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4000000019

第19章 解读《十三步》(1988,长篇小说)(1)

莫言自说:

《十三步》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现在所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其实是中篇的连缀,第一部是中篇,后来催着约稿,那就继续写吧,写了五篇,实际上是组合起来的系列中篇。《天堂蒜薹之歌》应该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1988年的春节前后,我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供销社仓库里边开始写作《十三步》。当时我突然感觉到,其实人称就是视角,视角就是结构,当人称变化了以后,观察点也就变了。它本身就变成了小说的一种结构,所以《十三步》就把我们现代汉语里所有的人称都试了个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还有它们。我今年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他这部小说的结构方式跟我的《十三步》类似,当然,他比我写得好。

这实际上也是一部关于社会问题的小说。我最早的构思,就是想为教师鸣不平。当时我大哥他们刚从湖南调回到县城,在县第一中学当老师,那个时候社会上教师地位比较低,知识分子的收入也很低,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卖茶叶蛋的胜过造导弹的”,而中学教师或者小学教师更是一个弱势群体,收入很低,工资还欠发,我对此深有感触。回家探亲时,看到我大哥大嫂他们读了二十多年书,然后又教了二十多年书,日子过得还是那么穷哈哈的,真是非常清贫,勉强能够生活,而当时社会上有很多小商小贩,成了万元户,因此我就想写一篇为教师鸣不平的小说。

莫言创作新趋向探源——兼评长篇小说《十三步》

■朱珩青

在新时期文学中,莫言是比较富于悲剧意识的。《天堂蒜薹之歌》里有个高羊,社会把他扭曲成“受苦是受苦人的本份和幸福”思想的宣传者,当我们听他说:黄书记有权有势,他得癌症死了,我受苦受难半辈子却好好活着的时候,我们自然感到心酸,当《白驹秋千架》中的暖姑,在消化净人生的全部不幸,把希愿凝聚到只求“生一个不哑的孩子”一点上时,我们又能说明什么呢,这个可敬可悲的暖姑呀!

也许因为回忆和描绘这些苦情,确也不能减轻作家多少痛苦,犹如眼泪不能根本减少悲哀一样,作家厌倦了。他想痛痛快快地述说他的愿望,解放一下他笔下受难的人物,于是他继宣泄之后选择了荒诞。《十三步》里有个热衷于培养超爱因斯坦、累死在讲台上的物理教师方富贵,他生前身体的各个部件均处于摩擦和不时阻滞的状态之中。死后作家让他躺在殡仪馆的冰柜里,享受着柔和的桔光灯下的安宁和静谧,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是感受,是有知觉的死人和经得起长期冰冻的活人的感受。

《十三步》的人物,几乎都是性欲极旺盛的人,虽受着精神道德的鞭笞——特别是为人师表的教师,但总能使欲望战胜道德,较自由的欢爱,他们是性解放的先锋或性自由的人。但是,这些人物在疯狂一阵之后,纷纷落入悲惨的境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命运的捉弄。可见,荒诞带来的某些欢乐毕竟像梦一样,它不仅不是悲剧的改变,而只是悲剧的加深。

纵观莫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压抑的人格。作品中的人物,从孩子到老人,从过去到现在,无不在压抑中生活。

当莫言在苦难中浸泡的时候,大量的丑恶也同时浸袭了他。使他经常感到难于呼吸。记得有人指责他描写丑恶,他这样回答:我只是揭起了一个角,你们就受不了啦?因此,当莫言的灵魂在丑恶中渴望光明时也是他怀疑光明时——被丑恶压得太沉重的人是比较难于对通常人说的光明、神圣、美好的事物很快表示认同的。莫言对一切似乎都有一种要经过重新审视的劲头。莫言的情绪、心态、思考方式都有别于早年沐浴过共和国光辉的上一代人,他很难具有在大墙内九死一生仍不减理想主义的从维熙、张贤亮们的精神姿态的。

可是,也正因为如此,莫言获得了凡事不一定从正面看的角度。从观察世界来看,无疑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角度。起码说,他可以看到别个角度看不到的东西——当然,他也可能对别个角度看到的东西视而不见。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求全的愿望,在这里可能表现为米兰·昆德拉嘲讽过的“基督能吃喝,但不排粪”似的荒谬。我想,这些,是不是就是莫言的作品总让人感到新奇和独特的原因之一?波德莱尔的伟大开拓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我似乎还看到,当莫言重新审视一切的时候,他同时也就获得了文学观察所需要的距离:因为有了一双区别于通常人价值评断的眼睛,他所看到的、思考的就出现了与通常人价值取向的差异。我想,这些差异,大概就是产生莫言作品众说纷纭的原因?

尽管莫言以他不同寻常的观照生活的方式使不少人因目不暇接而困惑,而担忧,或者不满、愤怒,但他不是没有自身的轨迹可寻的。

莫言曾被誉为新时期的现代派作家:高粱地上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弗洛伊德的仇母情绪,尼采的酒神精神……但据讲莫言没读完一本福克纳、一本马尔克思,他高喊着“弟兄们,反了吧”,意欲飞快地逃离这“两个老头”;他非常喜欢米兰·昆德拉,但他还是说“米兰·昆德拉也不是上帝”,他宣称“上帝是你自己”。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莫言不借鉴、没有借鉴西方现代派。正像他所说:反叛就有借鉴的意思。

我认为,不管现实的也好,荒诞的、恶作剧的也好,从根本上说,莫言还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他的创作萌发了深厚的农民文化之海,根植于民族、民间艺术的深层土壤,带着浓烈的农民气质,具有强烈的民间特色。

对于批评界对他的“农民意识”的认定,莫言一度颇恼,不过,他曾说:中国确也没有别的什么像样的“意识”,那我就全力发掘这“农民意识”中的优秀部分吧。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那我就是有希望的。在莫言的“农民意识”里,有着更加宽泛和广大的内涵。

我认为,这农民意识(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对莫言来说,是非常重要、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没有了它,也就没有了莫言,也就没有莫言的创作。不过,我倒宁可把它看成是莫言的民族、民间观。

《红蝗》之后,莫言有了一批红色系列小说。这火爆、鲜艳的红色,一方面以它巨大的包容性和躁动不安的表情意志,显示了作家情绪的强烈和波动,一方面又以它运色的特点展露出它的民族、民间性:强烈、对比、不和谐中的和谐、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或浓或淡……它们使我想起色彩鲜明却也浑然一体的戏装,张牙舞爪却和谐可爱的民间布老虎,火红单调并不枯燥的民间窗花,以至咚咚铿铿的野戏台上的表演,杂乱无章却也丰富多彩的庙会。

作家的这批红色小说以它浓烈的色彩区别于他早期的作品——那水墨画般的《民间音乐》(幽幽花香、斑驳树影)、《透明的红萝卜》(如雾的田野、单调的锤声)。不过,彩画也好,水墨画也好,大多以民间文化艺术为母本,为乳汁。在参观了莫言故乡的民间艺术(号称“高密三绝”:扑灰年画、彩塑、剪纸)后,我更坚定了莫言创作的民间性的认定。

莫言不止一次赞颂他家乡的民间艺术,他曾把“奶奶”的一幅剪纸绘成图放进他的作品:一只蝈蝈生趣地踏在蝈蝈笼上。莫言对民间艺术的爱带着一种如痴如醉的特点。一部《十三步》可以看作是民间俗语的汇集——经过世世代代农民提炼出的有关法律精神、官民关系、生活哲理、人情世故、民俗民情诸方面的精华,在小说里都可以找到。主人公李玉蝉就是一位民俗专家,她能够非常合乎时宜地引用各种俗语。这里的人们也大抵按照这些俗语的精神约束自己。《天堂蒜薹之歌》则基本上靠农民胡琴手张扣的演唱词来结构故事,这一点很像老舍的《茶馆》。

我也还以为莫言作品中那些带着很大随意性又非常鲜活的生活感觉、似乎信手拈来的戏谑之言都与民间艺术的即兴性有关。作为民间艺术,它与它的读者或观众,有着近距离的(有时是直接的)交流,因此带着很大的即兴特点。高密的一场剪纸表演很可以说明这种状况。当观众问手拿剪刀红纸的姑娘想剪什么时,她说:没想,剪剪看,你看,《天堂蒜薹之歌》中,张扣的演唱不是很像一场自采、自编、自播的现场广播么?莫言创作时的一挥而就以及作品中生动又芜杂、强烈而无节制的特点,我以为与这民间艺术创作的即兴性有着先天的联系。

莫言很喜欢山东吕剧,作品中不止一次提到《李三嫂改嫁》,他熟悉各种民间小调和唱本,《大风》中的十几个“一”字的运用(“……一声笑颠倒了满朝文武,一句话失去了半壁江山。”)精彩已极。他熟读《西厢》,可以随意摘引。《十三步》中那脱口而出铿铿锵锵的唱词和连珠炮般的唱词似的语言,我想是得力于这民间艺术的孕育的。莫言已经离开农村,而他的根仍在农村。他与城市有着天然的隔膜,城市对于他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地方,在他眼里,城市,除了私欲的交战无一丝可爱之处,他感到异乎寻常的弧独,而农村对于它他犹如水之于鱼。当然,他对农村的爱也十分复杂,是一种爱得恨死了的感情,然而对城市则只剩下了冷漠。所以,莫言笔下的城镇,还是农村里的“城镇”,如《十三步》的某小城。曾有人用原型批评来论证莫言小说的传奇性,那是很有道理的。但我认为那最直接、最强大的底蕴也还是孕育了他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基地。莫言家乡那一带——胶莱平原原先是多水的,无数水洼、河荡丛生着大片的芦苇,芦苇中深藏着土匪。提起土匪,现在的人大概要以为是一群红眉毛绿眼睛的杀人魔王。其实并不那么脸谱化的。土匪本来来自百姓,土匪与百姓的关系有时十分微妙,百姓对土匪的态度也颇复杂,而土匪自身的情形也很不一样。莫言家乡的人对土匪的态度就颇特别。据说土匪居于水荡之中,没了吃的,抓个百姓,传信他的乡亲:拿拤饼来换,足见土匪之可恨。可是,百姓家中生了男孩,庆贺者就说:又多了一个吃拤饼的——大有溢美之意。我们从《红高粱》中的土匪头子余占鳌身上看到的情形就很能说明个中的奥妙。所以,我以为莫言小说的传奇性大致与这土匪有关,与中国历代的山大王有关,与离莫言家乡不很远的水泊梁山式的“替天行道”的传统有很深的渊源。另外,民间故事对莫言的影响也很大。他作品中经常出现具有神秘感和非凡想象的民间故事。像《罪过》里的鳌精,《天堂蒜薹之歌》里张家湾的蛤蟆等等。

许多人谈到莫言的感觉,大多以为这是学西方现代派的结果。我也曾将此与我国三四十年代的新感觉派作过比较,但我总以为外来的东西总得通过它自身的特殊因素起作用才行。还记得《透明的红萝卜》里的黑孩吧,政治灾难、家庭不幸、后娘虐待,把他苦得像个哑巴,而来自眼睛的刺激却总要有个释放的道道和方式吧,只要此人的心未死。于是,黑孩通过他的耳朵和鼻子将这些刺激细腻地表达出来了。他听见了庄稼的生长,鱼儿的呼吸,浓雾的声音,闻来了河水的腥气……《十三步》里,性压抑的人嗅得出人尿的雌雄,穷极的教师们居然闻到了由厕所发出的臭味与师生的汗味化合之后飘出的油炸小公鸡的香味!我想把莫言小说感觉化的内在原因归结为压抑的人们感觉的转移、补偿和释放,是不是更为合理?

我认为,莫言在农村的二十年,以及从农村到城市的奋斗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莫言早期的创作基本上遵循着一条传统的审美范式。如《民间音乐》的清淡,《春夜雨霏霏》的婉丽,《售棉大路》的质朴。文学界借西方现代派潮流引发了莫言的觉醒,西方现代派大师们的某些思考和表达方式使莫言感到心心相印的契合,于是一个新的莫言诞生了:头上闪烁着现代派的光彩,心中呼唤着压抑灵魂。起来,骨子里听命于来自自己文化环境的精灵的暗示。我们看到了一场以民族民间艺术方式为主旋律,对位着中国式现实主义传统的基音,和以现代派自由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三重奏。

艺术的叛逆——评《十三步》

■张云龙

在相对平静的长篇王国,莫言的《十三步》无疑是个特异的存在。尽管新时期已有几部长篇,被誉为“突破”之作,但面对遍地开花的中短篇,这种“突破”未免过于谨慎,从根本上说,还只是对现实主义经典模式的修正和发展,以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赢得读者(这无疑是条坚实可行的路子),并未构成对长篇小说艺术模式的全面革新。

《十三步》是一大突破。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具有特立独行的品格,处处充满着对传统长篇的挑战意味。作品的意义,与其说在其主题的尖锐,不如说在其艺术模式的革新,这是一部在艺术模式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

奇怪的是,当作品发表后几年,评论界却一反常态,保持了沉默,许多概评近几年长篇创作的文章,甚至没提到它,更不用说专文探讨了,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是认为这部作品根本不值一评,还是对这部近乎疯狂的作品把握不住呢?或者,是对它那冒犯一切的思想与近乎玩弄读者的艺术手法表示愤怒而有意冷淡呢?

的确,读完这部洋洋二十多万言的作品,需要有相当的耐力。

同类推荐
  •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喜马拉雅丰碑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喜马拉雅丰碑

    本书共三个部分,上下篇及附文。上篇《极地英雄》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先遣连进入西藏、解放西藏的一些事件。在严寒、缺氧、食物和水短缺、高山反应等困难面前,先遣连的官兵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生命的极限,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先遣连的官兵们用生命换来了进藏后续部队的顺利进军;用温情和无私奉献打动了藏胞;用睿智稳定住了西藏的反动势力。《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喜马拉雅丰碑》主要讲述了堆拉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亚东边防派出所的一些感人事迹,显示出了新时期西藏边防工作的重要性,讴歌了新时期边防官兵的英雄主义精神;附文则介绍了地球第三极的绿飘带“一江两河”工程的建设及给西藏地区带来的繁荣和作者在加查采访的纪实,真切朴实。
  • 你的地老是我一个人的天荒

    你的地老是我一个人的天荒

    纯爱里的花朵肆意开放,馨香了整个懵懂季节。人生在迷藏里的暖爱,就是向上的力量吧。多少在外人看来的若无其事,心底里早已暗涌澎湃。清亮的人组合的清亮故事,像现实里折射的光,丰满了文字的世界,小心翼翼守护着的人,在远方的问候里,会有迟到的答案。谁的青春里没有雷阵雨呢?青春期里一度的不完美,在成长的岔路口,总是有不满意横亘脚前,凌乱的自卑与忧伤是青春的主旋律吧,只是遇到了这个人,就想要把自己变得更好。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句话的温暖,开头和结尾都是自己的坚持,就这样一句话一个标点,把所有的经过再细数一遍。
  • 三万年前的星空

    三万年前的星空

    这是谷川俊太郎在晚年时写给生命、自我、孤独和宇宙的唯美诗篇。这些诗篇穿越了语言、时间与空间,语言简练纯粹,禅意而空灵,透出一种感性的东方智慧。乘载了深厚丰饶的意义,在文字的轻与意义的重之间,悠游穿梭。诗集中,前半部有几首几乎是可以对号入座的写实作品,尤其是《自我介绍》一诗,简直就是诗人真实的自我写照。个人经验建立在想象之上,现实与虚拟交织其中,亦真亦幻,既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又有回味不尽的缭绕诗情。后半部的许多作品则是想象力编织出的产物,尤其是十二首“少年”组诗,虽都是虚构与想象,但丝毫没有乏味枯燥、空洞的抽象性,阅读时不仅使读者产生似有非有的复杂感受,且能激发读者更多的想象。
  • 岛上来信

    岛上来信

    《岛上来信》是豆瓣热门作者胡子沉潜多年倾心打造的生活之书。全书分为“故乡”、“在岛上”两个部分,一共收录了37个迥异、让人久久回味的故事。从儿时的回忆到研究生毕业出国,人与事、景与物,杂糅在一个个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浓墨重彩,但每个地方都透露着平凡的乐趣与哀愁。不要因生活里难念的经,就参不透众生的美丽。没有宏大的人生观,没有轰轰烈烈的理想誓言,有的是平淡而普通的生活,有的是把这平淡而普通的生活过得丰美的心境,这是他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 农耕年华

    农耕年华

    作者将自身对农耕文化的丰富积累,对农耕、农村、农业、农民的深厚感情灌注到这部散文作品之中,那些即将消失的农耕形式或已然消失的农耕形式,在每一篇短文中得以保留,踩水车、推乌头、沤制草塘泥、打连枷、消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书中还大量介绍了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时节气、农家菜肴、农村行当,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热门推荐
  • Darwin and Modern Science

    Darwin and Modern Scie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顾家小丫头

    顾家小丫头

    第一世,红墙绿瓦,圈禁的似乎不止是这紫禁城。于他而言若无这权力只恐连活下去的资格也没有,他,本就是个有违这世俗的存在。对她而言这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第二世,枪林弹雨,乱世之中。他再次遇见了她,此生定要护她无虞。“不过你似乎把我忘了……没关系我记得!”第三世,无乱世浮生,无深宫阴闱。他却连站在她面前的资格都没有。“这一次,或许是真的便再也不见了……”欲转身离去,却见不远处少女正笑意盈盈地看着他,“怎么这就想逃了?”这一次就换我来找你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纸牌

    纸牌

    作品集《纸牌》是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万宁近年小说创作的精选,包含八个中篇小说,全部在《当代》《十月》《湖南文学》等省级、国家级以上刊物发表,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刊物选载。这些小说来自生活,以生动、敏锐的语言,独特的视角,记录现时现刻在中国某地某个场景里正在发生的事情,演绎的角色是我们抬头便能见到的各个层面里的各式人物,作者在事物的纷繁里审视,在生命的细微处感怀,在人性的复杂中碰撞,紧扣时代旋律,写好当下生活,讲好中国故事,有着极好的中国故事精神内涵和人类生命的价值体系追寻,是一部内容选材和艺术审美都十分优秀的作品。
  • 一学就会的超级记忆术

    一学就会的超级记忆术

    就像人类的其他能力一样,记忆力有着巨大的潜力。实际上,人类的记忆潜能是无限的。通过理性的方法,记忆力可以培养和训练得更强大和更有用。相反,若是对记忆力疏于管理,记忆力就可能逐渐退化甚至变得无用。 本书的诞生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人最适合训练记忆力的黄金时间正在匆匆流逝,而他们却没有用来提高这项重要能力的系统的训练方法。 本书从良好记忆力的生理基础与心理条件,错误的记忆训练系统,记忆力是如何衰退,学校错误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记忆力的基础与科学训练的方法,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真正的、永久的记忆力训练法。
  • 大佬他总是在掉线

    大佬他总是在掉线

    盼妻万年的陌弦等啊等,在成望妻石之前终于等到了一个救媳妇的机会。带着系统进入幻境世界做任务,任务成功就能一点点唤醒沦陷在幻境世界里的清霜意识。什么?任务失败自己同样会迷失在幻境里忘却一切,只能等着媳妇儿来救他?等等……他媳妇没有记忆,怎么来救他啊摔!清霜淡定地摇了摇手腕上已经生出灵识的定魂珠串,“别慌,就算我没有记忆,我也能做任务救你,以及……自救。”陌弦:“……”自家媳妇儿太厉害了怎么破?算了,他还是安心做条咸鱼吧……<一句话总结:男主想做任务救女主,却总是掉线被女主救的撒狗粮的甜甜故事>#可盐可甜可正经可软萌可勾人的男主,确定不来康康吗#
  • 皇上兴亡厨妃有责

    皇上兴亡厨妃有责

    她是五星级酒店女厨,一朝穿越,成为古代绝色女掌柜,手艺之好撼动京城。一朝落难,她被他所救,一道圣旨入宫,成为宫内首位‘医厨’。除去暴徒,斗倒小三,打挎贱人,安抚皇上食之味蕾,动之心思。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 快穿:路人甲

    快穿:路人甲

    这是个失败的文,谢谢观看,很辣眼睛,抱歉
  • 道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崛起战略

    道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崛起战略

    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则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强调物质和观念结合的观念,发展出结合客观利益与领导者观念的二元论理论。该书汇集了阎学通教授近两三年内对国际秩序变革、中国外交发展、中美关系等议题的而观察与思考,是一部适合决策者、研究者和普通大众理解国际秩序基本问题与中国外交的学术读物。