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5600000012

第12章 虚实三国(10)

这样,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三国志》里没有司马懿这么一位很重要又很有内容的人物的专传了。因为他的历史地位,到了晋朝已升级为开国皇帝的祖父了,历史上“正史”格局的规定性。让司马懿的传必须另作安排,放到《晋书》中去。这就和《三国志》一书无关了。

按照分头叙述三国史事的格局,前文说了蜀汉和曹魏两方面的事,现在再来看孙吴方面。魏国自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氏逐渐得势,后取代曹氏。蜀汉先为晋所灭,孙吴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国。孙吴创业的肇基如何?且看下文。

【五三、孙坚、孙策的年寿是多少?】

称雄江东的创业者,孙坚和他的长子孙策,可惜都是英年早逝。

江东孙氏集团的创业者孙坚和孙策父子,雄冠一方,却都是英年早逝。而他们的接班人孙权的寿命很长,活了71岁。这在三国时代众多英雄人物中,十分罕见。那么,孙坚和他的长子孙策年寿多少呢?《三国演义》第七回。孙坚跨江击刘表,写孙坚死时寿止37岁。小说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写孙策死时,年仅26岁。这年寿的真假虚实如何?有什么依据呢?

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只说孙坚“为(黄)祖军士所射杀”。并归在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的记载之中。按照这一年死去的说法。仍未知孙坚究竟活了几岁。

由于陈寿未写明白孙坚寿数,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时,就引《吴录》说:“(孙)坚时年三十七。”同时,裴注又进而引《英雄记》:“坚以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

如果孙坚死在初平三年是37岁的话,死在初平四年则应是38岁了。

再看孙策寿年。《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明确写道:建安五年(200年)被仇人许贡的家客所害,“时年二十六”。陈寿这条记载经得起推敲,因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上说:“(孙)坚子策与(周)瑜同年。”还说到建安三年(198年)同瑜被孙策授建威中郎将,“瑜时年二十四,昊中皆呼为周郎”。策、瑜同年,两年后孙策死,当然26岁是对的。

回过头,再说孙坚寿年。陈寿没搞清楚的问题,裴松之作注时加以注意。裴注《孙策传》时引《吴录》记载的孙策上表朝廷时所说:“臣年十七,丧失所怙”,即孙坚死在孙策17岁那年。按照孙策可靠记载的年头推算,孙坚死于公元191年,即初平二年。陈寿写《孙坚传》说他死于初平三年,究竟对不对?

【五四、为什么说孙坚是江东一杰?】

“勇挚刚毅,孤微发迹”,陈寿《三国志》评孙坚,既有忠壮之烈,又难免轻佻暴躁。

吴主孙权由于年寿长。加上掌权时间长,最主要是他开始称吴帝,似乎他的业绩显著,超越了前人。众所周知,孙权执掌东吴,乃是由其父兄奠定的基础。孙坚、孙策相比较,谁更强?细椎之下,父子间差距甚远。孙坚确实了得,堪称江东一杰,东吴局面由他开始创立。

孙坚17岁那年,和父亲路遇盗贼。他奋不顾身,愤而杀贼,名扬乡里。这是他的“小倔头”性格的第一次成功表现。随即当上代理县尉和吴郡司马。

接着,先后参与对造反者的镇压。孙坚打败自称“阳明皇帝”的许昌及其子许韶,因功任为盐渎县丞,后改盱眙,又改下邳,都担任县级的第二把手。就在他26岁这年,发生黄巾起义。朱儁表请孙坚为佐军司马,参与战事。孙坚英勇作战。因功升为别部司马。

后来。长沙郡有区星自称将军,零陵郡、桂林郡有周朝、苏马、郭石,观鹄等率兵起事,孙坚因而被任为长沙郡的太守,带兵镇压上述数起事变,甚至越郡寻讨。这又是孙坚“倔头。的成功之举。孙坚因而受封为乌程侯。

这样,坚所率领的武装力量,由最初的数百人发展到数千人。他本有勇有略,聪明机智,加上身边有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一批能干人才的合作,所以在当时名闻遐迩。

在确立自身优势、发展与壮大武装力量的同时,孙坚还通过讨伐西北凉州的边章、韩遂的羌胡之变,树立了自身的形象。

董卓对朝廷派去镇压边章、韩遂军队的主帅张温,表示不敬。孙坚看不顺眼,“数卓三罪”,请张温将董卓按军法治罪。尽管张温未照办,但孙坚赢得了广泛的同情与支持,朝廷因而拜孙坚为议郎。这样,孙坚就更有知名度了。

再后来,大家知道的,各地起兵讨伐董卓,又是孙坚的态度最坚决,冲杀在最前头。功绩显著。可惜,孙坚只活到37岁。就被人杀害了。

综观这位江东才俊,从白手起家(《三国志》说孙坚“盖孙武之后”,又说他“祖上仕吴”等,这些都是后人用因果倒置笔法添加的),到成为一方人物。以长沙太守名义,屡有征战,表现杰出,由此开辟江东孙氏集团的创业局面。

短短的37年中,将近有20年之久的戎马生涯,如此才赢得“孙破虏”创业的名声和实力

孙坚的儿子孙策,继续奋发有为。

【五五、孙策以怎样的实力称雄江东?】

意气风发的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

孙坚、孙策父子,由于朝廷授衔“破虏将军”与“讨逆将军”,所以孙坚又称孙破虏真,策又称孙讨逆。孙坚之死,有说是黄祖手下的军士从竹林用暗箭射杀(《三国志·吴书·孙坚传》裴注引《典略》)。也有说是刘表的将领吕公,派兵在山上砸石头击中孙坚脑袋致死(同传裴注引《英雄记》)。

孙策在父亲死时已有17岁,他和周瑜同年龄,又是好朋友,“义同断金”(《江表传》)。孙策带领吕范、孙河等一起投奔舅父吴景(丹阳太守),这时,孙策自己已经招募到数百人。

再说孙坚死时,其部曲由亲侄孙贲带领投靠袁术。孙策前后两次向袁术提出要求,终于讨回孙坚部曲千余人,归属自己。

孙策、周瑜在江东名声不小,人称“孙郎”、“周郎”,二人分别娶乔家二女,即大乔小乔。袁术看重孙策,曾说:“使术(自称)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但袁术又不放心孙策,两次变卦,原应允给孙策的九江太守和庐江太守之职,都又换成了别人。

这时,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堂兄孙贲为丹阳都尉。此二人在对刘繇的战事中连年不克,策得到袁术同意后,带兵平定江东。其“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善于用人的孙策,颇得人心。其部下“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同上)在攻破吴人严白虎的据地东冶之后"孙策自领会稽太守,以吴景为丹阳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周瑜为江夏太守。孙策控制江东为势力范围。

孙策身边。谋士有张昭、张,秦松、陈端等人,武将有程普、黄盖、韩当等人。以好武习战的丹阳(今安徽宣城)群山中的居民作为最好的兵源。而山中出产的铜铁,又是制造武器的上佳材料。丹阳成为孙策平定江东的重要根据地。

袁术僭称帝号,孙策就和袁术脱离关系。曹操向朝廷举荐孙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袁术死后。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领部众投向孙策。当时,袁绍、曹操对峙,孙策从中获得发展江东的机会。在赶走刘繇,符融等人的势力后。孙策名声远扬,“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

孙策在建安五年(200年),曾经计划乘曹操、袁绍在官渡相拒之际,袭取许都,迎汉帝。可惜,被许贡的家客暗杀。孙策死时,只有26岁。

【五六、孙权一生经历大致如何?】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这是陈寿评说孙权之所以能鼎峙一方的原因。

孙权字仲谋,孙坚次子。孙策之弟。

公元182年出生。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自幼受母亲严格教育,学习《诗》,《书》、《礼记》、《左传》等书及诸家兵法。

公元195年14岁,随兄孙策转战,平江东。

公元196年15岁,任阳羡(今江苏宜兴南)长。开始独当一面。

公元197年16岁,带兵守宣城。

公元199年 先后随兄攻打庐江刘勋、江夏黄祖。

公元200年 19岁。孙策猝死,年仅26岁。孙权接手,经理吴郡,会稽、丹阳、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六郡的山地多有叛乱。

公元203年 为报父仇,率军攻江夏黄祖。

公元208年 攻破夏口(今湖北武汉),斩杀黄祖。联合刘备拒曹。十一月,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大破曹军。时年27岁。

公元210年 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开始向岭南发展。

公元211年 以秣陵(今江苏南京)为治所。

公元212年 建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

公元215年 率十万大军再次进攻台肥,遇曹军张辽等,大败而回。

公元219年 令吕蒙、陆逊袭江陵,杀关羽。

公元221年 刘备率军东下,孙权向曹丕称臣,受封为吴王。时年40岁。

公元222 年陆逊在夷陵大胜蜀军。孙权拒绝向曹魏送质子,改年号为黄武。

公元226年 命吕岱平定交州士氏家族叛乱,加强对交州的统治。

公元227年 派周鲂大胜曹休,斩杀、俘虏数万兵马。

公元229年48岁在武昌即皇帝位,史称吴大帝。改年号为黄龙。魏、蜀已称帝二世。

公元230年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余名兵士组成船队,去探求夷洲(今台湾)。

公元250年69岁,废太子孙和,诛杀或流放进谏大臣数十人,另立8岁的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公元252年病死。终年71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孙权晚年,多猜忌,重杀戮,造成吴国政局江河日下。其实,早在孙权开始执掌江东时,孙策就曾经分析过孙权的长处和短处。且看下文。

【五七、孙权的长处和短处各是什么?】

方颐大口、形貌奇伟的孙权,年寿长,阅历久,终成鼎峙之业。其兄孙策论过他的短长。

“生于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的赞语。

孙权在19岁时执掌江东大局,直到他71岁逝去。他在三国帝王中,应是寿数最长,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孙权称帝有24年)。

孙权执政的前期,江东聚集着众多文武人才。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张绒、严峻、程秉、阚泽等文士,周瑜、鲁肃、吕蒙、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等武将,以核心人物孙权为主,北拒曹魏,西对蜀汉,称雄江东。自成格局。加上镇定山越,扩展势力范围;注重经济与文化事宜,东吴有着卓著的业绩。这些都是和孙权所作所为分不开的。

孙权执政的后期,内部出现较多矛盾。设置“纠察”之类的特务机构,轻信谗言,于是也表现了孙权的局限和不足。这些且不展开。

单说在孙策眼中,孙权的长处和短处各是什么,那就很明确,真可谓知弟莫如兄也。

孙权从父兄手中继承大权。孙坚死时,当时孙策只有17岁,孙权10岁不到。孙策死在26岁,临终前,对张昭等人托付:“以昊、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孙策将印绶交给孙权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孙策认为,孙权依靠众多文武贤能,凝聚人心,这方面做好了,就能保定江东大业。后来,孙权也是这么做的,有时联姻,有时平衡,让部下各尽其心,各展众长,确实很成功。这是孙权的长处。《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多种史书,记载孙权如何善于用人,善于掌握局面,例子很多很多。突出的,如对待周泰,怎么使众将敬服,对待诸葛瑾,怎么表示充分信任等等。这都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深知孙权短处的,也正是孙策。他说孙权带兵打仗不行(“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后来的事实果然不出所料。纵观孙权多次出战,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例如:赤壁战后,与曹操相拒濡须坞,遭挫。曹丕死后刊、权征江夏,不克而还。在此前后,多次攻围台肥之战,都以失败告终。

最惨的一幕是,孙权自领十万大军攻合肥。被张辽等打得一败涂地。当时,若没有凌统、吕蒙等众多将士拼死捍卫,孙权早就命已休矣。

【五八、合肥之战中救孙权命的有几人?】

说到决战于两阵之间,用兵打仗。孙权比起孙策来,就差了一大截。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孙仲谋大战张文远,说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率军征合肥,魏将张辽等挫败昊军的事。罗贯中将孙昊方面人物集中在太史慈身上,所以未对孙权的惨败有所交代。其实,《三国志》和裴注对此战役还是说得比较充分的。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主要依据韦昭《吴书》材料,由于是惨败,所以只是简单一提。年月都不写清楚。“(孙权)征台肥未下,撤军还。兵皆就路,(孙)权与凌统、甘宁等在(逍谣)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凌)统等以死捍(孙)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既然提到凌统,就看《凌统传》怎么说:“(凌)统为右部督 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扦(孙)权出。”津桥已毁,孙权“策马驱驰,(凌)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孙)权已免,乃还”。“(凌)统痛亲近无返者,悲不自胜。”孙权见状,用衣袖为凌统拭泪。凌统是孙权在合肥战役惨败时的救命者,所以后来凌统29岁死去时,孙权“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孙权还特意厚养凌统两个儿子。再看《甘宁传》:“(甘)宁引弓射敌,与(凌)统等死战。(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孙)权尤嘉之。”可见甘宁是救孙权命的功臣。

从《甘宁传》中得知,当时攻台肥,孙权军中曾有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孙权身边当时还有吕蒙、蒋钦。

查阅《吕蒙传》,关于这事,只有简短的一句:“师还,遂征台肥,既撤兵,为张辽等所袭,(吕)蒙与凌统以死捍卫。”可见吕蒙在场,也许表现不如别人突出,故无甚可记。

又阅《蒋钦传》,则稍有眉目:“从征合肥,魏将张辽袭(孙)权于(逍遥)津北,(蒋)钦力战有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

通阅《三国志》,就更明白合肥之战的前前后后,至于当时救孙权的人,还不止上述数人。

《陈武传》记载,偏将军陈武。建安二十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孙)权哀之。自临其葬。可见,陈武当时是捐躯者。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孙)权命以其爱妾殉葬,复客二百家。”裴注引《江表传》还提到孙权身边一个小人物,名叫谷利。他当时身份是“左右给使”,实际就是孙权身边听使唤的小军官。“(孙)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己见撤,丈余无版。谷利在马后,使(孙)权持鞍缓控,(谷)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权既得免,即拜(谷)利都亭侯。”(《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注)

可见孙权当时已临绝境,设想没有谷利在身边用力猛抽马鞭,孙权无法越桥而去,就很难脱险了。谷利虽是小人物,因为救孙权有功,所以随即封侯。

历史记载,时而详细时而简略。寻其原因,推敲一番,也饶有兴味。但历史还有令人无奈的一面。例如,当年为救孙权,凌统率领的三百名亲近(卫兵),陷围战死。无一幸免。他们中间,却连一个人的姓名都没有留下。历史不是很无奈,且又无情吗!

【五九、太史慈怎么会死而复生?】

以勇烈和信义著称的东吴壮士太史慈,临终时难免留下遗憾。

罗贯中善写打仗场面,对两人斗勇故事描述也颇为成功。太史慈和孙策二人相争相斗,细节引人入胜,故事精彩,这且不说。单说太史慈之死,《三国演义》将这事安排到台肥之战中间,实在是罗贯中的妙手高招。这也就是说,罗贯中让太史慈死而复生了。

同类推荐
  • 老解

    老解

    前两天在南京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老解死了。我坐在窗前握着电话,许久没有说话。老解虽然跟我无亲无故,但是他毕竟在我们家院子的那个拐窑子里生活了六年,和我的家人一样出出进进,就是我家的狗也把他当家里人一样,舔他的脚手。尤其是过了四十岁,我忽然觉得能在一个院子里生活六年时间,那确实需要一种缘分的。有道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且不说这共枕眠,单就说这同船一渡,尚需百年,那么六年相处,大约也需数百年的修炼吧。老解是个右派被下放到我们队上的。从进村的那一刻到最后的离开,我想我有必要把这篇文章写出来。
  • 外滩里十八号(贰)

    外滩里十八号(贰)

    外滩里是上海南市方浜路上的一条弄堂;外滩里十八号是弄堂里的一栋石库门。郑二白,他在方浜路上开了一间中医诊所;关壹红,这位落魄的千金大小姐下嫁给了郑二白。茅捷所著的《外滩里十八号(2)》讲述的就是这对老夫少妻的奇葩故事。外滩里十八号里头住着一群小市民,有拉黄包车的、炸油条的、贩菜的底层百姓,也有开诊所的中医、办报的亭子间文人,他们把“狗洞能钻、龙门能跃”的生存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 月满西楼

    月满西楼

    月明如昼,风寒似水,美蘅闯入翡翠的巢恩怨交织的家族史中,她是单纯去应征做秘书的工作?还是不知不觉踏进她命运的轮盘中?十篇悬疑精彩,动人心弦的故事,篇篇让您爱不释手……
  • 闪电窗(残本)

    闪电窗(残本)

    《闪电窗》,清代世情小说,酌玄亭主人著。本书仅存6回残本,原书回数不详。小说叙述福建漳州,举人林鹍化为人正直,与新举人邬云汉等三人不投缘。林进京会试,船停苏州,富户陆家失火,其家小姐匆忙中赤体逃入林船,为林救护。陆未婚夫沈天孙亦为举人,闻此退亲……
  • 北山小学逸事

    北山小学逸事

    刘志铁,男,辽宁凌源人,1987年毕业于朝阳市第二师范学校,曾当过多年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凌源市史志办公室。从1999年尝试文学创作至今,已在《辽宁日报》《辽宁法制报》《教师报》《经典美文》《华夏散文》《辽西文学》等省市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小小说百余篇。一五月节快到了,总校从外地弄了几车粉条,打电话给各村小学,让每个学校派一个人来领粉条。北山小学校长老陈把这事交给了保管老魏,并嘱咐说:“每人十斤,咱们十七个人,总共一百七十斤,你找个小车吧,快点整回来,趁今天是星期六午后没学生分利索得了,省得下周一耽误课。”
热门推荐
  • 梦有未央未有梦

    梦有未央未有梦

    她爱权力,但不想当皇帝。他爱权力,也想当皇帝,只是在这条路上有她在前面挡着。多年之后,她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梦。很久以后,他觉得她应是他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噩梦。这个梦不会到尽头,因为自始至终它就不是个梦。
  • The Middle Class Gentleman

    The Middle Class Gentle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黄菡的幸福哲学

    黄菡的幸福哲学

    本书以黄菡在《非诚勿扰》舞台上针对嘉宾的精彩点评为基础,向读者阐释了黄菡睿智淡然的幸福哲学,并指出了通往幸福之门的关键所在,诸如相亲择偶、恋人相处、婚姻经营、婆媳关系、心理健康等等。以生动的个案为例,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了一把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
  • 怀得上,生得下

    怀得上,生得下

    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高学历、高职位、高薪酬的女性不会生孩子了。怀不上、保不住、生不下……一场生育危机似乎已经到来!作者通过十余位女性的好孕故事,系统地解读了“怀孕”这一复杂而又神秘的系统工程。针对排卵监测、同房体位等坊间流传的生育传言,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给予了解答。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身患妇科疾病的女性正经历着过度治疗,身心俱疲,作者通过五位患者的求医经过讲述了常见妇科疾病的发病原理及治疗原则,旨在帮助人们避开医疗陷阱,迅速有效地治愈疾病。此外,作者还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导致严重生殖障碍的几种疾病,通过几位女性历尽波折终于怀孕生子的经历告诉人们,只要医患互相信任齐心合力对症治疗,好孕终将降临。
  • THE FOOLISH VIRGIN

    THE FOOLISH VIRGI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丞相大人之王爷招您去问话

    丞相大人之王爷招您去问话

    不就是休假爬了个山,竟然一脚踩滑穿越了,洛易对此十分无奈,除了苦笑,别无它法。但生活总要继续,不能因为一时的挫败,就否定了人生。女扮男装进京赶考,成为雍冥朝第一丞相,没事和文武大臣斗斗嘴,闲时开个小差去兜风,不过,这位王爷看人的眼神有些奇怪,难不成对我有非分之想??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总裁请好好做人

    总裁请好好做人

    前世她厌他烦他,避他如蛇蝎,一直到死的那一刻,她才明白那个男人有多爱她。一朝重生,肚子里还多了个小包子!陈朝朝肚子里揣着个小包子,每天还要忙着宠孩子他爹、宠孩子他爹、还是宠孩子他爹!陈朝朝宠不动了,决定不宠了,被他阴沉沉的威胁着,“不行,必须宠!”陈朝朝崩溃,自己宠出来的,跪着也要宠完了才行。
  • 太玄剑仙

    太玄剑仙

    一剑破万法,一剑啸九天,无论山川大海,亦或日月星辰,通通被我斩下。看一个卑微的奴隶,如何炼剑身,凝剑意,修剑心,在弱肉强食的天玄大陆,成就太玄剑仙。
  • 契诃夫作品集:短篇小说·幽默小品

    契诃夫作品集:短篇小说·幽默小品

    本书是一本契诃夫早期短篇小说和幽默小品选集,译自1974-1983年莫斯科出版的《契诃夫作品和书信全集》第二卷《短篇小说幽默小品(1883-1884年)》。本书共有长短不一(从几十个字到上千字)的作品131篇。在契诃夫的早期创作中,幽默小品(包括诙谐、讽刺、嘲笑、批评揭露等“杂文”以及所谓“滑稽故事”等)占有很大的分量。不少作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随着作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包括语言文字上)日趋成熟,作品的语言(特别是各色“杂文”的语言)有很大的进步:有的作品虽隐晦曲折,但言必有中;有的作品语言机智幽默,但直言不讳,以至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