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1900000023

第23章 江南风物(2)

你还没见过绍兴人喝酒的艺术呢!他们下酒不须大碗小碗的肴馔,一盘茴香豆,一碟花生豆腐干,加点荤腥,再来一盘海螺蛳,就足够了。喝酒不是吃菜,不能叫菜味夺了酒味。如果有机会,你且欣赏一下他们喝酒的神情:慢吞吞地端起酒碗,笃悠悠地抿上一口,然后拈起一粒茴香豆,放在口里,从容去皮出肉,细嚼缓咽。花生剥壳去衣,细磨细琢,手口并用,情趣盎然。据说花生和豆腐干同吃,有火腿味,足快朵颐。吃海螺蛳的技巧难度很高,不是曾经沧海,要从玲珑纤小的海螺蛳壳里出肉,常常束手无策,他们随手拈起一粒,放在口边,嘬起嘴唇,轻轻一吸,就解决问题。你看他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举觞品酒,那么自在从容,飘飘然,陶陶然,那种满足的神态,使你不得不相信,他们确已超脱了沉重的现实,登上了生活的绿洲。

但也有干脆利落的善饮者,不必那么费事,照样可以买得一醉。他们站在柜台边,要上半斤酒,不消多少时间,就碗底朝天,然后用两个指头拈起一块鸡肉,向伙计问一问价钱,接着放回原处,说:“啊,这么贵,这是吃不起的。”说完就吮一吮指头沾着的鸡味,点点头,微微一笑,扬长而去。

从前生意人和种田人多数嗜酒,家里总藏着几坛,自用之外,兼以饷客。小康之家生了女儿,就要备一坛新酒,埋在地下,以后每年埋一坛,到姑娘出嫁时用以陪嫁宴客,叫做“女儿红”。姑娘出嫁要赶着青春,“女儿红”却越陈越醇厚有味。但近年来却已经没有那样的豪情胜慨。普通人家连米瓮也常常见底。整坛的老酒更其难得,小酒店的营业一天比一天清淡,大酒馆为招徕生意,实行“酒”“色”搭配,代价也自然水涨船高,上酒店的,如果不是像欧阳修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就要先打一下算盘了。

记得我在故乡的时候,有一时也常爱约几个少不更事的朋友,在黄昏后漫步到酒楼中去,喝半小樽甜甜的善酿,彼此海阔天空,谈些不经世故的闲话,带了薄醉,踏着悄无人声的一街凉月归去。——并不是爱酒,却多少有点附庸风雅的意趣。要是在今天,即使我仍在故乡,怕也未必能这么好整以暇了。

一九三五年

注释[1]选自《柯灵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作者柯灵(1909-2000),电影理论家,剧作家,散文作家。著有《暖流》、《长相思》等。

藕与莼菜[1]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且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至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是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像这样地取求很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幸,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一九二三年九月七日作

注释[1]选自《未厌居习作》,开明出版社1992年版。作者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童话集《稻草人》、《小白船》等。

家乡食品[1]

叶灵凤

尝了新自我的家乡运来的香肚。大约为了赶运来应节,风干得还不很透,但是已经够甘香了,一吃到嘴里,就获得了这种家乡食品所特有的滋味。而今年的香肚售价更特别相宜,我只能说这真是“口福”。

香肚不见于乡土籍载。它的滋味好,该是与猪肉本身有关的。我们家乡有一种小型的猪,肉质特别好,是冬季的最好肉食。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云:猪肉,中国人责贱之通食也。金陵南乡人善豢之,躯小而肥,俗呼驼猪,岁暮始宰以祀神,供宾客,给年用,非市间所常有。其皮厚肉粗,间杂以臭恶者,皆贩自江北之猪,必稍稍饲之然后杀,始无此病。

香肚的滋味,近于火腿,一定要用上好的肉,这正是我们家乡能有这特产的原因。这正如板鸭一样,当地并不产鸭,所用的鸭也是从江北来的。但是在宰杀之前,先要经过若干日的饲养,不仅使它肥大,而且还要改变鸭的肉质,因此,不论是制咸板鸭、烧鸭,或是盐水鸭,都能够肥嫩鲜美,使尝过的人恋恋不忘。

每逢农历年节,家乡还有许多特制的应时食品,配合了过年风俗。《金陵物产风土志》云:岁聿云暮,宜备糇粮。取糯米杂沙干炒之,去其沙,曰炒米。蒸而干之,和以饴糖,掬之使圆,曰欢喜团。

这种“欢喜团”,是白色的,比乒乓球略大,是我们家乡的特有食品,可以就这么咬来吃,或是用滚水泡开来吃。新年亲友来了,这是最简单的下午点心。滋味不错,而取意又吉祥,所以老少都欢迎。

“欢喜团”是用糯米炒涨制成的,另有一种用黏米炒熟作原料的,不用白糖而用赤砂糖拌和,制成一个个两寸直径的圆饼,称为“炒米粑粑”,滋味比“欢喜团”更好,小时最喜欢吃。未尝此味者,已半个世纪了。

祀灶有灶糖,作元宝状。以芝麻和糖焙焦之为金,以大麦糖揉之为银,兆家富也。

祭灶风俗和这类祭灶的物品,现在在家乡大约已经渐渐革除了。还有其他点缀年节的食品,在名称上都脱不掉迷信色彩。

除夕名物,多取吉祥。安乐菜者,干马齿苋也;如意菜者,黄豆芽也。

守岁时取红冬、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煮粥食之,谓之洪福齐天。

这一种粥,不同于腊八粥,滋味不错,不知现在还有人吃否,我以为倒不必以名废实的。

到了新年,我们家乡还有一些应节食品。《金陵物产风土志》说:食之以时,唯节令为最备。元旦祀神,取麦屑揉糖为圆式,蒸之使起,曰发糕。和糯粉条分之,曰年糕。其供祖先育饫t罗,则取糖馅之饼四,贯以四柱,影堂几上物也,谓之桌面。汤团谓之元宵,以节名也。贺客至,率以芹芽松子核桃仁点茶,谓之茶泡,煮鸡子以充晨餐,谓之元宝。

所谓发糕,即广东人所说的松糕。用白糖的作白色,用黄糖的作黄色,象征金与银。但是白面的发糕,面上必须略涂洋红,因为纯粹白色是忌讳的。就是前面说起过的欢喜团也是如此,每一个雪白的欢喜团上,必须用洋红点一个小红点。

我们家乡的酱菜也很有名。这在镇江淮扬一带也是如此。有酱莴苣、酱萝卜、酱生姜、酱黄瓜。其中最有名的是酱莴苣,可以长至尺余,他处所无。切片佐粥,最为相宜。还有将莴苣腌后晒干,卷成小圆饼,中心饰以玫瑰花瓣,称为“莴苣丸”,佐饭下酒,甚至作为零食都相宜,更是我们家乡独有的特产。

酱生姜之中,最珍贵的是酱嫩姜芽,称为“漂芦姜”。这是春末初夏才有的,由酱园现制现卖,过了嫩姜的季节就没有,而且每天仅清晨有得卖,因为“漂芦姜”取其鲜嫩清淡,浸酱过久,就成了普通的酱生姜,不是“漂芦姜”了。

陈作霖的《物产志》记家乡有名的酱菜道:

酱有甜咸二种,以豆麦为别,各种小菜,皆渍于中。承恩寺僧有制此者,号阿蓝斋,芦姜豆豉,所制最精。阿蓝菜一名阿猎,形如齐,味辛,必去汁渍以盐始可食。高座寺僧尝蓄以为菹。承恩寺斋名之所由称也,今则失其传矣。

在从前,不仅和尚善于制各种酱菜咸菜,尼庵里的师姑们所制更精。这些出家人有的是闲暇,可是尘心未泯,别出心裁,用这种精致的小吃来讨官家富室老太太少奶奶们的欢心。她们饱餍膏粱,尝到这种精淡的蔬食自然口味一新,于是,这些出家人就有资格可以穿堂入室了。我记得有一家尼庵的某师太所秘制的“臭卤面筋”,最为有名。她不肯多制,必须有深厚香火缘的施主,才肯赠送一小坛。我的吕姓外婆家是在被送之列的,得了一坛后就珍如拱璧,我们孩子是没有资格吃得到的。

某师太秘制的“臭卤面筋”,简称“臭面筋”,小的时候虽然没有资格吃,岁数稍大以后却有机会吃到了,那是我们家中自制的。看来是我的继母从娘家学来的,可能还是从庵中讨得了一点老卤,因为最难得的就是这种老卤。面筋是普通的面筋,每一团搓成只有鱼丸大小,浸到盛在瓦坛的卤中,过了若干日子,就成熟了。

这种泡好了的臭面筋,作灰白色,可以就这么像吃腐乳一样的生吃,也可以用素油炸了来吃。说到滋味,由于各人嗜好不同,那就很难说。我看凡是喜欢吃乳酪、腐乳、臭豆腐、鱼子、黑黄咸蛋的人,就一定喜欢吃这东西。若是不喜欢上述诸物的,对于臭面筋一定会望而去之。

我尝到臭面筋的滋味,已经不是在家乡,而是远在江西的九江。我父亲也像当年的陶渊明一样,为了五斗米在那里折腰,酷尝臭面筋,继母这才托人远远的从娘家带来了泡臭面筋的老卤,自己试制。我记得当时九江没有生面筋卖,还是自己买了麦麸回来,洗制生面筋的。

我们家乡对于面筋和豆制的素食,都有特长,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金陵物产风土志》说:取芥菜盐汁,积久以为卤,投白豆腐干于瓮内,经宿后煎之蒸之,味极浊,馥之有别致,可谓臭腐出神奇矣。江宁乡白塘有蒲包五香豆干,以秋油干为佳。秋油者酱汁之上品也,味淡可供品茶,故俗呼茶干。

磨坊取麦麸揉洗之,成小团,炙以火,张其外而中虚,谓之贴炉面筋,物虽微而行最远焉。

所谓“贴炉面筋”,就是无锡、上海一带的“油面筋”,这里的上海店和国货公司也有得卖,不仅是素食中的妙品,就是嵌肉也是一味好菜。

蒲包干是圆形的。大约制时是用“蒲包”包扎而不是用布包扎的,制成后上面有细细的篾纹,所以称之为蒲包干。五香干是普通制品,秋油干则是特制品,黑而且硬,最耐咀嚼,可以送茶送酒。相传金圣叹临刑时所说,伴花生米同吃,滋味不殊火腿者就是此物。这本是江南很普遍的豆制食品,最好的出在安徽芜湖,黑硬而小,可是滋味绝佳。称为“芜湖秋油干”。从前上海流行的“小小豆腐干”,就是仿芜湖的,可是滋味差得远了。本港也有普通的五香干,称为“豆润”(为了忌讳“干”字,所以改称“润”),只可作菜中的配料,是不能就这么用来下酒送茶,更谈不上有火腿的滋味了。

注释[1]选自《能不忆江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作者叶灵凤(1905-1975),江苏南京人。作家。著有小说《菊子夫人》、《我的生活》,散文《天竹》、《忘忧草》等。

江南园林

同类推荐
  •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也就是一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采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 北大五明国学课

    北大五明国学课

    明身、明心、明性、明德、明道,正好代表人生最应该具有的五种智慧,源于明身、启于明心、进于明性、达于明德、成于明道。五明国学,希冀站在历史的高度,以21世纪的视野、全方位的角度、兼容并包的态度来传播今日之国学,且并不单纯地讲国学,而是将国学用于当下。学习五明国学,在当今物欲横流,缺乏信仰的社会中,找寻真实的自我。以明身、明心、明性、明德、明道之五明,化解对社会、对工作的怨、恨、恼、怒、烦之五毒,以此安顿好我们的灵魂。
  • 趣谈语言文学

    趣谈语言文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语言文学亦有深厚的功底,诸多名著让人目不暇接。《趣谈语言文学》以细腻的文笔,带领我们慢慢品读诸多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到那份已远去的宁静与淡然。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先秦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先秦卷

    本丛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弘扬为基本线索,按不同的历史时期深入考察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历史。
热门推荐
  • 暴走的萝莉

    暴走的萝莉

    推推自己的新书《与人共用一个身体的我》如果说我林梵作为一个男人最为失败是什么?那就是变成了如今的萝莉,如果说林梵最为成功的事是什么呢?那就是我林璐就是一个行走的外挂,而我将成为这个世界中最大的boss!
  • 一瓦微霜经年

    一瓦微霜经年

    尘世和喧嚣隐地和宁静遇见你之后的每一天有你之处,便是晴天若我是黑暗,我们便可以一起坠入深渊我会抱紧你
  • 追爱大布局

    追爱大布局

    常晟耍贱,是他的才能!爱现,是他的本性!史上最不要脸万人迷──小怪兽,快点承认你爱我!哇嘎嘎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红楼之贾琏攻略

    红楼之贾琏攻略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逃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而惊世的顽石,也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醒而碎,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满腔幽怨。红楼无梦,只余梦影残痕!PS:建了个群115435584,欢迎加入红楼大家庭!!
  • 一辣解千愁(中国好小说)

    一辣解千愁(中国好小说)

    《一辣解千愁》主人公平静的生活中闯入了一个“继母”杨采云。随着父亲的去世,她顺势住进了家里,承担起家中的事务,并在一元堂找到工作。随着与主人公越来越熟悉,杨采云道出自己的往事并请求她帮忙寻找情人张大桥。谁知,一元堂的老板竟然就是失踪多年的张大桥,而杨采云的往事也并不如她自己说得那般单纯……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沧州武术(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沧州武术(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这首说沧州的民谣形象地描绘了沧州的人文特色。文指一代文宗纪晓岚,武指沧州武术之乡,国宝说的是沧州铁狮子,人祖说的是盘古。
  • 相宗八要

    相宗八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诛魔神帝

    诛魔神帝

    魔天大陆,强者为尊,弱者只能被践踏,然而在这方大陆中,谁能成为主宰呢?
  • 天道投注站

    天道投注站

    你修炼百年,却一无所得。于是,你走进了天道投注站,花了1灵石开启“斗转星移”,中了幸运奖并获得一块“+50%修炼速度”的红领巾。你还不满足,又花了10灵石观看“华山论剑”,从11人中选出最强5人并排序,结果你运气爆棚,全部正确,获得了失传的独门神通“面目全非脚”。你还想试试运气,于是又花费2灵石购买了一注“三千大世界”,如果能中一等奖,就可以直接白日飞升了……你这样想着,踌躇满志。……这是关于一个逗比老板,利用系统的腹黑科技,在异界开了一家神奇小店的欢乐故事。新书已发,《天下无敌从读书开始》,欢迎戳进来。(本书群号:302815306,验证任意角色名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