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0000000003

第3章 摩登时代

卓别林影片公司 1936年出品

编导:查理·卓别林

主演:查理·卓别林

宝莲·高黛

“影片内容”

查理是个钳工,他的工作就是从早到晚不停地拧流水线上的螺丝。虽说这是一项简单的活儿,但一年到头重复相同的动作,已使他变得像机械扳手一样呆板。

老板为了尽可能榨取劳工的价值,不断加快流水线的运转速度,时刻监视员工的工作进程,即使查理抽空去吸支烟,也会被老板责骂。某天,推销商来向老板推荐一种最新研制的“自动喂饭机”,可以大大缩短工人们的进餐时间。老板挑选查理来做实验,当查理正“享受”机器快速喂饭、喂汤、拭嘴等一道道程序时,这台摩登机器突然失控,查理狼狈不堪,任凭“喂饭机”频频抽打自己的嘴巴!

下班之前,老板再次下令加快流水线的速度,工人们简直没有喘息的机会。为驱赶一只叮在脸上的蚊子,查理瞬间就积压下了一大堆未拧的螺丝。为赶上流水线的运转,他急得纵身一跃跳上传送带,尽管身体被卷入巨大的机械齿轮之中,查理仍神经质地拧动着螺丝。面对工友的不满和老板的责骂,查理精神开始失常,竟然将一切圆形物体都当成螺丝去拧动,随之产生了一系列荒唐举动:用扳手拧工友的鼻子、拧老板女秘书衣裙上的纽扣……搅得车间乱糟糟。结果,查理被送进疯人院。

当查理出院时,正逢经济大萧条,大批工人失业,纷纷走上街头游行抗议。查理在大街上闲逛,无意中捡到从卡车上掉下的一面小红旗,不料警察阴错阳差地把他当作“罢工领袖”投进了监狱。在监狱里,查理遭遇一群匪徒劫狱,他和匪徒进行搏斗,最后制服罪犯,解救了警察。查理因此被报纸和广播尊为英雄,并受到警察局的特别礼遇,得以赦免出狱。由于丢掉了原先那份工作,查理央求警长让自己继续留在这里混口饭吃。警长将他推荐到船厂打工,可查理屡屡出错,导致一艘未竣工的新船滑落水中,结果又失业了。

本片女主人公是个20岁出头的孤儿,靠偷东西维持生计。一天,她在食品店偷面包时被人发现,奔逃中恰与查理撞在了一起。查理灵机一动“承认”面包是自己偷的,指望警察把他重新抓回监狱去过“衣食无忧”的日子。但由于路人的指认,查理的计划落空了。查理不甘心,特意选择一家饭店美美地吃了一顿,因无钱付款,被警察抓住送往监狱。在警车上,查理又遇见那个偷面包的姑娘,趁警车行驶途中撞车,两人一合计打昏警察后携手逃跑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查理与姑娘很快坠入爱河,虽然他俩没有房子、没有工作、没有食物,但依然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幻想。为此,查理决定再次寻找工作。他当上了一家百货商场的门卫,却因放纵“劫匪”白吃商场里的食品而遭到解雇;他又到一家工厂寻活儿干,一不小心将老板送入机器齿轮闯了大祸;眼看走投无路,查理总算幸运地在一家餐厅求得侍者一职。

在餐厅工作,查理依然麻烦不断,制造了一连串滑稽事件。餐厅老板几乎对他绝望了,无奈之下给他最后一次机会,要他上台救场把一首歌唱好。查理稀里糊涂地登上歌台,表演时不慎将事先抄有歌词的衣袖甩了出去,只能依靠即兴发挥来圆场。岂料查理歪打正着,他别具一格的演唱赢得餐厅顾客的阵阵喝彩!欣喜之下,老板答应雇用查理了。

查理与姑娘对新生活充满无限憧憬。偏偏便衣警察赶到了,要将姑娘送回孤儿院。他俩被迫踏上逃亡之路,携手向前途莫测的远方走去……

“影片赏析”

著名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18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一个贫民区,他的表演艺术获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由此成为电影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世界电影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拍摄于1936年的《摩登时代》是他最后一部默片,也是他的喜剧电影即将告别流浪汉查理这一形象,迈向更加成熟的境界的标志。尽管有声电影早在1927年已经面世,但卓别林仍决定运用无声的形体语言,为贫民观众大声呐喊。他的辛辣犀利的讽刺手法、精湛绝伦的演技、温馨感人焕发人性光辉的爱情故事,都使得这部影片至今依然焕发出不朽的魅力。卓别林特有的头戴破礼帽、脚蹬破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子的经典形象,令广大观众过目不忘。《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因为这部影片超越了单纯的悲剧性主题,敢于触及当时社会的弊端,也是一部被美国右翼政治家视为带有某种“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作品。该片以一个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的视角,从四个层面来表现“摩登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即人与机械的冲突、大众与精英的矛盾、劳动者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憧憬。

《摩登时代》的开头首先设置了人与机械的冲突。影片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当时的科技发明尤其是各种机械的涌现颠覆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这种变革一方面预示着美国进入工业化时代,机械的拥有者们为之兴奋不已,因为借助机械的力量他们能够得到更加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工业化时代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即使那些有幸能留在工厂里干活的工人,也几乎成为机械的奴隶。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卓别林以一大群羊作为第一组镜头,然后切换到拥挤的上班人群,以强烈的隐喻手法向观众暗示劳工的社会角色其实与任人宰割的羊群别无两样。紧接着,影片又用一组镜头来表现车间流水线上工人们操作的场景:在拧螺丝的机械传送带两边,节奏单调的刻板操作,使工人身心完全处于麻木状态。为了跟上流水线的超速运转,卓别林扮演的钳工查理被迫跳上传送带,即使被卡在巨大的机器齿轮缝隙中也习惯性地拧着螺丝。在这个堪称经典的桥段中,卓别林通过夸张、滑稽的肢体动作,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榨取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给观众一种“含泪的笑”。为了突出机械化时代人被异化成机械的奴隶,影片中还插入商家推销“自动喂饭机”选择查理当实验品的噱头,对摩登时代资产阶级对机器的滥用进行了辛辣嘲讽。在这场戏中,卓别林饰演的主角被绑定在“喂饭机”上,只能通过五官表情来表现对“喂饭机”从好奇、欣喜、吃惊直到恐惧的变化过程,其精湛的演技令人叫绝。

影片第二个层面揭示人与机械冲突的背后,实际上是工业化时代存在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即大众与精英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机械化引发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模式,也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开始弥漫在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思维中,他们不再认为自己命里注定就该充当资本家的奴隶,而是有权反抗非人性的工作环境,有权争取平等的生存机会,有权追求美好的生活。从社会学视角着眼,这个时期被有些学者描述为“人类社会进入了大众社会的分界点”。当时社会中某些“精英”站在贵族立场上,声称“大众是一群具有原子式结构的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西班牙哲学家奥特伽,他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而“大众”的崛起将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卓别林为讽刺精英们的趾高气扬以及对大众的歧视,在影片中巧妙设计了这样一段情节:查理在监狱中面对一群匪徒劫狱,毫不畏惧地和匪徒进行搏斗,最后制服罪犯,解救了警察。他被舆论称为英雄,并得到警方提前将其释放的待遇。在监狱长办公室,查理遇到一位随丈夫来办事的贵妇,两人同坐在一条长凳上喝饮料。由于饮料的作用,查理肚里发出一阵阵异响,他紧张地捂住肚子;坐在一旁的贵妇人立刻朝他投以轻蔑的眼光,不一会儿,她的肚子也开始发出响声,顿觉非常难堪。卓别林以此表达的是,尽管在物质上,大众与精英之间存在着距离,但就人的生理本性而言,两者并无差别。换言之,人人生来是平等的。

影片第三个层面也是贯穿全片的主题: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化摩登时代,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精英的天堂,对普通劳动者而言,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们要为生计四处奔波,没有自己的房屋,没有足够的食品,没有生存的安全感。全片情节主线围绕查理一次次失业、一次次求职次第展开:查理先后当过生产流水线拧螺丝的钳工、造船厂工人、百货商场门卫,最终落脚在餐厅当侍者。透过查理动荡的生活经历,折射出当时普通劳动者艰难的生存境遇。

影片的后半段出现了由宝莲·高黛(卓别林的第三任妻子)扮演的女主人公,并将她的出场亮相设计为“正在船上偷香蕉的小偷”。随着镜头的推移,人们看到了女主人公的生活境遇:一间低矮破旧的小屋,父亲失业,两个尚未成年的妹妹需要抚养,而后父亲在一次罢工中死去了,她们姐妹三人从此成为了孤儿,“偷”实在是女主人公的一种无奈之举。正是在一次偷面包被人发现时,女主人公撞见了查理,两人从此结下了情缘。

影片第四个层面表现查理与女主人公双双坠入情网,以及他俩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体现那个时期社会底层普通大众的生活观。诚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级得到满足的。在高层次的需要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马斯洛还强调说:“如果所有需要都不满足的话,那么,有机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而其他的需要简直变成不存在了,或者倒退到隐蔽地位。这时,可以简单地用‘饥饿’二字来反映整个有机体的特征,人的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所优先支配。全部能量都置于满足食物的需要上,而这些能量的组织,也几乎完全被追求食物这一目标所支配。现在,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智力、记忆、习惯这一切简直都可以称为消除饥饿的工具。”马斯洛对人性生存需要的这段精辟论述,被《摩登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查理与女主人公在警车上第二次相遇后一同逃跑,途中两人坠入爱河,虽然没有一点物质基础,但依旧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幻想——他俩住在一间大屋子里,查理一伸手就可以从窗前摘苹果和葡萄吃,一挥手就有头乳牛过来挤奶喝……两人关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想象是以食物的充盈为前提展开的,既令人忍俊不禁,又倍感辛酸。

卓别林的喜剧风格,幽默夸张而不乏苦涩之感。他一向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融入喜剧情节之中,使其作品具有了一般以搞笑为目的的喜剧电影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卓别林的影片大都由他自编、自导、自演、自己配乐,他称得上是一位“全能大师”。他既擅长表演粗放荒诞的滑稽场面,又善于表演微妙细腻的讽刺情节。在《摩登时代》结尾处,卓别林有一段长达5分钟的演唱,这是观众破天荒第一次在银幕上听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他在商场里那段滑旱冰的精彩表演,也使我们见识了卓别林的多才多艺。

卓别林一生主演了80多部喜剧影片,主要代表作有《寻子遇仙记》、《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一个国王在纽约》、《舞台生涯》等。他的影片总是寄同情于普通平民,百般嘲弄自命不凡的富人,抨击恶势力,因而深受世界各国大众的喜爱。

1977年12月25日圣诞节,凌晨4点钟,卓别林在瑞士平静地离开人世。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敬仰。

诗人阿拉贡赞叹:“这些影片曾经像是我们这一世纪的光明,是整整一个世界,也是我们时代的历史。我不知道可曾有一个人有他那样的眼睛,能使我们同时看到最丑恶的灵魂和最温柔的目光。”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说:“在《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帮助大家看到了我们时代的新纪元。”

(彭玲)

同类推荐
  •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本书更加强化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学会主持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还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阳光下的葡萄干

    阳光下的葡萄干

    “一个未能实现的梦想会有什么下场?/它会不会干瘪枯萎,/像阳光下的一颗葡萄干?”《阳光下的葡萄干》表现了一个非裔美国家庭对美国梦的追逐。亲情、理想、现实在逐梦的旅途中相互冲突……梦想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对每一个人都触手可及?此剧在百老汇上演时一举成名,连演530场,被多次改编为电影、音乐剧等。
  •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本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1949-2009)

    本书概要地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六十多年间中国艺术学科发展状况,重点描述改革开放时代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状况。本书以艺术学升门前通行的8个二级学科为基础,加上3个相关二级学科,系统论述了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数字艺术学、书法学、建筑艺术学共11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着力勾勒出这些二级艺术学科各自的发展概况、学术成果、学科发展、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焦点问题等主要方面,以便使读者了解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的基本发展脉络,感受当代中国艺术学的独特风貌。
热门推荐
  • 一代奇才吕碧城

    一代奇才吕碧城

    吕碧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吕碧城是《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编辑,开创了中国新闻界先河。在任《大公报》主笔期间,吕碧城倡导妇女解放。“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任总教习。她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
  • 暮哀首席

    暮哀首席

    “我爱你,我一直都爱着你啊,你为什么不能爱我?”她哀求。“对不起,我曾经找了你九年,我也给了你很多的机会,我们之间——不可能了。”在她绝望时,他竟又订婚,这次的她,伤心欲绝,再次离开。可是,一年之后发生车祸,失忆,三年后,她作为明星,经常上电视,也因此被一大一小所看到……
  • 人魔凶猛

    人魔凶猛

    地球的曾经,到底发生了什么?一部消失的古史,一段虚无中的岁月,那是一个浩瀚的仙侠纪元...飞天遁地,腾云驾雾,人类眼中的神仙,雨后春笋般,跳了出来...
  • 玉景

    玉景

    飞来一剑斩妖,乾坤摩弄除魔。亿万载之后,无尽时空都在流传一个传说。天外飞来一柄.......
  • 腹黑总裁的女人

    腹黑总裁的女人

    (本文打造,绝世男主,深情强势,有甜的宠溺,也有虐的伤痛,宝贝们用力跳坑哈!)黑暗的空气中,韩惜只能听见自己紧促的呼吸声和如擂鼓一般的心跳声,咯吱,开门声后,一个高大的身影走了进来。。。几年后她成为儿童心理专家,挽着心爱的未婚夫归来,幸福的双人影被一双恶魔的眼睛盯上。有人说一旦被恶魔贴上标签的东西,终其一生都无法逃脱。“妈咪!”自闭儿童开口的第一句话让韩惜呆在那里。“我不是你的妈咪。。。”“你是!”“呃,那个你快跟他解释下我不是他妈咪啦!”韩惜拽着身旁的男人无措地说道。“他叫你妈咪,那你就是他的妈咪!”薄唇边挂着邪魅的笑。“呃。。。”
  • HOW TO FAIL IN LITERATURE

    HOW TO FAIL IN LITERATU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两种文化史论与文化建设实践

    两种文化史论与文化建设实践

    以斯诺命题为切入口,梳理西方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重点探讨中国两种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生态文化指向。此专著在分析斯诺命题的基础上,发现了其“第三文化”的所指正与当下的生态文化意蕴相契合。此专著将中国两种文化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萌芽、开端、发展及总结等阶段。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中国两种文化的两条路线:王国维准西方的理论路线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比较路线。同时,该书将中国两种文化问题延伸到当下的新发展与新实践,探讨了海子诗歌的农耕文化隐喻,并择取两篇当代小说研讨两种文化下的农村妇女价值选择。
  •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前世她是大周后,才情美貌兼具,却因夫君与妹妹的偷情而含恨而终。重生后的她乃亡国公主,当她与前世的夫君相遇后,是爱人还是仇人抑或是陌生人?她又该在前世所熟悉的皇宫中如何生存?亲们,第一次写文,请多多关照。考究党慎入。。。。。
  • 我的小笨妞儿

    我的小笨妞儿

    他贵为一国之君,待她如珠如宝,衣、食、住、行,样样不假手于人;举国上下都知道,她是他的宝贝。又有谁知,她就真的宛如一个孩童般,不会给他的感情任何的回应……他欠她的,怎么还,都不够……
  • 东游的摩罗: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东游的摩罗: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从晚清到五四,一般被视做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在这一过程当中,日本成为了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的“中介”。从黄遵宪、梁启超到创造社的几代中国作家通 过留日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这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