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900000005

第5章 商鞅变法:祖宗之法不是万能药 (2)

秦国接壤的三晋之地韩、赵、魏三国的处境恰与秦国当时情况相反,这些国家地少人多,人民无地可耕。因此,商鞅从秦国情况出发,为了解决“地胜其民”的矛盾,获得发展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采取了使三晋之民来秦的“徕民”政策。他为实现这一政策,给予迁入秦国的农民较优待遇,“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即不仅赐予田地,还连续三代免去这些移民的赋税。结果,三国的农民大量流入秦国,这些人由于特殊待遇,不用去上战场,一心一意地搞生产,其实为秦国一个固定的生产劳动群体,专门负责农业发展。

这个措施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从政治上来说,由于三晋之民来秦从事农业生产,秦国原有的农民就可大量抽调征召入伍,并可长期在外作战,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同时,还使韩、赵、魏三国的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既破坏它们的粮食生产,又减少其兵力资源,达到削弱三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的目的,可以一举两得。秦国农业生产发展了,足食强兵,而三晋则乏食缺兵,这就决定了秦国富强,三晋后来被秦兼并的命运。

可以说,商鞅在向土地要效益的过程,使秦国日富一日,也使韩、赵、魏三个对手元气大伤,可谓高明。

尘埃扬起,看虎狼秦师

前面提到商鞅变法的两个核心:富国与强兵。在向土地要效益的过程中,秦国已经实现了由穷变富的目标,经济的强大,只能说是一个富国,但谈不上是强国,无论在哪个时代,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富国将失去安全感。更不用说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有了军事才有了生存的资本。强军计划正是商鞅变法的一大内容。

据出土的一篇秦代文献记载,在一次的战斗中,士兵甲杀了一个敌人并把他的首级摘下。而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把那个首级归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于是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这简直让人不寒而栗,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这支军队为何如此“走火入魔”?这就不得不谈变法下秦国的强军之路。

应该说,商鞅对于秦国军事的改革符合了秦人的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从而练就了秦国的虎狼之师。在中国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这很可能跟秦人的历史有关。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山川沙砾之间,经常要面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当时关东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眼里,秦人基本上和野蛮是同义词。虽然秦人一直在努力学习中原文明,但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中原文明那些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他们认为这些道德都是虚伪透顶的东西,也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在秦人的心目中,崇尚武力是天经地义的,为自己的利益而竞争是自然的不能再自然的事情。

商鞅在变法的时候,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共分为二十级爵位。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句话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士兵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在这个爵位序列表中,各级爵位后均附有相应的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以及穿戴的等次。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和一定的房子。以此类推,士兵的生活和打仗息息相关。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当时很多贵族子弟都是将门出身,谁也不愿意自己败坏了祖上的名声,所以贵族青年也是热情高涨地去战斗。

按照当时的秦律,如果一个人想要解救坐牢的父母,只需要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就可以了。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商鞅规定:通过军功获得的爵位是可以由父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或者病死他乡,他所获得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这也意味着,一旦一个人在战场上有所成绩,父母老婆孩子都将得到客观的回报。

在利益驱使下,士兵们争抢敌人首级就不难理解了。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这样记录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急不可待,他们跺着脚、光着胳膊往前冲,脑子里根本就不会想什么生死。想象一下这样一支军队: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任凭羽箭在他们头顶呼啸;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几乎是红着眼睛在追杀自己的对手。害怕了吧?这就是秦军,战国时期的虎狼之师,现在有人甚至将秦军列为中国历代战斗力最强的十支军队之首。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另一方面,秦国依靠自己的虎狼之师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进一步增强了国力,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草原地区先后被武力征服,纳入国家版图。

虽然军功授爵的方式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但它同时也为商鞅的悲剧下场埋下了伏笔。《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乱世需用重典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对法律有着近乎膜拜的信任。他所开展的一系列变法活动,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商鞅把法比做载重负走远道的马牛和济大川的船楫,视作是保证农战等方针实施和治国治民的手段,认为必须要运用政治权力设立法律制度,才能使“游战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从而达到“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的目的。否则,如果舍法而治,则不仅无法治民和强国,而且还会使民为乱。

在依法治国这个大的系统工程中,商鞅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执法严明、普法教育。

在法律执行方面,商鞅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从修刑开始,即改革刑法,取得变法的法律保证。中国有句古话叫“刑不上大夫”,意思是对于贵族来说不能用刑罚制裁。但是商鞅偏偏向这个老规矩说“不”,他反复强调“法不阿贵”、“刑无等级”,从而剥夺了贵族的特权,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法律面前和普通平民是一样的,这样加强了变法的权威性,充分保证了变法能够顺利的实施。

对于卿相、将军、大夫和庶人,无论过去有功或是有善,只要他“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就一律罪死不赦。由于变法中的一些措施如废井田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所以他们就开始反对商鞅的政策。为了加强对于商鞅的反对力度,他们找到当时的太子作集团首领。太子甚至以身试法,想看看商鞅的反应。有一次,他故意触犯商鞅定下的刑律,但是商鞅并没有向这些太子等有权有势的人低头,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以来各国法令的混乱,基本上都是从上面开始混乱的。如果上面都难以做到,法律只能是些空头条款。所以他主张对太子的挑衅行为要严加追究。但是,太子毕竟是要继承大统的人,身上背负着国家众人,不好直接处罚。于是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成了替罪羊,一个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另一个则因屡教不改被割掉了鼻子。这件事情的影响很大,老百姓看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对于国家的法令产生了敬畏。拿太子开刀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在普法教育方面,为了让吏民能遵守和执行各项法律制度,以法治来达到治民治国的目的,必须使全体吏民皆能知法。因此,他制定了明白易知的统一法令条文,确定专门制定和执掌法令的法官等,以使吏民知法。《商君书·定分篇》中规定“法令皆副置”,还“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凡是老百姓想要了解法令的,都可以去问法官,时间长了,在秦国没有不清楚秦律的人。商鞅认为,这些使吏民皆能知法的措施,可以让“万民无陷于险危”,而起到使“吏不敢非法遇民”和使“民不敢犯法”两方面的作用。

经过商鞅的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很明显,这句话里涵盖了当时的民风、社会治安、经济建设三大方面的进展。总的来说,商鞅的基本原则就是“乱世需用重典”,即使只是犯了一些最轻微的罪,比如在街道上乱弃灰土,就要被处以在脸上刺字的重刑。在商鞅看来,所有人都要守法,否则后果相当严重。这种过于依赖法的高压威力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确实颇有成效,但是要知道在这风平浪静的表象下面,人们的不满也在慢慢积累着,它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

同类推荐
  • 历史真的很有料

    历史真的很有料

    是智趣历史首席讲师雾满拦江集数十年历史写作的精华之作,沿袭作者一贯的通俗易懂,幽默、智趣的风格,在历史的边角料和碎片中,剥丝抽茧,阐释权力、人性、情爱、处世、歧见、风雅、轶闻……历史在细节处,人性在细节处,988条有料而又多味儿的历史,据说每一条都能稍微改变一下你的世界观。
  • 大明壹四四玖

    大明壹四四玖

    公元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英宗朱祁镇带着数十万大军撤到土木堡之上。迎接他的本来是一场大败,但历史的车轮因为一人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改变这一切的那个男人就是林潘!
  • 大明第一县令

    大明第一县令

    一个人当了两个小县的县令,正好用长相酷似的夫人当替身,却落入了人家的圈套;自己屡次三番地遭人迫害,却找不出对手是谁;破一个儿童失踪案,却查到了权贵太监的身上……奇事怪事都来找,生活正处窘境时,得到了一笔财宝;考上了状元,却因为画像太丑而失之交臂;升迁的圣旨还没到,贬官的圣旨却先到了;在东厂与西厂之间游走,却能全身而退,且升官发财……老刑侦穿越成一个明朝县令,成了智商爆表、连破奇案的高手,也成就了一番为官爱民、清廉勤政的佳话。
  • 明末之巨宼逆袭

    明末之巨宼逆袭

    新书《我本炼炁士》已经上传,求支持!清顺治八年,东虏已占中原大半壁江山,孙可望在云贵欲图收复湖广,郑成功也在闽浙高举明旗。然而,在夔东的深山老林里,还有一支少为人知的部队在坚持抗清,他们就是以李来亨等人为主的夔东十三家义军!清廷所称的“巨寇小李贼”,百姓口中的“小闯王”李来亨,在夔东抗清长达二十年之久!当南明军和义军都先后降清或被剿灭后,只有他仍在用生命守护中原最后一方汉土!他穿越到了李来亨身上,面对的却是内忧外患:忠贞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鞑子攻城掠地,处处紧逼!南明朝廷覆亡在即,却仍然对忠贞营将士时时猜忌、处处排挤!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康熙三年的鞑子大围剿中,弹尽粮绝投火而亡!面对如此困境,他该如何力挽狂澜,重整我汉人衣冠?
  • 这里曾经是汉朝3

    这里曾经是汉朝3

    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三部,书中从司马相如出道混世写起,到霍光铲除“奸党”掌权止。刘彻登基以后,雄心勃勃,一扫之前汉朝积弱挨打局面,处心积虑地培育出汉朝一代铁军,对抗匈奴。卫青和霍去病横空出世,扫荡大漠,傲视群雄,威震天下。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后宫巫蛊风波再起,卫子夫失宠,太子刘据地位岌岌可危,一场流血的权位争斗,不可避免的再次上演。
热门推荐
  • 若思无邪,

    若思无邪,

    痴情魔,执念仙,情花不开,一世虐恋,三界入劫。魔道惑心,妖界乱世,人间劫难。仙界用了一万年的时间,十万仙将的牺牲,才换来三界安稳。但是仙妖魔人后人已降世,是魔亦是妖,拥有惑心乱世的能力,三界动荡。
  • 从废土世界开始

    从废土世界开始

    以废土世界为开局,探索诸多未知世界。这里有纵横寰宇的星际战舰,单人横行宇宙的无敌机甲,抬掌间山河裂开的武者,一剑横断万古的绝代仙皇……
  • 好妈妈穷养男孩全书

    好妈妈穷养男孩全书

    本书告诉妈妈:和女孩相比,男孩将来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面临的竞争也许会更激烈。因此,无论男孩的家庭多富足,男孩也要穷着养。男孩只有经历过磨砺,才能激发出无限潜能,变得自信、自强、自立,从而担当重任。穷养不是吝啬、打骂以及惩罚,而是给他足够的磨砺以及发展空间。可以说,穷养的着眼点,是给儿子一个成功的人生。《好妈妈穷养男孩全书》是给妈妈一些教育上的建议,要根据男孩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从而让儿子在习惯、品格、情商、社交能力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 新生活:胡适散文

    新生活:胡适散文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诺贝文学奖候选人胡适的散文集,《新生活》《信心与反省》《文学改良刍议》《差不多先生传》等经典尽入本书。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其散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及文学价值,非常值得人们阅读。为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本选集对我社2001年版的《胡适散文》进行了整理并重新出版。本书保留了原版对散文的分类方式,删除了一些比较艰深难读的篇目。
  • 青春的答卷

    青春的答卷

    青春像一张试卷,我们就像坐在考场的考生,我们要如何做答才能得到高分? 我们的青春如何才能洒脱? 我们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
  • 冷血悍将(汤姆·克兰西军事系列)

    冷血悍将(汤姆·克兰西军事系列)

    汤姆·克兰西的代表作《冷血悍将》,以七十年代的越战为背景,描写美国海军特种约翰·凯利,即后来的中央情报局特工约翰·克拉克,孤身穿梭北美南越,勇斗跨国贩毒集团,拯救羁押在越南丛林深处的美国战俘。一九七〇年,海豹突击队队员约翰·凯利退役后,从越南归国经营海上爆破作业。由于怀孕的妻子在交通事故中罹难,凯利身心遭遇严重打击,一度生活与世隔绝。六个月后,他邂逅并爱上美貌女子帕梅拉,不料她与贩毒集团和色情组织有牵连。凯利试图调查同女友有联系的贩毒团伙,却遭遇袭击身负重伤,女友受尽凌辱并被杀害。凯利大难不死,随即开始了一场歼灭贩毒凶犯的个人战争。同时,他又以“约翰·克拉克”的身份加入中情局,承担起从越南人手中解救美国战俘的使命。
  • 异世重生:佣兵之王

    异世重生:佣兵之王

    懦弱无能,受人欺凌;废材之身,国之笑柄;虚伪姐妹,被害身亡;一朝重生,变废为宝;神兽在手,冷王伴身;只身一人,独闯天下,清冷高洁,傲世天下
  • 阴符经玄解正义

    阴符经玄解正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百年的暗与光

    一百年的暗与光

    关于一种疾病的传说你知道麻风病吗?当我决定接手麻风村题材的写作时,遭遇到的困难和挣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前对于该病有限的了解,只是觉得它是一种传染病,恐怖,又有些遥远。似乎和人类文明史相等同,古老而神秘。“你知道麻风病吗?”带着这个问题,我随机采访过近百人,回答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麻风病会传染,很恐怖。“你见过麻风病吗?”对同时提出的这个问题,回答大致相似。“没有见过”“那你怎么认为麻风病很可怕呢?”我会追问。回答也基本相似。“听说。”
  • 恍如隔世

    恍如隔世

    八岁,是我告别童年迎接灾难的开始,因为姥爷的死,一个小女孩本能的快乐和童真从我身上残忍地灭绝了。春夏之交的季节,会做棺材的木匠姥爷和我不得不结束乡村生活住到天津。头一回赶上停电,姥爷燃起红烛领我来到他阴面的房间,拿出白天画好的简笔画儿装进信封,粘好,叫我用歪扭的字迹写上地址,冯大鹤收。姥爷把信掖在褥子底下,郑重地说,花花,哪天我跟你姥姥一样瘫炕上,千万想着把它寄走。简笔画是想告诉乡下的大鹤,如果姥爷死了,不能把他当捆柴禾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