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600000023

第23章

【译】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等国家大事都由天子决定;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等事宜由诸侯决定。由诸侯执掌国家大事,大概十世之内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如果国家大事由大夫决定,五代之内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如果是由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有不丢掉政权的。国家政治清明,那么政权就不在大夫手中。国家政治清明,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纷纷了。”

孔子说:“国家的政事不由天子决定的状况已经持续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的手中也已经四代了。所以,从桓公之后三家大夫的子孙也衰微了。”

【解】

大概是孔子针对当时的现实情况,作出的总结。在孔子看来,最理想的治理情况是由圣明的天子实施“有道”的政治,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侫④,损矣。”

【注】

①谅:诚信。②便辟:虚伪奸诈。③善柔:表面顺从而背后诋毁,即阿谀奉承。④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朋友直爽,朋友守信,朋友见闻广博,都是有益的。朋友虚浮,朋友圆滑,朋友夸夸其谈,都是有害的。”

【解】

人和人的交往,既体现着为人之道,更考验着识人之道。“亲贤臣,远小人”不仅仅是君主,对个人而言也是同样的。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①,损者三乐。乐节②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子糕仁恕

【注】

①乐:喜好,爱好。②节:节制,制约。③佚:同“逸”,安逸。④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有节制的礼乐,喜好称道别人良好的德行,喜好结交许多贤德的朋友,这都是有益的。喜好骄纵作乐,喜好安逸闲游,喜好吃喝玩乐,这都是有害的。”

【解】

如今,行千里路(旅游)和与宴乐(与朋友、同事聚餐)已经成为大家休闲娱乐、促进情感交流、增广见闻的常见方式,是当下的“乐”都是有损害的乐,还是寻常百姓的“乐”毕竟不同于君子之“乐”呢?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注】

①愆(qiān):过失。②瞽(gǔ):有眼无珠,指不能察言观色。

【译】

孔子说:“侍奉君子,常犯的过失有三种——不该说话的时候急于表现自己而说话,就是急躁;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就是隐瞒;没有观察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就是有眼无珠。”

【解】

察言观色自古就是人际交往的一大课程。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

孔子说:“君子处世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美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盛,要警惕争斗好胜;等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退了,要警惕贪得无厌。”

【解】

圣人同于常人者血气也,异于常人者志气也。血气会随着生命有盛有衰,志气则一如常在,“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是就血气而言;“戒色”“戒斗”“戒得”是就志气而言,为人做事当依凭志气而非血气。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①天命,畏大人②,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③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

①畏:敬畏。②大人:地位高贵的人。③狎:过于亲昵而态度不庄重。

【译】

孔子说:“君子在三个方面要心存敬畏——敬畏上天的宿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箴言。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蔑视圣人的言语。”

【解】

君子有信仰故有敬畏、有原则底线,行事兢兢业业,小人无信故无畏,既无所畏惧,行事也就无所顾忌了。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

孔子说:“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后才求得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惑再去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惑仍然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人了。”

【解】

学习是实践中的事,是一辈子的事。除在学校外,起居饮食遇到问题需要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需要学习,为人处世遇到问题需要学习,遇到困惑仍不学习的人,该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呢?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①,见得思义。”

【注】

①难:患难,这里引申为后果、后患。

【译】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需要仔细考虑的事——观察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要考虑是否谦恭,交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办事时要考虑是否谨慎,遇到疑问时要考虑是否应该向别人求教,情绪愤怒时要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取利益时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准则。”

【解】

举手投足、一言一语、面貌神态、喜怒哀乐,没有不需要“思”的,这就是“礼”,恰到好处的“礼”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之为人的自律和自省,但如果“礼”大过人,就容易对人造成压迫,丧失人之为人的天性乐趣。

【原文】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①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

①探:试。②汤:热水。

【译】

孔子说:“看到好的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好的就好像用手试热水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见这样的话了。隐居在偏僻的地方是为了保持他的志节,遵从道义是为了贯彻他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解】

独善其身的人孔子是见到了,兼济天下的人孔子还未看到。孔子最称善的大弟子颜回,也似乎只见其独善,未见其经世。孔子不反对独善其身,但没看到兼济天下的人也不免觉得可惜。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②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注】

①千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叫驷,千驷就是4000匹马。②称:称赞。

【译】

齐景公有马4000匹,死的时候,老百姓没人说他好话。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解】

美好的名声是靠德行来传播的,而非靠的是地位、财富。

【原文】

陈亢①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②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遇庭诗礼

【注】

①陈亢(gāng):即陈子禽。②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译】

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你在老师那里得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恭敬地快步从庭里走过,他问道,‘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于是就开始钻研学习《诗经》。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又恭敬地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过礼仪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仪,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于社会。’我于是就开始认真学习礼仪。我就听到过这两次。”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提出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圣人不特殊对待自己的儿子。”

【解】

孔子对待自己的儿子和普通学生没什么差别,既没有秘传,也没有偏私。“远”指的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特别亲热、偏爱。

【原文】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其他国家人的面前则她称为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解】

这一章主要谈论的是正夫人的名称。古人对人的称呼有专门的规定,这也是周礼的内容之一,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阳货第十七

【原文】

阳货①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④。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⑤,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⑥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⑦。”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拜胙遇途

【注】

①阳货:名虎,季氏的家臣。②归孔子豚: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归,赠送。豚,小猪。③时其亡:趁阳货外出的时候。④涂:通“途”,道路。⑤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⑥亟:屡次。⑦与:等待。

【译】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于是,阳货就赠送给孔子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去答谢他,二人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要告诉你。”(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怀藏着高尚的道德和才能却不拯救国家的靡乱,这能叫作仁德吗?”孔子回答说:“不能。”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能说是智慧吗?”孔子回答说:“不能。”阳货说:“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是啊,我将要出去做事了。”

【解】

当时,阳货把持着季氏的权柄,尝因季桓子而专国政。后来由于企图消除三桓而未成功,逃往晋国。阳货为人奸诈,但他却得了势,气焰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但是,他还是很尊敬孔子的,很欣赏孔子的才干,一再要求孔子为他做事。但在孔子看来,他只是一个“陪臣执国命”的野心家。所以,当他前来拜见孔子的时候,孔子不愿意接见他。后来,阳货就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来一只煮熟的乳猪。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礼物”给士,如果士没有亲自在家接受,就必须回拜还礼。孔子原本想同样趁阳货不在家是时候前去拜谢。没想到竟然在途中巧遇,阳货抓准时机,抓住孔子所尊崇的“仁”和“智”发问,句句在理,最后孔子无奈地回答道:“诺,吾将仕矣。”当然,事实证明孔子还是没有为阳货做事。这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种通权达变、随机应变的为人处世技巧吧!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不同而渐渐地相差远了。”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不能改变的。”

【解】

天生的英才和鲁愚之人,其一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决定的,基本不会有大改变。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后天的习性终将会导致各人最终成就的不同。好的习惯助人一生,习惯的养成更应从小做起。

【原文】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③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

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弦,指琴瑟。③莞尔:微笑的样子。

【译】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曾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护他人,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治理。’”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只是同他开个玩笑罢了。”

武城弦歌

【解】

“割鸡焉用牛刀”的对象有两种解释。一认为是针对子游以乐治武城这件事,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针对的是子游大才治小邑这件事。不过相同的是孔子发现自己在学生面前说了不准确的话,即说道:“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是在同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的当仁不让于师和孔子的坦诚谦逊都让人钦佩。

门人故事游与韶巷

公元前470年前后,子游从楚地游学归时,路经韶巷,在此休整小憩,曾在该街市的一个闾巷设坛讲学,宣传孔子的礼乐之仪,以教化当地百姓。讲学之余,子游集合随从弟子,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的雅乐——《韶乐》,又演唱舜传帝位于禹时和臣僚一起唱的《卿云》之歌。歌云:“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旦兮(卿云,指祥瑞之气)!”村人听后深受感化。子游东归后,《韶乐》之声在韶巷“悬梁三日而不绝”,以致醇厚民风、弦歌之声便在当地世代相传。村人怀思子游其德,便把他和随从弟子吹奏《韶乐》之处改名“韶巷”,同时又把村名改为“招贤”以资纪念。然而,后人认为将韶巷作为村名更具代表意义,从此便用“韶巷”替代“招贤”作为村名沿袭下来。后经世代变迁,“招贤”村名已无人提及,但韶巷之名却至今流传。

同类推荐
  • 思维的本质

    思维的本质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适终生佩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以反省思考为目的,他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考时的不同过程。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 慎德研究:以儒家传统为中心

    慎德研究:以儒家传统为中心

    本书以儒家伦理文化为基本的研究视阈,对“慎德”的一般意义、道德内涵、历史演变、伦理结构、基本原则、个体修养、政治实践进行了理论阐述。分析了传统“慎德”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将“慎德”置于当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赋予其新的伦理精神、道德内涵和理论内容,并总结了“慎德”在中国道德结构中的地位、特点及其重要性,对其未来发展趋向进行了展望。
  •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关于爱

    关于爱

    本书最早出版于1940年,德文版甚至早于西班牙文版问世,之后各篇内容散见其他著作,都属于奥尔特加-加塞特最知名的文章。作者潜入爱的不同阶段,揭发爱的心理、爱的意义与意识的差异,探讨坠入情网的现象及对于爱的对象的选择,并厘清一般人对爱的错误认知。关于爱,奥尔特加-加塞特为我们进行了一场最精彩的哲学讨论。全书写作风格自然,让人原以为看到的是位哲学家,最后发现读到的是位温暖的作家。
热门推荐
  • 君子谋道

    君子谋道

    职场精英魂穿三国,醒来竟成了荀彧之弟?效力袁绍帐下的荀谌不得不趁早准备跑路跳槽。且看他如何择明主、定山河,与各路谋士斗智斗勇。
  • 愿你向着光亮那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愿你向着光亮那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这是一本给迷失的年轻人带来慰藉的疗愈之书。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从梦想、成长、情感等多个角度来透析生活,给那些迷失在喧嚣和浮躁中的年轻人带来慰藉和温暖。其实,青春和生活不在别处,而在我们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勇敢做梦,就一定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 重生彪悍小萌妻

    重生彪悍小萌妻

    重生回到八零末,莫依依表示这一次谁都别想再欺负她。渣爹维护外人家暴母亲?行,她就带着母亲远离极品一家。渣男贱女依然上蹿下跳?行,那就再让他们死一死。至于……那个曾经被她误会的他,这一次她会努力弥补。
  • 此间生息

    此间生息

    本书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是作者对自己故乡记忆中的回望,一次灵魂上的重游,更是一部个人精神成长记录史和精神自传。本书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作者身边的亲人、邻人,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在探寻个体的人生存的悲伤喜乐、他们的生存价值,以及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怀。在作者看来,生或者灭,或者说生生不息,似乎就是人存在的本原状态。从这本小说集中,也可以看到福建农村的生活和发展,看到即将消失的最后的乡村的质朴的风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龙少的小白甜妻

    龙少的小白甜妻

    阎七七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惹上了不该惹的人,想尽办法逃出男人魔掌,没想到,男人却追了过来,“七七,我认定你就是我的女人!”“为什么?”“只因……我喜欢你!“
  • 南北辰星

    南北辰星

    【高冷腹黑商业奇才?超高音乐天赋甜品师】“你撞到我了。”“是你自己撞上来的。”“吃饭了吗?”“没有。”“噢,那你在一旁等我吃完。”“不想走路了,你来接我怎么不开车啊?”“你太重,耗油。”“你一点也不乖。”“那我以后乖点。”“你先叫声爸爸来听听吧。”“……”
  • 山海秘藏

    山海秘藏

    我曾上过山巅,也曾下过沧海,每一个神秘的地方,都有我冒险的足迹!遥远的西域古,竟住着永生不死的绝美女王?浩瀚的秦始皇陵,藏着天下第一神剑。飘渺的北海岛屿,数百人目睹传说中的真龙?
  • 新蜀山剑侠传

    新蜀山剑侠传

    传说之中紫郢和青索两柄上古神剑,乃是青龙与朱雀的化身,双剑合璧更是天下无敌。被世人嘲笑为与仙无缘的天生废材,万魔之王的李英琼偶得紫郢神剑,从此一飞冲天。在金顶论剑中,一鸣惊人,并列峨眉三英二云之一,而后遭受命运捉弄,为救魔教公主,成为天下公敌。何为正,何为邪,一念为善,一念为恶。
  • 卓越班组长工作手册

    卓越班组长工作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