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5300000030

第30章 歌德谈话录(2)

读这本谈话录,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会油然而生。歌德虽与我们有将近200年的时间距离,但歌德那些话语中闪耀着的智能和学理之光,总是跨越时空,穿透历史,驱除人的精神王国里的黑暗。先来说一说歌德的实践的眼光。歌德曾经说过,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金石。他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的警句。他厌倦脱离实际的一切学问,告诫世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说,真理并不是“上帝”恩赐给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独立地发现的。靠“上帝”赐给真理的人,在精神上仍然是个奴隶。他指出:“所有时代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心向,即认识生气勃勃的形成物,在联系中把握它们外在的、可见的和可以触摸的部分,把它们作为内在的东西的预兆加以接受,这样就能通过观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体。”

歌德的实践的眼光与他艺术的眼光是密不可分的。他强调艺术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为基础,他说,诗人要做的事,是根据由现实生活提供的动机,把有待表现的要点组织成为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他认为,艺术创作活动绝非“天设”与“神授”。虽然他相信“天赋”和“天才”是艺术创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提出了“精灵”说,但他特别强调“精灵只显现于完全积极的活动力中”。其实,他是在告诉我们,“天才”只有在积极的创作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此外,歌德还着重提醒我们,要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即继承前辈作家而超越之。他非常崇拜莎士比亚,但他又认为不能让传统的大艺术家、大作家“压垮”了自己的创造精神,应该在学习大家的同时,有所创新,提供艺术的精品。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用银盘装的金苹果。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银盘,但我们装入银盘的只是土豆,这太糟糕了!”歌德领略了太多的人生与艺术生命的问题,他多次提到人格对艺术创作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作家本人的人格较之他的艺术才能对读者要起更大的影响”,“一些个别的研究者和作者人格上的欠缺,是我们当今文学界一切弊病的根源。”与此相联系,歌德主张寓知识于娱乐,用真正伟大和纯洁的东西去影响和教育读者,“凡是病态的、委靡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伤风败俗的东西,都一概排除。”歌德这些平凡而极有深意的话,犹如一股清泉那样沁人心脾,这是因为许多至今还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似乎早就被他审视过、回答过了。

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开阔的世界眼光也十分耀眼夺目。他多次提到“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在他的心目中,世界文学有两层含义:欧洲范围内的世界文学,世界范围内的世界文学。他不仅主张欧洲两种对立的流派,即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结合,而且十分关心东西方文学的结合。当时许多西方人把中国人看成“另类”之人,而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可能是《风月好逑传》)时却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和我们是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看来,善、高尚和美是超地区和超国度的。因此他说:“我愈来愈相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在歌德说这番话的21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歌德不仅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文化的开放性,而且以世界的眼光预示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期望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把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开凿苏伊士运河,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在他逝世以后,他的预见都化为现实。

歌德充满实践的眼光、艺术的眼光和世界眼光的思想,曾给予老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极大的精神力量。我想,现在每一位认真读一读《歌德谈话录》的读者,也会得到精神的升华。(赵燮生)

名家导读

如果撇开歌德的文章,尤其是《歌德谈话录》,那在德国散文作品中还剩下什么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呢?

——德国哲学家尼采很难说歌德对中国作家或诗人产生过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即对他们的写作本身产生影响。在这方面歌德不如荷尔德林、里尔克。歌德的影响是东一点西一点的而不是集中性的。也可以说歌德太完美了以至于很难模仿……对中国当代作家或诗人来说,歌德只是一个名义的存在。人们尊重歌德,但歌德很难对他们的写作产生影响。但我依然认为,每过若干年,读《歌德谈话录》和《浮士德》对每个写作者来说不无益处。

——著名诗人王家新歌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久远的作家,属于另一个时间和空间。他创造的作品,无论诗歌、小说、戏剧,现在都似乎不能引起我重读的愿望,假如我曾经读过的话。这或许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他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语言和创作技术已不再能引起我的阅读兴奋。然而他对待文学的态度,却让我深深受启发。比如那本《歌德谈话录》,我经常要翻一翻。他把文学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提并论,他思考作家的才能问题,他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他那些主要的文学观都是激动人心的,是应该由我们这些后人倍加珍惜的文学观。所以对待像歌德这样的文学前辈,我们要接受我们能够和应该接受的部分,而不要人云亦云,以为古代的东西什么都好。文学创作和考古是两码事。

——著名作家吴晨骏爱克曼也是个诗人,出版过诗集,但他的诗名却一直鲜为人知。他在世界闻名全因为这部《歌德谈话录》。尼采的挑剔是出了名的,然而他把这部书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

——著名学者王文湛

歌德的智者之言

在今年寒假里,我阅读了一些国内外的名著,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这本《歌德谈话录》。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歌德的诗意就像一道金色的光线,它铺展在田野上,虽然并不那么耀眼夺目,但它的光辉却是无处不在。”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歌德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具的作家。

在我们的意识中艺术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被称作现实主义,另一种则叫做浪漫主义。在歌德的谈话中,这两种艺术形式(以诗歌为例)分别被叫做素朴诗和感伤诗。歌德认为,无论采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对现实的理解还是最重要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歌德说自己的诗大多是“即兴诗”——这种诗的写作方式是,从来不去刻意创造出一首诗,而是根据自己人生的遭遇和一时的情感来写作,只有这样的诗才能够保持某种自然的活力。从这里我觉得歌德是一个很感性的作家。

但是,从另一个出发点来说,歌德又同时是一个理性的人。他说,看一个人是否富有创造力,不能只看作品的数量。一个人的天才要表现在作品影响的长久性上,而不能只看一时的名声。只有对事物有了真正深刻的理解,有价值的写作才能开始……这里就不难看出歌德并不是那种“随大流”的作家,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凭借这点,也不难看出歌德写作有自己的方法,并不是当时社会上对哪些文章大加褒扬就写哪种文章,看得出歌德是一个对艺术无限忠诚又理性的作家。

《歌德谈话录》使我对艺术、对人生的看法都有着难以磨灭的改变,使我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看法,我不得不佩服歌德的想法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是多么的令人震惊!(杨怡)

阅读《歌德谈话录》虽然对中学生来说有难度,但它的确是一部名著。它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歌德这位在西方产生深远影响的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顶峰及代表人物的晚年思想。读完本书后,你觉得本书对你来说有什么助益呢?

同类推荐
  • 世界大空难秘闻:惊天恸地

    世界大空难秘闻:惊天恸地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葬礼和墓地最为纯净,最能够使人们在名利场上的争斗中幡然地卸下铠甲,从而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恬淡而从容,但愿杨早所著的《惊天恸地:世界大空难秘闻》的读者在阅读后心灵上也获得如此洗练……《惊天恸地:世界大空难秘闻》还原世界空难史上15个著名的空难事件,倾情揭秘空难背后的故事,娓娓讲述空难自我避险小贴士。
  • Wu Renbao: China’s Most Eminent Farmer 精彩吴仁宝

    Wu Renbao: China’s Most Eminent Farmer 精彩吴仁宝

    《精彩吴仁宝》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分为精彩求实路、精彩为官道、精彩和谐发展、吴仁宝特色语言四部分。该书记录了老书记吴仁宝几十年来带领华西村致富的创业经历和精彩人生,将老书记身上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共同富裕的崇高境界,丰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叶圣陶家书

    叶圣陶家书

    本书辑录了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年—1972年北京到潢川干校两地间的上百封书信。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到河南潢川干校,父子相隔千里,互通书信,至1972年叶至善返回北京,前后历经三年八个月,往来家信数百封。在这些家信中,不单有家长里短的日常问候,还有父子二人关于文学创作、社会时事、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探讨交流。家书中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记录,也可看作是回望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 陈思和文集:在场笔记

    陈思和文集:在场笔记

    本书收录了陈思和新世纪以来的文艺评论代表作,涵盖了关于新世纪十年文学总体评价以及贾平凹、张炜、莫言、王安忆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有主编《上海文学》的心得感悟等,可读性强。
  • 致萧军

    致萧军

    1932年,萧红结识萧军并开始共同生活。1936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1938年两人彻底分手。本书多是萧红在日本给萧军写的信。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历史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研究

    历史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研究

    本书将学术目光对准历史转型与文学思想,在对文学思想主旋律、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本呈现以及作家生存哲学、创作理念、创作体式、形象塑造等进行理性观照中探求当代文学思想理论发展与历史转型的内在关联。一方面,聚焦影响表现,另一方面注重求根溯源,即开掘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动态与流向和历史转型的密切联系,在追踪求解中揭示其历史根据与时代根据。
  • 爱妃逃婚

    爱妃逃婚

    “呶,这本书给你,记得看完还我。”白大兔爽快地扔给白小兔一本书,语气很凶恶。她这个天然呆妹妹真是没救了,新婚之夜看这种书恶补那个有用吗?身为她的妹夫,那个男人还真悲哀。“谢谢姐,你赶紧出去吧,别来烦我。”白小兔很没良心地挥手赶白大兔,一门心思都扑在了手里的那本书上。哎,她也是没办法,明天她要结婚了,新婚之夜她不能什么都不懂呀,那简直太丢脸了。……
  • 大唐谜案

    大唐谜案

    一场充满期待的大唐长安之行,却从一件凶案开始,西域叶家捡回的弃女安长月,自幼聪慧机敏,不过短短几日破了西市浮尸案,顺道给她和兄长洗掉脑袋上杀人犯的标签。原本以为就此打住,却没想到大理寺卿李朝隐竟然让他们协助大理寺办案。藏在他人背后杀人的,以术法迷惑人心的,残忍杀死待嫁之女的,山上白骨露于野的,半面天仙半面修罗...所有的一切起止于人心,一桩桩诡异案件中,叶家兄妹一一看尽大唐长安城平静之下的波澜诡谲。
  •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反映了作者对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研究的成果,该书从语言的历时变化出发,既分析了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之处,又重点分析了古今汉语语法的变化,总结出了古代汉语语法有别于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殊现象,融入了作者对古今汉语语法“流”和“变”的研究心得。
  • 灵狼·裂魂

    灵狼·裂魂

    这里有冬过先生和狼,这里更有卖火柴的小红帽莎莎,这里有七宗罪的寻觅之旅,这里有……不管是元神被劈成两半,还是这两半元神分居两地,自己就应该跟自己在一起!前路坎坷,且看奇乐儿的两半,苦涩且甜蜜的艰辛爱情。
  • 界王道

    界王道

    封神以前有这么一个人,他穿越阴阳,纵横人、妖、神三界,可谓无上巅峰之存在,然而也就在众人仰望之时,他却消失了……
  •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好多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 天降金龟:抓不住的青春

    天降金龟:抓不住的青春

    大二的时候她热情地做了某集团宣传的炮灰,被社会上的重重陷阱吓住了,于是心灰意懒,奋力考研,只为晚一点踏入外面的世界。只是没想到刚考完究生,就被老娘诳回家相亲,竟然是要介绍给她一个海龟;坚决不要相亲,坚决不要小开,坚决要搅黄见面会……只是……只是为什么老妈老弟的眼神怪怪的,难道昨晚发生什么了么!!!老妈说:既然如此,就定了吧,我看看哪个地方度蜜月最High……老弟说:姐呀!我咋就没看出你就这么开放捏,枉费我为搅黄你的相亲付出了那么多……什么,十七年前?她怎么毫无印象!有问题,一定有问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