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1100000004

第4章

精明义理的人,说话简单明了;粗心大意的人,说话费劲而混乱。

医者,观身之气而知其人之寿夭;识者,观国之气而知其世之兴衰。

——宋·王十朋《上殿礼三首》

医生,看人的气脉就知道他寿命的长短;有见识的人,看国家的形势就知道是兴旺还是衰落。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宋·陆游《书巢记》

天下的事情,听说的不如看见的知道得详细,看见的不如当事人了解得详尽。

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

——宋·陆游《绝句》

居住在山上不一定知道山的好处,倒是行人看得细致真切。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认识必须在行动之前形成,就如同走路,必须借助光亮照着。

明理可以治惧。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二先生语》通晓事物发展规律做事就不会畏惧。

未有知之而不能行者,谓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未至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没有真正通晓了而不会做的事情,所谓通晓了不能做,是没有真正弄懂的缘故。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见多识广就如同广储的药物,重要的在于知道怎样运用。

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体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

不能由于一句话说对了,一件事做好了,就认为这个人总体上都是好的。

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适也。

——宋·程颢《论王霸之辨》

事情都有大有小,有先有后。只注意小的,而忽视大的;把本应后办的事提前先办,把必须先办的事推迟去办,都不能够达到治理的目的。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宋·释悟明《联灯会要》

若不亲身经历一件事,就不会增长对此事的认识。

众盲摸象,各说异端。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几个盲人摸大象,各自对大象的感觉都不一样。比喻片面看问题。

苟不广闻,乃亦不知所疑也,是知阙疑非浅学之事。

——宋·晁说之《晁氏儒言》

如果见闻不广泛,也就不能产生疑问,据此可以知道,能够产生疑问可不是学识浅陋的人所能做到的。

西园一点红犹小,早被蜂儿知道。

——宋·毛滂《破阵子》

西园的花刚有一点红色,就被蜜蜂首先知道了。比喻事物刚一有苗头,就会被发现。

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宋·洪迈《夷坚三志·姜七家猪》

见到怪现象并不奇怪,那怪现象就会自然消亡。

木落霜浓,探春只梅花未。

——宋·韩元吉《点绛唇》

叶落霜浓,探测春天只看梅花是否绽放。比喻推理判断。

高之见下,如登高望远,无不尽见;下之视高,如在墙外,欲窥墙里。

——宋·袁采《袁氏世范》

从高处向低处看,如同登上高山远望,无不尽收眼底;从低处向高处看,如同站在墙外,准备窥看墙里。比喻人要眼界高才能洞察一切。

老成之人,言有迂阔,而更事为多;后生虽天资聪明,而见识终有不及。

——宋·袁采《袁氏世范》

年龄大的人,虽说话显得呆滞,但经验丰富;年龄小的人,虽天资聪明,但见识终有赶不上年纪大的人的。

知之而行,则譬如皎日当空,脚踏实地,步步相应;未知而行者,如暗中摸索,虽或中,而不中者亦多矣。

——宋·张栻《答朱元晦》

通晓道理而后行动,就如同大阳当空照耀,走起路来踏踏实实,步步和谐;不通晓道理就行动,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虽有的走对了,而走错了的也不少。

乐小必害大,安近远之迷。

——宋·张耒《夏日杂感四首》

喜欢小的事情必然损害大的事情,满足于眼前利益长远的目标就不会清楚。

夜犬只知人是盗,不知人亦夜来归。

——宋·王令《夜归》

晚上的狗只知道人是盗贼,不知道是主人夜间回来。比喻人的见识有限。

天下之公论,虽仇怨不能夺也。

——宋·王巩《甲申杂记》

天下人公认是正确的道理,即使是仇敌也无法改变。

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弈者惑而旁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河道弯弯曲曲,站在岸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而掌舵的人却不清楚;下棋的胜负,棋手双方困惑迷乱而旁观者却看得清楚。不是智慧有什么差别,而是静可以观动。

望海知广,登山见高。

——宋·高颐《宁德县讲堂记》

看到大海才知道什么是广阔,登上高山才看见什么是高大。比喻要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具有远见卓识。

一嘘吸,足以察寒暑之变;一语默,足以著行藏之妙。

——宋·胡宏《知言》

一次呼吸,足可以观察出寒暑的变化;一句沉默的话,足可以显示出行止的微妙。

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宋·邵尧夫《渔樵对问》

能用天下人的眼睛当作自己的眼睛,他的眼睛就什么东西都能看到。

穴壁而窥,见不盈尺;我登泰山,洞视八极。

——宋·张孝祥《吴春师高远轩居》

从墙上的小孔向外窥视,所见的范围不超过一尺;登上高大的泰山,可以清楚地看见最边远的地方。

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十目所视,必不滥知。

——元·欧阳玄等《宋史·窦贞固传》

三个人同行,往往会听取并选择到好的意见;十只眼睛所看到的,必然不会看错。

近寺人家不重僧,远来和尚好看经。

——元·张国宾《合汗衫》

靠近寺庙的人家不看重和尚,远处来的和尚容易念经。比喻人所具有的一种贵远轻近的偏见。

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完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见识不完的,是人世间之事;读不完的,是人世间之书,悟不完的,是人世间的道理。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明·王阳明《蔽月山房》

山离得近而月亮离得远便觉得月亮小,于是便武断山比月亮大。

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

——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大凡见识因道理而产生为最高,因气质而产生为其次,因世俗而产生为第三,出于自私自利为最下等。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慎言·见闻篇》

耳朵所闻,眼睛所见,擅长使用这些能使心胸开阔。

知暵潦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

——明·刘基《郁离子》

知道庄稼是旱是涝没有比得上农民的,知道水和草的好和坏情况没有比得上马的,知道冬天夏天的冷热没有比得上虫子的。比喻有真知灼见的人必须是专于一事并很有经验的人。

功利之君,鲜不务近而忽远。

——明·刘基《郁离子,牧豭》

只注重功利的君主,没有不是顾于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目标的。

持萤烛象,得首失尾。

——明·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

手持萤火虫去照大象,照见了象头却照不见象尾。比喻目光短小,就难于看清事物的全貌。

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言马肿背。

——明·杨慎《风雅逸篇》

少见便会多怪,看到驼峰就会说马背肿得很高。

水清则见毫毛,心清则见天理。

——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体验》

水清澈了就能看见里面最微小的东西,心清静了就能发现天理良知。

识高能量大,气盛则声弘。

——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见识多能力就大,气粗壮声音就宏亮。

处事识为先,断次之。

——明·薛瑄《读书录》

处理事情,首先见识,其次决断。

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

——明·叶子奇《草木子》

南方人做梦不会见到骆驼,北方人做梦不会见到象。比喻环境和条件决定人的见识。

彼以成败评豪杰者,市儿之见也。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

以成败评论英雄,是平庸的市侩见识。

帆海者不知山,驾陆者不知水。

——明·何贤明《大复集·赠杨静之南归·序》航海的人不知道高山的样子,陆行的人不知道大海的模样。比喻生活环境制约人的认识能力。

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耳朵听不到声音,就失去了天生的听觉;眼睛看不见东西,就失去了天生的视力。

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非无声也。

——清·王夫之《思问录》

自己看不见,不是说没有颜色;耳朵听不见,不是说没有声音。

物之不常见者皆妖。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对不经常见的事物人们都会觉得是怪东西。

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大怒或大喜时,性情就失去常态了,这时所作所为,一定要和有见识的人商量,不然,后悔就随之而来了。

有言在一时,而其效见于数百年之后者。

——清·顾炎武《日知录》

有的话虽然只在某一时间说过,但它的效果在几百年之后才体现出来。比喻有些远见卓识的见解,当时并不为世人所重视,但若干年后却大放异采。

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唐序》

看见的事物愈少,感到奇怪的事情就愈多。

双瞳如豆,一叶迷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高序》

眼光短小如小豆,一片树叶遮眼就看不见泰山。比喻眼光短浅。

鄙吝者,必非大器。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僧术》

目光短浅且又吝啬之人,一定成不了大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天下的事情如果洞察了解都是学问,人情世故如果熟悉懂得就是创作文章。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清·袁枚《尚识》

学问就如同弓弩,才能就如同箭头,用见识来作指引,就能射中目标。

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

——清·袁枚《书听见》

如何才称得上是英雄?首先必须要有高明的见识。

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累到十枚时。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揭示事物的规律特别困难,而观察事物的姿态则十分容易,就如同垒十个弹丸那样困难。

上看千仞,不如下看一寸;前看百里,不如后看一屣。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向上看千尺高,不如向脚下看一寸长;向前看百里遥,不如向后看一步远。比喻看得高远,不如看眼前的和自己走过的道路。

人当大着眼目,则不为小小者所动。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人应当目光远大,则不会为小事动心。

情生于才,才大则情挚;识长于学,学薄则识高。

——清·何炳麟《红楼梦论赞跋》

情趣产生于才能,才能越大情趣也就越真挚;见识生长于学问,学问越渊博见识也就越高明。

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刚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清·唐甄《潜书·辨儒》

心是一种灵物。不用则会长久保存,稍用就会有小成就,大用就会有大成就,变通运用就会出现神奇结果。

成败论古人,陋识殊未公。

——清·沈德潜《咏史》

以成败评论历史人物,这种浅陋的见识用到古人头上是不公道的。

直穷绝顶高,始觉天地阔。

——清·黄遵宪《游箱根》

站在最高处,才觉得天地广阔无边无际。

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感怀》

认识形势最可贵的是了解当前的情况,懂得人情世故最重要的是阅历丰富。

好言所不知,自欺也。

——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

喜欢说自己所不知道的事,这叫做自欺欺人。

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没有见识就无法判断义理,没有才华便没有办法写好文章,没有学问就无法熟练地处理事务。

偏生迷,迷生执,执而为我,不复知有人。

——清·张廷玉等《明史·邹元标传》

偏见必然产生迷惑,迷惑必然产生固执,固执己见而且又为了自己,就不会再有别人的地位。

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清·方苞《通蔽》

赞同自己见解的就怀疑,怀疑有受蒙蔽的地方而自己确实对的就坚持下去;不赞同自己见解的就多问几个为什么,丢掉自己的偏私去研究各种不同见解,这样就可以正确认识客观真理了。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诗经·小雅·小旻》

如果没有去实行迈步行走的谋划,是由于谋划没有得到理论的指导。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众人讨厌的方面,我一定要亲自考察;众人喜好的方面,我也一定要亲自察验。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之后才能知道轻重,度量之后才能知道长短。比喻通过实践才能有所认识。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尽心下》

木匠和车工师傅能够把干活的规矩原理传授给别人,可是无法让别人一下子就掌握了熟练的技巧。比喻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行动就可以了。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荀子·儒效》

追求之后才能有收获,实践之后才能有成果,积累之后才能有提高,尽善尽美才会成为圣人。比喻实践是行事的根本。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

明白了而又不去行动,即使知识丰富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没有听说不如听说,听说不如亲眼所见,亲眼所见不如知道它,知道不如动手去做。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

——《荀子·儒效》

只听说而没有眼见,即使听说很多,也必然会有许多不实之处;只看到而没有真正了解,即使亲眼目睹也只能是些假象。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荀子·儒效》

人积累了耕耘的本领就成为农夫,积累了砍削的本领就成为工匠,积累了贩卖货物的经验就成为商人,不断地积累实践礼义就成为有德行的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如果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如果不靠近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荀子·修身》

道路虽然很近,但是不走也不能达到目的地;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不去做也不能成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荀子·大略》

嘴上能说又能够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宝物。嘴上不讲,但能亲自于好事,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器物。嘴里说得好,但不能亲自实行,这样的人是国家的用具。嘴里说得好听,其实尽干恶事,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妖孽。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大略》

擅长学习的人能够穷尽事物的道理,擅长实践的人能够探究其难处。

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荀子·大略》

对是与非疑惑不解时,就用过去的经验来衡量它,用近前的经验来检验它,用公正的态度来考察它,这样,流言蜚语便会慢慢消失,恶言恶语也便会渐渐消失。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韩非子·显学》

任何事不进行检验就加以肯定,都是愚蠢。

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

——《韩非子·六反》

不听他的言论,则不会知道他是否是无术之人;不任命他做事,则不会知道他是否是不好的人。比喻实践检验一切。

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子·六反》

贤明的君主听臣属的陈述,必然要考察这些话是否有实践价值;观察下属的所作所为,必然要看它是否有实绩。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学者虽然有学识,但行为是根源。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墨子·修身》

只空谈而不实践,即使有辩才也不要听他的。

知,接也。

——《墨子·新考定经上篇》

了解,意思就是接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老子》

高明的读书人听到真理,就勤奋地去实践。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庄子·天地》

虽然金石能发声,但不敲击不会鸣响。比喻不实践就不会认识。

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庄子·让王》

同类推荐
  •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神话由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神话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本书选取了中国最著名,最为重要的神话呈现给读者。
  •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北国卧龙(耶律楚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这里,有饱经蚕桑的古迹名胜;这里,流传着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
  • 前辈们的秘密

    前辈们的秘密

    本书所写的是中国文坛和学界的一流文化人。其中包括王元化、李泽厚、黎澍、施蜇存、金性尧、黄裳、范用、唐振常、曾卓、辛丰年、谷林、吴小如、周作人、张爱玲等,多为第一手材料,对这些人物作学术分析,写出他们真正的价值。这些人都是“专家之上的文人”,中国文化都是由这种“专家之上的文人”传承和推进的。此书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一本具有深刻文化含量的大书。
  • 手相与面相

    手相与面相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手相与面相》对人的手相与面相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各种新的内容对人的手相和面相进行详尽细致的归类,并加以逐条分析归纳,书中还特别提到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而得出的关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参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与人的命运定数、凶吉绝对联系起来的迷信说法。
热门推荐
  • 你好青春,再见回忆

    你好青春,再见回忆

    ——星愿卷 你知道么,并不是所有的星星都会有特定的轨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早已编织好的遇见。 六年未见的时光,她是这样的——李子星:这么多年没见,不怕我是坏人卖了你呀! 而他则是——沈深:我不用了解不用知道,你就是你从未改变…… 当隐藏内心,拒绝一切小女主再次邂逅,只要你说,只要我有小男主。未来尚不清晰,但一切自有分晓。 ——许你一世平安卷 相识,大概是一场好奇游戏; 赵烟:许安安,这件事是你做的吧! 相知,如一场烟花绚烂于天际; 赵烟:许安安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而喜欢,却不尽如人意。 许安安:赵烟,我喜欢你呀很喜欢很喜欢你。 ……她和她就像水与鱼,火与冰,截然不同却相补相生,不可分离。然而,实在可惜—— 她说:是不是不是所有喜欢都会开花结果的,就像我对你的。
  • 为什么可可西里没有琴声

    为什么可可西里没有琴声

    《为什么可可西里没有琴声》集中的19篇作品是作者数十次亲临青藏之后的真实生活记录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终年抗争在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可爱可敬的解放军官兵,他们无私无畏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奉献着智慧和才华。雪域独特壮美的自然风光以及高原大地上如藏羚羊等稀有的动物,也在作者笔下有栩栩如生的描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1850年,时年62岁的大叔完成了一生中最后的巨著《附录与补遗》,这部著作给大叔带来了世界性声誉,结束了他几十年的不得志和默默无闻。《人生的智慧》即摘自此书,但其实也独立成书。在阿图尔·叔本华著的《人生的智慧(典藏版)西方经典文库系列》中,大叔放弃他一贯坚持的唯意志论的悲观哲学,而采用优雅的文体、简洁的笔触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在书中,大叔完全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诸如成功、金钱、名利、健康,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等应遵循的原则。这些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最为接近,因而很适合大众阅读。大叔采用平易近人的论述方式,用深刻的思想利剑刺穿那繁杂纷纭、百口莫辩的复杂世俗和人间世惰,使问题变得清晰、简明、透彻。
  • 怪力女异界行

    怪力女异界行

    身为一个具有能够一拳能够打碎万斤巨石的强大女人我应该拥有一具强大的身体,最起码得要有三米高,浑身都是肌肉才对。而我也生得这么强大!但是看着自己现在的这还没有一米而且面黄饥瘦的身体她只想!“啊啊啊!贼老天你还我那强壮的肌肉,我身高三米的身体”为什么?我什么都没干只是睡了一觉而已就到这来了,我不想穿越啊!我想回去!
  • 栗子公主的夏天

    栗子公主的夏天

    车云熙因为爸爸的突然去世,不得不和妈妈妹妹一起搬到另外一个城市居住,并且改名换姓,成为金娜拉,告别公主般的生活,学会做一个普通人。妈妈的理由是爸爸破产,她们需要躲避债主,但金娜拉发现生活其实并没有陷入窘境,她对妈妈的话和爸爸的死因产生了很深的疑虑。与此同时,她在学校偶遇了戴着半边面具的神秘少年民在,并被他的忧郁和伤痛吸引,做出一系列事情帮助民在走出阴霾,而自恋的富家少爷景浩因为娜拉的开朗好强喜欢上她,并选择默默守护的方式表达他的感情……
  • 快穿:剧情君,稳住别崩

    快穿:剧情君,稳住别崩

    【男主始终一人】“女王陛下,你的眼里只能有我。”心怀天下苍生的唐僧抱着它家宿主如实说道。“姐姐,我好喜欢你呀,好喜欢好喜欢。”某少年抱着它家宿主的骨灰盒“深情告白”。“亲爱的,我们一起去死好不好?这样你就永远能和我在一起了。”某变态拉着它家宿主,手里刀光闪现。“师父,一日为师终生为妻,你怎么能和别人结婚呢?”某徒弟压着它家宿主眸子暗沉。0921看着莫名崩剧情黑化了的男主哭唧唧.jpg它家宿主不就是来维护个剧情嘛,这些男主是咋回事儿?怎么都黑化了?什么,还要和它家宿主成亲?泪流满面脸,男主,你的女主在那边,放过我家宿主这个小炮灰吧。qaq
  • 重生漂亮妈妈

    重生漂亮妈妈

    她重生了,保住了孩子,保住了孤儿院,但是——前世无缘的亲人一个个地来,还有那些谁来的,和她的关系可是八竿子打不着,更不是她一个未婚妈妈高攀得来的帅哥贵公子,怎么都在她身边转。来就来吧,可都是一群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把她干燥无味的世界弄得天翻地覆,为了一片宁静生活,漂亮妈妈当自强,凭借重生的优势,一步一步走出一条路。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散文诗经典之作。该书1996年1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