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600000016

第16章

【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围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说:“我虽然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但你们不要因此而感到拘束。你们平时总说,‘不了解我啊!’现在,假如有人了解并想重用你们,你们想要做什么呢?”子路草率地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常常受到别国的军队来侵犯,加上国内又发生了灾荒。这时让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的时间,便可以使老百姓人人英勇善战,而且明辨是非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说:“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回答说:“一个国土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之中,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我愿意在这方面加强学习。举行祭祀活动,或者同各国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皙,你有什么打算呢?”这时曾皙正在弹瑟,瑟声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他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并不妨碍什么啊,都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换上了轻盈舒适的春衣,我邀上五六位朋友,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走出去了,曾皙留在最后。他问孔子说:“夫子对他们三人的话如何评价呢?”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那么,夫子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推崇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冉求讲的并非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哪里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够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又问:“那公西赤所讲的并非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为了国家又是什么?如果像公西赤这样的人只能做司仪之小事,那谁又能做治国之大事呢?”

【解】

孔子在闲暇之际与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皙亲切交谈,倾吐各自的志向。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各有特色,也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性格。但不论是子路的豪侠、冉有的谦逊,还是公西华的委婉,他们谈的都是治理国家的问题,而在孔子看来,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称不上完美。虽然曾皙从始至终也没有谈到国家大事,他只是描绘了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一个优哉游哉的春游境界,但实际上他是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足以让孔子对他的观点表示赞赏。

门人故事棍棒底下出孝子

曾点是曾参的父亲,其对子女的教育堪称严苛。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棒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过去。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自己伤得不重且没有愤愤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打就受着,大打就赶紧跑)。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

颜渊第十二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⑤无怨,在家⑥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⑦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⑧。”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己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克复传颜

【注】

①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顺仁德。③目:具体的细节。④事:从事。⑤邦:诸侯统治的国家。⑥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⑦司马牛:姓司马,名犁,字子牛,孔子的学生。⑧讱(rèn):说话谨慎。

【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每天都能做到以礼仪约束自己的言行,天下便尽归入我的仁心了。能否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细节。”孔子说:“不合于礼制的事情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言辞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语不要说,不合于礼法的事情不要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不是很聪明的人,也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

仲弓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出门办事仪容整肃就如同去接见贵宾,役使百姓就像承办重大的祭祀仪式一样慎重严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在国家任职的时候不做令人怨恨的事情,闲居在家也没有让乡邻厌恶的行为。”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是聪敏的人,也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说话是慎重温婉的。”司马牛说:“只要说话慎重,就可以认为是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解】

根据弟子各自的性格特点,孔子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关于“仁”的具体修养方法。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是为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成为有德之士共同遵奉的信条。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己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既不忧愁也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也不恐惧,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又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心忡忡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人的死生是命中注定的,人的富贵决定于上天。君子遵礼恭敬又没有失误,与人交往恭敬而合乎于礼规,那么,四海之内就都是兄弟了。君子的德行高尚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解】

大概司马牛神情多忧,所以当他向孔子问及“君子”时,孔子回答“不忧不惧”。孔子的话,言简意赅,但司马牛似乎没充分理解。而当司马牛向同学子夏倾诉时,子夏的回答更文学化和具体化,“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③也已矣。”

【注】

①谮(zèn):谗言。②愬(sù):诬告、诽谤。③远:远见卓识。

【译】

子张问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明智。孔子说:“对于那种像水一般暗中润物的诋毁他人的谗言,切身感受到的伤害和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对于那种如水一般暗中润物的诋毁他人的谗言,切身感受到的伤害和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以说是有远见卓识的了。”

【解】

孔子言下之意,知人者明也。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

①兵:兵器。

【译】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完善,老百姓信任统治者而上下同心。”子贡说:“如果发生了不得已的情况,需要作出取舍,应当先舍去哪一种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应当再舍去哪一种呢?”孔子说:“减少粮食储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失去了老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那么,国家也就无法存在了。”

【解】

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但孔子认为,这三者当中,信义是最为重要的,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人学思想。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失去了信任和信心,那么这样的国家也就名存实亡了。所以说,“取信于民”乃是从政之基,立国之本。

【原文】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③犹犬羊之鞟。”

【注】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②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③鞟(kuò):去掉毛的皮。

【译】

棘子成说:“君子有笃厚的品质就行了,文采有什么用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品质,品质如同文采,二者同等重要。就像虎豹的皮去掉了毛的文饰后与狗羊的皮去掉毛以后没有分别一样啊。”

【解】

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质”就可以了,没必要有“文”。子贡则强调“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并用毛比喻文,用皮比喻质,认为有质才有文,有文才有质,文与质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

①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十分取一。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

鲁哀公问有若说:“收成不好,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的田税,我尚且感到不能保证足够,如果像你说的,又怎么能保证用度呢?”有若回答说:“如果老百姓富足了,您又怎么会用度不够呢?老百姓贫穷了,您又怎么能够丰足呢?”

【解】

这一章有若指出富国的唯一途径则是富民,只有老百姓富足了,国君才会丰足,国家才会昌盛,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而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思想在今日也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子张问崇德①、辨惑②。子曰:“主忠信,徙义③,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②惑:迷惑,不分是非。③徙义:向义靠拢。

【译】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辨别疑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啊。喜爱的人就希望他长寿,厌恶的时候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一会儿要他活,一会儿又恨不得让他立刻死掉,这就是惶惑啊。正如《诗经》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那样势力,但也是如同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一样的可笑啊。’”

【解】

这一章孔子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有修养的人能做到理性地一视同仁,认识到每个人的缺点优点,不会感性地过分喜爱一个人或过分讨厌一个人。

【原文】

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

①齐景公:姓吕,名杵(chǔ)臼(jiù),春秋时齐国君主,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各行其道。”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像个做君主的,臣子不像做臣子的,父亲不像做父亲,儿子不像做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晏婴沮封

【解】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杀父等不义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管理国家和稳定社会的关键在于整顿社会秩序,因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于是,孔子告诉齐景公说,只有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等级秩序,人人安分守己,各尽其职,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才能使社会正常发展,使国家得到治理。

【原文】

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狱②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③。

【注】

①片言:打官司时原告与被告两方的一面之词。②狱:案件。③宿诺:久未兑现的诺言。宿,久。

【译】

孔子说:“能够依据诉讼者单方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自己的诺言从不拖延一天。

【解】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的特点是忠信、耿直、果断、明决,但同时也急躁和轻率。在这里,孔子说子路能够依据诉讼者单方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对此,孔子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孔子对子路“无宿诺”的方面是给予肯定和赞扬的。

【原文】

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②乎!”

化行中都

【注】

①听讼:听诉讼审理案件。②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之事。

【译】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一定要让人们没有诉讼的案件发生才好!”

同类推荐
  • 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研究:从“关怀自身”到女性主义

    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研究:从“关怀自身”到女性主义

    本文通过阐释福柯对康德式“启蒙”概念的分析及其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分析福柯从“自身”出发建立的相关美学理论。在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基础上,讨论福柯的生存美学理论,以及该理论对当代女性主义思潮起到的启示作用。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科学与无神论文集

    科学与无神论文集

    将无神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构建成型,是我们当前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的特殊需要,是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科学研究无禁区,唯真理是从。世界上究竟有鬼神还是无鬼神?我们至少不能误导青年学子。本书内容包括:对邪教的揭露和对人体特异功能的批评,宣扬科学精神;对“文化传教”的审视和“宗教渗透”的关切,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以宗教信仰自由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问题的探讨。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通俗浅易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范畴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阐释。写法推陈出新,开时代之风气,使哲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贴近普通民众。本书自出版以来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热门推荐
  • 多少傻姑娘借追星的名义动了真情

    多少傻姑娘借追星的名义动了真情

    又名《归尘》北柠,北方有柠,其不知几万里远。你的出现就是最美好的意义——追星女孩南尘:我喜欢一个人,可是,我什么也为他做不了,只希望他能一生幸福,得偿所愿。北柠:在遇见她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阴暗的人,也没有想过未来,觉得好好过下去就很棒;在遇见她之后,我发现我好像开始期盼未来的生活,未来有她的生活。“你好,我叫北柠。”“你好……”“你是不是喜欢我?”“你为什么送东西给我?”“我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喜欢的是你,是你而已……”“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我好喜欢你啊!”“我好像越来越喜欢你了……”“所以啊,你要每天都多喜欢我一点……”“你要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的钢铁直男,也没有什么当代唐僧,如果有,那只是因为遇到的不是他喜欢的人……”“我们北柠是最棒的人,我最喜欢你了……”“乖宝……”“我会乖乖的……”“你真的很烦……”“我怎么成了这样?”“你在哪?”“对不起……”“可是我很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只喜欢你……”…………很久很久以后,他们才明白,原来最好的结局,就是彼此杳无音信。钟情于你,也终止于你。
  • 生命秘密(生命百科)

    生命秘密(生命百科)

    生命秘密遗传人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自己的性格。有的时候这种性格看起来好像是从我们的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然而要想再追究这些性格是来源于何处,却又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 王妃娘娘至尊天下

    王妃娘娘至尊天下

    她作为二十二世纪的明星小花旦和新起的雇佣杀手,被众人所推崇,可她依旧淡然释之;直到一天,她的命运轨迹发生变化……她在七大国之间周旋,亲手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她再遇见他,当他再邂逅她。明明一切才开始,可他和她的命运之轮早已开始转动;这一世的他们是否能改写他们的结局……
  • 青涩的蜜糖

    青涩的蜜糖

    命运让两个沿着不同轨道的人相遇,碰撞出最美的火花。顾辰逸知道花幽染是自己最心爱的人,为了一场阴谋他狠心放弃了她,却从未料到,她竟然跟校草彬蔚好起来了。不行不行,为了这场生命里最重要的邂逅,顾辰逸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把花幽染追到手。“哎呦?染染,你……你长得好像我下一任老婆喔!”“哦。”“哦?那个……那个……”“我不会随便找老公,家暴男、妈宝男、抠门男、渣男,我这里都不欢迎。”“我……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想娶你……”隔日,顾辰逸搂着花幽染。有人看不下去了,直说:“顾辰逸,请你和花幽染注意形象。”“我和我老婆碍你什么事儿了?”“顾辰逸,花幽染这几天脾气有点差。”“怎么了?我老婆,我惯的。”[欢迎大家常来玩啊~]
  • 盛开在时光深处的暖阳

    盛开在时光深处的暖阳

    喜欢一个人,就能和他(她)走在一起了吗?
  • 非洲狮传奇2:成长蜕变

    非洲狮传奇2:成长蜕变

    草原上最弱小的狮子在失去姐姐的援助后能否得以成长,化茧成碟呢?
  • 十方无极

    十方无极

    一场莫名其妙的分离,让丰衣足食的潇云踏上了一条浴血之路。从不韵世事到心有羁绊,又经历了怎样的心伤?当潇云实力强大的时候,却发现一切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实力变强而结束!潇云渐渐才明白,这世间最可怕的并不是只有无情的苍天和大地,还有那温柔的嘴、险恶的心。当这天地容不下我,人心隔着肚皮我琢磨不透的时候!那我也只好捏碎这心、踏破这大地、碎了这苍天。苍天求饶般的问我:“我何曾伤害过人?我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潇云只是冷笑一声道:“可你这苍天又曾饶过谁?”
  • 杨柳岸琉璃歌

    杨柳岸琉璃歌

    三代人的时间,两代人的时空,共同演绎同一段故事。春繁知叶绿,杨柳岸边生。秋风掠阡陌,谁唱琉璃歌?
  • 绝世唐门之二次轮回

    绝世唐门之二次轮回

    消失的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天下第一宗门,竟然对他唯命是从?原来啊,这竟是一场戏,可是,他的亲人究竟在哪里?隐藏的第二武魂,威力究竟何在?真正少主的武魂,为何是他的武器?一年一灭,悄然回首,原来破绽竟这么多?到了最后,一切的一切,竟是布置好的吗?他不相信,他要把幕后黑手找出来,可是,找到了又怎么样?打得过吗?还好,有自己爱的人在身边,可是,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背叛我啊!!我有什么不好的?我明明更强大啊!!!面对爱的背叛,相伴人的离去,他能坚持住吗?回想起来,那些在年少时的记忆是怎么回事?为何,那么熟悉?像是来自远古,却又像在身边,他想找个人问问,这时却发现,当初的人早已离开......
  • 危机的逻辑

    危机的逻辑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曾经和正在发生的各种金融骗局和投资陷阱。如次贷危机的幕后真相、斯坦福国际银行诈骗案、美国梅道夫案,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连环骗、比特币投资隐患、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国股市中的秘密等,涉及银行、证券、慈善、收藏品投资、房产投资、股市、公司并购等多个领域。在生动而真实的揭秘之后,作者还用大量笔墨分析了每个骗局背后的金融原理和经济常识,以及相应的识别应对之法,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防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