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0900000021

第21章 勤俭为国(9)

还有一次,太子詹事刘仲海向金世宗请示增加东宫的收入和陈设。他不同意,并且说:“东宫收入已有规定,陈设也都有,为什么还要增加呢?太子生于富贵,容易养成奢侈的习惯,你们应当引导他崇尚俭朴。”

平时,他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他对秘书监移刺子敬说:“亡辽的日子,杀了300头羊来庆贺,哪里用得了那么多,这是白白地伤生呀!也是很大的浪费呀!我虽然处在至尊的地位,每次吃饭,常常想到天下那么多的贫民还在忍饥挨饿,这种情景,仿佛就在面前一样。”

大臣们认为皇帝不同于常人,可以豪华一些。他不以为然地说:“天子也是人,浪费有什么必要?”当时,各地时常向朝廷进贡一些食品,他认为这样就是浪费,于是几次下诏罢止。

他听说自己到各地住过的殿堂,都封闭起来,不让别人住了。他认为这样做太无聊,就让臣下诏令,这些房子要开封,仍然可以住人。

他经常教育太子、亲王,要他们注意节俭。并以自己所穿的衣服为例说:“我的这件衣服已经穿了3年多了,至今未曾更换,现在还是好好的。你们应当记住我的话。”

朱元璋教臣勿忘俭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明太祖朱元璋(1328—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祖籍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与刘邦同乡,《明史·太祖本纪》称朱元璋“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实录》、《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类似记载。1368—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其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他从一个云游四方、四处乞讨的和尚到开创大明基业的一代英主,朱元璋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在我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也许正是由于早年历尽了人间的饥寒困苦,又亲眼目睹了元代统治阶级由于荒淫昏聩所招致的政权崩溃,所以,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以后,除了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的有效措施以外,仍然不敢放松提倡节俭,并经常以身作则,教育大臣们在治理国家当中勿忘节俭。

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避免重蹈历代帝王奢侈误国的悲剧,就命人在自己屋里的屏风上,写下了一首唐诗,好随时提醒自己引以为戒。诗中说: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泰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在?雨花烟草石城秋。

朱元璋心想:历代王朝的没落,大都因为追求奢华,无节制地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享乐之中,才渐渐导致了政治上的昏席无能和黑暗。如今我好不容易开创了大明基业,更要想方设法让它千秋万代传延下去。现在我把这首诗抄在了屏风上面,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它,这正好可以提醒自己念念不忘历史上的教训。我不光要自己引以为戒,更要教育大臣们在治国之中历行节俭。只有这样,节俭的习惯才能在上上下下蔚然成风,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我大明江山永不易主。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一天,朱元璋与众大臣在朝中议事。忽然太监来报,说有一回族商人,带着珍贵的礼品前来朝见,并坚持要当面呈给皇上。

大臣们一听,是什么样的宝贝啊?这么贵重,竟敢要求当面交给皇上。一个个的脸上不禁露出好奇之色。

朱元璋与众人在朝中议事,本来并不打算在这种时候随便接待一个商人。但一来因为这个商人是少数民族,二来见大臣们都面面相觑,大有一睹为快之意,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番打算。

朱元璋命太监传旨,把商人召上殿来。

却说商人带来的东西的确是稀世之宝,他要把这宝物献给当今圣上,为的是能够取得皇帝的好感,今后好得到朝廷的特别照顾。忽听里面宣他上殿,商人慌忙整理衣冠,兴冲冲地跟上殿来。

见过洪武皇帝以后,商人呈出宝物说:“这宝物名为番香阿刺吉,是稀世珍品,只有在我们回族居住的地区才有珍藏。它既对心痛具有奇特的疗效,更是举世无双的宫廷化妆用品。臣民特将此物献给皇上,请皇上一见。”

太监把这宝物呈到皇上面前。朱元璋看了看,故意装出一副赞许的模样,然后还特意把它让众位大臣传看。这番香阿刺吉在各位大臣们的手中传递着,喷喷称羡之声不绝于耳,最后还有几位大臣出班奏道:“陛下得此稀世之物乃我大明社稷的福分,望陛下厚赐献宝之人。”

朱元璋听了以后不置可否,只是用目光环视了一下大殿两旁,见不少大臣都面露赞许之意,然后才笑了笑说:“感谢你远道而来献此宝物。但我中原地区盛产治疗各种疾患的药材,并不单独缺少你这种专治心疾的灵丹妙药。因此它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用处。至于说到化妆,它的确是难得之物,人们用了它确实可以打扮得极其美丽。但是寡人后宫里的人如果都以此物化妆为荣,那除了会助长奢华的风气之外,还能够给我带来什么呢?俗话说居安思危,我日夜所担忧的就是国家初定之后,大臣们贪图享乐,不思节俭。历史上以奢误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你刚才已经看到了,我还没有答应下来,我的列位爱卿之中就有不少人已经对此物爱不释手了。可想而知,如果寡人接受了它,那我朝中追求奢华,贪慕虚荣的风气还不很快就会泛滥开来。奢侈之风一旦蔓延起来,即使是再好的臣子,还会专心致志、卓有成效地治理国家吗?如此看来,你的稀世之物对我来说实在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我的江山社稷,也为了我的列位爱卿,你还是把它带回去吧!”

听了皇上这番苦心的教诲,刚才还在极力称许此物为稀世之宝的各位大臣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数年之后,因为宫中的房屋要做修缮和调整,而原来朱元璋的住房在规划之中也准备另作他用,于是负责宫中事物的太监向朱元璋启奏,说要为皇帝另处一个宫室。起初,朱元璋根本不肯,后来听太监陈述了其中的原委,才勉强答应下来。

负责工程的官员领到任务以后,丝毫不敢怠慢,一头钻进了历代建筑的资料当中。没有几天工夫,宫室的图纸设计出来了,它汇集了南北建筑艺术的精华,并极尽帝王居所的豪华和雄伟。

太监拿到这份图纸以后非常满意,就跑到朱元璋那里去征求意见。朱元璋一看图纸,顿时满脸的不高兴。他把图纸丢到一边对太监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居室,为何搞得如此奢华?”

太监原以为图纸出了什么差错,才惹得皇帝不高兴,不想皇帝生气却为的是宫室过于豪华气派。太监一时转不过弯儿来,心想:历代帝王居所都是如此,我承前人之制,又有什么过错呢?太监虽然没有说话,但朱元璋已看出他心怀委屈,于是稍稍缓和了一下口气说:“营造新的宫室不过是为了居住之用,搞那些雕梁画栋,不过是为炫耀自己的气派,这不仅会造成钱财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助长奢靡之风。朕闻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我身为一国之主,如果对造房之事听之任之,那满朝的文武就会积极仿效起来。这种风气一旦传播开来,那将耗去多少财富?而且对我大明社稷又会带来多少危害?朕正是为此才感到建宫室之事决不可逆我意。若要悦我的心意,就要按照朕的旨意去做,把那些多余的东西统统命人去掉。你主管宫中之事,一言一行都受到众人的注意,因此你每做一件事情,都应该为国家的前途着想才是。”说完,朱元璋头也不回,径直走出了大殿。

重新建造的宫室不久就落成了,由于朱元璋的干预和坚持,整个建筑肃穆大方,一点多余的豪华装饰也没有保留,厅内也只绘制了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古代杰出人物的画像。清风徐来、皓月当空,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太监的陪同下来视察新落成的宫室,走进宫门,远远望见素朴雄壮的建筑与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廉吏于成龙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管子·形势解》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百姓送给他一个外号,叫“于青菜”,以示亲切和景仰。

于成龙早年曾任过罗城(广西北部)县令,当时的罗城,经历了20多年的兵刀之乱,只剩6户居民,连县衙门都一片凄凉。县衙院内荒草丛生,中堂仅有3间草房,内宅的茅屋内没有墙壁,破陋不堪,有时大白天竟有野兽出没。这里的百姓根本无法生存,有的沦为“盗贼”。面对这些困难,于成龙没有退却,他用石块垒起“案几”,在堂前支锅做饭,夜里睡觉头枕刀枪,就这样开始了整治边荒的工作。为制止械斗,劝民务农,恢复生产,他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罗城人民十分恭敬他,亲热地称他“阿爷”。

远在边关,于成龙自奉菲薄,生活清苦。他离开山西老家赴任时,曾雇了5名壮仆相随。不料,到了罗城,壮仆们忍受不了于成龙的艰苦生活,有一人病死了,3个人逃走了。后来又雇了4人,结果还是死的死,逃的逃,没有一个人肯跟随他。百姓们见他实心任事,却如此清苦,心中十分不忍,便凑了钱给他送去,他们跪在地上恳求于成龙收下:“我们知道阿爷辛苦,请收下这点盐米钱吧。”成龙却说:“我一个人在这里,要钱干什么?你们拿回去奉养父母,也就等于给我了。”后来,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他,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大家凑了不少金银,送给于成龙的儿子,让他带回家去。于成龙又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家离这6000多里,他一个人拿这么多钱,不是太吃力了吗?”百姓们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

于成龙俭朴为官,在朝廷也是出了名的。一次广西秋试,来广西的众官员个个美服盛饰,衣冠楚楚,还带着面貌清秀的随从,于成龙则与众不同,还是穿那件旧布长袍,只带了一个老家奴。众官员见了面,相互寒暄,对于成龙则有些看不起,有的“指目揶揄”。这时,广西巡抚走出来,他虽不认识于成龙,却似曾相识,指着这个敝衣垢褛的于成龙说:“此人定是罗县令!”原来他对于成龙的廉洁奉公早有耳闻,这次一见,一猜即中,一时弄得众官员面面相觑。

于成龙60多岁时,被康熙派往福建,先后任按察使、布政使。他虽任两司长官,已是封疆大吏,但不改初衷,依旧口不言财,一尘不染。在他的内室,陈设十分简陋,除了破旧的案几,一个装朝服的竹简,两个饭锅之外,其余都是他的全部文卷书册。

有一年,他任江南江西总督时,母亲故去,他回老家料理丧事,又返回江南住所。返回途中,他只雇了一辆骡车,带了几十文钱,沿途只住饭店不住公馆,也不惊动路过的地方官府,悄然无声地回到江宁。他做官多年,从不带家属随任,到晚年,才带小儿子在身边照顾。

于成龙多年身居高位,自奉简陋,粗茶淡饭,人人皆知,加上他府中的《青菜图》,因此,江南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于青菜”,在他的影响下,江南民俗有很大改变,过去人们喜欢穿着艳丽,后来,竟上行下效摒弃了绸缎,都以穿布衣为荣。连士大夫家里都不再攀比奢华,自动减少了车马家奴,府邸不那么辉煌了,婚嫁也不再吹吹打打了。

于成龙死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只发现一袭绨袍和几罐盐豉。消息传出,江南百姓十分哀痛,店铺停业,家家户户挂起他的画像,进行奠祭,康熙皇帝得知他临终前的状况,十分感慨,赐他封号——清端。

陈嘉庚勤俭报国

节用储蓄,以备凶灾。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陈嘉庚是中国著名的爱国华侨,1874年生于福建省厦门同安县集美社(今属厦门市)。他一生热爱祖国,曾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进步而不断斗争。辛亥革命时,他加入了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中,他先后建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总会”,发动华侨参加抗日斗争;解放战争中,他领导“星州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积极支持祖国的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常委,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

陈嘉庚生于商人家庭,他17岁时跟随其父陈如松远渡重洋到新加坡经商。由于他经营有方,在华侨中比较早地兴办起橡胶种植业和工业,并大规模地经营房地产业和航运业,成为世界闻名的百万富翁:拥有橡胶园和黄梨(菠萝)园10万亩,各类工厂30余所,国内外分店百余家,其资产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爪哇、印度等地。

陈嘉庚虽然富有,但他始终以奢侈浪费为耻、艰苦朴素为荣,不仅自己生活俭朴、自奉甚微,而且严格要求子女。每个孩子读书期间,只能得到父亲提供的起码生活费——每月8块银元,如不知节省,随意超支,就要遭到严厉批评。

同类推荐
  • 礼仪:雕饰最优雅的你

    礼仪:雕饰最优雅的你

    礼仪的养成如同建造房屋,以伦理道德为基石,用良好的品味、正确的言语、安静的姿态、谦逊的行为和适当的自尊自重搭建而成。
  •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创富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创富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将会给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而掌握了互联网思维的奥秘就等于掌握了致富的途径。《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创富》不仅深刻、系统地解析了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而且从多个角度整理、揭示了互联网思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互联网思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会用互联网思维致富。
  •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商海博弈必读胡雪岩,官商策略,商战权谋打造一代红顶商人;为人处世须学曾国藩,内圣外王,传统智慧成就一代中兴名臣。为官经商、创业投资、突破困局、持家教子……让我们在曾国藩、胡雪岩的传奇人生中找到最传统的中国式智慧。
  • 与自己对话:我所向往的真实生活

    与自己对话:我所向往的真实生活

    《与自己对话:我所向往的真实生活》是一本书?一个笔记本?还是一次走进内心深处的奇妙旅程?或许,以上答案皆是。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份礼物,送给你自己,或是最在乎的那个人。迷茫、困惑的时候,翻开一页;兴奋、憧憬的时候,翻开一页。哪怕只是五分钟,这本书也会给你惊喜。书里的很多问题,你可能从来都没有问过自己。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次自我探险的游戏。在这本书里,你将学会捉住内心的小怪兽,学会倾听自己,释放自己,拥抱自己。不再为别人而活,更要为自己而活。每天5分钟,149道心理问答,就让这些问题带着你,向你想要抵达的地方一路奔去。
  • 18岁以后懂点社交学

    18岁以后懂点社交学

    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使你在工作中、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动,左右逢源。如果你拥有一个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那就会比竞争者具有更多的先天的资源优势。无论如何,构建好你的人际关系是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资本。18岁以后懂点社交学吧!
热门推荐
  • 实用礼仪大全

    实用礼仪大全

    《实用礼仪大全》这本书在继承优秀的礼仪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礼仪发展的最新趋势,内容涵盖了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文书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服务行业礼仪、节日礼仪、涉外礼仪、宗教礼仪等方面。囊括了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礼仪,为读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工具书。让读者一册在手,尽知礼仪常识。本书在内容的选择、体例的编排上都力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集知识性、实用性、便捷性于一体,是每一位现代人必备的礼仪宝典。仔细阅读这本书,只要你善加体味和把握,就会对你的事业、人生和交往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会帮助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礼仪方面的修养,让你成为一个言谈得体、举止优雅的人,使人际交往更加顺利!
  • 劝发诸王要偈

    劝发诸王要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茵梦湖:施托姆抒情小说选(译文经典)

    茵梦湖:施托姆抒情小说选(译文经典)

    《茵梦湖:施托姆抒情小说选》讲述了:施托姆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是同时代人,也同为举世公认的擅长写中短篇小说的文学大师。《茵梦湖》是作者的名篇,其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施托姆的时代已经久远,但他的作品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茵梦湖》采撷了作者三则抒情中篇小说,其中除名篇《茵梦湖》外,《木偶戏子保罗》和《林苑一隅》都富有独特韵味,它们均为作者的代表作,我们从中可领略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整体创作风格;它们也定会给读者带来和以往不同的感受。
  • 男人和刀子

    男人和刀子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超神学院时空之心

    超神学院时空之心

    在经历了连神都无法想象的一生之后……“啊,我好难,我前世一定是一道数学题。”杨钧有些欲哭无泪地躺在地上。下一站是哪里来着?嗯……管他呢,先走了再说!杨钧打开了时空虫洞,和未知的前方。群号:905627277有好的建议的旁友们,可以加一加,给点意见啊!
  • 定位:企业利润的GPS导航

    定位:企业利润的GPS导航

    本书围绕定位的价值、如何定位以及定位的误区陷阱等问题对"定位"展开全面、详细地论述,并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企业的问题及出路,强调当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时,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区隔其他产品,并将自己的品牌"钉"入消费者心中,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使自己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定位,是将自己的品牌定在消费者首选的位置,是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其关键是找到自己产品的独特价值。
  • 后来

    后来

    沈修住院的第一天,就跟邻床的张晓琴成了无话不说的好病友。像阿金这般三十过半、四十不靠的女人,很容易跟别的女人在嘴皮子上打成一片。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医院内科是一不留神就需要光顾的地方。神经衰弱、气血两亏、内分泌紊乱……沈修能在医院里遇上同龄人张晓琴,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青羊岔是个驴蹄子大的窝窝。两个人面对面躺在病床上一扯,才知道其实两家离得并不远,一个在桃林花园,一个在兰山苑,就隔着一条小马路。每天都走着这条路,而且已经走了很多年,两个女人居然互不相识。可见,在此之前,沈修跟张晓琴还真是没有修来这个缘份。
  • 唯一的爱就是你

    唯一的爱就是你

    她叫东方小静静,单亲家庭已经见怪不怪了,重复的搬家,破碎的家庭,让她这样一个坚强的女孩子迫切地想要一个好玩伴,他如阳光出现在她的生命里,他是她的好朋友,是她的青梅竹马。他们一起走过初中,高中,大学……有一天,她问他为什么他们会一直相遇。他笑着摸她的头,“傻瓜,因为我一直在后面追你。”
  • 我行我诉

    我行我诉

    《我行我诉》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杂文、言论逾百篇,其中大多在各类报刊公开发表过。作者称:“我行我诉”是其几十年写作历程的形象写照。“自1977年从事新闻采编开始,我便在人生道路上一边行走,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不停地用文字来诉说自己的见闻与感受。”有人把人生比喻为一场长跑,但在这长跑的道路上各人的角色却不尽相同。作者以自己的文字,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