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600000013

第13章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①金人铭背

【注】

①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八章。

【译】

为人要以忠厚诚信为本,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去改正。

【解】

为人要以忠厚诚信为本,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能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犯了错误不能搪塞,不可抱着侥幸过关的心理,应该知错能改。

【原文】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注】

①三军:指大国所有的军队。一军为一万两千五百人。此处言其多。②匹夫:平民百姓。

【译】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对于一个普通百姓,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解】

当代儒者梁漱溟先生在举国批孔的高潮声中,以此一句抵挡不可一世的反对狂潮,诚身体力行也。

【原文】

子曰:“衣①敝缊②袍,与衣狐貉③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④”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

①衣:穿着。②缊(yùn):指破旧的丝绵袍。③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④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zhì),嫉恨。臧,好。

【译】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羞耻,恐怕只有子路吧?《诗经》里说:‘不妒不贪,哪能不好?’”子路终身都在诵读这句诗。孔子说:“仅仅这样,怎么能算是好呢?”

【解】

孔子赞扬子路美德,但同时又对子路将其天天挂在嘴边,沾沾自喜的行为提出批评。旨在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树立更高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①雕②也!”

【注】

①后:代指“不”。古人用“后”代指“不”,谦辞也。②雕:通“凋”,凋零、凋谢。

【译】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树和柏树不凋谢。”

【解】

这一章孔子用松、柏来比喻意志坚定和品德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松柏的气节操守激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其影响深远,不言而喻。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没有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解】

仁者悲天悯人,忧己之德行,忧天下苍生,唯独不忧外在荣辱。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②。”

【注】

①适道:适,往。这里指追求道。②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通权达变。

【译】

孔子说:“可以在一起学习,未必可以同走一条路;可以同走一条路,未必可以坚守同样的原则;可以坚守同样原则的,未必能有同样的灵活性。”

【解】

孟子讲:“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但遇到嫂子掉进井里,应该伸手施救,这就是权宜、权变之计。儒家强调“立于礼”,但同时又能权衡通达,即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具。

【原文】

“唐棣①之华,偏其反而②。岂不尔思?室是远而③。”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

①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普通树木开花都是先合后开,唐棣树开花是先开后合。②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③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花开,翩翩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呢?只是你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恐怕没有真想,如果真想,还会感到远吗?”

【解】

唐棣花开,翩翩摇摆,孔子借题发挥,认为摇来摆去并非真执着,否则“我欲仁,斯仁至矣”,怎么会感到远呢?

乡党第十

【原文】

孔子于乡党①,恂恂②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③言,惟谨尔。

朝,与下大夫④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⑤如也。君在,踧踖⑥如也,与与⑦如也。

论穆公霸

【注】

①乡党:乡里,本乡本土。②恂恂:温和恭顺。③便便:善于辞令,形容言语明白流畅。④下大夫:在周代的分封等级制度中,卿是最高一级,即“上大夫”,其余即“下大夫”。⑤訚訚(yín):中正而有诤辩的样子。⑥踧踖(jí):恭敬的样子。⑦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

孔子回到本乡,非常温和恭敬,就像不善言辞一样。他在宗庙祭祀或朝廷议政时,雄辩滔滔,但很谨慎。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交谈,和气欢乐;同上大夫交谈,中正而有诤辩;国君临朝时,言行恭敬,威仪适中。

【解】

本章记录了孔子在不同场合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孔子在乡亲父老与高官国君前的态度可与今日之为官者作一比较。

【原文】

君召使摈①,色勃如也②,足躩③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④如也。趋进⑤,翼如⑥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

①摈(bìn):通“傧”,接待宾客。②色勃如也:脸色突然庄重起来。③躩(jué):快速的样子。④襜(chān):整齐的样子。⑤趋进:疾趋而进。⑥翼如:如鸟舒翼。

【译】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神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了,和站在一起的宾客致礼揖让,向左拱拱手,向右拱拱手,衣服前后摆动,潇洒飘逸。快步前行的时候,姿态优雅就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接见结束,他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解】

等客人已经走远不再回头,自己才回来,显示出了孔子的礼貌和慎重。

【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①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②。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③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④,逞⑤颜色,怡怡⑥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敬入公门

【注】

①鞠躬如:谨慎而恭敬的样子。②阈(yù):门槛。③摄齐(zī):提起衣服的下摆。④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⑤逞:舒展开,松口气。⑥怡怡:和乐的样子。

【译】

孔子走进朝堂的大门,仪态谨慎、恭敬,好像没有他容身之地一样。他不在门的中间站立停留,进门时也不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肃穆恭敬,脚步加快,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的下摆走上朝堂的时候,弯着腰低着头,十分恭敬谨慎的样子,屏住气就好像不呼吸一样。出来时,走下一级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便加快了脚步,姿态就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解】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在朝廷为官上朝、退朝时遵循周礼的神态、步伐,从中体现了孔子对国君的尊重态度,以及他忠于职守、克己复礼的精神风貌。

【原文】

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②,足蹜蹜③,如有循④。享礼⑤,有容色。私觌⑥,愉愉如也。

【注】

①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大夫出使邻国时拿着代表本国君主的圭。②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③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④循:沿着。⑤享礼:献礼,指使者受到接见后,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⑥觌(dí):会见。

【译】

孔子出使其他诸侯国时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不胜任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朝下拿起时好像给人递东西的样子。神色肃穆,小步谨慎前行,好像沿着一条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上,面容谦和愉悦。和邻国君臣私下会见的时候,仪容显得轻松愉快。

【解】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受君命出使邻国的礼仪。古代大夫出使其他诸侯国时,都要拿着代表本国国君的圭出访。而作为执圭出访的使臣可谓是责任重大,因此要求使臣不但要才智过人,而且要通达礼节。

【原文】

君子不以绀饰①,红紫不以为亵服②。当暑,袗绤③,必表而出之。缁衣④羔裘,素衣麑⑤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⑥,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⑦。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⑧,必杀⑨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⑩,必朝服而朝。

梦奠两楹

【注】

①绀(gàn)(zōu)饰:绀,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②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是贵重的正服所用的颜色,所以便服不宜用红紫色。③袗(zhěn)(chī)绤(xì):袗,单衣,细葛布。绤,粗葛布。④缁衣:黑色的衣服。⑤麑(ní):小鹿。⑥寝衣:被子。⑦居:坐。⑧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成,多余的布不裁剪,折叠缝上。⑨杀:裁剪。⑩吉月:农历每月初一。

【译】

孔子不用黑色给衣服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作平常居家所穿的衣服。夏天,在家穿着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外出必定加上外衣。天寒时节,穿着黑色的羔羊皮大衣配黑色的罩衣,穿白色的鹿皮大衣配白色的罩衣。穿黄色的狐皮大衣配黄色的罩衣。平时在家穿的裘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方便做事。睡觉一定要有小被,超过身体长度的一半。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除去服丧期,没有不佩戴玉器的。除了上朝和祭祀的礼服,其他衣服总是有裁剪连缝。绝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戴着黑色的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朝见的官服去朝拜君主。

【解】

此章讲孔子穿衣服的礼制。中国传统以白吊丧,黑色是好颜色。红色、紫色为君王用的贵重颜色,一般人不能随便用。“礼”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定名分”,在色彩的使用规定上也是如此。

【原文】

齐①,必有明衣②,布。齐,必变食③,居必迁坐④。

【注】

①齐:通“斋”。②明衣:浴衣。③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食物。④迁坐: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与妻妾同住。

【译】

斋戒前,一定要先沐浴,穿着用布缝制的浴衣。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和居住的地方。

【解】

斋戒时必须秉承“敬”“畏”心理,保持身体洁净,适当禁欲。

【原文】

食不厌①精,脍不厌细。食饐②而餲③,鱼馁④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⑤,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⑥。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⑦,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⑧,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⑨,必齐⑩如也。

【注】

①厌,餍足,饱足。②饐(yì):陈旧,过时,指食物放久了。③餲(ài):变味了。④馁(něi):鱼腐烂了,不新鲜。⑤时:用餐时间。古人大夫以下,一天仅朝夕二餐。⑥气:通“饩”,粮食。⑦不撤姜食:饮食完毕,饭菜都撤下席案。唯独姜不撤,因姜有辛味而不熏,可以提神。类似现在饭后喝茶或咖啡。⑧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后,便可以得到国君赐予的祭肉。不过,祭祀活动通常要持续三天,所以这些肉就不新鲜了,不能再过夜了。⑨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间祭祖。⑩齐:通“斋”。

贵黍贱桃

【译】

吃饭不因米饭精细就多吃,吃肉不因做得精致就多吃。食物馊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的色泽不新鲜了,不吃。变质发出异味了,不吃。食物煮得过生或过熟,不吃。不是用餐的时间,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调味酱料放得不适当,不吃。肉虽多,但不吃得超过主食。只有饮酒没有限制,不喝醉即可。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吃完了,姜碟留着不撤,但也不多吃。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所领得的祭肉,不留到第二天。家庙敬献的祭肉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平时生活,即使是粗茶淡饭清汤,吃前也一定要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解】

孔子曾说,“疏食饮水,乐在其中”,同时又提到“士耻恶食,不足与议”,所以这里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译作“不以食物精细而满足,不以肉食精制而多食”。“厌”,当为满足的意思。“不厌”,即“不以……餍足”“不以……满足”。

【原文】

席①不正,不坐。

【注】

①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所以人们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解】

古人坐席,天子五层,诸侯三层,大夫两层。如果宴席为南北向,则以西为上;宴席为东西向,则以南为上。

【原文】

乡人饮酒①,杖者②出,斯出矣。乡人傩③,朝服而立于阼阶④。

【注】

①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②杖者:拄拐杖的人,这里指老年人。③傩(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一种仪式。④阼(zuò)阶:东面的台阶。主人站在大堂东面的台阶,欢迎外来宾客。

【译】

乡人举行饮酒礼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走出来。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解】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遵守乡人饮酒的礼规,同时也体现他尊老、敬老、爱老的高尚品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修身的关键。从儒家的角度讲,尊老体现的是“大爱”精神,所以孔子在这里以身作则,从生活的小事中恪守尊敬老人的行为规范。

同类推荐
  •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旨在针对当代人的精神境遇,有侧重地选择思想大师孔子的言论,阐释他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人文思想。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 行走,一堂哲学课

    行走,一堂哲学课

    改变世界走向的思想,都是走出来的!“走路”并非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无论悠闲漫步,还是沿计划好的道路健行,行走令我们暂时摆脱各种世俗的责任义务,回归简单的“移动两足动物”。不少哲学家都热衷走路:尼采不断行走,以对抗剧烈头痛,直到再也无法挪步;兰波靠行走释放年轻的激情与灵感,内瓦尔则是为了抹去他的忧伤。卢梭只有在行走时才能够真正地思考、写作、创造、获得灵感,只要一看到桌椅他就感到一阵恶心。梭罗喜欢走到大自然中去冥想。“走路”终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 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本书便是通过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等八位国学大师的角度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华,使读者通过“知行合一”的口号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探讨“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热门推荐
  • 临安慢慢是长情

    临安慢慢是长情

    文案一:路慢慢第一次遇见宋临安,被连累扣掉一大笔工资。路慢慢第二次遇见宋临安,狠狠踩了宋临安一脚。路慢慢第三次遇见宋临安,宋临安成了她的学长。出于对学长的敬爱之情,路慢慢谨小慎微,乖乖在宋临安面前扮演着人畜无害的兔子学妹。没成想,宋学长却是筹谋许久、步步紧逼、攻城略地。学妹,谈个恋爱吗?文案二:路慢慢她妈是个颜控,所以找了路慢慢她爸。从小眼瞅着路爸路妈美貌长大的路慢慢,就如同吃惯山珍海味的皇帝偏爱清粥白菜一样,初三时就立志,坚决不和长的帅的男生谈恋爱。偏偏,她又遇见了宋临安。宋临安,文韬武略,足智多谋,貌比潘安,玉树临风……什么都好,就一点,长的太好看。路慢慢摇头又晃脑,可惜啊可惜。但大概宋临安也是个偏爱清粥白菜的怪皇帝,那么多崇拜他的美貌奉他为神袛的女生,他不要。偏盯上了对他没那么有非分之想的路慢慢。她还能怎么办呢?当然是收了这众多小妖精垂涎的唐僧肉!毕竟她随路妈,是个颜控啊!呐,听说你长的很好看~
  • 隔壁那只小凤凰考上大学了!

    隔壁那只小凤凰考上大学了!

    芊芊一百岁时,火焱正色:“她救过我一命,我只把她当妹妹。”后来,芊芊初初长大,昔日那个软糯可爱招人疼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眉眼清冷,一笑倾城的少女,风华绝代,灵动狡黠。追她的男人从东边排到了西边,各个虎视眈眈,扬言非她不娶。好友转过头,看好戏一样看着身边一张脸黑的如锅底一样的男人,问:“你不是说只把人家当妹妹吗?”男人瞪了他一眼,眼神冒火,语气是难得的焦急不已“滚!”说完,根本不等他反应,男人便已没了踪影,抬头一看……啧,那个不顾形象爬楼上去的玄衣男人,不正是刚刚气急败坏骂他的人吗?呀呀呀!还说把人家当妹妹?死鸭子嘴硬!这下淡定不下去了吧?PS:本文男女主均腹黑,男主前期比女主强,后期势均力敌,1V1,双洁。PPS:作者三观不正,所以女主三观也稍稍偏一丢丢,请各位看官原谅。PPPS:本文不狗血,是作者良心之作,文案无能,还请诸位点进正文看一看,蟹蟹大家。
  • 追龙逐凤连山决

    追龙逐凤连山决

    晋阳山沟少年萧龙,大学毕业,一次意外,偶得《连山》,和初恋女友水妹在昆城遇到蜀中青衣山女子大学毕业随父经商的韩佳,演绎了一场在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争斗中充满惊险,悬疑的创业奋斗经历以及友情,亲情,爱情纠葛的人生传奇和悲欢离合的凄美爱情故事。
  • 在下秘卡师

    在下秘卡师

    他被人们称为秘卡师,别人永远也无法猜到他下一张会出什么卡,因为他用的卡牌人们从没见过。陈成:“他们都叫我秘卡师,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名字。”一个红发热辣美女贴了过来:“您就是秘卡师吗?”陈成正色道:“没错,在下正是!”五阶6星卡:品如的衣柜效果:指定对象着品如之衣,搔首弄姿,可打断敌方技能。八阶9星卡:薛定谔的猫效果:当结果呈现五五开时,偏向自己有利的一方。
  • 华丽又漂亮地生存到最后

    华丽又漂亮地生存到最后

    如今王者荣耀已是世界级电子竞技项目,而蝉联两年国内冠军的T1电竞战队CGO竟然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女队员?
  • 铸刀为道

    铸刀为道

    在游戏万古世界中唯一的铸造大宗师,张开双眼发现自己真的重生在一个真实的万古大世界中,铸人也铸刀,此刀是我道,冷锋、热血、情义,唯有我手中刀,诉我心中意。
  • 龙凤斗:皇后在上朕在下

    龙凤斗:皇后在上朕在下

    她叫帅悠贝,人生又衰又背!作为一名牌医科大学的高材生,她连续五次医科考试考试败北,在第六次参加考试时被一记响雷劈中,然后华丽丽地穿越了……世人都说穿越好,金山银山堆上天。世人都道穿越好,美男俊哥看不完。
  • 不灭修罗帝

    不灭修罗帝

    三世轮回,威凌诸天!一手不灭修罗道,一手大炼玄体诀,看我如何战万族,败天骄,笑傲宇宙之巅!
  • 皇室第一管家

    皇室第一管家

    【完结】“殿下,请用餐。”“殿下,该上课了。”“殿下,请换衣。”“殿下,我走了。”“殿下,再见。”尹灵是一个欧洲小国的公主,因一次祸事沦落亚洲小城市。在这里相处了两个月,尹灵认识一个阳光少年金恩俊。为了气总是对她恭谨的具有“皇室第一管家”之称的尹泽轩,为了气总是以主仆相称的尹泽轩,尹灵毅然转身选择金恩俊。却不知这样的行为只惹来他的奔走……
  • 杜涯论

    杜涯论

    杜涯是在黑暗中写作的一位诗人,因为她的写作常常像是幽暗的世界里闪烁的星火,那样幽微、孤绝,但又隐隐发散着一种凛然的浩瀚之气。杜涯自述:“2002年秋天,我看到了宇宙的黑暗。早在1999年秋天,我看到了物质的最终崩解和消失,我感到心中的某种东西在轰隆轰隆地坍塌:我所信任的大自然,我一直相信那永恒不变的永不会消失的大自然,原来终有一天是要消失的,不存在的。”她的诗歌总是从具体的事物、身边卑微的事物出发,但仅仅是出发,然后她就引入了自己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问,展现尘世精华的、缄默不语的挽歌世界与无法摆脱的终极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