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62700000015

第15章 哀荣(3)

能住到这里的人,未必是上了年纪,但大多都是有经历的人。天启皇帝的张皇后,在崇祯帝即位之后,被迎来此处颐养天年,说是养老,她也不过是人到中年,和当时正位中宫的周皇后差不多大。朱由校夫妇对她尊敬有加,此时的宫中也终于不像天启年间那么乌烟瘴气了。她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过过平静的日子。

但毕竟,这已不是熹宗年代了,属于她的年华已经褪尽,她和她故去的夫君一样,代表着一个过去的朝代,只能作为一个标本,一个称号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人们在想起她的时候会不由自主想起两个字“前朝”,唇齿之间都带着年华衰败的朽气。

她纵然活着,其实也如死了一般,亦只有这样犹如死了一般,她才能获得长久以来梦想的和平和安宁。

比较而言,明代的后妃下场多数凄凉。明英宗以前,因皇帝死后有嫔妃殉葬制度,所以紫禁城内没有给太后、太妃、嫔养老的宫殿。明英宗下旨废除了殉葬的旧制,并修建了仁寿宫。

熹宗张皇后住的慈宁宫,始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嘉靖十七年(1538年)七月竣工,是嘉靖帝为其母蒋太后所建。万历十一年(1583年)因火灾被毁,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建。慈宁宫的周边还有寿康宫和寿安宫,为太妃、太嫔随居,颐养天年之所。

明朝能熬成太后太妃再安居于此处的并不多。在明代,紫禁城西北隅一带比较空旷,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座宫殿,住着养老的太后、太妃们。比较著名的有成化年间的周太后,天启年间的郑太妃(万历宠妃)、李选侍(光宗宠妃),崇祯末年的懿安皇后张氏(天启皇后)。

慈宁宫如今的规模,是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的,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入住,成为清朝入主紫禁城之后的第一任太后。其孙康熙即位后,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在此度过了45年。

慈宁宫是皇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宫殿,每逢重大节日,或有值得庆贺的事,如给太后上徽号、进册宝,太后寿辰,以及皇帝即位、大婚、亲政,公主下嫁等,皇帝后妃都要来此给太后行礼庆贺。太后还要在此宴请额驸的母亲和族中的夫人们,以示两家结好。

紫禁城的东北隅有宁寿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落成。到光绪年间,因慈禧太后居于此,又予以重修。几经修缮的宁寿宫区,终成一处面积相当大,形制规格很高的独立宫区。

康熙修建宁寿宫的动机,是为皇太后(顺治的孝惠章皇后)颐养天年。康熙自幼丧母,对这位嫡母的感情很深。虽非亲生母子,一样奉养不怠。

这位孝惠章皇后(小博尔济吉特氏)一生忍辱负重,形容黯淡。即使是在她被迎立为皇后时,也遮蔽在前废后的怨怒、顺治帝的漫不经心和董鄂氏的绝代风华之下,形同虚设。

不能说她不聪明,不能忍,不识大体。在顺治不顾天下人侧目地秀恩爱时,在董鄂氏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恩宠面前,她默默承担着皇后的虚名,把一世芳华都祭奠给了一个虚名。换作另一个人,未必有她的坚忍和豁达。

她是生活在前废后(大博尔济吉特氏,静妃)、顺治帝、董鄂妃三人围墙夹缝里的人。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天造地设,一见钟情,天衣无缝,任谁都无法熟视无睹。

其实,不是她横亘在他和她之间,而是他们突兀地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是清朝贵胄,孝庄太后为政治考虑,执意要笼络蒙古各部,推行满蒙联姻的惯例,才选了她。他和她爱情震古烁今,恨不能旷古绝今。她到来时,连配角都算不上,配角应是她的姑姑,顺治帝的原配,那位号称性格乖张跋扈,与顺治帝性格不合不能善处的蒙古格格,而主角,自然是才貌无双的董鄂妃。

后来被废居在永寿宫的静妃,彼时尚有一争的底气和余力,毕竟顺治帝与董鄂妃相识相恋,是在明媒正娶了她之后,而她呢?摆明了是个填房,是清朝贵族为了借助蒙古铁骑巩固大清,是孝庄太后延续为娘家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荣耀,所择定的人选和筹码。

从她被迎入大清门的那一刻起,那雪山草原已离她远去。听不见情歌高亢,马蹄清亮,毕生再回不到那泛着酒香奶膻的帐篷……紫禁城再大,怎大得过山河大地广袤无垠?禁宫纵然千灯如月,又怎比得过塞外星辰的真实璀璨?再也不会有多情的小伙追逐她的马,拉起马头琴,对着她翩若惊鸿的身影,唱一夜的情歌。这般良辰好景和无忧无虑,再也不会有……纵然她从此之后都生活在万人中央,可这嶙峋宫墙已割断她蹁跹的念想。这蒙古草原上自由自在的公主,本该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姑娘,就如同折翼的仙鹤。这累累高墙,禁锢的不止是她的感情,还有她的一生的自由。只要入得宫来,这一世前缘已定,前路虽未明,但自由一词基本就是奢谈。思前想后只得“认命”,可她分明比别人凄凉几许,尴尬几分。唐人的宫怨诗里这样叹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那是失宠的宫人在幽歌,暗想当日的荣宠,感慨君恩易衰,人家到底是有过一两日的恩宠可追思。想来还是有过一时半刻的眉山目水相映。

当真身为宫妃宫婢,失宠了也没那么引人注目,可以躲在自己的小小宫院里疗伤,可叹她经年累月从无恩宠可言,身为皇后,众目睽睽,不被人待见。

有时候,对一个人过于钟情就势必会对另外一些人残忍。顺治帝为了将心爱的女人扶上后位,死心不息想废后,任小博尔济吉特氏委曲求全,仍是被他挑出毛病来,找到由头就要对她发火。在日后斥责她在孝庄太后重病期间未能尽心服侍,有违孝道。这成了他废后的理由,停了她的中宫之职,不让她管理后宫事务,仅仅是保留了皇后的名号。

她其实未必在意能不能主理后宫,皇贵妃董鄂氏才是真正的皇后,这一点她早已知晓。她委屈圆融,安分随时,退让之心已然非常明显。可是,顺治依然要步步进逼,若不是孝庄太后不允许旧事重演,挺身而出替她说话,她不单后位不能保住,还要落一个不孝的罪名。

可是我想,只要她不傻,她怎会不好好地对待孝庄呢?即使尽心尽力谈不上,也不至于有亏孝道。毕竟,她是她在这千里之外陌生宫院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一旦孝庄有个三长两短,依着顺治的刚愎任性,第一个倒霉失势的就是她。

一个女人长期遭到丈夫如此的冷漠对待,哪怕是名义上的丈夫,又岂能不感到寒心呢?守着坤宁宫的名位,孤灯清影,红烛滴泪,谁知她心中倦累,幽恨深长。

苦守成了枯守,她的人生从来就没有别的指望。人生总是这样,有时让人感伤太短,有时又让人痛恨漫长。

算起来,顺治帝薨逝的时候,她也不过才二十岁出头。风华正茂的,生生就成了皇太后。和她一样凄凉,却幸运地比她早走一步的是康熙帝的生母,死后被追封为孝康章皇后的佟佳氏。

佟佳氏生前居于东六宫的景仁宫,生玄烨时不过15岁,成为太后时也只有23岁。薨逝于康熙二年(1663年),享年24岁。

一个个人走了,孝惠章皇后还得苦熬着。在我心里,这样一位所记寥寥、面目模糊的皇后并不寡淡,她隐隐像《红楼梦》里的史湘云:“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她若无这等气量,她若是那伤春悲秋的女子,恐怕会一早郁郁而终,断断熬不过那些惨淡岁月,并且撑到顺治帝过世之后,赢得康熙的尊重和温情。

事实上,小博尔济吉特氏对孝庄太后极为敬重。不单在她病重期间亲奉汤药,孝庄太后过世时,她悲恸欲绝。数十载光阴过手,紫禁城中亲情稀薄,她早已视孝庄为相依为命的亲人,纵然当初是她做主选了她做福临的妻子,令她堕入这悲惨无望的生活,可她毕竟呵护着她,她以她的睿智、坚毅,教会她如何去独力对抗人世的惨淡。如果这是她们注定根脉相连的命运,她庆幸有她相陪,受她指引。

若没有孝庄,就没有今日宁寿宫中繁华过眼、宠辱不惊的仁宪皇太后。是多少青春都葬送了,多少心酸都吞咽了,才换得今日的平和宽仁。

她值得自傲的,应是自己这番仁厚豁达的天性,她终不愧是走马山河的英雄儿女,不是囿于一己悲怨的小女人。

她一定要活给福临看,如当日孝庄活给皇太极看,我知你心中另有所爱,一深至斯;我知帝王的权位之重,我生来的身份注定了我的不自由,注定了彼此有缘无分的贻误;我知我注定要活在与你不可分割,又形同陌路的世界里。

如果这是我的命,我认!但我定要在没有你的世界里活得精彩、自在。这是我对你这一生的慢待最彻底最干脆的还击。

孝惠章皇后没有子女,对康熙视如己出,或许是自身平白遭受了太多冷落,她给这年幼丧母的孩子,温情眷顾,爱护有加,并不因他是皇帝而疏远防备他。

我信她一定了解,这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不爱,而是漠然,这宫中最可怕的不是皇权,而是人性的冷漠和自私。

所以,她受过的苦和领略的辛酸,不要他再尝。康熙自幼并没有受到多少父母的关爱,待她也如同生母。她居住在康熙帝为她新建的宁寿宫中颐养天年,皇帝时时探望,晨昏定省不怠。她天寒时惦念外出的皇帝,命人专送御寒衣裘;逢皇帝生日时,遣人送上金银茶壶为礼祝贺。

《圣祖实录》载,康熙在外狩猎巡幸,每获猎物水果土产,亦必遣人驰送回京,令总管太监献与太后品尝。这般寒温相叙,亲情互眷,绝非做戏,表面文章。

我读熙朝的史料,知康熙对这位嫡母甚是牵挂、敬重,事事留心,时时在意。他没有将她视作一个摆设,成为标榜自己孝道,陈列给天下人看的标本,仅仅是供奉着就好。他关心她,不止关心她的寒温、起居,亦关心她内心的感情需求。

真切的关心,对一个冷清多年的人而言,比一切外在的封赏都重要。他知她多年思乡,陪她回塞外故里。夏天,陪她去承德避暑;冬天,陪她在御园里赏雪看花。每年太后寿诞,必率子女贵胄大臣亲往祝贺,他甚至跳起满族的传统舞蹈,效仿彩衣娱亲。他尊重她,君国大事(如废立太子)亦必征询她的意见和看法。甚至公开对皇子大臣表态,太后的懿旨和朕的圣旨具有同等效力。

平日里,一旦康熙闻知太后身体有恙,即便是行巡在外,亦是亲问汤药,垂询不断。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太后重病,而当时的康熙帝也已是六十有三的垂暮老人,时因废太子事心力交瘁,头眩足肿不能行,仍以帕裹足至宁寿宫亲奉汤药,晚间就住在苍震门内的行帐中,未回寝宫。如此衣不解带,日夜看护在病榻前,直至太后薨逝。

孝惠章皇后过世时,时年77岁。我知她阖目时,必定是心无怨艾的。或许在临终前,握住康熙手的那一刻前,她早就释然了。

福临,这困缚了她一世的男人,还给她的,是一个比他还要出色,比他还要深情、执著的男人,玄烨。

起点在他,终点在他。她留下来,是为了见证他的儿子成就帝业,成为比他更大气坚定的男人。

她临终的目光因玄烨而亮起,那是无尽的眷恋和感激。虽然玄烨不是她亲生的儿子,但他们彼此做伴57年,余生漫漫。世间有哪一份爱情,能比这样的亲情长久?

与孝惠章皇后与康熙之间久远的温情比,康熙的德妃乌雅氏与儿子胤禛之间因皇位而生的龌龉、决裂让人伤感。乌雅氏63岁时,胤禛即位,乌雅氏为十四子允禵之故,拒绝上太后徽号,不肯移居慈宁宫,于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永和宫,时年64岁。

虽然身在宫中的女人不能摆脱和皇朝政治的天然联系,但我始终觉得一位母亲偏心太过,以致伤了母子之情,使兄弟不和,实在是不智之举。

同类推荐
  • 阿光和阿光们

    阿光和阿光们

    “……始创于一八六五年的百年老字号‘茂芝堂’,秉承‘药为百病之茶,茶为百病之药’(见《本草拾遗》)的古训,以创制‘茂芝堂’甘和茶、午时茶而闻名遐迩。其‘解暑清热,消滞祛湿’等药效,使身处湿热气候的广东人民受益于百年。不断发展创新,‘茂芝堂’业已发展成集药茶、饮用茶的生产、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国有企业……”这里述的,是引一段茶叶包装上的说明文字;却不是为着打什么商业广告,而是想叙说一段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关于我的同辈人的故事。
  • 心魅

    心魅

    在那个年代,怪异之事时时发生,人们对此习以为常,以至于有些麻木了。有关三奶奶给狐狸大仙接生的这个故事在民间一直闹得沸沸扬扬,各种各样的说法和猜测都有,像鸟儿和蜻蜓一样在我们的家乡上空满天飞。我清晰地记得三奶奶拉着我的手,蹒跚着尖椒样的小脚,边走着,边用另一只手指着出现在眼前的那片田野,喘吁吁地说,瞧,就是这儿,就是这儿。一点儿没错。那晚上灯光黄亮亮的,狐女淌的血真多呀。我说,我怕,我想回家。三奶奶便拉着我的手离开了这个不祥之地。在地方上,三奶奶是少数几个极有名的人物之一。
  • 问答录

    问答录

    《问答录》收录作者李洱发表的散文随笔四十余篇。李洱不断致力于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够从书道本源上理解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精髓。也正是这种渊博的学识修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李洱的作品焕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风雅之美,赏心悦目,耐人品味。
  • 以何之名

    以何之名

    扎西拉姆·多多的全新诗集,收录近70首诗作,大部分创作于多多多年行脚的旅途之上。在多多眼里诗歌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是生活赋予的灵感,流经她而铺展开来。 “如果有人觉得我的文字有治愈性,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是一个爱记录的好病人,写作是我自我疗愈的一个重要法门,我写下的不过是我自己的治疗方案罢了。所以我一直很想跟那些喜欢我文字的朋友们说,你好病友,很高兴认识你!”
  • 短笛

    短笛

    诗,是大自然的夜明珠,而语言文字只是夜幕,好让它更能显现出……
热门推荐
  • 你落地了吗

    你落地了吗

    古老的喀达尔大漠流传着光明神与撒旦神的传说。有一名杀手,囚禁金丝鸟笼,只因一张面目;有一名医师,虐杀三千族民,只因一副药方;有一名道长,沉眠数年苏醒,只因一个承诺;有一名圣女,满族尽遭屠戮,只因一刹善举。追寻同族复兴的人,尽付骂名、首身离兮;追寻自由与爱的人,手刃恩师、剖心自尽;追寻复仇归乡的人,步步血途、沉沦疯狂;追寻博爱平等的人,天涯亡命、万箭穿心。有人活在过去,他有一份恨、一份情;有人活在未来,她有一份痛、一份爱;而活在现在的人,他只有一份仇。来自玄海的花,带来三个故事、三教兵灾;来自玄海的人,带来最真诚的谎言、最虚假的真情……酆都开道,死生谁主?智者千虑,何时一失?【剧情流】(风某:一句话对应一个角色,除了‘镜花水月’!俺才发现角色那么多噢噢噢!!)(文案仿照《霹雳剑踪》预告)(如有疑虑,是我抄袭!)
  • 痴情影帝的傲骨娇妻

    痴情影帝的傲骨娇妻

    粉丝:“柳曦离过婚,还带个拖油瓶,你是有多想不开……”经纪人“你粉丝又和她的粉丝又干上热搜了……就凭这一点,你们之间是不可能的!”好友:“好马不吃回头草!”某影帝“……”一切尽在不言中:“我比任何人都爱你,至始至终,我要的只一个你”千帆过尽,兜兜转转还是你,谢谢你让我再爱你一次!
  • 以道止道

    以道止道

    “一本低阶法术,一百灵石,概不还价!”“日子真难过啊......”宁七摸着干瘪的腰包,抱怨道。作为一名老实本分的凡人,宁七初次踏入修仙界,发现仙人也要赚钱养家,没有仙风道骨、两袖清风,没有点石成金、不食烟火,想要修炼,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当风秉烛

    当风秉烛

    当选择了潜伏的这一条路时,路上会有许多人牺牲。他们如同一根蜡烛被举了起来,迎着风,照亮这条路、这片每一寸土地,让后来者不断前进。
  • 精灵宠物店

    精灵宠物店

    原本正经的世界因为一家宠物店彻底脱轨了!“老板,你一定要把这个王者资质的迷你龙留给我,我从小就是资深精灵迷啊,你让我牛做马都可以啊。”一个抱着叶浩大腿痛哭流涕的黄毛说道。“老板,这只伊布要是送给我,你想怎样都可以。”一萌妹子软萌的看着叶浩说道。看叶浩如何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仔成为可以搅动风云的宠物店老板。PS:各位兄弟姐妹们,新书上传,多多支持,求推荐,求收藏!!!《精灵宠物店》交流群:348497787,欢迎大家进来探讨交流!
  • 文化修复师

    文化修复师

    这是一篇主角们以书或记忆为媒介穿越虫洞到其他世界收集文化的快穿文主角沈溪言。未来的世界,地球遭遇各种自热灾害,环境恶劣,人们无法继续存活,于是撤离了这个曾经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间流浪,好不容易在宇宙中安了家却发现--文化断层了!于是便有了时空计划!主角沈溪言正是其中一个文化修复师,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 一本书读完经济学名著

    一本书读完经济学名著

    本书精选了50多部堪称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名著,对于每一部都设置了“华文导读”、“趣味延展”、“理论精读”等栏目,从多个角度对所选取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华文导读”对作者的生平、成就、主要著作等信息做了简单介绍,是读者对所选取的著作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趣味延展”介绍了与名著或作者相关的一些逸闻趣事,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同时又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理论精读”部分精粹阐述了名著的理论要点,让读者既不必纠缠于原著晦涩的文字,又能把握名著的理论精髓。想这些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必将给每一位读者以智慧的启迪。
  • Noteworthy

    Noteworthy

    A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17 Best Books for Teens selected title! It's the start of Jordan Sun's junior year at the Kensington-Blaine Boarding School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Unfortunately, she's an Alto 2, which—in the musical theatre world—is sort of like being a vulture in the wild: She has a spot in the ecosystem, but nobody's falling over themselves to express their appreciation. So it's no surprise when she gets shut out of the fall musical for the third year straight. But then the school gets a mass email: A spot has opened up in the Sharpshooters, Kensington's elite a cappella octet. Worshiped … revered … all male. Desperate to prove herself, Jordan auditions in her most convincing drag, and it turns out that Jordan Sun, Tenor 1, is exactly what the Sharps are looking for.
  • 一寸河山一寸血5

    一寸河山一寸血5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5册,主要讲述了1938年到1941年,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历史。
  •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阅读2011年的随笔,脑子里总是缠绕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让人辗转不寐的话,一想起心里就有莫名的躁动,骨子里仿佛添加了别样的物质。狄更斯的话本来是对法国大革命而言的。那是震荡的时代,那是血与火的时代,是方生方死,是绝望时希望,是血污与啼哭,是产床与墓碑,是破坏与打碎也是祈祷与重建。在大变革的时代必有大撕裂,在血水里浸泡,在沸水里蒸煮,在清水里涤洗。但是当下呢,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时期?我们心绪茫然,真不知如何命名这种情绪:是说爱还是言恨。你要爱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吧,这是天堂;你要恨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