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25400000011

第11章 境不转心转,没有过不去的坎(1)

佛陀说世间种种皆苦,却也没否认痛苦反而可以造就我们。一切苦痛,其实都是助道的因缘;一切逆境,其实也是通向净土的捷径。老人们常教导我们少走弯路的办法,可不走弯路,怎么学得会走路?不如安下一颗躁动的心,慢慢走;抛却一颗自缚的心,尽情舞。人生如茶,当用心去转一转,拌一拌曾沉淀茶垢,散出一世清香。

喝点苦丁茶,品品人生三苦

香叶,嫩芽

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致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降至醉后岂堪夸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茶诗》

唐朝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人称“元白”。元、白二人不仅爱美酒,也嗜茶如命。据《旧唐书》记载:当时元、白的诗篇居然能到市场上去换取茶叶,传为一时的佳话。上面这首《一字至七字茶诗》就是元稹为送别白居易调任洛阳所作。这首“宝塔诗”共分三层,分别写了人们对茶的喜爱,饮茶风俗以及茶的功用。古人酷爱饮茶,而且甚为讲究。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邀明月,晨前对朝霞”,才能饮出茶香茶趣。

茶和苦是分不开的。“苦”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并不都是坏的,自古就有“良药苦口”一说。而有种茶,干脆以苦为名,名曰苦丁。苦丁茶的特性是“苦后回甘,苦中有甘”,佛家据此联想到世间的苦乐转化,遂在禅茶之道中劝诫众生品茗识苦,参破苦谛,修出自在无忧的佛香禅趣。

佛门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类,我们不妨效法古人,把这人间三苦,一一细细品味。 

1.苦苦

苦苦并非两个苦,前一个苦字是逼迫的意思,后一个才是名词,因寒、热、饥、渴等原因造成的苦。苦苦即被各种忧患所逼迫,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有社会环境引起的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的爱别离苦;还有所求不能如愿的求不得苦;冤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怨憎会苦;五蕴身心不平衡的五蕴炽盛苦。

这个“苦苦”仿佛是我们生命中的“死对头”,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我们,折磨着我们。刚温饱无忧,仇人却来烦扰我们;刚打败了仇人,亲人又离开了我们;刚平复了受伤的心,自己又被病痛、死亡折磨。我们的一生,仿佛都在这“苦苦”里挣扎。

可是,倘若没有这“苦苦”,生命还能称之为生命吗?没有衰老、病变,谁会珍惜青春年华?没有分离、远隔,谁会懂得家人、爱人的可贵?没有仇人、逆境,谁会发愤图强、日益精进?就像“在纯粹的光明里,我们同样什么都看不见”,正是有了“苦苦”,我们才懂得珍惜这人间行脚中所遇到的一切。

2.坏苦

坏苦,一般人比较难以理解,因为它是指我们快乐的感受。快乐怎么会是苦呢?在佛家智慧看来,我们所谓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比如看电视是快乐的事,但是让你没日没夜地看,连看一个月,你还觉得是快乐的事吗?再比如我们觉得蛋糕很美味,但是如果给你一百个蛋糕让你一天之内必须吃完,你还会觉得快乐吗?

虽然对于看电视、吃蛋糕,我们懂得要有所节制,但对于很多事,人的欲望是没有极限的,被功名利禄“撑死”之人,历史上俯拾即是。

我们因某种欲望的满足而获得快乐,同时,我们也因对这种欲望的过于满足而痛苦。因此,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待那些平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美食、电视剧、闲聊……要仔细辨认,我们究竟是真的喜欢那些东西,还是仅仅因为它们打发了我们的胃、眼睛和一段空虚的时光。倘若是后者,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欲望和空虚,那我们只会不断地尝试新奇的食物,寻求更新的节目,渴求更多的朋友……当然,结果只能是更加饥渴、空虚。

坏苦如同攥在魔罗手里的一条鞭子,在身后时刻鞭打着蠢蠢欲动的我们。但是,我们的人生正因为这样的鞭策,才谨修慎思,不致误入歧途。

3.行苦

行,是迁流变化之意。世间一切,变幻无常,这是宇宙的规律。世人不识这种规律,希望一切好的东西都能永恒。生命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可美好的事物,最后往往如昙花的盛放,转瞬即逝,于是人们产生了无尽的痛苦。所以,行苦可算是一切苦的根。人们在无常中求永恒,求而不得,不得而生万苦。

但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行苦的原因,认识到了无常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那就如云水般随缘任运好了。我们不必放下整个娑婆世界,也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凡事看开一点,就像品茶时的心态一样。我们会大口地喝水,喝果汁,却绝不会急匆匆地灌下一杯香茗。

品茶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放慢节奏、放怀得失、放下那些执著的追寻,只是单纯地品味着当下苦中有甘的茶香。最后你会发现:不管是甘是苦,其实都是一种乐趣。

试着喝一点茶!更真切地品味人生苦苦、坏苦、行苦三苦之中蕴涵的滋味。茶虽苦寒,但正如元稹诗中所说,它可以洗去古今众生的所有疲惫,同时,还能醒一醒我们在红尘中执迷不悟的宿醉。

一切苦痛,都是助道的因缘

玉在池中莲出水,污染不能绝方比。

大家如是苦承当,洞庭一夜秋风起。

——宋·佛印玄禅师《偈子》

佛门常以莲花作喻,这源于莲花与佛陀之间的动人传说。佛陀在娑罗树下降生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佛陀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朵莲花,共十八朵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都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即两腿交叠,足心向上。但这些仅仅是形似而已,莲花最重要的,是象征着佛陀从长期的苦行里汲取养分,最终证得圆满觉悟的过程。人们只知道莲花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却不知莲花出淤泥时承担的苦痛,才是花开灿烂、出尘脱俗的助因!

佛陀曾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看到大家都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却贫穷得无钱可供。于是,他便打算以身卖钱来供佛,他就到大街上去叫卖自己的身体。

当他在大街上叫喊卖身时,巧遇一个病人。医生叫这个病人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十分欢喜,便向他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币!”

佛陀听了这话,便与那病人商量:“你先把五枚金币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再每日割肉给你吃。”

病人应允,当即先付了金钱。佛陀供佛闻法已毕,就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了一个月,病人的顽疾才痊愈。佛陀每天割肉的时候,常常念佛所说的偈子,精神完全贯注在佛法上,竟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常常以一定的痛苦来换取某些想要的东西,像佛陀以割肉换取供佛聆佛之资,我们以寒窗苦读换取知识、证书,以辛劳的工作换取能力、报酬,以宽容与耐心换取家庭和睦、人际融洽……每一种得到都伴随着一定的痛楚。但如果想要换取的,是我们真心渴望的东西,那我们经历的痛楚反而会愈发坚定我们向前的脚步,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达到目标。

大部分人之所以常常错过机遇、无法实现理想,往往都因为身心安逸、昏沉度日。而苦痛,则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

很久以前,有一位已得大觉悟的佛,法名为一切度王。在一切度王弘法的时候,有两位比丘,一位是精进辩比丘,一位是德乐正比丘。一天,一切度王佛正在宣说精妙的佛法,众生前往听法。精进辩比丘心念专注地听世尊说法,一瞬间忽然契悟,当下证得菩萨的果位;而一旁的德乐正比丘却敌不过昏沉与瞌睡,提不起修行的精神。

精进辩比丘劝说德乐正:“千万亿年之久才能遇到佛陀住世,因缘如此难得,你要赶快提起道心修行。人一昏睡,觉性就沉下去了!”

德乐正比丘听精进辩比丘的话有所醒悟,便抖擞精神,专注听法,但时间一久,他又困了。这次又被精进辩比丘看到,为了护念德乐正比丘的道业,精进辩比丘化身为一只蜜蜂,发出嗡嗡嗡的声音,朝着德乐正的眼睛直飞过去,好像就要蜇刺他的眼睛似的。德乐正比丘一睁眼看见飞来的蜜蜂瞬间除去了昏沉,醒了过来,便又开始用功。

接下来,每当德乐正比丘想睡时,“蜜蜂”就俯身作势要蜇他。如此一来,德乐正再也没有打瞌睡了,可是他还是不能时刻专注于一切度王的说法。这时,他看见“蜜蜂”停在鲜粉色的荷花上,吃饱了蜜的蜜蜂昏昏睡去,不料一阵风吹过,花儿摇曳,蜜蜂竟连翻带滚地掉落到泥沼中,它用尽全力才飞出泥沼,逃过一劫。

德乐正比丘看到这般情景才明白过来,蜜蜂作势蜇他是为了帮助自己提起修行的道心,倘若自己继续昏沉,就会像这只蜜蜂一样因贪吃、昏沉而陷入泥沼。于是,德乐正比丘下定决心不再昏沉,禅坐经行、精进不懈,很快就证得圣人果位。

故事中的精进辩比丘就是佛陀的前生,而德乐正比丘则是后来的弥勒佛。佛家用这个故事告诫世人,生活如同修行一样,如果只有顺境,没有苦痛,那么在安逸中我们只会愈发懈怠、昏聩,永远无法体悟自性的清净,达到光明彼岸。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佛教看来,磨难是人走向佛境的必经之旅,只有历经磨难,才能成就“金刚不坏”之佛身,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因为一切苦痛,都是助道的因缘。正如山崖上的松柏,经过无数风雪的历练,终于长成铁一般坚固的树干;也如池水里的莲花,奋力钻出淤泥,让风雨洗涤,才得脱胎换骨的高洁。

不走弯路,怎么学会走路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这两句话并非弘一法师所作,而是被他整理收录在《格言别录》里的佛家偈语。这说明很久之前,人们就觉察到了风雨历练和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柳暗花明时,人人都能恣意骋怀;风平浪静时,谁都可以平波万里;但只有真正经得起荆棘和风雨的考验,才算有真的手段和能耐。同时,也只有这荆棘和风雨才能锻炼出真正的手段和能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但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自己走过弯路吃过苦后,就不想再让子孙步自己的后尘。可是,倘若他们不去亲身经历那些尘垢的纷扬和弯路的崎岖,又怎能修炼出从容的心态和笃定的脚步呢?

不走弯路,永远也学不会走路。

在一个村子里,有个渔夫有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每次外出打鱼,总是他收获最多。然而渔王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平庸。于是渔王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有一天,一位路过的老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渔夫回答:“是的,为了让他们学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老人接着问:“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有没有犯什么错误?”

渔夫:“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在打鱼的时候,他们的方法都没有问题,从没有出过差错,但是打上来的鱼却总是没有别人多。”

老人点点头,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渔夫回想起自己最初的打鱼经历,翻然醒悟。

技术可以传授,经验教训却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去积累、沉淀。渔夫的错误在于,他没有让儿子们在打鱼过程中去犯错,从而汲取教训。因为他和儿子在打鱼上的潜力和弱点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他能放手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尝试、去碰壁,或许他们就会更加出色。别人的经验毕竟只能当做借鉴,哪怕这经验来自“渔王”,也是一样。而且,渔夫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初把他教成“渔王”的,不是另一个“渔王”,而是自己经历的错误和失败,是他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学会一件事情,就要放手去做、投入其中,认真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哪条路通,哪条道阻。我们经常听到老人善意的劝告,说年轻人如何如何才能少走弯路。但是,我们在接受他们好意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人生的任何一条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并没有弯路可言。每一条路,都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我们只有在不断自我选择和确认中,才能听到属于自己灵魂的声音,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路,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坦途,哪怕它在别人看来,泥泞而崎岖。因为只有我们才知道,怎么才能在那样的崎岖中,安然行脚。

自己吃下去的饭才有营养,自己读过的书才是知识。生命并不是一代代累加起来的简单汇总。父母积蓄的财富、人脉并不能取代自己的努力。每个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暮年的步伐都是不尽相同的,少年得志的比比皆是,大器晚成的也大有人在,平平稳稳的更是多如牛毛。父母或者师长与其做一个形象光辉的领路人,带他们绕过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不如做一个温暖的陪伴者,在他们与坎坷、泥泞搏斗时为他们加油打气。这样不仅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也是两代人感情的更好联结。德国教育家卢安克写过一首《留守》,里面有几句话很值得父母和师长们借鉴:

你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承担怎样的事?我不知道。

我无法给你们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

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们一起在寻找的路上。

云翳造就的不是黑暗,而是黄昏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唐·卢纶《宿澄上人院》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我们常常会在佛经禅偈里看到类似的言语,表示悟道后身心通达透彻、圆通无碍的境界。天地仿佛一下开阔、平坦起来,任我们信步漫游,而且不管选哪条路,哪种步态,最后都能达到佛的境界,令人神往。可现实是,迷惘的众生依然迷惘,崎岖的路途依然崎岖,开悟之路仿佛不是“何山路不通”,而是“山山路不通”。

“路不通”的原因有很多:贪著、愚昧、虚荣……这些都是人性的阴暗面,是我们晴朗心空里的“云翳”,它们往往遮蔽、捆缚住我们,使我们不能一目千里、平波万江。但这些局限的“云翳”也不是只能造成黑暗,我们若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局限”,善加利用,就有可能从中观悟出更宽阔的境界,到时,云翳会聚成的就是一个美丽的黄昏。

同类推荐
  • “去极端化”普及读本

    “去极端化”普及读本

    本书系统论述了新疆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表现形式、传播形式和危害,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在此基础上讲解了如何成为爱国爱教的合格穆斯林。本书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新疆地区的人民群众认清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肃清思想,普及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祛除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热门推荐
  • 异界之游方小道

    异界之游方小道

    1200年前发生了一场遍布整个大陆的地震,引发的海啸,火山喷发让大陆失去了60%左右的人口,政治和经济崩溃,农作物减产,瘟疫横行,人们几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这时候活下来的一部分人中意外的觉醒了神奇的力量,这些力量稀奇古怪,有些只是能吹起一阵微风,有些却能击碎巨石,催生植物。这些强大的觉醒者依靠自身的能力,为苦苦挣扎的人类带来了生的希望,慢慢的人类社会开始焕发新的生机。这些特殊的人类被称为赫立铎(古代语圣人),也成立了自己的机构“圣息城”,因为赫立铎不能生育,所以只能依靠觉醒来增加同伴的数量,他们不参与人类的内部纠纷,只在人类发生了存亡危及的时候才站出来庇护人类,其他时候都是苦修,希望能增加自己对自身力量的领悟,从而获得更强大的力量。我们的主角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因为一次正常的盗窃,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 旅韵心梦

    旅韵心梦

    一书是王炳武发表过与未发表过的小说、散文等作品的“合订本”,纵览该书全部内容,无不渗透着一位旅游工作者热衷于旅游事业的工作热忱和辛勤付出。
  • 家庭教师

    家庭教师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用尽生命等你爱我

    用尽生命等你爱我

    殷茜爱了薄炎熙十年,可这个男人却厌恶她,恨她,用尽手段羞辱她,折磨她;但悲哀的是,纵然被他伤得体无完肤,这份爱也没有减少,她究竟有卑微?!--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浮世为妖

    浮世为妖

    当道界的风将红笺带离地球之后,红笺来到了已经支离破碎的道界,正当她准备在这里安家之时,道界竟然跟地球合并了!好不容易穿越一次的她竟然又回来了。
  • 惹上神探贵公子

    惹上神探贵公子

    被妹妹设计失去清誉,她还没有求负责,却被神探榜上身!本想甩开某男之际,不想亲人入狱,某男露出腹黑真面目:“女人,想要救人?用你终身来赌!”赌?被人陷害,有英雄救美;行动不便,还有美男送抱……唔,这场豪赌,好像稳赚不赔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云蕉馆纪谈

    云蕉馆纪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又称《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是德国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加工德国民间的童话、神话、传记,完成出版的一部著名童话集。他们的童话一方面保持了民间文学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又进行了提炼和润色,赋予它们以简朴、明快、风趣的形式。第一卷于1812年圣诞节前夕在柏林问世,共收录童话200余则,自问世以来,《格林童话》在全球影响十分广泛。
  • 老公太爱我了怎么办

    老公太爱我了怎么办

    一场意外,所有人都以为薄太太坠海身亡了。***我做了一个冗长的梦。梦里,你说你是爱我的。
  • 诸仙流

    诸仙流

    书友群:951251722本作品既参杂了武侠小说的元素,又有玄幻仙侠小说的修仙元素。第一卷,主人公萧意初出茅庐,路途坎坷,拜其海仙冷辰为师,修炼功法,为找回心爱之人,踏上了那任重而道远的诸仙流修仙之路。乱世滔滔江湖,少年一腔热血,横刀立马闯天涯。第二卷,江湖历练篇,步入险恶的江湖,找寻那诸仙流通道,只为寻得所爱之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金庸老先生值得我尊敬,平日爱看其武侠小说,故文笔虽与金大侠相差甚远,但也学习金老先生其武侠小说的精妙之处,写作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