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0400000004

第4章 金刚经(3)

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所说法的义理,没有固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为是如来所宣说的。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义都不可以执取,也不能用语言诠释,它不是佛法,也不是非佛法。为什么呢?一切贤圣皆因为在所了知的无为法方面,因证悟的深浅不同而有深浅的差别。”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干世界七宝①,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②,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③,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释

①三千大千世界: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观。“世”指时间,“界”指空间。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等。指由小、中、大等三种“千世界”所成的世界。古代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小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佛典的宇宙观认为,三千世界是一个佛所教化的领域,所以也称为一佛国。七宝:即七种珍宝,又称七珍,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大智度论》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颇梨(水晶)、砗渠、赤珠、玛瑙。

②福德性:即真正、超越、无相的福德,亦即自性中的智慧福德。

③偈(jì):又名为首卢迦,是印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音译伽陀、伽他、偈陀、偈他等。意译讽诵、偈颂、造颂、孤起颂、不重颂偈、颂、歌谣等。汉译经典中,多处提及偈颂,但各经却没有一致的说法。《百论疏》卷上指出偈有两种,一种称通偈,即首卢迦,为梵文三十二音节构成;一种称别偈,由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在禅宗,禅僧开悟时,也常有人将其悟境以偈颂的形式表现出来。

译文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果有人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全部拿来进行布施,你认为此人因此而获得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为什么说福德多呢?因为这样的世间福德本身是空性的,而非无相的福德,所以如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多。”

佛又说:“如果又有一人,能够虔诚信受此部经,即使奉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此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的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及诸佛具有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皆从此经缘生的。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故非佛法。”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①,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②,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③,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④,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⑤,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⑥。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释

①须陀洹:旧译为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为预流,是声闻四果中之初果,已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者。全称须陀般那,又称须毵多阿半那、章路陀阿钵囊、宰路多阿半那等。有三种意义:一、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二、逆流,是断三界之见惑,逆生死之流的意思;三、预流,是初证圣果,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得此果位者,再经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②斯陀含:又译为一来果,也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为一来、一往来,是声闻四果中之二果。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或称一来果向,即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修所断惑中前五品;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一来就是一度往来之义。

③阿那含:旧译不来、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等,意译不还、无还、无来、不来、不来相。从名相上看,无来果可以有无来的概念,是声闻四果中之三果。又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若断尽欲界九品之惑,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④阿罗汉: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哕啰帝等,略称罗汉、啰呵。意译为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是声闻四果中之四果,属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又可分为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则指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不受后有,而应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约阿罗汉的恩德说,阿罗汉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约他的断德说,阿罗汉杀尽一切烦恼之贼,故曰杀贼;约其智德说,阿罗汉彻证无生寂灭性,解脱生死不受后有,故谓之无生。广义而言,也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也为如来的十种称号之一。

⑤无诤三昧: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众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无诤三昧,从外在表现来说,即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觉得人世间已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加深他的苦迫呢?如从无诤三昧的证境来说,由于通达法无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所以自不烦恼、无欲无念、不起争辩、争胜之心的一种精神状态。无诤就是能令诸有情不生贪嗔痴等烦恼之智慧,而且有止息他人烦恼之力,也指离烦恼之法。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意译为正定,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⑥阿兰那:原意为“树林”,意译为寂静处、空闲处、无诤处、远离处等,指适合修行与居住的场所。乐阿兰那行者,即是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喜欢在清净的山林修清净行、无诤行的修行人。“阿兰那”也意为寂静,即身体寂静,烦恼调伏。玄奘译《金刚经》时,将此处译为“无诤住”。

译文

佛又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须陀洹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我已证得须陀洹果位’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人圣流,而实际又是无所人的,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证悟对五欲六尘无有执著的境界,因此才叫作须陀洹。”

佛接着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斯陀含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位’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而实际又是无所往来的,心中已没有往来不往来的分别,因此才叫作斯陀含。”

佛又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阿那含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我已证得阿那含果位’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而实际又是无所不来的,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叫作斯陀含。”

佛继续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阿罗汉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心念,那么,就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世尊,佛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不起这样的念头,说我是一位远离各种欲望的阿罗汉。世尊,如果我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念头,那么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个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阿兰那行者。正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执著心念,只是假名为须菩提,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修行者。”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①,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②?”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③,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④,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

①然灯佛: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等,又作燃灯佛、普光佛、锭光佛。为于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成佛的本师。锭光本为提和卫国圣王的太子,国王临终前将国家付托给太子。但太子知世间之无常,复将国家授于其弟,自己却出家为沙门,后终成佛果,也就是然灯佛。据说释迦在过去修菩萨行时,有一天,见城中市容整饬,街道洁净,问起路人,才知是预备欢迎然灯佛的。于是买得金色莲花,至诚而欢喜的去供养然灯佛。见到佛及弟子的威仪,从心灵深处生起虔诚的敬信。进城的必经道上,有一滩的水,他就伏在地上,散开自己的头,掩盖污泥,让佛踏过。佛知他信证法性,得无生忍,所以就替他授记曰:“过后九十一劫,等你修满三阿僧祗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②庄严佛土:庄严,有庄盛严饬之意,即布列种种宝物、鲜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将浊恶世界净化,即庄严佛土,这是以愿力为本的。菩萨立大愿,集合同行同愿的道伴,实践六度万行功德、四摄的善行,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③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胜鬘宝窟上本曰:“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这里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应该无执干任何所缘的境界、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

④须弥山王:即是须弥山,音译为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等,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等。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四王天则居于山腰四面。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因此山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译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有怎样的看法?如来往昔在然灯佛前,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须菩提回答:“没有的,世尊。如来往昔在然灯佛前,实际未得到任何妙法。”

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你有怎样的看法?菩萨有没有庄严清净佛土呢?”

须菩提回答:“没有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庄严佛土,非胜义中存在实有的庄严,不过是庄严的外在名相罢了。”

佛说:“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当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法生起执著心,也不应于声、香、味、触及法等尘境生起执著心,应该于无任何所缘执著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有什么看法?他的身体是不是很高大?”

须菩提回答:“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的并不是实有的身体,只不过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①,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同类推荐
  • 降伏其心(上册)

    降伏其心(上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佛教与生活

    佛教与生活

    《佛教与生活》讲述佛教与生活、信仰、道德、修持、般若的关系,还涉及人的行为、身心、困惑、美化、人际、男女等方面问题,其宗旨就是把佛法应用到生活中。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1949-2009)

    本书旨在总结、梳理当代中国学人在宗教研究上的所思所想,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便抓住当代中国宗教学这六十年历程的研究重点和特点,借此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宗教学这一学科在未来更加繁荣,更有作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宗教学各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在相关研究上也有专攻的专业人员来撰写,由于角度不同,问题意识有别,体现出鲜明的百花齐放之特色,附带造就出了思想交流之效应,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
  • 佛教正能量:中观大师论文集

    佛教正能量:中观大师论文集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热门推荐
  • 遇见你们我很抱歉

    遇见你们我很抱歉

    一些故事我们听的时候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有一天当故事猝不及防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无法逃避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明。
  • 金箓十回度人晚朝转经仪

    金箓十回度人晚朝转经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入轮回之俗世修心

    不入轮回之俗世修心

    含着无尽的怨与无助,死后惟愿魂飞魄散,不存世间。然天不从人愿,穿越重生,摸索着重新开始审视前世今生,只愿天下之人都能平安喜乐,万事如意。
  •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胶东地处美丽的山东半岛东部,占尽山海之利,人文历史鼎盛,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班干部的管理学问

    班干部的管理学问

    《班干部的管理学问》针对性较强,主要面向师范生和一线中小学老师;与实际结合紧密,尤其与“新课改”联系密切;消减了理论部分的内容,突出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采用双重视角的编写方式,既注意到如何利于学生学,又关注到如何利于教师教;体现了国内外关于学校教学及其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受教师教育新理念的影响,这不仅是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教师教育新本质生成的客观要求。
  • 万界星船

    万界星船

    在无垠的万界之中,生化危机,丧尸肆虐;环太平洋,怪兽肆意破坏着沿海;洛杉矶之战,人类的最后防线;速度与激情8,核武危机……此时,一艘星船从空中降临,带去最后的曙光……
  • 恶魔少爷快点滚

    恶魔少爷快点滚

    从一夜睡梦当中醒来之后,苏雪倪便发现,自己的人生,似乎在朝着未知的方向驶去!一切,都变得不符合自己原有的规划了!生活中,居然多出来了这么一个可恶的家伙!
  • 重生之金牌农女

    重生之金牌农女

    本是官家千金,却沦为草芥,上有面慈心狠嚣张姨娘,下有病弱年幼亲弟,还有被逼为奴的软弱娘亲……水意一朝穿越,等着她的不是幸福重生,而是一瓢滚烫的汤水。“想喝米汤是吧,让你们喝个够,瞧你那副饿死鬼投胎的样!”滚烫的热汤朝着母子四人泼来。瞧着恶毒的庶妹,颠倒黑白的姨娘,狗腿的渣爹似乎还嫌不够热闹,势要将她们孤儿寡母扫地出门……水意冷冷一笑,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总有一日,她要将这些人狠狠的踩在脚下!从此恶女当道,白手起家,拖家带口奔小康……求婚小剧透:绿树青山下,清涧小流边,男子身影挺拔修长,女子婀娜袅窕“俗话说,冤家宜结不宜解。”男子望着身边的女子,冷淡清越的声音响起。“你还知道我们的恩怨解不了?”女子挑眉,水眸之中隐含怒意。“此结非彼解,结,可以是结缘,结识,结亲,结合,结果……”男子忽然温柔地望着女子蕴含生气的眸子,淡笑着回答。“啊!”女子当场呆愣,这是传说中的求婚?
  • 重生九零:农女致富忙

    重生九零:农女致富忙

    沈家大少沈锐和一个偏远山村出身的小村姑订婚的消息传出来后轰动众人。不少好事者认为两人身份地位不对等,根本没有共同语言,离婚是迟早的事情。对此,怀抱“XXX种植技术”“XXX养殖技巧”等几本书籍的沈少深以为然,一本正经的对身侧的小女人道,“老婆,我最近研究了好几本书,学到了不少技巧,以后技术问题你问我,别问别的男人了。”秦芷:“……”什么别的男人,那是她花高价聘请的技术员!
  • 琅珏

    琅珏

    一个是惨遭陷害被迫颠沛的丞相千金,一个是被人遗忘的帝王嫡子。世人相传丞相千金残忍无状,残害庶妹,气死生母,丞相一怒之下与其断绝关系,将其赶出家门,随后下落不明。与此同时与其有婚约的即将被立为太子的帝王嫡子也消失在世人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