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7300000007

第7章 禅理

放下得难,难得放下

放下时不执著于放下,自在;拿起时不执著于拿起,也自在。不论是拿起与放下,都不要被染着,那才真自在。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会抱怨活得累,许多青少年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堕落,甚至轻生。为什么世间的人一代一代如流水,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逍遥自在?原因就在于,很多人都明白放下的道理,都想做到放下,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南怀瑾老师说:人为什么有烦恼?为什么有痛苦?因为自己妄执。所以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放下”。

在唐代,有一位著名的禅僧布袋和尚。

一天,有一位僧人想看看布袋和尚有何修为,问道:“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布袋和尚放下口袋,叉手站在那儿,一句话也没说。

僧人又问:“只这样,没别的了吗?”布袋和尚又布袋上肩,拔腿便走。

那僧人看对方是个疯和尚,也就起身离去了。哪知刚走几步,却觉背上有人抚摸,僧人回头一看,正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伸手对他说:“给我一枚钱吧!”

布袋和尚的放下口袋,是在警示我们要放下,随即又布袋上肩,是在教我们拿起。其实哪里有什么放下与拿起呢?只不过有时我们需要放下,有时需要拿起,而我们该拿起时拿不起,该放下时放不下。放下时不执著于放下,自在;拿起时不执著于拿起,也自在。不论是拿起与放下,都不要被染着,那才真自在。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

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

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放不下,出不来,看不透,都是执拗,心病啊。”

小和尚是心中放不下女子,所以才会一路嘀咕啊!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贻笑他人。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的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在篓子中,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了石头后,禅师问他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

他回答说:“感到越来越沉重。”

禅师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

那人默然,不能回答。

中年人向往解脱,但禅师告诉他解脱的方法时,他就默然了,由此可见,放下有多难。

南怀瑾老师说,古人有一句话: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学佛修道,打坐念佛,一念万缘放下,蛮好!但是,如果你不修一切善行的话,没有这个福报,你想放下也放不了!有的人说,现在退休了,年纪大了,我准备明天开始修行。结果,明天家里又有事了,或者自己又感冒了,所以,你不要认为放下容易。放下、清净,要大福德大福报的啊!

世间的事情往往如此,明知道那样做是好的,可自己偏偏做不到。就像放下的道理一样,谁不知道?但是又有谁做得到呢?这儿教会青少年们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获得解脱,就不要夸夸其谈了,少说多做,切切实实地去实行,才能获得明明白白的好处。

一个真正伟大的人

无功之功是为大功,如同皓日,普照天下,又理所当然。

佛是很平凡的,但同时佛也是伟大的。那伟大就蕴含在这平凡之中。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伟人,成就一番伟业,是许多青少年心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南怀瑾老师对于平凡和伟大的看法。

南怀瑾老师说,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没有伟大这个观念的,他认为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做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过去了,心中不留。

他举个例子说,在《法华经》上,佛说他说的法,等于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那个小孩哭了,怎么办呢?为了使他不哭,顺手捡了一片黄叶来逗他,这个好玩啊,这个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鸡毛也好,树叶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诉我们,他讲的佛法,也就是这个样子,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其实任何一法都是黄叶,都是为止儿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黄叶就不要了。

佛为什么说那么多佛法呢?其实仅仅是因为他心中的慈悲,为了安慰天下的人,为了使那些想脱离苦海的人有一个希望在。这就是佛的伟大,这就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的伟大人格。

一天,山前来了两个陌生人。

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

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往上爬去。斗转星移,不知又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也就没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折断了腿,活着与死了,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自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草房,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抹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个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轻人又开始写作,不久,他就以他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的文章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只有忘我才能超越。

从佛学而论,到达八地以上菩萨境界,叫“无功用地”,一切都无所用功了,即达到了老子所说的“无为”。佛是十地菩萨,是真正的了无痕迹的大圣人。南怀瑾老师通俗地讲解,无论上帝、耶稣还是菩萨,他们拯救万物众生,人们看不到他们的功劳,而他们自己也并不居功,不需要人跪拜祷告、感激涕零,他们认为你应该感谢自己,与他们无干。

无功之功是为大功,如同皓日,普照天下,又理所当然。真正的“圣人”,不需要“名”,大善无痕,行善不与人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对于青少年,乐于做好事、做善事,然后不去邀功,不强求别人的回报,这样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要求了。

“贪”为人生三毒之首

贪的邪恶力量是无穷的,它所引起的欲望阴云会彻底覆盖一个人的本心,一个人如果沾染上贪的习气,就会陷入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在讲到人生的“贪”时,南怀瑾说,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当然,青少年总想尝试一切新事物,对于生活中的诱惑也难以抗拒,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贪?

贪的邪恶力量是无穷的,它所引起的欲望阴云会彻底覆盖一个人的本心,一个人如果沾染上贪的习气,就会陷入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做人一定要知道满足,不可贪得无厌。美好的生活应该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劳而获的东西得之容易,用之却难——它往往不会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祸害。

以前,有一对兄弟,他们自幼失去了父母,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他们俩终日以打柴为生,生活十分辛苦。即便这样,兄弟俩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而且,哥哥照顾弟弟,弟弟心疼哥哥,生活虽然艰苦点,但过得还算舒心。

观世音菩萨得知了他们二人的情况,为他们的亲情所感动,决心下界去帮他们一把。清晨时分,菩萨来到了兄弟俩的梦中,对他们说:“远方有一座太阳山,山上撒满了金光灿灿的金子,你们可以前去拾取。不过路途非常艰险,你们可要小心!并且,太阳山温度很高,你们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下山,否则,就会被烧死在上边。”说完,菩萨就不见了。

兄弟二人从睡梦中醒来,非常兴奋。他们商量了一下,便起程去了太阳山。一路上,他们不但遇到了毒蛇猛兽、豺狼虎豹,而且天空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兄弟俩咬紧牙关,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太阳山。

兄弟俩一看,漫山遍野都是黄金,金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弟弟一脸的兴奋,望着这些黄金不住地笑,而哥哥却只是淡淡的。

哥哥从山上捡了一块黄金,装在口袋里,下山去了。弟弟捡了一块又一块,就是不肯罢手。不一会儿整个袋子都装满了,弟弟还是不肯住手。此时,太阳快出来了,可是弟弟却仍在不住地捡。

一会儿,太阳真的出来了,山上的温度也在渐渐地升高。这时,弟弟才慌了神,急忙背着黄金往回跑,无奈金子太重,压得他步履蹒跚,根本就跑不快。太阳越升越高,弟弟终于倒了下去,被烧死在了太阳山上。

哥哥回家后,用捡到的那块金子当本钱,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

哥哥因为不贪而享受了富有的恩赐,弟弟因贪得无厌而命丧黄泉。“贪”的危害可见一斑。

佛说“贪、嗔、痴”为人生“三毒”,是为众生业障的根本。妒忌、残害等心理,都是随三毒而来的无明烦恼。在这三毒之中,“贪”为第一毒,因此,一个人要想有一个纯朴宁静的心灵,首先就要驱除贪的念头。

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

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但不知所终。

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

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贪欲就如同一团熊熊烈火,柴放得越多,烧得越旺,而火烧得越旺,人就越有添柴的冲动。于是,人便奔来奔去、忙里忙外,难有停息的时候。

曾经有人说:“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过多,不加节制,便成了贪婪。贪婪并非是遗传所致,它是个人在后天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行为。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越加以满足,胃口就越大。贪婪的人每天都生活在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的算计中,更有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走极端。而贪婪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是无法知道贪婪的结果的,因为贪欲早已迷惑了他的心,遮住了他的眼,他不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停下来,他就像一只转磨的驴只顾一个劲儿地往前走。

“贪”是产生人生痛苦的最大根源,青少年有进取心,有好奇心是很正常的,应当被鼓励,但是如果变成了贪心,就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入世出世平等

开阔心胸,心中装着天下,才能真正融入天下,获得无上的境界。

曾有一位学人这么说:“学佛,就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点到了禅宗的实处。禅宗的出家人,发愿学佛并非为了隐遁山林。一切有成就的大师成佛后的愿行,则纯为利益众生而出发,再不涉及个人的私利。由是可知,出家人,绝非意志消沉、行为悲观的避世者,更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寄生虫。而是克制自我、舍己为人、志愿深广宏大、行为光明磊落的救世者。青少年朋友们不一定要去修行佛法,但是这种“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心态,是可以学习的。

在太平寺中,弘一法师见到了前来拜访的老友穆藕初。叙旧之后,两人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佛法上来。穆藕初对于佛教并无多少了解,不过他在一些哲学、文化类的书籍中见过一些批评佛教的观点,对于佛教总觉得是一种导入出离世间,逃避家国社会责任的宗教,当此国家衰微,正需国民奋发图强之际,佛教于世又有何益呢。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都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着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宏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弘一法师也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人,在他出家之后,他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则不断游历来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曾经留学日本的他更是站在了抗日这一边。他甚至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还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一面庆幸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悯人生的苦恼。

一般来说,人总是想得到,而不想付出。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一个人,永远只想着收入,而不想付出,那这个人永远都不能获得解脱。只有那些心中装着众生的人,才能真正融入众生,达到至高的境界,成就解脱的人生。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开阔心胸,心中装着天下,才能真正融入天下,获得无上的境界。

南怀瑾说,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作大比丘众。人们把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作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着,反正他不看。

菩萨们的塑像都是俗家的装扮。譬如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其他一些菩萨等,都是在家人的装束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项链,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的塑像。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

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是禅宗的特质所在,也是佛教备受推崇的原因所在。青少年朋友们如果能从佛教的经义中学到一点出世和入世的辩证关系,对于自己的内心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人生没有圆满

不圆满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人为什么想修禅,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是因为人渴望自身的圆满。人人都渴望圆满,圆满是这个世间众生的梦。圆满的就是最美的吗?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怎么认为?

南怀瑾老师说,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作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佛说,不圆满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国王有五个女儿,这五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既往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

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于是,五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九十九个。

第二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想: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不已,却说不出。只有五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

少了一个发夹的五公主披散着一头漂亮的长发,王子不由得看呆了,决定和公主一起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很多时候,人生并不总是因为全部拥有而感到幸福,相反却因此而失去了美丽。人生就像那九十九个发夹,虽然不够完美,但却异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为这许多的缺憾而使得未来有了无限的转机、无限的可能性。

的确,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乐章,高低错落才会显得生动而鲜活,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的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其实人生的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到腻味,以至于心生厌倦而不再珍惜了。

何止人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其实,完美总包含某种不安,以及少许使我们振奋的缺憾。没有缺憾,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亚历山大大帝因为没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欢玩牌者若是只赢不输就会失去打牌兴趣。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

最辉煌的人生,也有阴影陪衬。我们的人生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的人生——从缺憾中领略完美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说得好:“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圣经》中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南怀瑾说,其实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是有缺憾,不完美,不圆满,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

正因为人的不圆满,才会促使人向上追求,渴望自身的圆满。不圆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个人灵魂飞升的动力所在。青少年朋友们,正视并珍惜你的不圆满,努力向上,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在过程中享受奋斗的惬意,那才是幸福快乐的,而这个过程便是境遇,一种无法抵抗的客观事实,你只能顺其自然。

青少年时代是花一样的时代,但是大家却往往有这样那样的小烦恼,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青少年要使自己的生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必须学会随遇而安。

南怀瑾老师说,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词。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借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中,“随遇而安”是很难的。

顺其自然是佛法,恢复本原亦是佛法。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它们都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因此,拔苗助长固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种愚蠢。

再美好的事物,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或好或坏、或高或低、或美或丑、或大或小,感觉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不同的则是它们的过程,在过程中享受奋斗的惬意,那才是幸福快乐的。而这个过程便是境遇,一种无法抵抗的客观事实,你只能顺其自然。

有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禅院故事很好地阐释了顺其自然的真意:

在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种子撒完,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师父说,“随缘!”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随喜!”

小和尚的师父果然是一位有修为的人,他说的每句话都深含禅意。

无德禅师一直在四处行脚漂泊,一天经过佛光禅师那里,于是便去拜访他。

佛光禅师惋惜地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为什么那么辛苦地四处奔波,不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地答道:“我也想隐居,可是我拿不定主意,请问究竟哪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不客气地指出:“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开玩笑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

意思是说我三十年来见过不少大风大浪,今天却被你难住了。于是无德禅师就在佛光禅师这里住了下来。

一天,有一个学僧问道:“我想离开佛教义学,可以吗?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当然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却拦住他说:“你问得很好,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我还没有……”

无德禅师打断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执著地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在问:“禅师,什么是您特别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道:“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斩钉截铁地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加不满了,讥讽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无德禅师无奈地随口说道:“打坐!”

学僧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枚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郑重其事地说道:“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那就是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

无德禅师能够当行脚时行脚,当隐居时隐居,正是随遇而安的生动体现。

有弟子问洞山良价:“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

洞山回答:“可以到没有寒暑的地方。”

弟子又问:“哪里是没有寒暑的地方?”

洞山回答:“寒时化为寒凉,热时化为酷暑。真可谓: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青少年朋友们,你们理解了随遇而安的意思了吗?顺其自然并不是消极地去等待,顺其自然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更确切地说,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其实,很多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境界。

光明磊落真性情

无为无不为,无可无不可,自在天然。这种光明磊落的真性情,正是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法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自己平时没有觉察到而已。每个修禅有所成就的人,总是会显现自己的天然个性。这种个性,无为无不为,无可无不可,自在天然。这种光明磊落的真性情,正是禅宗的一大特色。如此说来,能做到保持自己的真性情,青少年们就达到佛的境界了。

在讲解佛法时,南怀瑾老师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木棍子,上面有一个铁打的方方的东西,叫作铲子。和尚们背着这个方便铲上路,第一准备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用来做饭,不用化缘了。第二个用处是,在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这对师兄弟在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的表现是两样,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或者不埋,都是一种个性天然的体现,在这里体现了一种真性情的存在,所以,禅师才说他们都开悟了。

鲁智深,人称花和尚,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智深在寺中难守佛门清规,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得让他去投东京汴梁大相国寺,临别时赠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在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结为兄弟。林冲落难,刺配沧州,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里,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了林冲一命,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智深因而为高俅所迫,再次逃走在江湖上,后与杨志等一起打下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就此落草。武松做了行者后,也来入伙。

呼延灼连环马为徐宁所破,投奔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惹出事端,于是有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聚义,攻打青州。宋江引梁山泊好汉下山增援,成功后一众人等同上梁山,鲁智深方与林冲重聚。

梁山一百单八将聚齐后,排定座次,鲁智深为天孤星,位列十三,在战斗序列中为步军头领之首。不久,宋江在《满江红》词中流露出招安之意,武松、李逵不快。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宋江等受招安后,鲁智深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师父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临别时再赠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后来,宋江征方腊,大战乌龙岭。鲁智深追杀夏侯成,却迷路入深山。得一僧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宋江大喜,劝智深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宗耀祖。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又劝他住持名山,光显宗风,报答父母。智深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宋江等凯旋,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终于顿悟,于是沐浴更衣,圆寂涅,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的光明磊落是人所共知的,人们喜爱这个人物也是因为他真性情,敢作敢为,直来直去,他的最终能够成佛,也是一种必然。如果你遍览禅宗典籍,看到千千万万的禅师的生命是那样的活泼、自在,不正体现一种散脱自然的真性情吗?因此,禅宗所修的,最终也就是这种生命中活泼的自在了。

其实,保持自己本来的性情,光明磊落、自然洒脱,这并不仅是修禅的要义,也是我们每个青少年为了活出精彩人生,享受心灵无缰的途径。

各守本分,个性天然

世界本身就是美的,稍不经意,就将流逝消失。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的过程。

在世人的眼中,禅的境界是很高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很玄妙。其实,古往今来的禅师反复强调,禅的境界就在人间,在每个人的身上。一个人,只要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发挥自己的天然个性,就是禅的境界。这个道理,青少年朋友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有所体会。

南怀瑾老师说,作诗、弄文,固然无关禅道,但如果从性上自然流露,也正与弹指之事相同,何妨起用。能文的便文,能武的便武,各守本分也。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之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法眼文益禅师上堂说法,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孩生活在一起,奇怪的是,这个老头从来不教孩子各种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而然健康地成长。

有一天,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在老头的家中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很多礼仪。

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就问孩子:“是谁交给你的这些东西?”

孩子如实回答:“是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和尚,责备说:“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两三年,幸好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经是傍晚了,还下着淅沥的小雨,但是生气的老者还是将和尚赶走了。

是啊,小孩秉持天然个性成长,和尚却用俗礼污染,和尚不冤。

有人请教大龙禅师:“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消失,世上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吗?”

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多么美妙的一幅山水画啊!“山花开似锦”——山上开的花呀,美得像锦缎似的,转眼即会凋谢,但仍不停地奔放绽开。“涧水湛如蓝”——溪流深处的水呀,映衬着蓝天的景色,溪面却静止不变。

这一对句,隐寓着世界本身就是美的,稍不经意,就将流逝消失。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的过程。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有一个时间之箭,任何东西都受它的强烈影响。花开的本身,注定要凋落,山花却不因要凋谢,而不蓬勃开放;清清的涧水不因其流动,而不映衬蓝天。时间之箭是单向的,我们这些有生命之物,都要把握住现在、今朝。

守住自己的本来面目,让自己的个性在岁月中自然流露,无论为文、为诗、为画,都是一种天然情趣,都会有一种生命独特的美丽。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做最真的自己,这样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生风景!

快乐无忧才是佛

一个人学佛的目的就在于内心的清静,如果一个人反而认为清静是一种难耐的寂寞,那这个人永远也学不成佛。

真正的人生福报是什么?南怀瑾老师认为,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才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福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享受,青少年朋友,你会“享清福”吗?

南怀瑾说,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有些人却闲不住!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的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发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于是自己觉得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会享!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

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一个人学佛的目的就在于内心的清静,如果一个人反而认为清静是一种难耐的寂寞,那这个人永远也学不成佛。

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他自己反而悲哀起来。这就是佛所说的智慧的众生颠倒吧。

不要想太多,人生如果能够达到佛境界,就是无可无不可的快乐无忧的境界了。

什么是佛?

快乐无忧就是佛,即使他的条件再艰苦,在他的眼中也没有任何值得哀叹的。

快乐无忧是因为物质条件的丰厚吗?显然不是,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了快乐,那么忧愁、痛苦就永远不会在他的身上发生。

你的人生是怎样的,取决于你自己的心。

青少年朋友们,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你的人生也就会变得快乐!

当下即是佛境

认识自己的当下心就是要求你抓住那活泼泼的自在,守住了它就守住了真如。

人生最值得珍视的是什么?是不可追回的过去吗?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吗?其实都不是。禅师们说,人生最值得珍视的就是当下的实在。青少年们最应当把握的,就是当下,往者已矣,来者未知,只有当下,才是我们可以认识,可以改变的。

南怀瑾老师说,高明的法师们、大师们,接引众生往往用三心切断的方法,使你了解初步的空性,把不可得的过去心去掉,把没有来的未来心挡住,就在现在心,当下即是。你要认清楚才行,要先认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自性本身,也就是说真如本身是活泼泼的,只能形容是如如不动。认识自己的当下心就是要求你抓住那活泼泼的自在,守住了它就守住了真如。

一则禅宗故事这么说:

雪停之后,文益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然后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在心内。”桂琛:“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

文益被窘,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尽词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

有一天老禅师带着两个徒弟,提着灯笼在黑夜行走。一阵风吹过,灯灭了。

“怎么办?”徒弟问。

“看脚下!”师父答。

当一切变成黑暗,后面的来路,与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见,如同前世与来生,都摸不着。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当然是“看脚下,看今生”!

许多人都相信来生与前世。因为那让我们能对今生的不幸,用前世做借口,说那是前世欠下的。又对今生的不满,用来生做憧憬,说可以等待来生去实现。

问题是,哪个“今生”不是“前世”的“来生”?

哪个“来生”不是“来生”的“今生”?

来生的缘,可以是今生结下的;来生的果,可以是今生种下的。前世的债,今生正在还。还不清,来生还得继续。前世的缘,今生正在实现,好不容易盼到了,还不好好把握?

灵佑住持沩山后,收了两位高足,即仰山与香严。

在禅堂内,灵佑对他俩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佛理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解脱之道。”

仰山就问:“什么是人人解脱之道?”灵佑回头看看香严说:“寂子提问,你为什么不回答他?”香严说:“如果说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倒是有个说法。”灵佑问:“你有个什么说法?”香严打了一声招呼就走出去了。灵佑又问仰山:“他这样回答,合你的意吗?”仰山回答:“不合。”灵佑又问:“那你的意思是什么?”仰山也告别一声就出去了。

灵佑呵呵大笑,叹道:“真是水乳交融啊!”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

所谓“当下”就是指: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便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快乐便会不请自来。

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预料的。青少年朋友们,请把握当下,珍惜拥有。

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更不是顶礼膜拜的。它应该存在于具体的事情之中,甚至存在于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之中,比如雪中送炭。

许多人佛学的道理了解很多,但在行为上,做人做事上,都与佛法相反,都是违逆。譬如说劝人家劝得比唱的还好听,放下,看开一点……他自己放不放得开?你马上逗他一下,他就看不开了。

南怀瑾老师说,这就是信心有逆。要做到信心不逆,不是理论而是绝对的信心,这样去修行,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报,才是最大的福报。青少年也一样,需要真正的信仰,只有真正拥有坚定的信仰,才能有所成就。

每天晚上,云居禅师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里去坐禅。

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经的路上,等他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云居禅师必定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云居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云居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这几个年轻人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云居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夜晚走路的时候被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云居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啊!”

他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悟’字。连生死都超脱了,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云居禅师是拥有真正信仰的人,所以他不再有恐惧感了,人是需要真正的信仰的。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来找荣西禅师,哭诉道:“禅师,我的妻儿已多日粒米未进。我想尽我的一切努力给他们温饱,可是始终无法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现在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妻儿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听到荣西禅师的这个决定,弟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表示抗议:“老师!那些金箔是准备装饰佛像用的,您怎么能轻易地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平和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一时无法领悟老师的深意,愤愤地说道:

“老师!您说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陀吗?”

荣西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

弟子们仍然不服,还是嘀咕个没完。

荣西禅师于是大声斥责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了解佛陀吗?”

真正的信仰,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更不是顶礼膜拜的。它应该存在于具体的事情之中,甚至存在于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之中,比如雪中送炭。

真正慈善的人,不会拘泥于礼节和形式,他们会将自己的善念化为一汪清泉,让其流进所有干渴的心灵。

信仰是青少年人生航程中的灯塔,它会给你带来信心,带来方向。

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外界条件而改变。拥有了真正的信仰,就会处变不惊,宠辱看淡,就会获得一份洒脱的心情。

修行从心开始

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任何一个想要修行、想要过上幸福生活的人,都要从自己的心开始。

南怀瑾老师说,佛在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我们把这个禅理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只要每个人的心都是善的、美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青少年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茫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问:“那么,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禅师的话像暮鼓与晨钟唤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里的人。

其实参禅的关键并不在于打不打坐,而在于你怎样去修心,只有心先行进入禅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禅。修行其实是从心开始的。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要修行,必须先从修心开始。我们每个人生为凡人,但如果能拥有一颗像佛一样慈悲宽容的心,我们就会成为这个世界里的佛,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生命的最高道德

禅宗的情怀,不在于洁身自好,而在于毫无保留,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帮助别人——这是生命的最高道德。

一个官吏问赵州从谂:“和尚会进地狱吗?”

赵州和尚回答:“老僧第一个进!”官人不解地问:“你是得道高僧,修行这么好,怎么会进地狱呢?”

赵州从谂回答道:“我不下地狱,谁来教化你?”

禅宗的情怀,不在于洁身自好,而在于毫无保留,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帮助别人——这是生命的最高道德。青少年仅仅学会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拥有兼济天下的心怀。

南怀瑾老师说,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

不置身事外,勇敢地入世行慈悲事宜,度一切众生,这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善,正是佛的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道德。

智舜禅师为了救一只野鸡,甘愿舍弃自己的双耳,这是何等的慈悲。其实,这正是佛教的真谛。

一个人,如果能够心存善念,行善性,即使他从来没有学过佛,他也可以被称为菩萨。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用服侍穷人的方式度过了她仁慈而善良的一生。

善良的来源是回复人最初的尊严,给生命以尊严。在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特蕾沙,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这位除了仁慈和善良一无所有的修女。

如果特蕾沙不能被称为菩萨,那么,还有什么人能够被称为菩萨呢?

南怀瑾老师强调,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一切一切的作为,都是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

这才是生命的最高道德,也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最闪耀的情怀,值得世间的每一个心灵向上者的皈依。

用心去关爱他人,关爱世界,这是青少年朋友们应该从佛教精神中学到的最终哲理!

同类推荐
  • 心理控制术(大全集)

    心理控制术(大全集)

    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拥有一种心理。并随着它的变换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我们一直在为梦想而努力奋斗,其间,难免有苦闷、焦躁、混乱、失落牵绊着成功的脚步;难免有小人的打击、奚落、拆台、欺骗。如何突破这些障碍,顺利地走向成功?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运用心理控制术。鉴于此,我们编纂、集结了《心理控制术大全集(超值金版)》。希望各位通过阅读《心理控制术大全集(超值金版)》,掌握控制心理的方法,提高控制心理的技能,为交际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
  • 领导致辞大全

    领导致辞大全

    本书囊括了佳节致辞、会议致辞、答谢辞、慰问辞、吊唁辞、岗位变动致辞、电视广播致辞内容,从多个角度对领导致辞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提供了大量可随查随用的范例。无论您是政府机关的领导,还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无论您是公务活动致辞,还是私人聚会致辞,本书都可助您一臂之力,喜庆之余为您锦上添花,紧急时刻为您排忧解难。
  • 员工礼仪

    员工礼仪

    《员工礼仪(职业化员工的礼仪准则)》由闫敏著:礼仪是展现一个人内在素质与修养的有力工具。得体的礼仪能够帮助你在各种场合进退自如,能够与不同性格和社会阶层的人土愉快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沟通效率并改善沟通结果,对人际关系和自身品位的提升大有益处。
  • 商脉

    商脉

    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打造成功的商场成就的所有因素当中,专业知识仅占15%,而其余的85%几乎都取决于“商脉”的应用。商脉,指的是是商业交流中的人际关系网,它是人际关系在商场上的具体表现。本书是一本最简单易学的商业人脉学宝典,也是一部活用商业脉络的黄金法则,让你今天的商脉,变成明天的钱脉。
  • 心灵情感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心灵情感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热门推荐
  • 某美漫的超级赛亚人

    某美漫的超级赛亚人

    本书又名『从漫威开始穿越!』穿越世界:龙族(绘梨衣),超神学院,一拳超人,七龙珠,遮天……穿越到漫威世界的汤修有着超级赛亚人血脉,然后开局就能变身?还有被定义为超级罪犯该怎么办?各路超级英雄都要打我!明明我只想先赚小钱钱的!所以不要逼我啊,我愤怒起来,地球都在旦夕之间!
  • 史上最强的领主

    史上最强的领主

    没有什么是真理搞不定的。而我的真理就在大炮射程范围内。
  • 农门医香之相公来种田

    农门医香之相公来种田

    一朝穿越被迫生孩子也就算了,没想到竟然还是三胞胎。某女只想仰天大吼,为啥一下子成了三个孩子的娘!某妖孽极其委屈的跪在某女跟前,左手抱一个孩子右手再抱一个孩子,头上更是顶一个孩子,可怜兮兮的看着她说道:“娘子,那是为夫祖传的。”“滚,马不停蹄的滚!”某女一脚踹了过去,怒不可遏的吼道。且看未婚生子的农家女如何在这古代斗极品,赚大钱,养包子,戏美男。
  • 天启境域

    天启境域

    最大的游戏公司蓝晨娱乐研发出了一款独具一心的神游,名为:天启境域这款游戏通过VR游戏装置让人魂分离,带着人的意识进入到游戏世界,可以说是灵魂穿越到了游戏世界里。在游戏世界里,每一个玩家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都和现实一样,就如同另一个现实世界一般。在这个世界里,玩家们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呢?
  • 蟒怖

    蟒怖

    一粒尘,其内可含万千世界;世间生灵,当掌乾坤,堪生死;魔者,生而为魔,亦后天为魔。此域,有千万生灵,且看主角如何于微末中崛起,笑傲苍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宋极品妖孽

    大宋极品妖孽

    北宋治平年间,顾宣穿越了,他即将赶赴宋辽边境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而他的怀中揣着一封大宋朝廷颁发给他的委任状,从此,暮霭沉沉的北宋朝廷迎来了一场疾风骤雨……
  • 官人,隐婚吧!

    官人,隐婚吧!

    对于自己没有夫君这件事,李梧一开始是坚信的,后来是怀疑的,再后来看着天天缠在自己身边的人,和被挤在一边的女儿,只想说一句,心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