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600000018

第18章

【解】

周公和康叔是兄弟,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两国政治通达,人皆和谐,政风淳厚,化如兄弟。然而,到了春秋时代,两国都出现了道德沦丧、政风腐败、价值错位等问题,这也如同兄弟一样。可以说,这一章孔子主要是对当时卫国那种“父不父、子不子”,以及鲁国那种“君不君、臣不臣”的紊乱动荡的政治局面发出感叹。

【原文】

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曰‘苟③合④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

①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他追求的是一种豁达超俗的生活态度。②居室:居家过日子。③苟:差不多。④合:足。

【译】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开始有一点财产,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微增加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完备了’。当他更富有时,他又说‘差不多完美了’。”

【解】

人生易老,世事难长,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居室华美、物质享受,而应别有所求。公子荆能居家能不奢侈,知足常乐,故孔子称赞其“善居家”。

【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适卫击磬

【注】

①仆:驾车。②庶:众多。

【译】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丁兴旺,之后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生活富足。”冉有说:“百姓富了以后,又该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解】

《管子·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孔子也持“先富后教”的观点,认为百姓富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国家经济的繁荣,而以仁、德、礼教化百姓则是稳固政治的重要手段。

门人故事冉有用矛于齐师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齐国军队向今天的长清县集结,意在攻打鲁国。面对气势汹汹的齐军,鲁国的执政官季康子很害怕,对家臣冉有说:“齐国军队已经到了长清,我们该怎么办呀?”冉有建议季康子果断迎战。两军交战之后,冉有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打败了齐国军队。

季康子平时只知道冉有是“政事”高手,没想到他还会指挥作战,就问他:“你跟谁学过指挥作战呀?”冉有答:“跟我的老师孔子学的。”然后趁机把孔子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季康子于是决定迎请孔子回鲁国。终于,周游列国达14年之久的孔子回到自己的祖国。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①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

①期月:期,匝也。十二个月轮换过一周,即一年的意思。

【译】

孔子说:“如果有人能够任用我治理国家政事,一年的时间便可以初见规模,三年就一定会见到成效了。”

【解】

这一章表达了孔子的政治抱负,期望自己能够参与治理国家政事的态度,并对自己的德行和才干充满了信心。

【原文】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后仁。”

孔子延医

【注】

①世:三十年为一世。

【译】

孔子说:“善良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确实就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啊!”

孔子说:“如果有统治天下的君王兴起,也必定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

【解】

即使善良的人治理国家,刑罚的废除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即使王者治理国家,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的。可见为政不可冒进,理想的社会风貌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成的。

【原文】

子曰:“苟①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注】

①苟:如果,假使。

【译】

孔子说:“如果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从事政务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又怎么能纠正别人呢?”

【解】

突出强调了为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但综观历史现实,也应认识到道德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二者不可单纯地一概而论。

【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①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②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③闻之。”

【注】

①晏:迟、晚。②事:事务。③与:参与。

【译】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要办。”孔子说:“怕是季氏的家事吧。如果国家有重要的政务,即使国君不任用我了,我也会参与知道的。”

【解】

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孔子为鲁大夫。季氏权大,其于国政,大概有不在公朝上议论,而只在家里同家臣谋划的。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

①几:近。

【译】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答道:“任何话语都不能达到如此玄妙的境地,有近乎于这样的情况。人们常说,‘做君王很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了做君主的难处,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兴国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导致丧国,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任何话语都不能达到如此玄妙的境地,有近乎于这样的情况。人们常说,‘我作为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只是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啊。’如果他的话说得对,而又没有人违抗,不也是好的吗?但是,倘若他的话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丧国吗?”

【解】

这一章孔子劝导鲁定公不应因国君所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而感到高兴,强调统治者应该谨言慎行,因为居上位者的一个念头、一句话都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

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使近处的人感到喜悦,使远处的人慕名而来。”

【解】

这一章孔子从管理成效的角度回答了叶公的问题。他认为,治理国家重在取信于民,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到周围人的赞许和拥戴,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原文】

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

①莒父:鲁国的城邑,位于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向孔子询问如何施政。孔子说:“不要图快,更不要贪求眼前的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眼前的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解】

“为政欲速非善政,为学欲速非善学”,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惨痛经验不应被忘却。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①有直躬者②,其父攘羊③,而子证④之。”孔子曰:“吾党之直⑤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归田谢过

【注】

①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②直躬者:正直的人。③攘羊:偷羊。④证:检举,揭发。⑤直:正直。

【译】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坦率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就去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人的正直和你讲的这样的事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而正直就在其中了。”

【解】

孔子讲的“正直”更多指的是“情感的真诚”,而叶公讲的“正直”更偏向于“道义的真诚”,自古这两者的争论就没有休止过。所以后世儒家才有那么多“忠孝不能两全”的感慨。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言行恭敬规矩,为国家办事时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即使到了落后的夷狄之地,也不背弃这些原则。”

【解】

中国与“夷狄”之分,从孔子时代起,就偏重文化概念而非种族概念。儒学不仅教化百姓,同时也教化“夷狄”,汉、唐册封外族高官而不问其种族,就是因为其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上,结果就是中国不断地用文化同化了各民族,甚至后来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①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硁硁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

【注】

①何如:如何、怎样。②果:果断、坚决。③硁硁(kēng):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固执的样子。④斗筲(shāo)之人:这里比喻器量狭小的人。筲,竹器,指容量很小的东西,一般只容一斗二升。

【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之为士呢?”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羞耻意识,出使外国各方,能够不辜负君主的使命,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子贡又问道:“请问比这次一等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在自己所处的宗族中被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邻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言而有信,做事果断坚决,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虽然是鄙陋的小人,也可以称作是再次一等的人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唉!这般器识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呢!”

【解】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是一个特殊阶层,与近代文化中的知识分子相近。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中的下层。到了春秋时代,“士”则成了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孔子认为,士的三个层次分别是行于国、达于家族,或言行一致的小人,但“今之从政者”,连一般百姓的品德见识都没有,何足道哉!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

①中行:行为符合中庸。②狷(juàn):有所不为、洁身自好。

【译】

孔子说:“我找不到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朋友,也一定能找到那种性格积极进取而洁身自好的人相交往啊!志向高远狂放的人能够积极进取,洁身自好的人能够固守信念,有所不为。”

【解】

狂者志向远大、狂放不羁、积极进取;狷者固守信念、洁身自好、消极抵抗;中庸之人可遇而不可求,退而求其次,狂狷者也是可以交往的。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②子曰:“不占③而已矣。”

三垅植楷

【注】

①巫医:用祈祷为人治病的人。②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出自《易经·恒卦·九三爻卦》中的句子。③占:占卜。

【译】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俗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了。’这句话说得真好啊!”《易经》中说,“人若不能持之以恒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就免不了会招致羞辱。”孔子说:“这是告诉那些没有恒心的人不必去占卦了。”

【解】

在《雍也》篇里,孔子正是赞扬颜回有恒心,且能坚持德行,在这里孔子强调“恒心”,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原文】

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注】

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在一起,叫作和。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作同。

【译】

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

【解】

“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则是盲目苟同,完全没有自我。“和而不同”的社会必定是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一味强调“一心”“一律”的社会未必好。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

子贡问孔子说:“同乡的人们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同乡的人们都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不能肯定。这些都不如他同乡的人中有德望的人称赞他,有恶行的人憎恨他。”

【解】

在这里孔子指出了一个识人需要注意的准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听取众人的意见是有必要的,众人的评论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依据。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②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③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

①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②说:通“悦”。③器:量才而用。

【译】

孔子说:“君子相处共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喜欢。用不合乎道义的行为去讨好他,他是不会高兴的。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小人相处做事很难,但也很容易取悦他。虽然用不合乎道义的行为讨好他,他也会感到高兴的。但他在使用人的时候,却总是求全责备。”

【解】

君子奉行忠恕,用人所长,容人之短。小人嫉人所长,非人之短,依恃其势苛求完备。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观象知雨

同类推荐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犹太人智慧全书

    犹太人智慧全书

    本书对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财箴》和《诺未门》中浩若烟海的智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其分为三个类别:经商智慧、处世智慧和教育智慧,全面揭示了犹太人的思维方式、致富策略、处世哲学以及教育方法。让读者在读智慧的同时增长智慧。《犹太人智慧全书》是一本经历了数百年社会发展的举世经典,一本塑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巨著,西方每一个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成功人士推荐的传世典籍,读后,您也可以成为一名睿智而智慧的人,无论是在商海中还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
  • 别在意别人走多快,专注于自己走多远

    别在意别人走多快,专注于自己走多远

    这个世界有时像个漩涡,稍不留意就被卷入其中。你看着大家都在做的事,听着大家都在说的话,不知不觉,你也成了别人口中的“大家”一员。突然有一天有人问你,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就像被远射灯照射的迷途小鹿,一脸茫然与惶恐。你似乎什么都想做一点,又好像什么都做不了。一时间,专注成了一件难事。有人相伴固然很好,但别让太多嘈杂迷失了自己;有时候你需要关上一些窗户,独留一扇自在呼吸。专注你想做的事,心无旁鹜且乐在其中。
热门推荐
  • 诱爱成婚

    诱爱成婚

    自己的警察闺蜜失踪一个月,唯一的嫌疑人竟然是A市万千少女都想嫁的霸道总裁,这下她该怎么?明明在她踏出救闺蜜的第一步就感觉到失败了,可某总裁似乎总是送上门来了。这样引火上身的举动张墨寒后悔了,捂着胸口问上天,现在跑还来得及吗?某男邪魅一笑:“盯了你那么多年,当然来不及了。”
  • 一梦转三千
  • 娇妻良医

    娇妻良医

    两度生死,棺中醒来,肚子里带着一个“包子”的柳轻心,听着外边给她守灵的一对狗男女你侬我侬,不禁犹豫,本姑娘是该坐起来,吓死这两个王八蛋,还是消停儿的在棺材里面躺着,找个机会,带着肚子里的小兔崽子远走高飞?年代是明朝,人物属虚构,除了书里的药方,是出自各大医典和偏方手记验方,其他部分,都是故事~ps: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视病情方剂增减,若生病,请及时就医,勿自行依表症判断,草木常伴毒性和生克,用药需谨慎~千【娇】百媚终将老,一世繁华伴平生。
  • 辩中边论颂

    辩中边论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职者的演绎

    神职者的演绎

    我谨守着神明的荣光,行走在无边的大地,歌颂荣耀,传播信仰。…………这是单属于某位牧师的旅途。
  • 泽夫人你缺个老公

    泽夫人你缺个老公

    结婚后,某位爷就从桀骜黑粉风,转为炫妻迷弟眼——“这是选美冠军?还没我们家昔昔好看呢!”手下:您是执行长,您说谁好看,谁就好看!“这是特级厨师的手艺?哪有我们家昔昔做的好吃!”手下:您口味偏重,懂!!“这女一号是谁定的?潜规则上位吗?”“夫人定的……”“哦……还是我们家昔昔有眼光,挑了个演技派!”手下:都知道泽夫人绝色倾城,身份神秘,双商逆天,可您也不至于这么没底线的炫妻吧?还让不让人活了!!
  • 女孩和三文鱼

    女孩和三文鱼

    《女孩和三文鱼》是“郁达夫小说奖”陈河的中短篇小说精选集,包括了中短篇小说《西尼罗症》《女孩和三文鱼》《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夜巡》《水边的舞鞋》《怡保之夜》《南方兵营》《猹》。《女孩和三文鱼》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雅图的华人女孩被绑架遇害的故事。《黑白电影里的城市》描写了20世纪末进入阿尔巴尼亚的中国药品经销商和一个当地女药剂师的情爱故事。《西尼罗症》发生在主人公买房后得知神秘的女邻居患有西尼罗症,在湖边休养,但一直没有见到过女邻居,直到在湖边看到一个流血的妇人,后来女邻居死去,湖边妇人也神秘不见,而主人公发现自己也患上了西尼罗症……
  • 惊世狂妻

    惊世狂妻

    传闻,神君为一女子堕落成魔。据说,魔君为一女子毁天灭地。事实是……她走,他追。她逃,他截。她议亲,他破坏。某女:“神君,你到底喜欢我什么,我改成么?”神君:“本君的喜好,独你一人,可千变万化。”某女:“自古神魔不两立,何况,神魔混血的后代基因不良。”半月后,神君嗜血归来:“现在,不存在神魔混血了。”阴谋诡谲大战爆发,魔女为天下魂飞魄散,神君为魔女颠覆苍生。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她重生归来,母死弟残,爱她的无一幸免,为扭转乾坤,她所作所为皆毁天灭地。他淡漠如雪:“你若被亏待,我愿这世间重归混沌。”
  • 啰嚩拏说救疗小儿疾

    啰嚩拏说救疗小儿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