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9700000022

第22章 气体元素之谜(1)

氯气、高锰酸钾和食盐杀菌之谜

你把自来水的龙头拧开,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如果你稍为留心一下,就可以闻到一股轻微的气味。原来这是自来水厂用氯气消毒所留下来的“痕迹”。或许你会这样想,氯气是有毒的,准是它把细菌毒死了。这想法可错了。

高锰酸钾

其实,氯气能够灭菌,并不是因为它有毒。原来氯气溶在水中以后,它和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很不安分的次氯酸。次氯酸遇见光或受热,它就会放出初生态的氧。初生态的氧就是原子状态的氧。一般的物质遇上了它,它就死缠不放,非和你结成一体不可,这就出现了强烈的氧化作用。

细菌遇上初生态的氧,氧就死抓住它,使细菌细胞体内的氧化还原系统彻底破坏,细菌也就非死不可了。氯气能够灭菌的内幕,就在这里。发光剂是铝粉或者镁粉,这些金属的粉末能够猛烈燃烧,射出白炽的光芒。在放了焰火后,半空中常常会飘落一些雪花般的轻灰,那就是金属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铝或氧化镁白色粉末。

发色剂要算是整个焰火中的主角了。焰火那缤纷的色彩,全依仗发色剂。发色剂并不神秘,其实就是些普普通通的化学药品——金属盐类罢了。原来,许多金属盐类在高温下,能够射出各种彩色的光芒。例如:硝酸钠与碳酸氢钠会发出黄光,硝酸锶发出红光,硝酸钡发出绿光,碳酸铜、硫酸铜发出蓝光,铝粉、铝镁合金会发出白光,等等。这种现象,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每种金属盐类在高温下,都会射出自己固有的彩色光芒。

不光是夺目的焰火用到这些奇妙的“染色剂”,人们还把它装在子弹、炮弹里,制成信号弹:在海洋上,红色信号弹是求救的讯号;在大沙漠里,迷路的人用信号弹问路、求救;在战场上,各种颜色的信号弹,更是整个部队行动的讯号。

在化验室里,人们有时候把从野外采来的各种矿物灼烧,借它们射出的彩色光芒,来判别在矿石里到底蕴藏着什么金属。

把几颗紫黑色的高锰酸钾(俗称灰锰氧)投放水中,水就变成嫣红可爱的溶液。

把杯、盘、碗、碟和不能剥皮的水果放在鲜红的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中,泡二三十分钟,就有灭菌的妙用。因为高锰酸钾在水里,会跟水发生化学变化,像氯气在水中差不多,也会放出“凶狠”的初生态氧。高锰酸钾能置细菌于死地,也就是初生态氧的功绩。

氯气和高锰酸钾,尽管是不相同的物质,但它们灭菌的本领,却是殊途同归,同出一辙的。

氯气和高锰酸钾的灭菌能力很好,但你手边不一定有这些东西。当你吃无皮可剥的杨梅、杨桃或生葱的时候,也可以用浓盐水浸泡30分钟,同样能达到灭菌之效。

浓盐水为什么能把细菌弄死呢?说来有趣,当细菌落入浓盐水中,浓盐水就把细菌“身体”中的水大量抽出来,使细菌的细胞干瘪。细菌“身体”大量失水,体内的新陈代谢就紊乱或完全停止,这样细菌也就不能生存了。用浓盐水灭菌的道理,正在这里。

“捉氨”之谜

氨(NH3),又名阿莫尼亚,它是一种无色而有独特刺激性臭味又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它广泛存在于人畜的排泄物中,并在人畜的粪尿或尸体腐烂时产生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了人本身的那一天起,人们就感到了氨的存在——有时甚至还被它呛得睁不开眼!然而,人类真正把它作为一种气体物质,发现它、“捉”住它、研究它,还是近300年间的事。

据有关化学史料记载,早在17世纪初,氨这种气体就被布鲁塞尔的医生、二氧化碳的发现人海尔蒙德发现了。后来,德国著名的化学家格劳贝尔又在17世纪中叶用人尿与石灰共热的方法制出了它。稍后,德国另一位化学家孔克尔发现,在动物残骸腐烂时,能产生一种看不到却很呛人的气体,但他仅仅记下了这一发现的经过。

在孔克尔这一发现之后的大约10年里,又有一个名叫S·赫尔斯的化学家发现,将石灰和卤砂(NH4Cl)混合放入曲颈甑内加热,并将曲颈甑管插入水中,可以见到水槽中的水被曲颈甑倒吸入甑中的现象。这说明他在那时就已发明了我们今天的实验室制氨法。但是,由于他并不知道氨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所以尽管他已经看到了水被倒吸的现象,仍然认为“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就这样,他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成功机会。

又过了将近50年,捕捉氨的“接力棒”落到了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的手里。这位气体大王再次重复了赫尔斯用石灰和卤砂混合加热制氨的方法,但在收集氨气时,他巧妙地避开了水而使用了他自己常用的“排汞集气法”。由于氨是不溶于汞(水银)的,所以它终于被普利斯特里收到了瓶子里,并初步测定了它的组成。普利斯特里制得了纯氨,检验了氨的性质,还给它取名为“碱性空气”。今天看来,这个名字起得可能不甚合理,但在当时,由于人们刚刚开始研究空气,而且那时的“空气”概念与我们今天的“气体”含义接近,所以,为氨起这样一个突出其碱性的名字,的确已经很了不起了。与此同时,氨的碱性也为其他国家化学家所认识,并进而把氨叫做“挥发性碱性盐”等。

1780年前后,法国化学家贝托雷进一步测定了氨的组成,把其中氮、氢元素质量比精确到80%∶20%,并再次叫它“挥发性碱”,阿莫尼亚的名字也是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的。

从那以后的二百多年里,人们不断地研究它、认识它,它的用途也随之得到开拓和发展,如今,制氨工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本化学工业之一。无论学过化学还是没有学过化学的人无不晓得氨或阿莫尼亚的大名!

两只幸运的小白鼠——氧气之谜

1774年8月1日,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同往常一样,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工作着。前几天,他发现有一种红色粉末状物质,用透镜将太阳光集中照射在它上面,红色粉末被阳光稍稍加热后就会生成银白色的汞,同时还有气体放出。汞是普里斯特利早已熟悉的物质,可那气体是什么呢?今天他想仔细研究一下。

小白鼠

普里斯特利准备了一个大水槽,用排水法收集了几瓶气体。

这气体会像二氧化碳那样扑灭火焰吗?普里斯特利将一根燃烧的木柴棒丢进一只集气瓶。啊,木柴棒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烧得更猛,并发出耀眼的光亮。看到眼前的景象,普里斯特利兴奋起来,他又将两只小白鼠放进一只集气瓶中,并加上盖子。过去普里斯特利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在普通空气的瓶子里,小白鼠只能存活一会儿,然后慢慢死去;在二氧化碳气的瓶中,小白鼠挣扎一阵,很快就死了。可是今天,两只小白鼠在瓶中活蹦乱跳,显得挺自在、挺惬意的!

这一定是一种维持生命的物质!是一种新的气体。

普里斯特利显然被激动了,他立刻亲自试吸了一口这种气体,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快和舒畅。普里斯特利在实验记录中诙谐地写道:“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时髦的奢侈品呢?不过,现在只有两只老鼠和我,才有享受这种气体的权利哩!”

这是普里斯特利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用的那种红色粉末是氧化汞,用透镜聚集的太阳光加热(不是燃烧),氧化汞被还原为汞,同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说,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了氧。

可惜普里斯特利当时是化学界中的“燃素说”学派,这种学派认为物体燃烧是由于其中的燃素被释放出来的结果。当他看到这种新气体表现出能积极帮助木柴燃烧的特性,认为这必定是一种缺乏“燃素”而急切地希望从燃烧的木柴中获得燃素的气体,所以他给这种气体命名为“脱燃素空气”。1774年10月,普里斯特利来到巴黎,会见了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并且向拉瓦锡介绍了他新发现的“脱燃素空气”。拉瓦锡不相信这种解释,他重复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也获得了这种新气体,然而他认为这是一种能帮助燃烧的气体。1779年,拉瓦锡在推翻燃素说的同时,给这种被定名为“脱燃素空气”的气体重新定义。

水和空气中都含有大量的氧,氧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这就是氧气被发现和被认识的故事。氧气是这样的重要,可是它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所以发现氧和研究氧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不过,还应该说明的是,发现氧气的人,除了普里斯特利外,还有一位科学家舍勒,他是瑞典一位药店学徒出身的化学家。舍勒在1773年就发现了氧气,他根据氧气能帮助燃烧的性质,给新气体取名“火气”。可惜,他的研究著作《火与空气》在出版付印时,被拖延了3年,直到1777年才与读者见面,而这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已为世人皆知了。所幸的是,科学界认为舍勒也是氧气的独立发现人之一。

人们一般公认发现氧的荣誉属于普里斯特利,1874年8月1日,在发现氧气100周年纪念日的那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英国伯明翰城,为普里斯特利的铜像举行揭幕典礼;在普里斯特利的诞生地和墓碑前,也有许多科学家和群众前去参观、瞻仰;为纪念氧的发现,美国化学学会还选定在这一天正式成立。

难忘的“错误之柜”——溴之谜

1826年的一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翻阅一本科学杂志时,被一篇题为《海藻中的新元素》的论文吸引住了。论文的作者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叫巴拉尔,23岁,法国人。文中写道:他在用海藻液做提取碘的实验时,发现在析出的碘的海藻液中,沉积着一层暗红色的液体。经过研究,它是一种新元素,这元素有一股刺鼻的臭味,所以给它取名溴。李比希一连看了几遍,突然快步走向药品柜,从架子上找到一个贴有“氯化碘”标签的瓶子。李比希擦去瓶子上的灰尘,摇了摇里边装着的暗红色液体,又打开瓶盖用鼻子嗅,啊,果然有一股刺鼻的臭味。

原来,几年前,李比希在做制取碘的实验时,按步骤向海藻液中通入氯气,以便置换出其中的碘来。他在得到紫色的碘时,还看到了沉在碘下面的暗红色液体。当时,李比希并没有多想,他甚至主观地认为:既然这暗红色液体是通入氯气后生成的,那么它一定是氯化碘了。他在装着这种暗红色液体的瓶子外边贴了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将它搁置在一旁了。

此刻,李比希感到懊悔不已。假如当时自己稍微认真一点,那溴的发现就该属于自己、属于德国!然而,机会全叫自己错过了。李比希深深地谴责着自己。为了汲取这次教训,他把那只贴着“氯化碘”标签的瓶子,小心地放进一个柜子里。这个柜子,李比希给它取名叫“错误之柜”,里边集中了他在工作中的失败和教训。李比希时常打开这“错误之柜”看看,用来警戒自己。

后来,李比希取得了许多成就,成为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在自传中曾专门谈到这件事,他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做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制造理论了。”

巴拉尔的论文发表后,引起震动的还有另一位德国化学家,他叫洛威。洛威得到暗红色液体也在巴拉尔之前,可惜,他也没有做进一步地研究,也错过了发现的机会。

溴的发现告诉我们,科学是不讲情面的,成功只属于那些对新事物充满敏感,而在工作中又踏踏实实、锲而不舍的人。

溴是一种有窒息性恶臭的气体,有毒。它被用来制作溴化物、氢溴酸以及某些有镇静功能的药剂和染料等。

氮气为何重量不同——氩之谜

1892年9月,在英国的著名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刊登着这样一封读者来信:“不久前,我制取了两份氮气,一份来自空气,一份来自含氮的化合物。奇怪的是,它们的密度值却不相同,大约每升相差5/1000克。空气中的氮重些,虽经多次测定,仍消除不了这个差值。如果读者中有谁能指出其中的原因,我将十分感谢。”

写信的人名叫瑞利,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主任。近十几年来,他一直在从事各种气体密度的精确测定,也就是,测量出它们在不同温度下,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实验本来进展得很顺利,可是不久前,当瑞利对氮气的密度进行测定时,却出了件怪事。情况是这样的: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度,他制取了两份氮气,一份是从空气中直接得到的,另一份是通过分解氮的化合物——氨制取的。瑞利想,假如用两份氮气测出的密度值相同,就说明自己的实验准确无误,在测定其他气体的密度时他也是这么做的。谁知结果出乎意料,取自空气的那份氮气,每升重1.256克;而分解氨得到的氮气,每升是1.251克,它们在小数点后第3位数字上出现了差异。瑞利反复检查自己的仪器,把实验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还改用其他的含氮化合物制取氮气,结果依然如前。瑞利无法解释这个现象,于是写了前面那封信,以寻求帮助。

可是,信刊出后,却如石沉大海。不过瑞利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研究,他又花了两年的时间和精力,继续测定氮气的密度。最后终于得出结论:凡是从化合物分解出的氮气,总比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轻那么一小点儿。他就此又写了一份科学报告,并于1894年4月19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

同类推荐
  • 骑木桶的女巫

    骑木桶的女巫

    你知道TMM学校吗?在TMM学校读书的,都是全世界特别的学生。比如聪明的、善良的、邪恶的、淘气的……如果你收到快递员送来的一份煎饼,先別急着吃,打开看看煎饼上有没有用甜面酱写着的TMM入学通知吧!但是你一定要考虑好再决定要不要加入TMM,因为这里不只有幸运的金枣子,也有疯狂的校服、神秘的图书馆,你还得时刻小心提防那些脾气暴躁的家伙们。《骑木桶的女巫/冰心儿童文学奖新生代典藏馆》由郝天晓著。
  • 王尔德童话

    王尔德童话

    包含了王尔德所写的《少年国王》、《公主的生日》、《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等童话故事,语言华丽唯美,情节纯真生动,堪称完美世界的化身。细细研读,你可从中体会人间冷暖,领悟人生哲理。
  • 中外名人教子故事

    中外名人教子故事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在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最根本、最持久的,甚至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轨迹。本书选编的从古至今中外典型人物,既有他们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蕴含着科学、智慧、艺术与经验。做父母的可以从中学到教子的艺术,做子女的可以从名人的经验中学到成长的经验。希望广大家长和中小学生能够获得借鉴和启迪。
  • 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

    本书选收安徒生童话二十三篇,是这位童话大师笔下最具魅力的作品,迄今仍代表着世界童话的最高水平。这些人类心灵的篇章,处处凝聚着作家的实际生活感受,洋溢着作家的浪漫向往,加上诗一般的语言,不仅使孩子们为之着迷,成年人读起来也会爱不释手。
  • 海洋刺客

    海洋刺客

    战争并非人间才有,动物界也充满了争斗与厮杀。在《海洋刺客》中,看“海上霸王”虎鲸如何称霸海洋世界,看“丑陋毒王”纹腹叉鼻鲍如何吓退掠食者,看“伪装高手”石鱼如何隐藏自己……《海洋刺客》生动揭示动物界鲜为人知的战斗场景,告诉小读者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并以高清晰图片从多个角度展现所选动物的风采,努力为孩子们奉献一道视觉上的美味大餐。
热门推荐
  • 汉末之袁氏争霸

    汉末之袁氏争霸

    21世纪的屌丝袁旭,走在大马路上低头玩着手机,咚的一声掉进了没盖好的下水道了,啊,我再也不低头玩手机了。然后当袁旭清醒时发现自己变成了婴儿,苍天那,大地啊为什么会这样......于是袁旭在汉末开始了征战天下。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黯乡魂

    黯乡魂

    我真的,真的,真的只是个过路的,可是为什么老天爷如此“厚爱”我?是她们要穿越又不是我要。天哪,我不要去那种连电视机都没有的世界!!!黯乡魂,追思旅,无奈异世走一回...
  • 如何活过100岁

    如何活过100岁

    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都大为改善,稍加注重科学养生之道,活八九十岁也不算“古来稀”,年过百岁也不是天方夜谭。关键是你想不想活一百岁,要不要活一百岁,敢不敢活一百岁。只要深得养生精髓,把目标定在一百岁也不算出格。为什么?因为人的理论寿命要比这长得多。将来如何轻松活过100岁,做个惬意的老寿星呢?《怎样活过100岁》从近百位长寿老人的饮食、运动、心态、环境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借鉴《本草纲目》等传统医学精髓,以及国内外较前沿的科学养生保健方法,梳理了百岁老人历经实践验证的养生之道,将其浓缩为简单实用的长寿秘籍。内容全面,方法实用,观点权威,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存,是居家必备的养生保健全书。
  • 我在异界拍抖音

    我在异界拍抖音

    玩游戏时竟然穿越了在异界练武在现实走上人生巅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穿越之冷月无声

    穿越之冷月无声

    这世间,最美不过情人重逢,最哀不过冷月无声。一句话简介,看看就好。
  • 从岛主到国王

    从岛主到国王

    经营海岛,将海岛变成国家!大海纵横,大海是他的乐园,海底有无数沉船宝藏,......!加勒比海盗的宝藏,南中国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威尼斯商人的沉船宝藏,波罗的海维京海盗的沉船宝藏,.......丛林冒险,发现失落的文明,......。印加帝国的宝藏,埋藏的夏墟,传说中的大西洲,地球史前的文明,地心的世界,.....。夏后氏之璜,传国玉玺,圣物金约柜,草剃之剑,佛舍利,.....。从陈锐获得孕海珠开始,一切变成可能。这是一个从岛主到国王,一个冒险者的故事。剧情合理,适度YY,绝对爽文.
  • 这个老公要不得

    这个老公要不得

    (南南新书:在线等婚挺急的,(强势甜宠奥))面上胆小怕事,隐形透明的席浅,背地里聪明狡诈驰骋医学院,命运弄人,一夜间下嫁人人敬畏的陆家,换来旁人见面都要低头问好的一句:陆少夫人。权势滔天的陆家少爷坊间被传身患隐疾,不近女色。怎么到了某女身上就是“卖萌,吃醋,举高高”,婚后,"陆谨言,你别仗着人丑路子野,就这么欺负人。在这么欺负我,信不信,姑奶奶立马带你儿子改嫁,给他找个现成爹,反正你身后有多少人,你自己心里清楚"老婆要跑,那怎么行。某男:"老婆,我错了,我不该长得丑还出来作妖"每次看到这幅委屈粑粑的样子,席浅抬步想走的气势就收敛了。堂堂一个帝国总裁,这样会不会被手下人笑话。世人只知道江城陆谨言不近女色,为人冷漠,却不知,家里有个心头宝,捧着怕化了,举着怕摔了。那能怎么办,只能宠着呗,但是家里这个小情敌却是讨厌的很!……
  • 丑女穿越有外挂

    丑女穿越有外挂

    一个土肥圆的高中女生刘丽居然在一夜之间穿越成美貌千金小姐南宫琉璃,还受到众多古装帅哥的青睐,草鸡变凤凰不过如此,怎么有这种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当然,这次古代之旅可不是只有好事,有流氓?踩翻你!有绿茶表?我尽量保证不打你的脸!美男们,快到怀里来!穿越时空,叱诧风云,指点江山甚至傲视众生都不在话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