散音深沉浑厚、坚实内敛;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正是因为古琴多变婉转的曲调才使得文人隐士常以奏琴来诉说自己内心的高洁品质。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2)瑟

瑟,古代一种设有弦柱的拨奏弦鸣乐器,多为二十五根弦,也有少数是少于或多于25根弦的。古瑟型制都大体相同,瑟体为中空的长方形,多用整木斫成,首尾端有首岳和穿弦的弦孔,瑟面稍稍隆起,体内中空,体下嵌有底板。瑟面首端设有一个长岳山,尾端设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

瑟的历史同样很悠久,传说在夏代就已经有瑟了。《诗经》中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的描写,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甲骨文中瑟字的结构是上面为“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这也就是说瑟要用弦,而瑟弦的原料,至少要等到巢丝的技术产生后才可能制出弦线。另外还有一个推测,像琴瑟这一类乐器,也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但是弓弦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来制作。而这些也只不过是推测而已。我们在复制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瑟的时候,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在先秦时代极为盛行,汉代的时候流行也很广,到了南北朝时期常用于歌舞伴奏,但是南北朝以后瑟的形制就和先秦略有不同了,瑟在唐时也应用颇多,唐以后就渐少使用了。后来瑟的制作渐精,用途更加广泛,在增加瑟的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同类推荐
  • 狼人的月夜迷踪

    狼人的月夜迷踪

    古世纪欧洲盛传的传说:“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这是一个关于月圆之夜变狼的秘密。本书将带我们一起追寻狼人的传奇和秘密。
  • 阿拜箴言集:哈萨克族哲理名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拜箴言集:哈萨克族哲理名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哈萨克族文学家阿拜的散文集,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里,他详细记录了19世纪哈萨克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伦理和风俗习惯等诸多问题,表达了他的所思所想,倾注了他的爱与恨,是他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本书强调,中国文化体现在全部文字典籍之中,所谓传统,就是汉字的因果流转,故中国文化精神乃是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取此而弃彼,其乃俱足者也。作者从容游刃于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将种种文字及其思想完美地糅合进一场场精彩的对话和争辩中,一气呵成,展现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哲理思考,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趣味。
热门推荐
  • 仙判之路

    仙判之路

    简介:地球末法时代后期,天降神碑于现代都市,有域外修士降临。昆仑山崩断,大道复苏,秦明为追寻神话修仙的踪迹,而随域外修士前往了异域。问道仙判,敢问路在何方?修仙尽头,只为追寻那一丝成仙的契机。不在风华绝代之时成至尊,便在气血枯败之际化腐朽!
  • 诡墓笔录

    诡墓笔录

    时代更迭,去腐立新,曾以盗墓为生的吴家,本欲抽身而退,洗心革面。却不料卷入神秘组织阴谋之中,更有境外团伙参与其中。不得已之下,吴家三代人走上了寻墓探险之路。地下宝藏埋葬千年,国之瑰宝,华夏文明之见证,怎可落入宵小与他国贼人之手?吴家挣扎自己命运的同时,亦想终结这场阴谋。一座座神秘的墓中,诡异的阴兵,骇人的粽子,恐怖的妖魔与传说,它们到底在守护着什么?那些人又在寻找着什么?
  • 明伦汇编宫闱典东宫部

    明伦汇编宫闱典东宫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浮世清歌:执子之手任平生

    浮世清歌:执子之手任平生

    他,侯府独子,俊秀卓绝,名扬京中。她,被他祖母买来给他渡劫用的倒霉孩子。却也是一场政变下,从血海里逃出的南楚公主。她虽挂了个侯府表小姐的名,但行为举止一点也不小姐。他摇摇头:朱雀啊!你这样下去以后谁敢娶你?她灿然一笑:你娶我便是。直到侯府突遇变故,他再也不是那个温暖阳光的少年。他挥挥手冷言道:你走吧,这条路不好走。她微微一笑:你可别想甩掉我。
  • DNF之血焚阿拉德

    DNF之血焚阿拉德

    当穿越的热潮带上了王义顾,他却发现自己在2357年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无从下手,不是说穿越者都有金手指的吗?不是说穿越者都各种奇遇的吗?可惜他只有关于曾经DNF的十年回忆,而在这个DNF记录全部清除的时代,王义顾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DNF里赚到钱,赚很多很多的钱。然而这个阿拉德好像并不是自己当初熟悉的那一个……
  • 时光记忆下的我们

    时光记忆下的我们

    季苒安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大城市生活,她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但又带着点小忐忑。每天都会听见妈妈说隔壁家那孩子~直到那天她亲眼见到,除了帅点,也不过如此嘛!暑假补习班她认识了夏易槿和她的双胞胎哥哥夏易木。时间齿轮不停的转着,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摩擦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奇魔方

    神奇魔方

    捡到一个神奇魔方,然而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断奋斗,经历坎坷离奇,过上幸福生活。
  • 草原犬赛汗

    草原犬赛汗

    它是大名鼎鼎的草原犬安布的后代,是台来花草原上最骁勇善战的牧羊犬。它总是被委以重任,常常在关键时刻化解危机。你能想到它也曾惨败于普通家狗的嘴下吗?你能想到它也曾犯下大错被主人遗弃深林吗?善良坚强、知恩图报、勇敢上进就是它命运转变的要点!
  • 锦绣医图之贵女当嫁

    锦绣医图之贵女当嫁

    霍七七不愿意当好人,但是她却当了一辈子好人。只是别人的一辈子很长,她的一辈子却被定格在二十四岁那一年。当她在飞机上一脚踹下死对头眼睁睁看着飞机爆炸时,她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有害怕的时候。后悔吗?她不知道,因为来不及多想。当现代天才穿越到古代,附身在同名的姑娘身上时,霍七七无比庆幸,她终于又活过来了。本以为在古代,从今往后,她就是个小有情趣的闺中小女时,她又忽然发现,她想得好像太多了。谁能告诉她,为什么一个弱女子头上要顶着京城第一大纨绔的名号。霍七七为此哀叹不已,得了,还是先正名要紧。好不容易在她的奋斗之下要熬出头之际,谁又能告诉她,为毛她又和京城六皇子传出绯闻,还是断袖的那种。好吧,虽然源头在她,不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得努力,为了尊严和名誉,她只能再拼一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